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9.6】周国平《敢于孤独的勇气》:哲学是一种分身术

 写字姑娘 2023-02-14 发布于山东

看完了周国平的《敢于孤独的勇气》。
虽说装帧和封面设计都比较接地气,像书店那些青春文学的风格,但是内容还是很有质量的。综合评价给四星。
书名中有“孤独”两字,但书内容中其实并没怎么太提到这个词,“孤独”有着安静、个人、沉思等偏向。我理解题目“敢于孤独的勇气”就是“追求个人内心的精神生活”吧。
全书基本上是谈哲学,大众哲学通俗读本。是我喜欢的书,我喜欢看哲学的东西,来整理一下本书精华,也来谈谈读此书的所思所想。

1.为何想到哲学?

哲学开始于仰望苍穹

仰望苍穹,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于是发出了哲学的追问: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

哲学于我算是顿悟,不是看哲学书才想到的,而就是某一天思考到死亡,想到宇宙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不由得产生疑问,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于这世界算什么?自此,就开始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就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死亡会让我丧失一切,人生只是瞬间,死亡才是永恒,我无法不去做这徒劳的思考。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一旦去想最大的东西,“天文学、宇宙、死亡、时间”去好奇这些东西就会让人对这世界对人生产生疑问。这就是哲学了。


2
哲学的用处?
哲学是一种分身术

哲学就是让人想大问题,想宇宙、想人世,大问题想明白了,在面对具体的问题的时候就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从容的心态。哲学不能消除具体的苦难于我主要是改变心态。让我从一个更大的格局,站在一个高处去考虑问题,从当下的具体生活中跳出来。
“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生活只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由此获得一个广阔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用全局指导局部,明确怎样做事和生活才有意义。”

哲学有一种分身术的功能,把我分成两个我,一个是有着很多尘世欲望的具体的我,为了学习、工作、为了权钱名利在红尘间奋斗、挣扎。肉身生活在尘世间,生活的不如意十有八九,大大小小的苦难常常降临。这时就需要另一个我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这是一个哲学的、理性的、灵魂的我,仿佛处于上帝的视角从高处看地下的自我,站在永恒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感觉眼前的任何遭遇都是渺小的、短暂的,渺小的,从最后来看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把那个具体的我从苦难中拔了出来。

3
读哲学后的生活态度?
追求当下快乐,可持续的快乐。

为什么现代人的压力那么大,以及会焦虑迷茫,就是太多人总是在为未来的快乐幸福做准备,少年时被说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放下一切只学习似乎就为了找工作,工作后被说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绷紧神经劳累的工作,仿佛就为了老时攒够钱那时才敢放心享受。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这种永远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把幸福快乐永远往后推延的人生模式,实际是取消了幸福。
这种“未来准备生活说”是不完全合理的。
其实是要把当下过好享受当下,以当下为主,但也不能毫不为今后考虑,要追求可持续的快乐,二者并不矛盾冲突。
有一些享受,过了当时诚然还可以有,但是在青年和老年滋味是不一样的。“倘若一个人在年轻时并非因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却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