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太极拳理法经典

 会心不远 2012-06-05

笔者自幼痴迷武术,12岁时有幸师从武林泰斗万籁声老师及其他内家拳名家习练武术。三十多年来,笔者苦练不辍,自恃颇有成就。可是,遇身高力大者,仍不能敌。是自已功力不济?难道几十年就练不出好身手,问题何在?
  为了得到武术精华,笔者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人。老天有眼,终遇旷世奇人,得究太极拳门径。数年后,笔者拜别恩师返转家乡,日夜苦练,愈觉是技高深莫测。练一日功,深一日技,始知中华武术之神奇。它不在力大手快,完全不同于现代体育训练。体育是增强人体本能,训练力量、速度、技巧,挑战极限,透支体能,违反自然规律。而太极拳是练精气神,是中华古文化的精粹。

      太极拳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拳理功法。

  要求得太极,应先领悟拳理功法。《道德经》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营,指身体;魄,指神,排除杂念,还要虚静专一;气指意念。用意念将身体内后天力气与本能习惯松净,才能回到婴儿那样柔软的身躯。涤除玄览,指排除私欲杂念。能无疵乎,虽排除一切私欲杂念,但还要有正确的功理功法。

  《道德经》第三章有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弱其骨”。即用虚灵平静的心,使上身保持虚静,这样才能阴转为柔。实其腹,即气沉丹田。使丹田稳固,气腾然,阴转为实。弱其志,即用意以弱为尚,气才能通畅。因人后天习惯,用意强烈使身体僵硬,先天的意志潜能就被掩盖,无法发挥用意要弱。强其骨,即用神不可强,以弱收敛入骨,方能固守成刚。故虚其心,神能静;实其腹,意气浓;弱其志,行气畅,强其骨,内坚刚,行拳韧。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术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点明太极生于无极。何为无极?无极者,将后天人为所产生的力量松净,本牟习惯卸掉,回归至人生初始,像婴儿那样,方称无极。但无极又要靠阴阳才能求得。阴阳,这里指先天阴阳,即神与意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神守于脑,注于祖窍,贯于骨骼,清静至虚,即虚灵顶劲。动指行功;分是意念与大脑分离,再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为静合,即气沉丹田。神意互恋,至明至活。能练就这些理论的要求,然后再去懂劲。

  练功者还得了解何为太极,太极在人体的功能与组成如何。太极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对立,四个方面组成。二者四个方面还要各归其位组成一整体,它们分别是元神(后天只能称“神”);元气(后天只能称“意念”)内劲(后天元,只有“力”);无极的身体(后天是僵硬笨拙的身体)。这四个方面各归其位;元神归骨。称收敛入骨。元气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内气由元气推运。再运行无极身体运动,太极始动。无极身体为阳,内劲为阴,元神为阳中阴,元气为阴中阳。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方能阴阳相济。

      太极拳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人体具体代表什么,以及如何去练呢?

  元神:阳中阴。神是气之领导,气是内劲之生母,无神领导,气无所依,必致散漫。内劲无生母,必至力竭身疲。用神气而使为拳者,亦取其神气能充塞通身。神非镇静不能清,敛入骨骸固成刚。用神以弱至虚,清静固守,方能成元神。元神敛入骨骸,固守成刚,即内刚;无极在外,至柔则活,乃外柔。这样用劲,方能外柔内刚,内外刚柔才能相济。元神在上,藏神府,清静至虚,出灵感,则神明;用拳不明,盲拳也。

  元气:阴中阳。意是内劲之生母,用意以弱为强,恐用力而意散漫、轻浮。意聚神凝,意离于神,归沉丹田,由丹田发于通身至四肢,方称元气。

  无极体:身体代表阳。初生婴儿有良好习柔软的身躯,手舞足蹈四肢活动知觉之能。随着岁月增长,私欲强烈膨胀,久而久之,渐渐失去运动知觉成为习惯。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力量,逐渐增强,过度活动就会感觉疲劳,用力过大过久,部位僵硬酸痛。这些人为强烈的意念,使原来良好柔软、灵活健康的身躯,落下千疮百孔和病痛与笨拙的身体。要想还我固有,《固有分明法》说:“非乃武元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源。”要还我固有,就得正确运动。正确运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与功法,否则只是体育运动。正如《太极拳论》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要求得无极,必先求知觉运动于身,有知觉方知身体是僵硬;这些僵硬来源于意念强烈与活动用力。要使身体回归无极,就得“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练功所难者,是自已本能习惯自已不知道。知觉是习太极拳的初步要求。何为知觉?例:甩呼拉圈主要就是知觉。玩者首先得专心,感觉身体力量速度与呼啦圈的力量速度保持同步。身体感觉呼啦圈转动的部位,然后意念还要不先不后甩动身体,由身体带动呼啦圈。这最方要的就是身体要有知觉。但玩呼啦圈的知觉只是局部的,是意念、力量、知觉与局部的结合,停后即无。无极拳要求意念、无极体、知觉整体,并养成习惯,时刻都能保持“气直养而无害”。

  内劲:指人体潜能。是通过意念与无极身体中求来的知觉。要想求得内劲,必须神静,意要有沉于丹田,行于身体的知觉,即是意念推动身体运行过程的知觉。卸净全身所有后天力与习惯的干扰,这样,意与知觉才能通畅。《太极拳论》说:“越柔软然后越坚刚”,指的就是身体肌肉不产生收缩力量,放松才能柔软,然后神敛入骨,固守成坚刚。内劲特点是外柔内刚,这样才能刚柔相济。《太极拳论》一再强调“在意不在力”,只有克服了后天一切的人为,先天潜能——内劲才会被挖掘出来。有了柔软的无极身体,爆发的内劲才会像挥舞的皮鞭,弹抖柔韧清脆,无有一丝僵硬。要像皮鞭那样柔韧,就一定得有婴儿那样柔韧的身体。意念求内劲只能软弱中求,不可用意强烈。有了内劲知觉,保持内劲、练意,不可练内劲。如果用意练内劲,久之内劲即僵硬。武禹襄拳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明确指出,太极拳是练意,自然归神。“不在气”的“气”是指内劲。故练意不练神;求劲不练劲;崇尚内劲者,不能有拙力。

  练太极拳者,为什么总觉得玄而有玄?盖练功出现的知觉,是人生前所未有的,常人实难理解它的奥妙。譬如只有上过太空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太空的奥妙一样。只有悟透太极拳的拳理功法,一步步追求,潜能不断被挖掘,自己才能有层层感觉,常人绝无感受。

      太极拳是柔弱、柔韧、飘逸的意念运动,绝非一般概念的武术运动,所以古代文人也能练就一身高深莫测的武功。我想,他们是不会去做打沙袋、举石担等笨拙的体力运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