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建军---古朴中医医案医话2 

 清茶清清 2015-11-10
1、半夏厚朴汤治疗小儿干咳
2、久咳常见太阳太阴合病
3、关于半夏厚朴汤方证
半夏厚朴汤治疗咽炎
4、半夏厚朴汤合元参桔梗汤治疗干咳
5、不该堙没的祛浊奇方===四神煎
6、不见踪影的感冒神方===麻黄汤
7、温经汤治疗头痛
8、麦门冬汤治疗小儿慢性咽炎
9、麦门冬汤治疗小儿干咳
10、寒解汤治疗小儿感冒
11、小柴胡汤治疗口苦咽干口渴
12、小柴胡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咳嗽发烧
13、五苓散治疗左侧身体麻木浮肿
14、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胸痹
15、潜阳封髓丹治疗牙龈肿痛
16、葛根麻黄汤治疗感冒
17、桂枝加葛根附子汤治疗感冒
18、白头翁汤治疗阴痒(霉菌性阴道炎)
19、苦参汤治疗妇科难言之隐
20、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悸
21、调神汤治疗太阳穴痛
22、调神汤治疗头痛
23、泻肝汤治疗肝区隐痛
24、当归补血汤治疗牙龈出血睡觉流口水
25、柴芍枳草汤治疗胆石症
2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
27、林鹤和治疗久咳方治疗久咳
28、四逆汤治疗牙龈出血
29、调神汤治疗头晕
30、元参桔梗汤治疗嗓子上颚干痛
1、半夏厚朴汤治疗小儿干咳
     小女,8岁。3月20日(周二)左右,开始有点咳嗽,但不严重。其时,本地流感。本人未在意。老婆素来迷信西医,对于中药则迷信板蓝根,其源于2003年非典之宣传,可以预防感冒(真是流言)。于是老婆,天天让孩子喝板蓝根,不过感觉咳嗽有点变重了。这样持续到23日,晚上回家,看着孩子的脸蛋好像红红的,一问:说同桌感冒了,一摸:有点发热。心想,完了,孩子中招了。赶紧煮药。这次煮的是,刘绍武老的葛根麻黄汤。等要煮好了,孩子的烧也起来了,小脸通红,赶紧让孩子睡觉,喝药。不过心里琢磨,应该喝麻黄汤,这个葛根麻黄汤是不是有点力道不够,不会发汗呀。等呀,等呀,大约40多分钟,孩子的腋窝,开始潮乎乎的,接着汗开始微微而出,接着烧很快退了。这个过程,孩子一开始嗓子呼噜呼噜的,伴随咳嗽。出汗以后,嗓子不呼噜了,咳嗽有一点。一夜安睡。我以为大功告成了。
没先到第二天早晨起来,咳嗽的有点厉害,又开始有一点烧,脉浮兼数。也没想好用什么药,心想买点成药吃得了。去药店选了小儿麻杏颗粒和一种止咳糖浆。前者主要成分是麻杏石甘汤,心想也有解表作用。喝了以后效果不大。后来想是不是还的解表?又用了张锡纯的清解汤,这次热没了,就剩下一个咳嗽。干咳,厉害。拖延了几天,期间试过麦冬汤和林鹤和的久咳方。但是都没用,咳嗽倒是越来越严重,有点空空的声音。老婆这次又急了,强烈要求去医院,为此大吵一架:为什么西医看病,一输液一星期也行,中医办法三几天就不行?但是做出了妥协,老婆让喝头孢,她认为是已经引起严重肺炎,需要消炎。好吧,喝吧。喝了一天没用。老婆决定再给我一次机会,不能再能女儿做实验了。
中午躺在孩子的旁边,心里真不是滋味:都是老爸学知太浅,让孩子受罪。决定:下午,重点研究干咳问题,再找出一个方子。不过,我的思路,局限在肺阴虚上了,方子停留在沙参麦冬汤。不过感觉总是不对症。无奈,还是请高人指点吧。又拨通了冯老的弟子家驹博士电话。家驹问了重点问了舌苔情况,我还没注意,说晚上回家看,再联系。晚上回家一看,舌苔白,水滑。电话告诉家驹,家驹说可能是半夏厚朴汤,冯老经常这样用,我说可是没痰呀!家驹说,干咳有的情况也可以。好吧,立即出去配药,按照一两3克换算。苏子、杏仁方锅里炒。还研究了彭子益的咳嗽方子,加了麦冬、紫菀、甘草。这个方子汇总起来就是:半夏18厚朴9茯苓12生姜15苏子6杏仁6诃子6枇杷叶6桔梗6麦冬6紫菀6甘草6。喝完一次,晚上咳嗽大减,一副以后,咳嗽基本没有。第二天又煎煮一剂,按照5克换算。二剂症状基本没有。
这次,女儿感冒,虽然再次被老婆怀疑,但是学到了两个方子:
1、刘绍武老的葛根麻黄汤。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我是按照一半剂量配的。实际是麻杏甘石汤加葛根,我还怀疑能否发汗,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完全可以代替麻黄汤。尤其一些小孩感冒用葛根麻黄汤或许会比麻黄汤稳妥。
2、冯世纶老的半夏厚朴汤治疗干咳。我以前看过这些文章,没有留心,一直以为是治疗痰多咳嗽的。通过这次用药,体会到,一位大家名家的独到用药经验。
不过我还是不理解,找来高建忠老师的一篇文章,有点启发,不过还是不懂。附在下面,有缘人学习:
2、久咳常见太阳太阴合病
张某,女,54岁。2010年4月6日初诊。咳嗽1月余,呈阵发性呛咳,晚上较甚,咳时遗尿,有痰不利。伴见头痛,流清涕,讲话有鼻音,咽痒,恶风,虚汗出,大便干。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桔梗、炙枇杷叶证。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炒苏子10克,茯苓12克,桔梗10克,炒杏仁10克,炙枇杷叶10克,生姜15克,大枣
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3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鼻窍清利,头痛已,畏风、汗出不明显,大便如常,仍有咽痒。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阴病,辨方证属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枇杷叶、诃子、炙甘草证。处方: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炒苏子10克,茯苓12克,桔梗10克,炒杏仁10克,炙枇杷叶10克,诃子6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7剂,水煎服。
药后咽痒、咳嗽止,痊愈。
体会:咳嗽为常见“小疾”,但久咳不已,每每影响患者的工作、休息,也迫使医者发出“咳嗽难医”之感慨。时方治咳,多从辨别外感、内伤入手,注重治痰为其特点;经方治咳,多从辨别阴阳、六经入手,注重治饮为其特点。
3、关于半夏厚朴汤方证
     半夏厚朴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方证叙述极其简短,后世据此将本方列为治疗痰气郁结所致梅核气的专方。但临证所见,梅核气属寒痰、湿痰郁结者少,属热痰、燥痰郁结者多,故温燥之半夏厚朴汤方往往少可用之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指出:“本证当参《千金》所述:咽喉中如有烤肉阻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下坚满不快,胸腹胀满不舒,究其病因,当为气结、痰饮两种因素造成。”而冯世纶临证,每每用本方治疗咳嗽,恒有良效。笔者苦思不解,难道如此多的咳嗽患者都是“气结”、“痰饮”所致?一日诊毕,向冯世纶请教。冯世纶笑答:“我以前也认为是气结、痰饮,近几年在临证中重新认识本方,发现苏叶、生姜实有解表之功,本方实为治疗外邪里饮之方,试用于治疗外邪里饮咳嗽,收到很好疗效。至于为什么门诊咳嗽患者多见这一方证,是因为来诊者多已杂药乱投,或被前医误治,而所用之药多为寒凉清解,伤及太阴所致。”如外邪不显,冯世纶每以炒苏子取代苏叶。
读日本人所著《类聚方广义》时,在本方条下见有“加桔梗尤佳”,“且用苏子,其功胜于苏叶”等论述,可合参。
半夏厚朴汤治疗咽炎
女,40余。偶感风寒,余后遗症:扁桃体发炎疼痛,咽炎发作,感觉嗓子有痰缠绕,不易咳出。
嘱其购小柴胡颗粒。药店又推荐柴胡黄芩片。一并按照说明书服用。
一日后,扁桃体愈。余咽炎===咽部异感,偶咳。其十月一拟外出旅游,再求方:
处方:半夏40厚朴15茯苓20生姜25苏叶10杏仁10诃子10枇杷叶10桔梗10麦冬10紫菀10甘草5。二剂,日四服。
晚服一次,晨反馈,症无。嘱其服尽二剂。后反馈,症已无,不想再服,留待后用。
思考:
1、半夏厚朴汤治疗所谓梅核气效果极好。
2、半夏厚朴汤适应该患者,按照黄煌老师的说法,或谓“半夏厚朴汤”体质?
