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艺术摭谈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6-07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的经营思想、谋略思想、人才思想、军事思想等等,历来为人所称道,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从领导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拟从领导艺术方面进行探讨,或可为当代领导者提供某些借鉴。 
    
领导艺术在《三国》中有许多表现形式,如,运筹艺术、决断艺术、权变艺术、用人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讲话艺术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只述其中的三个方面。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权变,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变通,即权衡事情的利害,作趋利避害的应变。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实质上就是中国思想家孟子所说的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变一词的注释是:随机应变。作为领导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权变艺术,我们可以笼统地理解为,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随机应变。
《三国》第60回:久据西川的刘璋,比较软弱无能,高级文官(益州别驾)张松暗中投靠刘备,献给刘备一份进入西川的地图,并且表示,如果刘备想夺取西川,他和某某某可作内应。对于刘备来说,眼下是进军西川的好时机,且刘备心里也很想夺取西川,可是,因刘璋是同宗兄弟 刘备担心此举会失信义于天下,颇为犹豫,此时,副军师庞统说: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经一番商讨,终于定下进军西川之策,为三国鼎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虽然这是集体决策,但也表现出主要领导者刘备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领导素质。
    
把权变艺术运用到出神入化的是诸葛亮,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空城计
    
蜀国在失街亭之后,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守城的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员大将,只有几个文官和2000多士兵。应对这种局势,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弃城而逃,另一种是拼死一战。诸葛亮权衡两种选择都不妥。弃城而逃,跑不过魏军的追击,只能被擒;拼死一战,以2000多对15万更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在此危急时刻,诸葛亮随机应变,走了一步险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20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95回)他稳坐城楼,摇扇抚琴,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做冒险之事,现已兵临城下,他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由此断定城内有埋伏,于是下令撤退。空城计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特定对象采取的独特的处理方式,其独特之处就在于诸葛亮大胆随机地处置问题,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空城计具有非常鲜明的创造性,我们说它是(权变)艺术,是因为它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倘若诸葛亮再次使用空城计,司马懿是绝不会再上当的,后人如若照搬空城计,也难获得成功。
    
领导者具备了随机应变的个人品质,就能较好地掌握权变艺术,在各种政治活动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第4回,曹操因有机会接近董卓,向王允借七星宝刀行刺董卓,然而,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在万分危急的瞬间,曹操把行刺变成献刀,反映出闪念之间曹操敏捷的应变才能。宝刀献出后,曹操又解鞘付布,这个简单的动作更增强了献刀的真实性。        虽然暂且蒙过了董、吕两人,但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当卓引操出阁看马时,曹操不失时机地以试马为由,牵马出相府,然后加鞭望东南而去,当董、吕两人猛然醒悟时,曹操早已远走高飞了。
    
《三国》第21回,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撼之威,乃至于此。’”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走投无路的刘备此时正栖身于曹操门下,表面上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暗地里却在汉献帝的密诏上签字画押,想杀曹操,为日后夺取天下扫除阻碍,当曹操说他是天下英雄时,以为韬晦之计被识破,所以吓掉筷子。刘备的失态必然引起曹操的怀疑,然而,善于随机应变的刘备却巧借自然现象,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以上可见,在随机应变中,一方面是随机,它包含有借题发挥、触景生情、顺水推舟、将计就计的含义。曹操行刺败露,瞬即改为献刀,而这把刀又正好是一把宝刀,这是随器物之机。刘备吓掉筷子正好天空打雷,这叫随天时之机。刘备入川是因为有人献地图做内应,空城计是诸葛亮看准了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因此,这两例可以说是随人事之机。随机应变的另一方面是应变。应变是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在急促之中或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原定计划,还要获得成功,这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唯其如此,权变艺术才显得可贵。
    
优秀的领导者必然具备随机应变的决断能力,尤其在突发事件面前,往往应对得声色不露,入情入理。列宁说过: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另一种必要的革命艺术:随机应变。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时不妥善或行不通时,就选择另一条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列宁全集》第33卷第38页)
    
