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 以“孝心卡”活动为载体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一剑111 2012-06-06

莱阳市以"孝心卡"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小公民道德建设的调查

    近年来,山东省莱阳市在开展以"创新、创优、创业"和"爱心、民心、孝心、诚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创四心"行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大力推行"孝心卡"活动,取得了青少年积极参与、家长广泛认可、社会反响强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的良好效果。

  成功实践

    在推行"孝心卡"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学生家长的热切期待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针对不少青少年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不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不尊重父母、师长的现象屡有发生等令人堪忧的现实状况,探索确立了分步实施、由点及面,规范运作、突出特色,广泛参与、务求实效的"孝心卡"活动原则。

    一是创新思路,打造德育新载体。多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将其摆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研究、注重创新,不断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向深入。工作中我们发现,良好的生活环境下,由于学校教育的滞后,家庭教育的片面,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少年价值观缺位,道德认同感较差,漠视父母、师长的辛勤付出,感恩心理缺乏,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能力较差等现象在青少年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此,2006年,市文明办会同市教体局,设计开展了"孝心卡"活动,从传承和弘扬孝亲仁爱的传统美德入手,从青少年身边的小事做起,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搞好试点,规范运作拓渠道。活动初期,我们有目的的选择了几所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作为试点,并精心制作了孝心卡,分发至试点学校每名学生家长手中,作为学校与家庭双方对学生进行孝心监督教育的联系卡。孝心卡上有日期、事迹简述、家长意见、家长签名、在校表现等几项内容。活动中,家长将学生在家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先进事迹或不良表现记录在卡上,写好意见,每月月底反馈给学校。学校大张旗鼓地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弘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对存在不良表现的学生,老师与家长加强交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同时,班主任还把学生在学校尊敬师长的情况记录在孝心卡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教育孩子做尊敬师长的好学生,通过孝心卡,探索建立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促发展的新机制。

    三是深化延伸,突出实践创特色。经过近一年的摸索试点,"孝心卡"活动在试点学校取得了初步成功,师生及家长认可率较高,参与积极,活动成效明显。2007年,我市在全市各中小学中全面推行"孝心卡"活动。为确保活动效果,我们对各类学校区别对待,强化指导,按照明确目标而不搞达标,分类要求而不做强求,发动师生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而不搞摊派的原则,鼓励引导各类中小学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托"孝心卡"这一活动载体,将教育内容从孝心拓展到爱心、诚心、责任心等方面,突出学校特色,创出工作品牌。同时,突出"孝心卡"活动的实践性,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任务分工要求,强化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功能建设。在"孝心卡"上增加了校外表现和校外辅导员评议等内容,探索形成了家长、教师、学生、社会多方参与的活动机制。此外,我们还尝试使用电子版"孝心卡",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及其家长在互联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努力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效放在不同维度中去巩固强化,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主要成效

    "孝心卡"活动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孝心为切入点,教育青少年学生辨善恶、知荣辱、明是非。活动开展以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少了,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多了,广大青少年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上尊敬长辈,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1月,"孝心卡"活动案例,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

    一是在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面取得新突破。"孝心卡"活动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要求融入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引导青少年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去感知、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综合运用表扬、批评、强化、激励等教育手段,在青少年中形成践行八荣八耻、争做文明少年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正面引导力量,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入脑入心。

    二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各类中小学为单位开展"孝心卡"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龙旺庄中心初中、团旺中心初中组织所辖中小学主动走出去,与周围村庄共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发动热心青少年事业的"五老"人员和农村文化骨干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在学校的组织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同时,"孝心卡"也搭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的新平台,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有效对接。小小"孝心卡"将学校、社会、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在学校德育与文明乡风建设形成互促效应方面取得新突破。"孝心卡"活动实施以来,由于其定位准确、针对性强,得到了师生、家长、社会的大力支持,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参与积极性高涨。由于教育需要双向乃至多向交流才能完成,学生和家长在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教育的互促效应开始显现,不少原来不孝敬老人、闹邻里不团结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团旺镇南团旺小学、谭格庄中心初中等许多中小学因势利导,开展了"学生家长共携手、文明路上同步走"、"阳光教育"等活动,以学校和学生为纽带,以学校文明小气候辐射社会大环境,让学生与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倡树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经验体会

    "孝心卡"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灵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是核心,道德规范是基础,价值认同是关键。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统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用青少年身边的人和事说话、用青少年的语言说话,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回答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不可否认,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甚至个别部门还存有认识不到位,应付懈怠等现象。因此,必须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中去部署落实,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三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不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诟病,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突出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不强,导致活动载体僵化,教育内容陈旧,说教痕迹严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抵触。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开展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愿意接受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扎实推进,让社会及家长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效,不断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向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