3、看病处方,不一定非要所谓四诊合参!
4、半夏厚朴汤还是治疗小儿感冒后干咳的好方子,这个经验是从冯世纶老师处学来,但是需要加止咳化痰滋阴之平,比如诃子、麦冬、沙参、紫苑等。
所谓:
慢性咽炎梅核气,感冒干咳总不愈,滋阴润燥须细虑,半夏厚朴待时机
4、半夏厚朴汤合元参桔梗汤治疗干咳
男,4岁。3月份感冒,后遗症干咳。期间西医中医多方治疗无效。8日份,一老中医诊治,开药7天,未给药方。
家长诉:服药第一天开始,孩子没精神,肚子不舒服,接着胃口不好,后开始黄涕。家长自觉方不对症,自行停药,感觉孩子开始有精神。
刻:干咳,鼻塞,偶呕或有黄粘痰。大便偏稀,小便可,饮水常,舌苔略白。无发热、恶寒表证。
虽无前医处方,料其必用习医之法,尽用滋阴润燥之药,致太阴脾土寒湿而肺金仍燥,抑或如黄元御所示气机之圆,升着不得升,降着不得降。治法仍当祛饮润肺降气,调理中焦。
处方:生旱半夏18厚朴9茯苓12生姜18苏子6杏仁6诃子6枇杷叶6桔梗6麦冬6紫菀6炙甘草6橘皮6玄参6生石膏6。一剂。2斤水,煮取1斤,日分6次服
此方实为:半夏厚朴汤、黄元御之桔梗玄参汤、彭子益之干咳方之合方。
网购之生旱半夏正好刚到,另有生姜,家中取上两味药。余药自购。
因当时没有太大把握,所以只开了一剂,有观察之意。结果和完一剂,大证即去,后来又喝了一剂。咳嗽无。鼻塞尚未完全解决,再独处元参桔梗汤二剂。
后远行,自备三剂。
半夏厚朴汤治疗干咳,是冯世纶老师的经验方。冯老一般加诃子桔梗。我则是加了圆运动的干咳方。
这个病案后来没有找我,我也没有回访,当是短期未复发。
附:黄元御《鼻病根原》之元参桔梗汤
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而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嚏喷。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语。)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
四种鼻病的对应药方:
桔梗元参汤: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用法:煎半杯,热服。
五味石膏汤:治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用法:煎半杯,热服;胃寒,加干姜。成分:五味(一钱)、石膏(三钱)、杏仁(三钱)、半夏(三钱)、元参(三钱)、茯苓(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
黄芩贝母汤:治鼻孔发热生疮者。用法:煎半杯,热服。成分:黄芩(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元参(三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三钱,去心)。
苓泽姜苏汤: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用法:煎半杯,热服。成分: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橘皮(三钱)、柴苏叶(三钱)。
桔梗元参汤解:该方子属于食疗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黄元御认为是人体内的气机升降圆圈转得不太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本段摘自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
5、不该堙没的祛浊奇方===四神煎
初次看到四神煎,大概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病案应该是与他方合方治疗痛风。很遗憾,没有记录下来,所以现在一时找不到。不过但是看了觉得很“奇”,所以在电脑上检索了这个方子。这个方子“奇”在:一是剂量出奇之大,二是煎服之法殊奇。
四神煎出自清代鲍相璈《验方新编》。
主治:鹤膝风,即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
组成: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
煎法:生黄芪、远志肉、牛膝、石斛用水十碗煎二碗,再入金银花一两,煎一碗,一气服之。
服后:觉两腿如火之热,即盖暖睡,汗出如雨,待汗散后,缓缓去被,忌风。
先看剂量之奇:清代一两大概为37克左右,半斤为8两。一碗水约为200毫升。这样算下来,这个方子原方剂量是这样的:生黄芪296远志肉111牛膝111石斛148金银花37,这在古方极其罕见,特别是有人提出“古之一两今之一钱”以后,方剂剂量一下子比汉代少了五分之四。
再看煎服之奇:用十碗水,大约2000毫升,四斤水,煎煮成800毫升,再放金银花,最好煮成200毫升,一气服之。打破了传统中药一日二服三服的规律。
除了剂量、煎服以外,更是疗效之奇。虽然只用过两次,但是效果殊凡。
案例一:女,50余。右膝关节下肿痛,西医诊断膝关节积水,曾用抽水、烤电等法,百无一效,且呈加重之势,影响起居,行步困难。其外形颇似四神煎之描述,遂处四神煎。因首次使用,忌于其量大,虑药店必不售药,1两10克换算。【古朴医案(14072875)====四神煎治疗膝关节积水鹤膝风】
一诊:处6剂。要求患者第1天1剂,第2天2剂合1剂,第3天3剂合1剂。第一日,无所感。第二日,小汗,略消。第三日,通身汗出,继效。
二诊:前方3剂为1剂,再进3剂.肿续退,痛续减,可晨练跳舞。
三诊:一诊方4剂合1剂,再进3剂。基本痊愈,起居常。
案例二:刘师之父,男,61岁。不明原因左膝关节肿大疼痛,站立坐卧受限。别无所苦。思之,或为鹤膝风。处四神煎原方,有前案之经验,剂量上也算胸中有数,1两30克计算,7剂,原法煎服。【古朴医案(141125127)====四神煎治疗关节肿痛】
服至4剂,肿势大去,7剂尽肿全消,微痛。计划再进5剂善后。但是,本案服至3剂时,患者认为一次服药有呕感,后改为三服。并未汗出,或从小便去。
此二案,西医称之为膝关节积水,中医当为鹤膝风。总之就是关节部位湿浊集聚,应用四神煎效果非凡,所以应该是一张不该堙没的祛浊奇方。此外,临床有报道,四神煎治疗痛风亦用良效,然无实践,不敢妄言。
