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晒晒两代人的高考账本

 ahbee 2012-06-07
        人的一生要经过多少次考试?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我们穿越了人生最为密集的考试期,而本是毕业演出的高考,分量却相当于这12年的总重。从一个人的高考,到全家人的高考,再到全社会的高考,考前准备越来越丰富,考试配备越来越全面,各种投资也越来越高昂,高考成了算不清楚的成本账。这份日益超额的付出,真的有所值吗?
    ★小调查:算一算 你的高考成本有多少
  1.你的年龄段是?
 90后  
 80后  
 70后  
 1970年前生人  
2.你的高考装备都有啥?
 补习班  
 每天的营养餐  
 一对一家教  
 各种营养品  
 买复习资料  
 父母租房陪护  
 除了买文具其他没有什么
3.你估计你的高考成本有多少?
 50元以下  
 500元以下  
 5000元以下  
 1万元以下  
 1万元以上 
    70年代: 几乎不用花啥钱
  以1979年上海某考生为例:
◎补课费:0元(老师免费补课)
◎交通费+住宿费:0元(步行前往)
◎营养餐:一碗绿豆汤
◎资料费:一本练习题,4毛6分钱
◎总计:5毛不到
    80年代: 最大投资是买文具
  以1986年西安某考生为例:
◎买文具的钱:不到10元钱
◎交通费+住宿费:0元(骑自行车)
◎总计:10元
    90年代: 钱都花在买书上
  以1997年西安某考生为例:
◎复习资料:300元
◎买文具的钱:50元
◎交通费+住宿费:0元(步行前往)
◎营养餐:父母做的鸡汤
◎总计:350元

    00年代: 家教、宾馆出现了
  以2007年南昌某考生为例:
◎薄弱科目补习费:2000元
◎高考期间宾馆开房费用:400元
◎高考保姆费:2000元
◎营养补充:1000元
◎总计:5400元
    10年代: 营养餐、交通医护服务
  以2011年沈阳某考生为例:
◎复习资料:100本书至少1000元
◎一对一补课费:3个月2万多元
◎营养食补:每月近3000元,一学期将近15000元
◎就近租房:每月700元+来往路费,一学期差不多3000元
◎总计:4万元左右
  “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高考花费5毛钱;80年代考前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钱;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妈妈熬的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高考花费5000元;10年代请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4万元……”
  这是最近网上很火的“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它让几代人追忆当年的高考,从几毛钱到几万元,从22年前花费父母一个月的收入到22年后花费双亲近一年的收入,除物价上涨外,如此悬殊的变化仍然令人吃惊。
  因为抽样和比较条件并不一致,“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所显示的几十年的高考成本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各个时代之间无论是物价水平还是经济收入状态和消费心理,都不具备可比性。但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示意图”又有着强烈的讨论愿望呢?这是因为,这不能定量的数据变迁图,却能大致定性地描绘出人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和心理变迁的脉络来。
  最初,高考是不算消费的正常的读书、正常的考试。哪怕当时的高校录取率不到20%,但上世纪70年代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大多都淡定平和地对待着这样一个人生岔道口,就像面对人生中的其他岔道一样,平淡无奇。80年代的考生及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至多体现在一套好文具或好钢笔。90年代的考生妈妈们已开始注重高考这件事情了,但依据当时的条件,也无非是炖只鸡、整点补品,以国人传统的爱护方式,来对待家里的这个重点照顾对象,考生当时的待遇,大致与刚生完娃娃的产妇差不多。但至此,高考作为消费的概念,渐渐萌芽,并在此后十多年里开枝散叶,并最终形成一个产业。
  这个产业包括各种保健品、补脑液、高考补习班、家教、学区房中介、高考移民事务代理等可以拿上台面说的,也有包括号称“命中率”高的高考试卷、文庙里的天价头香、方术道士们开发的各种高考吉祥物,甚至还有专门“卖”各大学内部招生指标的公司等难以拿上台面来说的东西,以及护考钟点房、吸氧、高考营养套餐之类打着高考经济招牌的种种业态,这些真真假假的东西,却真真实实地挤压着家长们的钱包,而家长们,无不像捐了门槛的祥林嫂,虽然受到搜刮,却还心安理得地相信:只要对孩子高考有好处,再贵也值。
  与近十万倍增加的成本相比,高考的录取率,从最初的十分之一强,到现在近80%,这基本上已是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一群人过大板桥。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下的高考,不过就是一场决定他们继续接受再教育权的考试。而在高校越来越普及,高考考生逐年减少,大学入学率越来越高的现状下,这种考试,事实上已简单化至“只是决定他们去哪里上大学的一场考试”。但人们的逆向重视,投入精力和财力的程度,却达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大幅度增长的录取机会,并没有带来大幅增长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竞争实力,文凭的含金量不升反降,造成家长和考生们在高考前产生慌不择路的恐慌。
  父母这种不计成本投入的心态,除了为那些聪明的商家提供高额利润外,另外的一大作用,就是给孩子们增加无形的压力,父母高考前每一分付出,都会成为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这种压力,再配以全社会在高考前夕异于常态的高压态势,使孩子们根本无法淡然处之。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呼吁,让孩子们放宽心,不要把高考当成唯一的人生选择,但这些话,究竟是应该给承受压力的考生说,还是给制造压力的家长和社会说呢?这恐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