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国平指点青春----《人生幸福的哲学》

 彩云飞999 2012-06-07

周国平指点青春 主讲《人生幸福的哲学》
 
  如果有一堂公开课,围绕着“把心安顿好”、“保持生命的单纯”、“做一个纯粹的人”这些形而上的哲学话题,放在双休日的早上,又逢下雨天,会有多少人会来捧场?
  可事实却是爆满,站着的听众堵塞了课堂两边的大门。
  昨天上午,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著名学者、哲学家、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做客文澜讲坛,主讲《人生幸福的哲学》。
  出生于1945年,头发已经泛白的周国平,看上去与“青春偶像”绝缘,但台下听众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以至于记者身边有人疑惑:是不是杭州城的文艺青年总动员?现场的人气,稍逊于不久前来此开讲的易中天,然而,粉丝们的铁杆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讲座结束后,一位激动流泪的女生,哽咽着鞠躬,平复情绪后发言道,自己27岁,是名校研究生,下个月就要开始工作了。“虽然在别人眼里,我很优秀,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该往何处去,感觉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不想在没遇到真正自己的时候,去工作、结婚生子,我想清醒了再去。”
  “我27岁时,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周国平答,“你要是想明白之后才去做,恐怕你到72岁都没开始。这些,都是逐渐清晰起来的。”
  一个大学男生,语带骄傲地问道:“今天早上7点多我出门时,同屋的几个同学都还在熟睡。我一个人出来,似乎很孤独,然而在这里,虽然没有一个熟人,但我并不孤独。请问,幸福与孤独有何关系?”
  “孤独不能从表面看。独处,是孤单而非孤独。在我的字典里,孤独是个褒义词。如果你内心很丰富,过得充实,你在人群中会感到孤独。”周国平说,“其实,有很多人一个人时,是感到无聊,一定要找别人。孤独与无聊,就是天才和大众之间的区别。”
  一名小伙子接过话筒:“今天的主题我不认同,思考不一定带来幸福感,也可能导致悲剧。而且,不一定每个人喜欢孤独,连尼采在感性上也会排斥孤独。”
  周国平这样答道:“幸福的概念很笼统,可以理解为个人满意的生活状态,你可以赋予其很多内容,有时生活中的负面因素比正面的带来更多思考。”
  有温馨的交流,也有观点的交锋。在留言簿上,记者看到一名90后大学生这样评价周国平——“好父亲,好思想者;良好作家,良好讲座人;及格社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