治疗膝关节积水、痛风乃至类风湿一类病,或许都有空间。目前这类患者较多,临床效果一般,特别是一些烤电、按摩等疗法也许会加重病情。表病当从表出。
6、不见踪影的感冒神方===麻黄汤
 
冬天又到了,新一轮所谓“流感”突然而至。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儿身热怕冷、浑身疼痛,被称为“重感冒”或者“病毒性感冒”。于是到医院输液7天,然后或者忽冷忽热,或者咳嗽延绵不去。看着都是心痛啊!漫长的排队、静静的点滴、花花的数钱!本来三五元就可以治好的“感冒”,结果三五百大洋不见轻。
其实,这种发热高烧、身痛怕冷、或者有恶心的“感冒”,在中医叫做“伤寒”,更专业一点叫做“表病”,再专业点叫做“太阳病”。就是说,这个病的邪气在肌肤骨骼之表。
因为身体自身正气与邪气作战,所谓“正邪纷争”,作战激烈的表现就是“发热”,怕冷则是人体自身感觉而已。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或者你,感冒了还能有这个症状,那我要恭贺你了,说明你身体很好,还有能力,就是所谓抵抗力与病邪斗争。身体不好的人感冒,肯定不会发烧!那是另外一种病。
因为“正邪纷争”,犹如战场,敌我双方不断增兵,战场一片狼藉,表现在身体上,一方面人体正气,时髦话叫做“正能量”不断往肌肤骨骼输送,实质性的物质就是气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战斗,必然有战场垃圾,所以表现为“身痛”。这种痛不是一般的痛,而是非常痛,笔者有亲身感受。那是因为肌肉骨骼充满了排泄不掉的东西。西医可能叫病毒、细菌。
因为人体正能量源源不断地往肌肤骨骼输送,消化系统自然受到影响,所以可能恶心呕吐。要知道食物在提供给身体能量的同时,消化食物也需要能量。不过这叫做“兼证”、“副证”,治疗时完全可以不去管它。中医有一句行话,“抓主证”。
这一类感冒的主证就是“发热怕冷身痛”。当然也有一开始没有发热的,别着急,很快就会发热。《伤寒论》说的很明白===或已发热、或为发热,必恶寒体痛。
那么,这一类感冒怎么治疗呢?中医治病很是巧妙,总是“顺其自然”,“离哪近,从哪走”,从不走冤枉路。既然是“表病”,那就从“表走”,办法就是“汗法”,想办法让他出汗。出汗的办法很多,过去农村牧区缺医少药,只能用土办法,比如喝点生姜水、喝点大葱水,喝点点着了的绿瓶草原白(一种60度以上的白酒),后来有了西药阿司匹林(张锡纯认为那就是中药的麻黄汤),那就来上一片,然后盖上被子,睡上一觉,出一身汗,大部分自然就好了。
当然还是不好,就要请医生了。如果是学习经方的医生,一定是用“麻黄汤”。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一共19条。方子很简单,口诀是: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就是这四位药,一定是药到病除,其实一副药,一般喝一次就行,服完盖被睡觉,一般一刻钟,就会汗出,身体一下子就会降温,其他症状迎刃而解。
我学习中医的动力,一部分来自给女儿治疗感冒。给女儿用的第一个方子,就是麻黄汤,初次体会什么叫做药到病除。第二次,用是给老婆和同事,两个人用了一副药。先是老婆感冒,用麻黄汤服一次病愈,下午到单位同事一样的症状,回家取来余药,另之服,一次愈。
中医治疗感冒就是这么简单!反观如今具有“科学精神”的患者,在“科学治疗”的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感冒的治疗结果不用多说。为什么这样呢?科学的医学一定要找到这个致病源,看看是什么菌,什么毒!习惯用抗生素与之搏斗,结果“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其实不论这个是否有用,就是我上面说的原理,本来人体正气正在和病邪在边境战斗,你往身体里灌上一瓶子凉水,你说是帮助呢,还是拉后腿。其结果是正气受挫,邪气里走,据我观察和思考大概出现两个情况:
一是前面说的“忽冷忽热”,中医属于叫做“往来寒热”。注意这个寒热与感冒的寒热不同。感冒的寒热是“寒热并存”,往来寒热的寒热是“交替往来”。为什么呢?因为就像俩小孩打架,累了歇一会,一会他把他按倒,一会他把他掀翻,正气足了,变现为热,邪气胜了,表现为寒。这个在中医叫做“少阳病”,也叫做“半表半里”,也就是介于消化系统和肌肤骨骼之间的脏器,治疗主方就是“小柴胡汤”。
二是前面说的咳嗽延绵不愈。严格来说也是少阳病,集中在“肺”。脏腑辨证家认为是“寒饮射肺”,有其道理,就是肺被寒冷的湿气包围,想排掉他,但是又不能,所以老是咳嗽,这种咳嗽不是干咳,而是伴随白色稀痰,这种情况用小青龙汤百发百中。
当然,并不会按照设想的路线行驶,有时会因为身体原因、治疗原因等等,变化多端,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伤寒论》问世。比如经过治疗,会有西医所说的肺炎,其实就是麻杏石甘汤证,也有单纯咳嗽的半夏厚朴汤证。
给麻黄汤起的标题是===“不见踪影的感冒神方”,实在是为之扼腕叹息,临床上很少有中医使用,一者这个方子实在是便宜,没钱可赚,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对于桂枝都不敢用,何况麻黄,所以如果有人看到麻黄10克,就会抬头看看你,药店更是循规蹈矩,超过9
克不卖。中医界至今仍然有两个特大毛病:祖宗之法不可变、人云亦云风盛行。要说祖宗之法吧,如果学药性,你应该学习《神农本草经》,那上面就没说麻黄发汗,而是发表出汗。古人字字珠玑,没有电脑,难道不会少用两个字?可惜,我们的教科书都是说麻黄发汗,楞生生的把中间两个字去掉,其意远矣!;如果学开方,那医圣仲景的方剂应该是鼻祖,人家明明说的用两,后人多番考证,这1两就是现在的15克,可是非得把明代一位医学家的一句话奉为金科玉律“古之一两今之一钱”,也不知道这位大家说的古到底有多古,所以你要是敢用麻黄45克细辛45克,看有人说你是“蒙古大夫”没(比较楞!哈哈)。不过,我就想看看要死人不。有一天我亲自喝小青龙汤,1两45克弄得,当然也怕药死!喝完告诉老婆,万一有情况赶快打120,结果等着发生情况,结果啥事没有,汗都没有怎么出!看来麻黄45克也没事,“辛不过钱”纯属谎言!遗毒千古!
扯远了,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患者计、为了麻黄汤计、为了中医计,呼唤麻黄汤早日回归临床、造福人类!
发热恶寒身体痛,你可首选麻黄汤,一次服完遍身汗,起床身轻如飞燕!
