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三字经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6-08

黄煌经方三字经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
1、医之学,方为本,仲景方,方之根
对中医来说,方是极端主要的。古时称中医为方脉家,医术为方技,日本则称中医为汉方。无论是伤寒派,还是温病派,是古典派,还是当代中西医联结派,是讲脏腑辨证,还是讲六经辨证,到最终交给病人的都是方,因而,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说:"医之学也,方焉耳"。方,是中医的内核,是基本。
中医的方剂,数量多得让人兴叹。宋代的《和平圣惠方》有100卷,方16834首;《圣济总录》有200卷,有方2万首;明代的《普济方》有426卷,方61739方;我校编纂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医方达96592首。要熟知把握这样多的方剂,既不也许,也无必需。因为重点的方剂,不过上百首,这就如同汉字的字根,英语的词根,是形成千万张处方的大致造成,可称之为"方根"。
方根在那里?在《伤寒论》,在《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方剂,并非张仲景一一己首创,而是概括了汉代从前的用药经历,况且通过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印证被考证并进展,能够说是华夏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战斗的体验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经亲身尝试挑选出的临床顶事良方。只有把这两本书弄通了,能力在临床上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后世名医虽多,其临床的大致制度都不出仲景学术的范围。因而,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群方之祖"。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王好古说"执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朱丹溪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章标准"。笔者说仲景方当为中医之根,为中医之魂。然而,目前古典的东西时常被视为不合新潮的,是阳春白雪的,是束之高阁的供欣赏的古董。这是对中医学的无知。中医学的经历性是极强的,体验的东西就必要通过历史和工夫的审核和磨练,光阴越久,体验提炼的越精,就象好酒一样,越陈越香。《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因而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证实它是有用的,是合理的,在临床上是能处理问题的。学经方,离去了仲景方,那就成了一句瞎话。
2、读原文,要类比,抓主治,识方证。
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优秀读白文,也即使未加注释的原文。亘古通今,注《伤寒论》的有数百家,注《金匮要略》的也有几十家,中间虽不乏精品,但大多数是随文演绎,无大发扬。这些注释看多了,时常把你带入大空世界,使你在所谓理论的阐释里混混屯屯,云里雾里,而临床适用功夫则非常匮乏。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文笔非常质朴,多为临床切实的客观表述,罕有空泛的说明,故读白文是可行的。不过,两书的体例为条文式,孤单地读时常不得其要,一定采纳分类对比的措施。按什么分类?古时候有按六经分,有按治法分,有按症状分有按主方分,分法较多。笔者趋向于按主方主药分。按主方分,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优秀。这位医学家琢磨《伤寒论》三十余年的心得之作,组成初稿今后,竟重复修正7年,期间五易其稿,最终他才写上"乃无缺憾"四字。他采纳的措施即使将《伤寒论》方分为12类,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白虎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等。笔者拙作《中医十大类方》是以主药分的,其特质是以药类方,以方名证,首要便于初学者,便于记忆。本书并非中医经方的全书,而仅仅是为读者提醒一种认得并把握中医经方的一种方式。经方不止十类?本书之因而题名为《中医十大类方》,只不过为读者阅读本书增添一点轻快的情调罢了。该当指出,无论按方分或按药分,重点是要抓主治,识方证。诸多人对手论以及方剂成效的阐释对照热衷,而对其主治则一笔带过,隐约其辞,轻描淡写。这能够说是混同了主次。对中医来说,经方的主治是最要紧的,说明在其次。方证最重点,功能在其次。