二、《三国》中的用人艺术
    
《三国》是小说,但是,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才现象,很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三国领导者都很看重人才。曹操发布文榜招贤纳士,刘备三顾茅芦,孙权创造性地开设宾馆、派高级谋士延接四方宾客,专职搞接待,等等,他们用各种手段吸纳人才,展开了人才争夺战。吸纳人才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人才。在用人艺术方面,《三国》中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1
、重能力轻资历
    
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操。
    
《三国》第5回,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盟军已有四名将领先后被华雄所斩,众皆失色,此时关羽自告奋勇: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盟主袁绍非常瞧不起关羽: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袁术竟然大声喝道: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则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马弓手?并亲自送上一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见关羽提着华雄的头回来,张飞大叫何不就此杀入关去活捉董卓?竟又遭袁术训斥:量一县令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此时又是曹操站出来说话: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事后,曹操还暗中叫人置办酒肉抚慰刘、关、张三人。小说采用对比手法,用袁绍、袁术之流的重名轻才,来突现曹操的慧眼识才。
    
此外,曹操还擢拔山野壮士典韦和许褚。典韦曾经是逃窜山中的杀人犯,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有人向曹操推荐典韦。曹操一见典韦便十分喜受,任命为帐前都尉,立功后,又任领军都尉。许褚是一个农民,领族亲抵御寇乱,曹操见他十分勇武,就用计将其俘获,拜为都尉 典韦和许褚日后都为曹操舍生忘死,立下大功。
    2
、举才不论亲疏
    
徐州牧陶谦本有两个儿子,可病危之际,却偏偏三让徐州于刘备。陶谦说:长子商,次子应,其才皆不堪任。(第12回)陶谦的可贵不在其谦恭礼让,而在其能以国家为重,用人不论亲疏。
    
刘备与关羽、张飞情同手足。可是,诸葛亮一来,刘备便觉如鱼得水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以致关张二人不悦,(第38回)衬托了刘备的爱才。
    
东吴招亲,是周瑜设下的圈套,目的是把刘备扣为人质,讨回荆州。派谁护卫刘备前往?论亲疏应是关羽或张飞,但关羽刚愎自用,张飞粗率鲁莽,都不适宜承担如此复杂艰险的外交使命。于是,派了赵云。确保了三条锦囊妙计发挥作用,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孙权攻取荆州的时候,叫吕蒙和自己的堂弟孙皎两人同领大军,吕蒙说: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孙皎)可用则独用叔明。(第75回)并指出两人同领大军的害处。孙权听吕蒙说得有道理,就拜吕蒙为大都督,总领各路军马,而让孙皎在后方接应粮草。这是用人不论亲疏的又一范例。
    3
、举才不论长幼
    
《三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也让人过目难忘。
    
郭嘉27岁被曹操拜为祭酒。诸葛亮27岁充任刘备的军师。刘备的五虎上将,也是老中青三结合。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岁。周瑜33岁被孙权拜为大都督。
    
孙权在刘备的大军压境之时重用小将陆逊,遭多数人反对,张昭、顾雍等老臣们都认为陆逊年幼望轻……必误大事,(第83回)在此情况下,孙权采纳少数人的意见,连夜操办了一系列拜将程序,赋予陆逊先斩后奏之权限,统领各路军马,显现出孙权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凡响。陆逊领军迎战,营烧七百里,大败刘备于彝陵,证明了孙权用人的正确。须说明的是,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陆逊42岁,并非年幼望轻,笔者认为,小说如此虚构正反映了作者举才不论长幼的的用人思想,
    4
、用人忘短贵长
    
这里的不是忘却,而是不计较。用人忘短贵长,就是不计前嫌,用其所长。在这一点上,曹操的眼光和胸襟,又在各路诸候之上。
    
陈琳是一个著名文人,曾奉袁绍之命,草拟讨伐曹操的檄文,罗列曹操的恶行,而且连曹操的祖辈、父辈都受到污辱。平定袁绍后,陈琳被俘,曹操只是责问一下: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左右都劝曹操把他杀了,曹操却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第32回)
    
张辽原为吕布勇将,被俘前曾与曹操直面厮杀,被俘后又当众辱骂曹操: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对这样的铁杆分子 曹操的态度是: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拜为中郎将,赐关内侯。(第20回)
    