7、温经汤治疗头痛
女,30余。头痛剧烈,医院检查,无异常,注射止痛药物无效。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告知没有特效药。其人曾施宫外孕手术,二月后开始头痛。凭直觉,---头痛不一定是头有问题,在中医看来诸如淤血等原因均可引起头痛。但本人实无把握,请教了我的经方引路人“李冠杰中医”和三部六病指路人“雪夜大姐”。两位老师给了共同建议-----应该考虑温经汤!这个方子,实在没有想到。于是我用了几个晚上认真研究温经汤,感觉其证相似率很高。再过几天,邀其至家,套着温经汤,一一询问。
有没有手脚心发热?有!
有没有心烦意乱?有!
有没有唇干?有!
“温经汤”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联想到,其人宫外孕手术,定有淤血未尽,应该是温经汤证确定无疑。
处方如下:吴茱萸30当归20川芎20白芍20党参20桂枝20阿胶20生姜20丹皮20甘草20半夏40麦门冬80。 二剂,日三服。
服药两次,头痛大减。 二剂后,诸证大去。 再处三剂,愈。
这是首次应用“温经汤”,效如桴鼓,感叹经方之奇。后来又多次使用这张方子,对于这张方子的体会越来越深,感觉适应证的患者很多。特别是,有嘴唇干燥的女性朋友,也许就是这张方子的瞄准对象。后来看到,黄煌教授关于温经汤的论述,更加认为这张方子实在不可遗忘。他认为这张方子可以美手,也就是手掌干燥皲裂。
8、麦门冬汤治疗小儿慢性咽炎
小儿干咳无痰,或者总想清嗓子,中医习弊总爱用滋阴润肺之品,结果迁延不愈。我曾用麦门冬汤治疗过两例,效果很好。第一次是给女儿,嗓子总说不舒服,像是有什么东西卡着,后来用麦门冬汤,一剂而愈。今天说的这个是小姑娘是山东人,随父母假期来舅舅家玩。这个小姑娘和我的宝贝女儿症状很是相似,总觉着嗓子不舒服,总想清嗓子,偶尔干咳,但是也没有痰。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治疗半载,了无寸功。我感觉还是麦门冬证,家中之药配好一剂与之。
麦门冬280生旱半夏40大米15g党参15甘草10大枣4。 第二天晚上,家长带小孩来家说真是神奇,一副药吃完,就感觉很好,症状基本没了,想让再开一副。家中药全,再送一副。
这小孩后来回了山东,问她的亲戚一直很好。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组成: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我体会:此方重要用药指证:总是想清利嗓子,当然怎么和半夏厚朴汤的干咳、梅核气区别,还不是很明了。感觉应该在舌苔上有所区别,麦门冬汤的舌苔应该是舌红少苔,半夏厚朴汤的舌苔应该是白苔或者腻苔。可惜当时没有仔细观察!
这个方子,很多人说效果不好,我看关键是剂量问题,经过实测,麦门冬一升大约60克左右,七升可是420克,现在临床用三五十克,自然效果不好。
9、冬汤治疗小儿干咳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女,7
岁,干咳,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夜间重,不得卧。投以哇哈哈感冒冲剂、头孢,不效。再投麦门冬汤(前曾使用,效果极好,附后),原方剂量三分之一,一剂六次服。服一次,夜间安睡,至五次,咳止,弃余药。
病因:本地,十月一以后当降温,然气温断然回升,暖气较热。干咳也许为脏腑辨证之肺阴虚,干咳前一日曾流鼻血。
这个方子看来治疗小儿一类干咳确有良效。然此方历来也是颇有争议,一是“大逆上气”,还是“火逆上气”?从干咳的症状看,我觉得“火”可能更贴切,哎!古代也没有电脑,手写抄来抄去,大和火又是那么相近,不过这样不是很重要。关键是麦门冬用量要大,但是麦门冬有说是7升,有说是2升,意见不一。还有就是麦门冬实测1升大约60克,量很大。现在用个三五十克,恐怕无济于事。
附前案:
小女,6岁。大概七八天前,开始干咳无痰,以为天气太热,没太在意,让女儿多喝水。但是病情日进,尤以夜间、中午为重,不得卧,咳声连连,实在心疼。借鉴去年治疗经验(也是干咳无痰,投以沙参麦冬汤一剂而愈),处沙参麦门冬汤一剂。夜安睡。以为对症可好。续服。午间旧证依然。改投桑杏汤。服后症状依然。一时一筹莫展。正好复兴中医网钟吾诺兰版主来电话,遂请教。钟吾诺兰版主言:麦门冬汤可考虑。遂投麦门冬汤一剂:麦门冬140半夏40甘草10粳米20毫升大枣4个。睡前服一次,夜间安睡。一剂尽,咳证大减。再投一剂,病去。
古朴按:近日气温 较高,干咳病人不少。按照脏腑辨证,此为肺阴虚,故投以沙参麦冬汤。然此剂仅见效一次,可见并不完全对症。与麦门冬汤比较,因其含沙参、麦冬,可以补虚润燥,健胃镇咳,故初投有效,再投无效。改投桑杏汤,桑杏汤本为燥气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虽也治疗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但重在轻宣燥热,凉润肺金。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胡老言:上气,指可逆喘息;火逆上气,谓此喘咳。日本人也以本方治疗老年人的口干、咽喉干燥、呛咳声嘶、痰少粘稠或干咳无痰。喻昌曰: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弗知补正气以生津液,不惟无益,而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谓肺藉其清凉,如清凉为肺之母也,又有贝母之名,谓肺藉其豁痰,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者,名不称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顾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也。细思之:咳不治肺而治胃,足见我中医之神奇!!
10、寒解汤治疗小儿感冒
那个时候,开方子基本拿女儿练手!学到了新的方子,即便是疗效肯定的老方子也不想用,总想尝试新方子疗效。我这学中医,可以说从治疗女儿感冒开始,疗效给了我信心,中医老师们给了我鼓励,坚持走下来很是开心!从我宣布学习中医到现在,五年多了,女儿一次医院也没去过,而且一年不怎么生病,老婆自然也是优哉游哉,孩子的事根本不用操心。
那个时候,也很不着调!经常晚上酒店,接着茶吧,有时候折腾到一两点。今天说的这个小医案,就是半夜喝醉,女儿生病,连夜速治的事。
那天半夜酒醉回家,一看女儿正在发烧。 一摸小脑瓜:烫手! 再摸全身:烫手!
把脉:似洪大! 女儿:老爸,我渴,想喝凉水,越凉越好!
问:身上疼不。答:不疼。 问:怕冷还是怕热。答:怕热。
一边问,一边心里琢磨方子:
麻黄汤?不像,虽然脉洪大,但只是怕热,不怕冷,排除!
麻杏石甘汤?挺像,考虑中
白虎汤?很像,脉宏大,喜冷饮,但是这么快就阳明入里了?
细问老婆过程===接孩子回家后,就发热怕冷,后来就怕热。
看来是伤寒传变,果真有白虎汤证的意思了,但又一想,应该还有表证,不可冒失上白虎!