药物的利用指证称之为"药证"。方剂的使用指证为"方证"。如桂枝的使用指证为"桂枝证",桂枝汤的利用指证为"桂枝汤证",这是古人利用药物和方剂的依据和凭证,是中国人几千年聚积起来应用方药的最为适用和主要的体验。如把桂枝比作箭,桂枝证即使宗旨,目的对准了,命中率就高,同样,药证、方证相对了,疗效大方会展现。换句话说,药证相对了,这即使必效药、特效药;不对应,则是无效药。这是中医取效的重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非常严厉,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无是药,加药或减药,都以临床见证的变动而变动,决不能想当然地随便加减。故恶风、汗出、脉浮用桂枝汤,如汗出多,恶寒关节痛者,必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如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又必加人参,名新加汤。如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则要去桂枝,加白术茯苓,这即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悸,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则为咳逆上气。大剂量药与小剂量药的主治也不相像,同样是桂枝汤的形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5两,其主治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汤倍芍药主治腹中急痛,方名也改为小建中汤。又虽用过某药,但其证未去,则仍可运用某药,如《伤寒论》"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101)"太阳病,下尔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这种用药法,即方证相应法,《伤寒论》所谓"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317)。又《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病形象桂枝"等说法,都为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呈现。药证相应与方证相应,展现了经方的极为严厉的经历性。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大致内容。离去了古人的用药体验,辨证论治只能是幻想的游戏。
"方证相应"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大致精力。清代伤寒门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其所认为"活法",是因不同于辨病论治,时常是异病同方或同病异方,十分灵便。不领会者,则谓中医不标准,难以把握。但从另一角度看,方证相应则是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如徐灵胎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必定之治,随其病之变化无穷,而利用不爽"(《伤寒论类方》自序)。正因为有定,能力变动,这即使有规章方能成周围。有是证用是方,即使着重标准。方证即使标准,这是中医学的灵魂。
3、仲景书,隐药证,细寻觅,可通神。
经方医学有一十分重点,即使药证。中医理法方药,药是根基,不曾药,何谈方?不曾方,何谈理法?然而,很多搞经方者,时常逗留在方证的层次,就缺乏变动。这即使徐灵胎先生所谓的"有方无药"的缺陷。仲景书中,诸多方证条文下,均有加减法,不加减,是不轻易获得好的临床疗效。而要准确的加减,就一定打听每味药物的主治,也即使药证。
张仲景的书,是方书,他不曾留下张仲景的药物学,那么,《神农本草经》如何呢?这本书是中医现存最久远的本草书,然而,中间的神仙家的滋味太重,对临床医生用药还不是十分符合的。譬如它收录365味药,与天数相应;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与临床指引用药相距甚远;至于书中诸多关于"轻身""不老""延年"等药性记录,拥有深厚的道家颜色。因而,本人推论《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家医学尚不是统一流派的书籍。明显,要学好用好经方,一定有一本张仲景的药物学,一本古代"疾医"所用的本草学。本人所著的《张仲景50味药证》即使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求,穿过对仲景原文的对照剖析,试图破译出一本《张仲景临床药物学》。这个药物学,即使药证。
从实质上来说,方证与药证,两者本无差异,同属一门。因而,宋代伤寒门朱肱说过:"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他将药证与方证是合称的。斟酌到中医用药的习性,我还主意分论。单味药的主治,称为药证,复方的主治,称为方证。药证,是方证的根基,是经方加减变动的前提。它的益处有,一是能够更清晰地领会方证,例如四逆散,方中柴胡甘草治疗来往寒热,胸胁苦满,枳实芍药治疗痞痛,芍药甘草则治疗腹痛脚挛急,因而,四逆散可以用于四肢冷、腹痛腹胀者。有譬如同样是治悸,药证不同,其所主治的悸也不同,如黄连黄芩治烦悸,桂枝甘草治动悸,龙骨牡蛎治惊悸,半夏茯苓治眩悸,人参麦冬阿胶甘草治虚悸。二是能组融合新的处方,况且不离经方精力。本人的四味健步汤(芍药、牛膝、石斛、丹参)即使依据药证的观念创造出来的。我的八味逐瘀汤,即使依据药证对血府逐瘀汤举行匡正后得来的。
4、辨体格,望为首,脉与舌,反映"人"。
经方医学的又一特点是着眼于"人"。万一说西医是治"人的病",那么,中医是治"病的人"。这个"人",即使总体,即使全身。中医不曾剖开肚子去寻找在器官细胞水准上的病理变动,也无法看到天地间的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但我们的前人却能从宏观上掌握住机体的变动,寻到清除病痛的措施。清代伤寒门钱潢说得好:"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这即使经方医学的疾病观。这个"发",是"人"在疾病中展现的全身性的反响。
张仲景是如何着眼于"人"的呢?
