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家林纾不通外文 靠人口译翻译《茶花女》

 昵称10132887 2012-06-08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160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的出现是在非常特殊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历史现象。他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他以一个‘古文家’动手去译欧洲的小说,且称他们的小说家可以与太史公比肩,这确是很勇敢很大胆的举动。自他之后,中国文人,才有以小说家自命的;自他之后,才开始了翻译世界文学作品的风气。”钱钟书亦谓:“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自幼嗜书如命

林纾5岁那年,外祖母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启蒙课本是《孝经》,并在一家私塾旁听。他7岁正式入私塾时,就对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很大,从此与古典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为了找书读,他去开叔父的书橱,书橱里那本《史记》让他兴奋不已。只是,叔父书橱里的那几本书根本不够他读。于是,他开始把母亲给他的零花钱省下,用这钱到旧书摊上淘一些零星不全的子史书籍,偶得《毛诗》、《尚书》、《史记》、《左传》残本,日夕诵读。从11岁至16岁,他积累下来的书竟然有满满三橱,到20岁后校阅残破古籍不下3000卷。

1882年林纾结识了李氏兄弟。因为李家曾经捐资做官,家中藏书有3万多卷。不到几年时间,林纾就把这些书全都借来看过了。

绝意于仕途

因为不满社会现实,林纾开始和当时的其他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理想。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只是“七上春官,屡试屡败”的历程,让他在科场失意的同时,看到了太多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他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走上翻译之路

林纾有一位同乡叫王昌寿,1885年曾赴法留学6年,法语精湛。他回国后给林纾讲了许多外国名著,使林大开眼界。于是,两人开始合作翻译小仲马的《茶花女》。由王昌寿口译,林纾用文言文记录下来。那时,闽江的一条小船上常可看到这样一幅景致:王昌寿手捧原著,一边浏览,一边口述;林纾则展纸挥笔。林纾耳聪手疾,文思敏捷,经常是王昌寿刚说完一句,他就已写好一句。一天4个小时下来,记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一时间,洛阳纸贵,很快流传开来。《茶花女遗事》的热卖,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年生命里,与魏易、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60余部西洋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