就在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犹豫中,突然想起一个方子,春天用过,真是极其效验。那就是张锡纯之寒解汤
记得那次是今年春天。先是女儿感冒,服麻黄汤,汗出而解,下午复发热,服桂枝汤,不解。不敢再试,延请老中医,言正气已衰,开人参败毒散,服后热增。反复研究,改服麻杏石甘汤,一服热退,改投寒解汤,一剂病愈。后母亲感冒,直接投以寒解汤,一剂而愈。遂将此方推荐给老中医,后言,用过数次,效果极佳。
现在女儿身上灼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这真的是传说中的温病?张锡纯有论:麻杏石甘汤为温病之方,寒解汤为麻杏石甘汤之变方。正好家中有药,马上去煮:生石膏50知母32 连翘6 蝉蜕6。
急病急煎,大约3分钟刚开锅,倒出一点先晾着,等药煮好后,先凉的已经凉了,速让女儿喝了,再过15
分钟左右,煮好的药全都凉了,再让女儿喝一点。折腾完了,一看表,快3点了,让女儿赶紧睡觉,自己也迷迷糊糊了。一睁眼,早晨7点多了,赶紧摸女儿小脑瓜,烧基本退了,叫醒女儿,再喝一次。
那个上午,女儿幼儿园放假,带女儿到办公室,一上午小家伙胡涂乱画,很是开心。我也放假了!
这次感冒,如果投麻杏石甘汤肯定也会效如桴鼓,不过再次尝试了张锡纯的寒解汤,验证了其疗效。有时候想,看病就像解数学难题,答案唯一,但是办法有很多。
今天重温这个医案,正值锡林浩特天气突变,估计医院里面又挤满了痛苦不堪的小朋友、满面愁容的家长,唉!什么时候中医会在重回主战场,展现立竿见影的疗效!也建议那些简单排斥中医的家长们,为了您的孩子,不妨给中医一个机会!
11、小柴胡汤治疗口苦咽干口渴
这个病案现在看来很不完美,用药也不十分对证。病号是家母。那一年的八月十五前几天,早晨母亲打来电话:每天嘴苦,嗓子干,特别是早晨起来,更加厉害。自己形容舌头“棒棒硬”,半夜需要起来喝水,呼吸特别难受,胃也不舒服沉甸甸的。平时喜欢喝水,冷热均可,但是量不大,主要是润润嗓子。看看吃点啥药?
当时想到了小柴胡汤,口苦咽干。问了一下小柴胡汤的四大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除了胃不舒服,有点像胸胁苦满,余证均不明显!又想了一下少阳病提纲三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已有其二:口苦、咽干。看来可以试试小柴胡汤!告诉家母,到药店买几盒小柴胡颗粒先吃吃看,药量加倍:如果说明书说一次一袋,那就一次两袋。
八月十五回家,说好多了,嘴不那么苦了,嗓子不那么干了,黑夜睡觉也舒服多了,喝水次数也减少了。直夸这个药好。而且还有一个以外发现,就是吃了几天药,感觉放屁多了,肚子开始舒服。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小柴胡颗粒,一个很好的中成药,以前我对这个药有过非议,认为小柴胡汤的生姜变成干姜,必然疗效下降。通过这次,和后来几次使用,改变了我的看法。看来“万事需事躬亲”。小柴胡颗粒最便宜的2.4元一盒,现在很难有这样价廉效高的药物了。
开头说了“看来很不完美,用药也不十分对证”的医案。再后来,我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发现也许更加对症。现在我用这个方子的指证就是:口苦、舌干、腹胀,疗效肯定,尤其是有一大帮老大妈们及其对症。她们的典型症状就是:口苦、舌干,饭后腹胀,有的打嗝嗳气。今天重温这个医案,正好上周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老大妈,反馈服药情况,服一剂,肚子叽里咕噜响,三剂大证去。她是以“打嗝问诊,伴有口苦、舌干、腹胀”,我则“不问打嗝,独以口苦、舌干、腹胀”为主证,开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场告诉其女儿,我这药里没有治疗打嗝的药,不过应该能治好。
这个方子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家里有老人有这些症状的,不妨研究一下。
12、小柴胡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咳嗽发烧
同事闲谈。近日何事不见?曰:很是麻烦,孩子感冒十多日,经过输液治疗,剩下发烧、咳嗽不去。
发烧昼夜有别否?夜重! 有恶心否?有! 想吃饭否?否!
咳嗽有痰否?无! 身痛否?差!
思之,外证未解,病入少阳。当行小柴胡汤。又虑其笃信西医,尤不信我!开方抓药,必不采纳,若有成药,或可一试。曾用小柴胡颗粒治疗我女类似症状。且其外证惟低烧,余证不显,可用小柴胡颗粒,至少有效。遂找出《伤寒论》,示其条文,以曾其信。特而告之,服药后,半小时许可能会突然冷战,不必惊慌,必会汗出,后而解。又为防止其描述不准,嘱其药前电话告我。小柴胡颗粒可以一次一袋(本来剂量已经很少)。
二日晨,自思,昨日并未打电话与我,想来没有依法服药,算了,缘分不够。刚进办公室,同事满脸喜色,言:还挺神,昨日吃了药,夜里出了汗,烧已退、咳几止,面色转红,已有食欲。问之,如何服法,言半袋。为何?不放心尔!!!余悦:其人或许会逐渐相信中医,哪怕不是我!
告之,停掉一切什么阿奇霉素、清肺口服液乱七八咋的药,早上中午各服一袋,症状消失不必再服。后来再用小柴胡颗粒,每以生姜水送服,虑其原方为生姜,做成颗粒,实为干姜,效果益佳。就在今天整理这个病案的早晨,一位家长打电话来,言孩子感冒数日,昨天往来寒热,今天开始呕吐。嘱其小柴胡颗粒,生姜水送服。
一盒小柴胡颗粒2.5元(也有贵的,都差不多),一袋0.25元,半袋0.125元.这个费用,到医院想都不敢想吧。

说来也巧,就在我整理着则小案这几天,一位朋友电环询问,孩子感冒后几天,先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接着出现咳嗽、恶心呕吐,没有食欲症状。这一听就是明显的小柴胡汤证,告诉她,药店买小柴胡颗粒,按照说明书服用,用生姜三五片、大枣一枚煮水送服。大概两天的时间,孩子已经没有症状了。过了一天,又说孩子开始发烧,正好我在医院,让她带孩子过来面诊。刻:低烧,舌苔中部略黄,脉数。自诉:肚子痛。复诊:肚脐眼上部,按之痛。考虑应该是有积食。仔细询问,原来孩子刚好,家长怕他缺营养,一顿大肉之后,出现上诉症状。正好医院按摩中医师在,现场捏脊、揉腹。并处:焦三仙、鸡内金各10克,三剂。第二日,反馈已经不烧。
说到这,说个题外话,小孩感冒中、感冒后务必饮食清淡,最好米粥调养!
古朴按:《伤寒论》一再明示===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儿感冒,经过西医治疗,大多会发展为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或者热壅于肺的麻杏石甘汤证。这是因为,小孩身体正气十足,感冒大多是伤寒,虽然经过西医的“下”法,一般不会马上变为阴证。但是成人,因为正气不足,一般会变为少阴证,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当今医疗方向错矣!!!
