分享

2年20倍的投资神话是否还会再现

 悲伤的苦瓜 2012-06-04
我要评论(1)
字号:T|T

《红周刊》特约作者 何岩

A股市场生存超过20年同时又拥有辉煌战绩的投资人,一定有其成功的道理。本期延续这一主题,请到同样拥有20年以上投资经历的一位女性专家。

苏晓红曾经在2005年~2007年牛市中创造了一只股票2年收益20倍的投资神话,稳定的持股心态是我最敬佩的方面,这也是价值投资者必须具备、却又很难具备的素质。

客观地说,无论未来是否有新一轮大牛市诞生,部分行业与公司不断创新与前进的步伐难以阻挡,这正是价值投资的基石。本期我与苏总就这个话题聊聊,希望能抛砖引玉。

——何岩

三方面分析公司价值

何岩:牛股谁都买过,过客很多。但好股票在你手中却能够真正实现超额收益,介绍一下投资心得吧。

苏:如果按投资类型划分,我将自己归为价值型,我看公司其实挺简单,主要看公司的历史,毛利率、现金流。

列入我备选的公司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可观察历史。就中国国情而言,有历史的企业不是很多,但两年以上是至少的。看历史的目的是看看企业是否有道德问题,盈利模式是否容易看懂,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如何。

毛利率方面,当然是希望大一些。工业企业至少要20%以上,而对于一些更有前景的领域,比如医药行业,20%的毛利润率就显得低了。

现金流也是我很看重的。现金流高一些,企业就会让人感觉到踏实。的确是给股东赚钱了。而预期中的未来价值也与当下现金流好坏以及持续性有密切关系。

何岩:具体如何应用上述原则?比如2005到2007年,20倍的中信证券

苏:都说自己最成功的例子意义不大。其实,这么多年也错过很多好机会。比如2002~2004年,你我都很看好贵州茅台云南白药。如果我当时一直重仓持有,现在是不用再看任何东西了。

至于2005年投资中信证券,是由于当时判断市场已经见底,认为未来会有牛市,就会自然想到证券行业,而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行业龙头。当时证券类上市公司并不是很多,已上市且有一定历史的更少,中信证券是其一。

当时证券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很容易看清楚。无非是佣金、投行等收入。一旦牛市来临,公司的现金流会很好,毛利率自然也不是问题。大券商的持续经营能力也不需要怀疑。另外,当时看好中信证券还有一个原因是企业的购并因素。当时行业处于低谷,小券商生存很困难。即便是大券商之间也在购并。中信证券在这方面显露出很强的扩张意图。

何岩:回过头来看逻辑总是很简单,但真正做到有多难,只有亲历过才知道。

苏:再说一个也能代表我理念的品种,历史上的天坛生物。公司有历史是毫无疑问的,作为中国疫苗领域的国家队持续经营能力也不容置疑。公司业务也很简单,很容易看明白。公司产品毛利率很高,现金流也很好。另外,当年天坛生物大股东中生集团等央企进行整体上市的呼声也很高。虽然最后仅进行了部分资产的整合(如血制品)。投资该公司也的确为我们规避了当时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部分水电股值得关注

何岩:发掘公司的思路可以学习,历史已经过去,你认为未来的A股市场还存在类似于当年中信证券那样的投资机会吗?

苏:机会永远存在。我们选择公司的理念其实也没有多大变化。但具体标的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一定会有变化。最近我就在想,假设大牛市再次来临,证券行业还会率先受益,但是不是还会有20倍的空间?A股市场在变化,未来我们将在基本选股原则的基础上,应该会更加注重市值增长的空间,更加注重社会未来的需求方向。

说到把握社会消费方向,我们的能力还是需要不断提高。主持人看好的大健康产业、大文化传媒产业我也看好,但具体标的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找,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

此外,我对市值低估的部分水电公司也很看好,这个观点可能没多少人提。在我看来,水电行业容易看懂,现金流很好,利润率也不错,有持续经营能力,不需要很高的管理要求。水电行业资金杠杆作用也很大,在建工程也基本上不存在风险,一旦建成就是每天带给股东的现金流。而且部分水电公司还有资产整合预期。

何岩:感谢分享。小结一下你的做法:1、坚持既定的选择公司原则;2、增强中观领域的洞察能力,超前发现那些能够代表未来社会消费需求的方向;3、寻找到其中有巨大市值上升潜力的公司。4、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并持有,这样就有很大希望获取很好收益。

上涨价值论

红周刊:讨论了一个月有关价值投资的话题。实战盈利才是投资者最关心的,最后听听主持人自己的建议。

何岩:实战盈利的确重要。虽然,巴菲特、费雪、彼得?林奇这些投资大师的理念都值得借鉴,实战中还需要结合地域、文化背景、自身性格确立更切合实际的投资体系。

多年来,我们在坚定的价值投资理念前提下,浓缩出以下两个系统:全优公司价值评估系统与合理价格认定与买入系统。即选择出好公司,评估其内在价值,最后确认最佳买入价格。

红周刊:它们与传统的价值投资最大区别在哪儿?