其一,望形。如强人、羸人、尊荣人、失精家等。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即为缺乏活动,肌肉绵软,稍动即易汗出伤风的体格类别。失精家则为男子面色白、瘦削,脉大而无力者。
其二,切脉。脉浮、脉沉、脉微小、脉沉迟…不表示某种病,而是患者全身的反响形势。因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象,首要是用于辨"病的人"而不是辨"人的病"。换句话说,脉象能够辨人的寒热虚实表里,不可辨食道癌、胃炎、痔疮、关节炎。因而脉象不可不注重。
其三,问所苦。张仲景运用的症状都是一些人体大致生理运动的变动情形,如恶寒恶热、口渴与口不渴,小方便与不利,不大便或下利,能食或不能食等。以上三点,均展现在张仲景的医学中。如五苓散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者,麻黄汤主治无汗而喘者,桂枝龙骨牡蛎汤主治失精家的腹痛里急而脉极虚芤迟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尊荣人的身躯不仁,新加汤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必要指出,后世对照注重的舌诊和日本的腹诊,其实质也是辨体格形势,辨寒热虚实,补偿经方方证,故在临床利用经方时,是完整该当运用的。
经方的舌证,散见于后世各家医著中,代表性的有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俞根初的《浅易伤寒论》、梁玉瑜、陶保廉的《舌鉴辨正》等。各经方家的医案中则这方面的内容尤为丰硕。
经方的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曾经有较多的表述,能够细细琢磨。日本汉方家琢磨古方腹证较深,中间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类聚方》以及稻叶克文礼和和久田寅叔虎的《腹证奇览》记录较详,合算参看。
笔者穿过琢磨张仲景医学和吸纳后世各家辨脉、望舌、切腹的体验,认得到临床上寻找经方与"人"的对应点,是利用好经方的重点。笔者的话是: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寻找和识别某种药证方证的展现频率对照高的体制类别,以此作为辨方证的先导。《中医十大类方》中提出了五种"药人",即所谓"桂枝体格""麻黄体格""柴胡体格""大黄体格"和"黄芪体格"。"药人"决不至五种,以上五种则是本人对比熟知和临床常见的。这些体格类别的辨认,首要使用中医传统的望诊、切诊、问诊来观摩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舌象而完结的。书中有"附子脉""黄连舌""桂枝舌"的提法,是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病着的人"与药物的对应点,便于记忆和临床利用。笔者以为,若运用中医方剂,唯以辨病为主,不诊脉,不看舌,不曾脉舌上的指证,那就失掉了中医的风味。
5、加与减,细剖析,煎服法,含义深。
经方方后的加减,不可疏忽。张仲景加什么、减什么,是有严厉的指征的。这是琢磨药证的主要内容。如咳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腹痛加芍药;口渴、小便不利加茯苓、白术;气上冲加桂枝;咽痛加桔梗;不呕,去半夏;无汗、小便不利去桂枝;咳去人参。
仲景对煎服法也极为讲求。煎法有去浮沫、先下、后下、去滓更煮。煎药用水有水、酒的不同。服法有顿服、日二服、三服、四服、五服、少少咽之等。还有药后喝粥或不喝粥的不同。如桂枝汤服后要喝粥和温覆取汗,这在临床是极为主要的一环。有实验琢磨证实这么能加强桂枝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造用。以上这些临床照料技巧,经方利用中不可忽略,用清代伤寒门陈修园的话说,"古圣人之心法在此"(《长沙方歌括》)。
6、名医案,当琢磨,小验方,尤可珍。
要真实活用经方,光琢磨《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不够的。琢磨后世名医的医案,尤其是经方家的医案,尤有适用价值。如叶天士医案中关于利用桂枝汤、栀豉汤、苓桂味甘汤、真武汤的体验;尤在泾医案利用金匮肾气丸的经历,近代名医范文虎医案中利用四逆散、桂枝汤的体验;徐小圃医案使用麻黄汤、四逆汤的体验,吴佩衡医案使用附子的经历,都是学习经方时的主要参看材料。本人所编著的《医案助读》入选择了不少经方家医案。这些医案,或为大病奇病,或立法有新意,或处方用药新颖,或谈论透彻,合算细读。
在读名医医案中,应留神双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掌握经方的利用指证的?二是如何加减变动的?