13、五苓散治疗左侧身体麻木浮肿
万事皆是缘!机缘巧合有幸结识了当代经方大家冯世伦教授。冯老为了经方事业不遗余力,医院坐诊带徒,论坛大声疾呼,回家埋头著书。记得2010年,冯老师以70多岁高龄,每个周六在复兴中医网,给师承班学员辅导《伤寒论》,实在令我辈感动,为蹉跎而惭愧!也是那一年,我在北京拜访冯老师,谈及本地地方病===布病泛滥,希望中医在这方面能有作为。不长时间,冯老师即带着爱徒马家驹师弟自费来到锡林浩特,三天时间都在看病,虽然我盛邀冯老浏览草原美景,体验民族风情,但是冯老一口拒绝,说看病才是最重要的!冯老看的几十个布病患者,大多没有服药,原因很简单,他开的药太少。只有几个人服药,效果很好。当然也与我的前期准备、后期工作不到位有关,这样一次名家高手义诊布病,实属难得。
下面说的这个医案,实则是冯老的医案,患者是家母。我母亲有一个左侧身体麻木,浮肿的陈年旧疾。自己形容左侧大腿,从来紧绷绷的,看不见血管,身体沉重,上二楼还需要歇歇。此外,总想小便,但是每次又不多。我刚接触中医的时候,曾经用过黄芪桂枝五物汤和张锡纯之活络效灵丹。记得吃完第一副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拉肚子,一天突然来下一个特别长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用棍子挑一挑,好像带褶皱的皮,就像人造腐竹,肚子明显舒服了(后来我分析,也许是什么虫子?因为以前总听母亲说,有的时候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来回串)。后来又吃了大概三剂活络效灵丹,总体感觉当时效果不错。但是过一段时间,症状又陆续出现。
冯老到锡林浩特开展布病义诊,闲暇之余专门请冯老诊治。当时冯老开了五苓散(汤剂)。看了方子,我实在有点不解,自己怎么也没有联想到五苓散---治疗身体麻木浮肿。不过有一天突然悟出其中奥秘。原来冯老问诊很细,其中有一个细节,我从来没有问过,那就是-----小便不利。我配了三剂药给母亲。吃到第二剂,母亲说,吃完以后肚子有点不舒服,涨涨的汪汪的。我心想冯老不会看错的,建议吃完第三剂,再看看。第三剂吃完,肚子还是有点涨。我说先停几天再说吧。过了几天,母亲和我说,虽然肚子不舒服,但是腿好像开始消了,隐约看见血管了。我想,看来还是对症。但是为什么吃完药以后肚子不舒服呢?翻书翻书再翻书!所有五苓散的条文都翻===,一个条文凸显眼前====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条似为内有水饮,水入则吐为水逆。而我母亲吃完药,虽然没有吐,但是涨涨的汪汪的,是不是也是水逆反应呀!!记得胡老有言:五苓散可以改汤剂,但是水逆者当以散剂。顿时茅塞顿开,赶快配制五苓散散剂。母亲吃了第二天就告诉我,吃完这个药肚子叽里咕噜的响,一下子就松快了。大概一共吃了五剂,诸证皆愈。
从冯老这则医案我有了以下体会:
1、冯老问诊之细,处方之精。
2、自己被表象麻痹,只关心身体麻木,忽略小便不利这一主证。
3、素有水饮者当用散剂。
14、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胸痹
患者:女,36岁。主诉:呼吸困难,感觉气短,咽部气塞,甚不得卧,头晕心悸,胸部不痛,腹部胀感,渴不得饮,血压低、压差小。症状两月余。中医处丹参滴丸、木香顺气丸,不效。西医认为,可能是心脏病。
病史:其人年初患梅核气,经中医治疗症状消失。
症状:舌苔白滑、脉象不知
辩证:心阳郁痹,水气内结,胸痹轻症,当理气宣痹、通阳利水。
一、其言短气、气塞,不言胸痛,当为饮阻气滞,另胸中气塞,短气不足息。
二、短气、气塞,当为胸痹轻症。水气盛则短气,当祛水。
三、已服丹参滴丸、木香顺气丸。不效,责不在肝。

四、患者体丰面白、舌苔白滑,腹部胀感,渴不得饮,当为水饮。
处方: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45克 杏仁15克 甘草15克。2剂,日服2次。
药后:晚服一次,晨略减。考虑其人3月曾患梅核气,虽已无异感,但胃觉不舒一证一直未解。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祛水为主,当行气并行。遂于二剂合橘枳姜汤:橘皮160克枳实30克生姜80克。 二剂,症状消失。
这个方子后来又用过几次,感觉主要症状是:从胃脘到咽喉觉着憋气。这个方子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描述简单,但是非常直观。两个方子均主之,但是一个行水为主,一个行气为主。临床上我看合方较好,因为这种病时间长了,自然水气互为因果,很难分得清楚。
15、潜阳封髓丹治疗牙龈肿痛
女,59岁。冬日以来,暖气不好,室温较低,晚上睡觉使用电热褥。一日忽觉牙痛,药店推荐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服近半月余。然症状加重,由原来槽牙痛,发展为牙龈肿,并带半个腮帮子肿。
自述:牙花子用手一蹭,犹如塑料一半,发出咯滋咯滋声,甚为苦恼。余见之,口腔一片惨白,全无血色,立即建议停服西药,当以热药温之。
处潜阳封髓丹二剂:砂仁30附子24龟板8甘草15黄柏30。
二剂后,痛稍止,肿稍消,知药中病,再进三剂,近愈。
此案,乃火神派所谓虚火上炎,用潜阳封髓丹每出奇效。
潜阳封髓丹是火神派当家方剂,实际由潜阳丹和封髓丹合方而成。出自火神鼻祖郑钦安《医理真传》,由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组成。砂仁辛温,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补坎中真阳。龟板,得水之精,通阴助阳。甘草补中,伏火互根。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 伏藏真火。方子很是简单,但是构思精妙。联想起现在人长发的口腔溃疡、牙痛、痤疮,这个方子大有用处。
比如牙痛,大概二类,可以颜色区别:一是所谓“实火牙痛”。这种牙痛,往往红肿较甚,痛的张不开嘴,分不清楚是哪一个牙痛。这种时候用一些滋阴清火方剂大多有效,比如白虎汤、玉女煎。二是所谓“虚火牙痛”。这类牙痛,往往惨淡黄白,自己可感觉哪个牙痛。这时候万不可用“下火药”,那样会迁延不愈,只有用潜阳的办法,把这虚火勾引回去,首选潜阳封髓丹即可。
还有,就是口腔溃疡。很多人认为是炎症,炎着火也。我看现在实火的很少,特别是那些反复发作患者,如果有胃部症状,当选甘草泻心汤;如果胃部症状不显,就应该考虑潜阳之法。有一条,你越是用西医的抗生素,用中药的下火药,越是严重,相信这类患者不在少数。
16、葛根麻黄汤治疗感冒
女,30余。自诉昨日吹风感冒。今日开始头痛身痛咽痛。无咳、稍勿寒,无热。脉稍浮。
思之,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此乃伤寒轻症。
处三部六病之葛根麻黄汤:葛根60麻黄10杏仁15石膏30炙甘草10。
晚10时,服一次(一半),时许,微汗。晨症失,一次愈。
曾于2000年参加北京经方论坛,时接触中医不久。论坛有山西马文辉老师做三部六病讲座,内有葛根麻黄汤之介绍。时不解,未深究。2010年,网友力劝,参加在山西太原举办的“三部六病培训班”,刘老诸弟子推崇三部六病备至。回来后,翻看三部六病一遍。后,女儿感冒,形似伤寒,弃麻黄汤,而试葛根麻黄汤,效果出乎意料。后曾推荐给多为网友,效佳。
后再研葛根麻黄汤,其应用范围应该较广。张锡纯认为麻杏甘石汤本为温病而设,葛根麻黄汤则为此方加葛根。故伤寒及温病(阳明里热)均可考虑,或者你“实在搞不清是不是伤寒?还是已经传里?该不该用麻黄汤的时候,你就用葛根麻黄汤”!此己之独想,有待商榷!