何岩:全优公司价值评估系统,分为基本价值评估与上涨价值评估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常见的传统价值评估,强调对公司道德、业务、专注、品牌、技术、历史、可持续发展等的考察。关键是第二部分上涨价值,

这个评估是针对公司基本面重大向上拐点的评估,重点是去寻找上涨价值。

红周刊:拐点,您在杂志上不止一次强调过,“上涨价值”倒是个新名词。

何岩:谁都想买了股票就能涨,而不仅仅是长期不跌吧?强调拐点投资的“上涨价值”就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在公司具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如果同时出现了公司基本面重大向上拐点,那么上涨价值就会体现出来,而上涨价值本身的最大功效就是盈利的时效性会大大提高。

红周刊:有点感觉,但还不是很清楚。

何岩:拿某些传统蓝筹股来说,它们给人的印象总是安全但不易涨,用我的系统看,这是典型的具备基本价值,但上涨价值不突出。

虽然像社保这样求安全的大资金可以以合理价格持有部分上涨动力小、但长期稳定分红的蓝筹,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合理的追求上涨价值是有必要的。

苏晓红买入的中信证券与天坛生物,在其买入时都是具有上涨价值的。最后的表现除大涨外,还可以规避部分系统性下跌。说具体些,上涨价值就是一种能够促使股价长期持续上涨的价值因素。某一公司的上涨价值一旦出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出现买入的欲望。再通俗一点,就是这个公司在未来会不断有重大事件发生来吸引市场的更多购买力。

强调一下,我这里所说的重大事件不是所谓题材概念,而是能够使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向好变化的重大拐点事件。例如中恒集团血栓通销售量与销售利润爆炸性的增长,稀土政策与业绩互为刺激。

这类事件的出现会使公司业绩发生持续向好的变化,最终众多投资者会梯次认可并持续买入。上涨价值就这样逐步显现,这种上涨是可预期的。故而第一时间找到并确认这种上涨价值的投资者就会获取最大收益。

红周刊:所以“基本价值”与“上涨价值”一个都不能少,全优评估的体系还有什么优点?

何岩:我们一般认为市值巨大后就很难出现激动人心的上涨,但却出现了美国苹果这样的例外。为何大象依然能跳舞?这个用全优公司价值评估系统解释起来很简单。

市值巨大的“苹果”在此次暴涨前已具备基本价值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公司又推出了跨时代新产品而出现重大基本面拐点。别小看这一句话的解释,不少人就因为不相信苹果这样大市值股还能暴涨而错过机会。

国内也有很好的例子。近期在大盘不是很稳定的背景下,广州药业股价持续飙升。原因就是广药是少有的将自己定位于大健康产业的公司。定位极其具有超前眼光。而广药集团的整合使公司基本面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公司整合事宜明确后复牌的第一时间,其上涨价值就已经浮现。王老吉题材其实只是一种助燃剂而已。

上述案例说明,在公司仅仅具备基本价值的时候,不必急于投资,而一旦公司基本面出现更加令人瞩目的重大拐点,上涨价值浮现,就可以重点关注。在实战中盈利的概率与效率都会较高。

红周刊:价格认定与买入系统是做什么的?

何岩:再好的公司也需要一个合理的买入价格。持有成本是实施价值投资很关键的因素。

价格认定与买入系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因版面所限,实战时所需要的更多买入条件细节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红周刊:最后对未来的投资方向做一展望吧。

何岩: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定会不断涌现出基本面出现重大拐点的优秀公司。不断去发掘这些公司正是投资的乐趣所在。除了苏总提到的证券、水电,我们还共同看好大健康、大文化领域未来10年的长期价值,上述领域中的小市值细分行业龙头公司都值得我们仔细筛选。此外,国家消费主题的大军工概念也是独特的投资领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