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与养生

 彩云航行 2012-07-08
 
 

书法与养生
   

 霁月整理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世界上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怡情气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正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书法正是修身养德的好形式、好渠道、好方法。通过书法艺术,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的古代文明文化,同时也可以培养个人情趣。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使人的眼,脑,手都得到灵敏的反应提练,可以提高自身的耐性度。长久练习书法,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性情。在当代这个嘈杂快节奏的科技时代,如果能静下心来学习书法,势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那即是“用心”和“心平”。同时,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艺术欣赏品位,培养艺术情操。书法的特点,就是能让人静心、平气,修身、养性。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一种养生之道,练习书法强身健体。练习书法,需要从一笔一画做起,有规有矩,如起笔、行笔、收笔都十分讲究,这好像做事,起笔——像做事的开端,行笔——似做事的过程,收笔——如做事的结尾。悬肘书写,提笔凝神,心无杂念。心、眼、手凝聚于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点一划,全神贯注。发力于思维,落实在毫端。每个字都要全身配合,牵动上百块肌肉,气血流通。而且在运笔的时候,人的心跳速率及指头的脉冲均逐渐减慢,渐渐的进入身心和谐平静的境界。长此以往,对人的精、气、神能起到一种神奇的调节和平衡作用。而且通过练习书法,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书法作品看似简单,但真要写好,却并非易事。除书法的字内功,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外,更要修练研习“字外功”。“字外功”对书法艺术来说非常重要,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字外求字,书外求书。“字外功”就是向“姐妹艺术”学习。如,从绘画中学布白,从音乐中悟节奏、韵律,从诗词中找意境等等。艺术是相通的,“姐妹艺术”往往能触发书法创作的灵感,在追求提升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人的综合素质也就得到发展。

     书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招聘单位的招工表、履历表有时要求手写,而且书写也是测试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内容。去年广州某人才市场需招聘3000名大学毕业生,报名额达3万人,第一项内容就是“填表和写简历”,仅通过填表书写,就淘汰了1/3。中国历代书法碑刻和现代人的书法作品,都以其独特的书体线条、结构章法,笔墨、文辞以及书写的书体、款式、装裱的样式,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我们先贤创造的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晋代行书、汉隶,魏碑、唐楷、唐代狂草和今草、宋代行书,元明清的行书魏碑、小篆,民国书法,乃至现代的经典书法,古往今来,书法艺术真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从古代帝王到现代领袖,从古代状元到今天才子,从白首老翁到天真稚童,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喜欢,陶冶锤炼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我们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读到了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的优美意境;我们从颜真卿的楷书中感悟到忠勇壮美的万丈豪情;书法以抽象的笔墨线条给我们以震荡心灵的美感;我们在欣赏怀素和张旭的狂草作品时,被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线条律动而震撼和激动着;我们在欣赏凝重的钟鼎铭文或摩崖石刻的时候,也为先人的大气磅礴而肃然起敬!

     中国书法艺术,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练习书法,能增强人的综合素质。书法艺术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伤肺,过恐伤肾,过思伤脾。而练习、创作和欣赏书法,其心态安稳,宁神息虑,修心养性,神定志安,即“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血脉通畅。“寿从笔中来”就是这个道理。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类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发现从古到今的书法家,大多都是高寿。从汉代至清代,这个在人类平均寿命25~40岁的时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约80岁,例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其后的杨维祯74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和85岁,何绍基74岁……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人类平均年龄为40~62岁,著名书法家的平均寿命88岁;进入现代、当代,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例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是上了百岁高寿。事实证明,书法对于人的健康长寿的确有一定作用。

     书法的养生作用,这是不少学书法人的共识。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所谓“洗笔调墨四体松”,是书法养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预想字形神思凝”,是书法养生的第二阶段。王羲之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这就要思想集中,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神气贯注全息动”,是书法养生的第三阶段。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法运动的最实质性阶段。“赏心悦目乐无穷”,是书法养生的第四阶段。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学习书法,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

     书写的过程,既有动又有静,是较为理想的养生之道。书法是形象思维,由右脑主宰。很多人白天工作处理问题,多以左脑来进行逻辑思维。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可以舒缓神经,左、右脑交替运用,交替休息,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劳逸结合。因此,在工作之余或工作感到劳累时练练书法,确实是一项很不错的健身运动。有人把人生不同阶段练习书法的好处比喻为:幼时习书如驯兽,青年习书如交友,中年习书如避暑,老来习书如进补。对于在事业、家庭双重压力下忙得不亦乐乎的中年人来说,练习书法就如同“避暑”,可以让精神得到放松,身心得到锻炼。对于退休老人来说,练习书法就如养生进补,得受其益。

     学习书法是提升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文化中,以人品论书品,以人格定书格。因此历代学书之人,都把品格的修养放在首位。在历史上,一些字写得好,但是品格方面有些瑕疵的人,总是遭到大家的白眼和争议。而秦桧、蔡京一类奸臣的书法据说也很好、文采也不错,但是“天下举子愧姓秦”,没有人愿意将秦桧的书法拿出来炫耀。而颜真卿,岳飞这样的忠烈之士,柳公权这位敢于笔谏的耿介直臣,真是让世世代代所敬仰爱戴的;当代也是如此,大贪官胡长清本是一位名列经传的知名书法家,在当地真是“东也'长青’西也'长青’,到处都是胡长清”的题词题字,可是他的贪赃枉法的劣迹一经披露,人们都以厌恶的情绪来清除他的字迹。

     书法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即使有很高的学历,有精湛的电脑技能,但如果不能“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地书写自己的民族文字,或者写得极其难看,那也是一种文化缺失,会被认为没有文化底蕴与文化表现力。最好把书法当成电脑族生活的一部份,别让电脑失写症,荒废了这一传统的中华文化精粹!再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诱惑多,压力大,浮躁情绪十分浓厚,一个人在心浮气噪之时,如果能够避开红尘,练习书法,精神放松,心情恢复平静,就像打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因此,学习书法对身、心两方面均极有益处,把自己闲暇的时间用到练习书法上来,收获一定不小!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等。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二世纪后半期至四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即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与此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如:《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文样和理论指导。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的。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竟出现了作品的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民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生。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也大有其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