附:马文辉老师著作《三部六病传讲录》之葛根麻黄汤
一、表阳证的证治
核心证:头项强痛。
纲领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或咳喘。
诊断部位:头部。
治则:汗法,辛凉解表。
主方:葛根麻黄汤(即麻杏甘石汤加葛根):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
副主药:麻黄。
表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第7条、第31条选出。头为诸阳之会,邪气侵袭肌表,首先表现在头面,故头项强痛为表阳证的核心证。表阳证为表部的实热证,阳证必发热,表阳证的发热当为发热恶寒并见;自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故表阳证当有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故表阳证当有咳喘,但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为或然证。
从体内驱除病邪有三条途径:分别为发汗、利小便、通大便。表阳证部位在表,病性属热,故治疗宜用汗法,辛凉解表。因第31条项背强几几与第1条头项强痛性质相同,强度不同,故借第31条葛根汤中之葛根做主药,与辛凉剂麻杏石甘汤组成表阳证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汤中,葛根性凉,既可发汗解表,又能清热生津为主药
;麻黄发汗力强,驱邪外出为副主药;石膏清热解表,可限制麻黄之过汗;麻黄佐杏仁,可宣降肺气以定喘;甘草可安胃和中。
[医案举例]
温某,男,48岁。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表阳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药后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17、桂枝加葛根附子汤治疗感冒
这是一个少见且典型的按照条文生病的病案。
患者:女,40。电话:重感冒,身酸痛,背僵硬,一天多。
起因:阳台晒暖,进屋觉冷,遂发上证。
发热汗出?无发热,汗出不止,不敢开窗! 不敢开窗,恶风也!
《伤寒论》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合二方为一方可治。
短信处方:葛根20桂枝10芍药10炙甘草10生姜15附子5 大枣4个。生姜不必精确,五六片即可,大枣掰开,以水4茶缸,煎煮一茶缸多,分三次服。
结果:晚9点服一次睡觉。二日早8点问,已无汗,身痛轻,背舒展。告之,余药,分二次服尽。
此案,不是一剂知,而是一次已。
叹古人之智慧,中医之伟大,中药之神奇!
思考:
1、有是证用是方。这个病案,听到的第一个反应,是麻黄汤或者葛根汤。再仔细询问,有汗,当然是桂枝汤,后背僵硬,桂枝加葛根汤无疑。考虑其人素来体弱,风湿性关节炎多年,体质阴性,故加附子。此方实际是桂枝加葛根汤与桂枝加附子之合方。
2、《伤寒论》之严谨。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里仅强调了项背和汗出以及恶风,三个条件,而没有说发热,可见发热不是桂枝汤,乃至麻黄汤的必要条件(麻黄汤===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即便前面的太阳病(所谓太阳病提纲====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也没有把发热列为必要条件。所以,太阳病不一定都发热。
3、与少阴病之区别。少阴病有两个主要的方子,一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是麻黄附子甘草汤,这两个倒是也有发热的可能,但是少阴病会有阴性表现,比如但欲寐,没有精神,比较安静,当然也没有汗出。所以判断太阳病还是少阴病不能以发热与否作为依据。
所谓:太阳病强几几,反汗出且恶风,桂枝汤加葛根,漏不止增附子
18、白头翁汤治疗阴痒(霉菌性阴道炎)
某小媳妇,西医诊断霉菌性阴道炎并黄带,月余。用苦参汤及中药洗剂清洗,仅可缓解。西医开出什么栓剂,作用不显。用傅青主易黄汤4剂。恰逢月事,月事期间,无痒,过后,继续,日轻夜重。思之,湿热下注。思白头翁汤虽为湿热下痢所设,然病因相近,女走前阴乎?决定一试!
白头翁10黄柏15黄连15秦皮15,另加苦参10薏苡仁30赤小豆30.三剂,日三服。
此药估计苦难下咽,但为病想,励其试服。告之,可能腹泻。
中午煎药,至晚喝二次,带减痒轻,无腹泻。
第二日,服完二剂,带近无,痒已止。
此次,一剂知,二剂已,三剂费!!!
所谓:难言之隐发奇想,湿热下利同黄带,移花接木白头翁,出人意料疗效佳
19、苦参汤治疗妇科难言之隐
写到妇科医案了,该不该写呢?为了医案完整性,为了推广中医治疗妇科优势,还是写!犹如佛陀,视众生皆具佛性可成佛,医生眼里,男女皆为有情众生。今天说的这则医案,是用《金匮要略》原方之苦参汤治疗妇科难言之隐病疾。
女,前阴瘙痒,异常难受。《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阴道炎为妇科常见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和“狐”病类似。遂抓取一把煎煮,晚洗。第二日,症无。
药虽简单,效果很好。
20、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悸
医者缘也!一个患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不容易,一个医生遇到一位忠实的患者更是不易。换个角度看,名医都是和他有缘的患者成就的,因为他给你信任、给你机会、也给你信心。今天这则小案的主人公,应该是除了家人以外,第一个吃我药的同事。至今我对她的信任,充满感激。有谁会让一个中医爱好者开方子,拿自己试验呢?她就是:同事,女,40余。
记得第一次吃我的药,是麻黄汤。记得那次先是老婆感冒,煎麻黄汤一剂,服一次,汗出而愈。正好这位同事同患麻黄汤证,立即回家取余药予之。服一次,亦汗出而愈。第二次服药,应该是感冒后,表证已解,余往来寒热。建议服小柴胡颗粒,亦是药到病除。

这一次找我,是因为嗓子发痒,一痒就咳嗽。这个我第一个想到了常用的半夏厚朴汤。不过那几天,正在为另外一位同事,研究嗳气的问题,用了橘枳姜汤。效果还好。《千金》云:橘枳姜汤治胸痹愠愠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心想,这个或许对症。再仔细问,除了嗓子痒咳嗽以外,心慌更难受!
心慌?对,每天睡觉严重,或者猛地被吓更为严重,每次都觉得有要死了的感觉。说着,自己比划,每次心慌的样子===两个手紧紧的捂着心口窝。这是典型的《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证: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遂以心悸为主证: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40炙甘草20.她一看,就这两个药呀,以前吃的比这多多了。我说别看药少,也许作用大。于是,这位同事半信半疑的走了。走了之后,我捉摸她的心慌,又一想,炙甘草汤也有心慌,如果吃错药,后果也许很严重。又把她叫回来,问她:
心慌的时候做过心电图没有? 做过,最难受的时候也做过!