另外,琢磨历朝名家小方的主治和药证,也很有必需。这些小方,药味在3味左右,主治对照确定,对于领会经方的主治以及配伍法则是有较大赞助的。有人普查《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翼方》《普济本领方》等古籍中,4味药物及其以下者离别占各书方剂总数的38.7%-64.5%,可见经方中小方数是拥有极大比例的。探讨小方与商讨经方拥有相像的含义。
7、实验室,应运用,勤临床,是基本。
近年来,海内外一些医药琢磨人员对一些常用经方举行了众多的药理作用和配伍的探讨,其实验结局对经方药效的证实、方证的确定,经方剂量、服用方式和剂型的改善等,都有主动的含义。这是学习与商讨经方时所一定打听并加以运用的。但也应当认得到,由于实验室与临床尚有较大的差异,动物尝试与人体实验不同,单因素琢磨与多因素探讨不同,传统水煎与提取物不同,因而,实验室的成果只能作为临床使用的参看,而不是临床指南。如当代药理学商讨证实,黄芪对心血管体系、血液体系、肾功用、物质代谢以及肿瘤等均有优良作用,可使削减的血细胞数还原正常,可扩充冠状动脉,改进中心效能,增添抗缺氧能耐,制止脂质过氧化,改进肾脏性能,阻止肝糖元裁剪,抗衰老等。然而否临床是所故意血管疾病、肾病、肿瘤都能够运用黄芪呢?明显是不相符临床切实的。因而,要准确运用经方,侧重临床是重点,这是基本。经方的方证眼前尚难作出公认的动物模型,只有在临床,在详细的病人身上,才干体验到经方的应用措施,能力悟到经方的精美之处。笔者对经方产生兴致,完整是在临床造就的,不是信而好古,而是经方的疗效准确,如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咳喘胃痛,防己黄芪汤治疗汗出而肿的糖尿病,黄连阿胶汤治疗漏下不眠,白虎加人参汤治出血…使笔者尝到了利用经方的甜头。
有人也许会对经方的运用价值产生疑惑。该当解释,不要觉得古人不识当代病,就以为经方不能治今病。要知晓,人类有文雅以来,疾病谱曾经产生了多次变动,一些疾病被掌控了,另一些新的疾病又产生了。从前不曾艾滋病,不曾埃博拉病毒,但目前展现了,可见病是不停变动的,而人对疾病的反响方法是近乎不变的。由于中医治病抓住的是"人",而不是"病",因而,经方完整能够治今病。我们也只有在经方今用的实践中,能力进展经方。
8、寻名师,得真传,多沟通,体验增。
经方的利用体验,大费周折,如著名师指导,那比自己在临床探索要强诸多很多。另外,同道之间多沟通,留神收罗各种杂志上有关经方利用的报道,也有有益自己经历的聚积和临床水准的增高。
9、中医学,要传承,用经方,留住根。
中医学曾经传播了数千年,以后能不能延续传播下去?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中医学面对的状态仍旧严酷。中医药学后继乏术,后继无人的局势未能改观。目前的局面是:中医英才过剩,而城乡散布不均;整体水准不高,而名中医逐渐削减;社会召唤中医,而青年中医纷纭改行。问题在那里?作为中医教导职业者,最先要在学术上找缘故,在教导上寻出路。笔者号召中医药学的传承,呼唤青年人注重古典中医学,呼唤高级中医院校实在展开经方医学的教学改造职业。继往能力开来,根深才干叶茂,中医学的进展,离不开对古代优异遗产的承袭。
MSN空间完善搬家到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