张绣第一次降曹后,因曹操私通邹氏(绣之寡婶),怒极而反,夜袭曹帐。在此次突发性恶战中,曹之长子、爱侄及虎将典韦皆死于非命,他自己右臂中箭,坐骑阵亡。如此狼狈的遭遇,在曹操的征战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然而,时过境迁,后来张绣又被曹操招安,这回张绣觉得他与曹操之间有仇,担心曹操不能相容,但曹操不这么看,他拉着张绣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且封张绣为扬武将军。(第23回)
    
以上几位或有突出的才能,或有一定实力,如能为我所用,不杀也是可以的。那么,对普通的下属,曹操又如何呢? 
    
官渡战后,曹操缴获了大批文档,其中有部属私通袁绍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第30回)
    
当然,曹操的忘短贵长也是有底线的,就是绝不接受卖主求荣者。如小说中的吕布,其武功堪称第一(第5回关、张与吕战30回合不分胜负),且被曹操俘虏后表示愿意归降,但还是被曹操杀于白门楼(吕布先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被董卓收买杀丁原,投董卓,认董卓为义父,后因貂蝉而与董卓争风吃醋,杀董卓)。曹操的性格是复杂的。
    
三、《三国》中的协调艺术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是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活动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作用对象三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又可细分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机构、政策、法规等。领导协调就是使这些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这些关系中,主要应注意与的协调。本文以孙权为例,谈一谈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孙权协调下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信任下属。周瑜和陆逊为大都督时都比较年轻,没有什么资历,但孙权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先斩后奏的权力,就连赤壁大战和火烧连营这样的重大战役,孙权也不是事必躬亲地指手画脚,而是放手让下属去指挥,等他们凯旋归来后亲自犒劳他们。在赤壁大战中,他让周瑜在前头统帅军队作战,自己在后方运送粮草作接应。一个最高统帅在大战中如此这般的信任部下,实属不多见。
    2
、体恤下属。孙权与曹操合淝之战后,孙权设宴款待立有战功的将领周泰,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令遍体鳞伤的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让周泰一一讲述创伤的来历,周泰每讲一处伤,孙权则令吃一杯酒,情景十分感人。酒宴之后,孙权还赐青罗伞给周泰,让他出入遮盖,以显荣耀。孙权的款款深情,让下属感到真挚可信。
    3
、推功揽过。孙权收回荆州之后,犒赏三军,设宴庆功,他把吕蒙置于上座,对大家说:孤久不得荆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第77回)把战争的胜利全部归功于吕蒙。而当战争失败的时候,孙权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有一回,孙权被曹操手下的张辽所激怒,带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败而归,有个叫张紘的幕僚当众批评孙权说,今日之败皆主公轻敌之故。听到这样的批评,作为最高统帅的孙权,丝毫没有责备这个手下说话不顾场合,更没有说半句文过饰非的话(实际上一场战争的胜负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而是非常诚恳地对大家说:是孤之过也,从今当改之。(第53回)这件事情,说明孙权的胸襟非常宽阔。只有胸襟宽阔的领导,才敢于当众承认自己的失误,才能够做到推功揽过。
    4
、从谏如流。善于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是三国领导人的共同特点,但孙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善于采纳逆耳忠言。荆州战后,刘备大兵压境,孙权派诸葛瑾去跟刘备讲和,可是刘备不干,这样,江南就危险了。这时,幕僚赵咨建议说:主公可作一表,我愿出使去见曹丕,说明利害,让他去打刘备,这样蜀国自己就危险了!在古代为上行文体),向曹丕上表,就意味着孙权向曹丕称臣,这肯定有损于作为东吴之主的自尊与威严,赵咨提此建议显然是冒着风险的。可是,孙权听后,反而高兴,对赵咨说:此计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东吴气象。(第82回)接着就上表给曹丕。曹丕果然受表,使东吴避免了两线作战,得以专心对蜀,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而孙权采纳了下属的不中听的意见,又让下属感到自己的领导没有架子,能够平等待人,这就拉近了他与下属的距离,使领导者与部属之间形成一种本真自然、同声同气的莫逆关系,这对领导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孙权在位期间未出现过叛臣,这与他的协调艺术或有直接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