心电图啥样? 正常,没有心律不齐,大夫还奇怪呢!
我心里想,看来没有炙甘草汤的脉结代,如果有的话,应该在心电图有表现。于是果断的告诉她,先抓3剂,吃完一剂,应该有感觉,吃完三剂应该差不多。
3剂后,反馈好多了,是不是还继续吃?这次,参照胡老经验,加了茯苓:桂枝40炙甘草20茯苓20。
再进3剂后,心慌愈,同时嗓子不痒、咳嗽并愈。
这个病案,如果用半夏厚朴汤、橘枳姜汤或许对于咽痒干咳都有效,但是对于心悸不一定有效。中医一般认为痒者为风,所以很多中医喜欢见到咽痒的症状,加用风药。我是在冯老爱徒家驹指点下,学习使用半夏厚朴汤的。记得家驹和我说,冯老认为“水饮也可为痒”。但是这个案例只用桂枝甘草汤加茯苓,也起到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也许是茯苓的作用。
同时,也在思考桂枝汤的心悸和炙甘草汤的心悸之区别。其实炙甘草汤包含了桂枝甘草汤,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滋阴养血之品。二者的区别在于,桂枝甘草汤的心悸,需要用手按,按上舒服;炙甘草汤的心悸表现为跳着跳着心一下子就有空的感觉(倪海厦先生的描述),这个因为后来自己用过,问患者的感受,真的是这样。倪海厦先生比喻的更加形象:就像钟摆,摆着摆着突然停了,在西医是不是叫做“心脏偷停”?所以,要是用起来,这两个方子也不难区别。
其实,我一直想用生活中浅显的事例阐释中医,不过功夫不到,难以言辞达意。
比如,桂枝汤在火神派看来叫做“心阳不足”,那么在生活中,是不是像汽车发动机,动力不足,在爬坡的时候,这时候需要猛踩油门,加大马力,但是虽然发动机转速提高了,但是是以牺牲转速来换取动力。心悸也就是发动机转速提高,弥补动力不足!(哈哈,我大学的专业是学拖拉机的,这个道理没错)。
那么,炙甘草汤就要该是阴阳两虚,不仅车的动力不足,燃料也缺乏。开过车的人大概都知道,车没有的时候,就是那个感觉,一下子一下子的。这时候踩油门没用,怎么办?加油去
21、调神汤治疗太阳穴痛
网友,名曰沙漏,上海人士,问病于我。
其证:午后3点始,太阳穴痛,渐剧,喜按,闻音痛极,头不可抬。此前服中药不效。
思之,太阳穴,侧也,少阳乎?小柴胡乎? 时,天色已晚,恐煎药不及,遂嘱自购小柴胡颗粒一盒,说明书用量倍之!生姜片贴太阳穴。
越日,反馈似有效!
小柴胡颗粒,于小柴胡汤,无论配伍还是煎制方法,均有违于理法。如干姜易生姜、柴胡比例偏小。
决定用小柴胡汤原方小试:柴胡24,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15,大枣4枚,半夏20(洗)。严格原法煎煮。一剂。
再越日,头痛大减。后数日问之,言:管事,基本不痛,夜间反复。
想起,曾用刘绍武老前辈之调神汤治疗头痛。甚效!(古朴医案(20110907015)===调神汤治疗头痛)。询其有无“聚关脉”,然患者不懂。直觉,调神汤应该较小柴胡原方有效。
遂告之调神汤原方: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一剂。严格原法煎煮。
数日,告曰:愈!
所谓:三部六病调神汤,中医手中一张王,失眠头痛鱼际脉,胸中无数可处方。
22、调神汤治疗头痛
“调神汤”出自山西名医刘绍武前辈之“三部六病”。刘老研究《伤寒论》自成体系,创立“三部六病”学说。其中创制了19张所谓“协调方”,基本以小柴胡汤为方底,加上不同的病位所需的不同药物。同时,比如川椒易生姜、苏子易半夏,利于久服。既然叫做“协调方”,估计是“协同各方、调理为主”的思路。而且,刘老认为,看病要定病性、定疗程,只要主要矛盾没有变化,一般不需要换方子。

所以,据说刘老有“刘百副”之称。哈哈,上面这些是凭记忆和体会写的,不准确的地方,三部六病传人,特别是马文辉老师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劈头盖脸的骂我!
我与“三部六病”结缘,缘于一位山东网名叫做“紫苏”的大姐的力荐。这位大姐典型的山东大姐性格,人热情豪放。我们是在中医网站上认识的,也许都是自学中医,所以沟通较多。那年好像是2010年的夏秋之交,她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太原参加“三部六病”培训班。我当时对于三部六病不是很了解,此前在北京的全国经方论坛,听过三部六病传人==马文辉老师的讲座,好像当时马老师讲三部六病,其中讲到==葛根麻黄汤,我还有点质疑。本来《伤寒论》的麻黄汤就很好,为啥还要搞一个葛根麻黄汤?不就是麻杏石甘汤加葛根嘛!能代替麻黄汤?所以不想去,但是紫苏大姐一定要我去,去了必有收获。所以抱着怀疑的心态跑到太原,一看,三部六病果然厉害,刘老的几代传人悉数到场。最厉害的是,人家搞得培训是山西省卫生厅搞的:陕西省西学中三部六病培训班。就是让山西的中医学习中医,学习三部六病。山西的中医就是牛!三部六病真是厉害!我们这些外地学员纯属义务培训,管吃管住,还管喝酒,哈哈啊!记得马老师还专门为我们二十几个外地学员摆了酒席,马老师有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豪放的大家胸襟,幽默的演讲风格,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爱好者更是鼓励有佳,至今不忘,甚是感动!
正是那次培训,改变了我对三部六病的看法。一位中医大家,倾其一生的宝贵财富,全部浓缩在几张经典方剂。学习中医不能先入为主,抱有成见。那次,也好像是马文辉老师新著《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首发,我当时请回来几本,很珍贵地送给中医朋友。也是那次,学会了后来多次使用的“调神汤”。
今天这个病案,应该是第二次使用调神汤。第一次是和一个中医朋友研究给一个女患者用的,大概是失眠为主的妇科病,据说效果很好。今天这个的基本情况如下:
女,不到40岁,家里开了烤串的夜店。很长时间头痛,尤以左侧太阳穴为重。脾气又急坏坏,和家人吵,和顾客吵,见谁都想吵,每天心烦意乱。问我是不是得病了,心想肯定是有病了,但是还真不知道是什么病。估计每天半夜三更,生活不规律引起的。其时正在看马文辉老师的《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心想这个和调神汤极其相似,调神汤言:脉溢,心烦,易怒,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或谵语或狂躁,调神汤主之。把脉:不甚了了,反正觉得很乱,心想此方为刘老精心创制,可以久服。不妨一试。
遂处调神汤原方五剂: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告知服后可能腹泻。
第二天,反馈:服后大约半个小时头痛除,肚子有点痛,拉肚子。告诉他是正常反应,继服余剂。剂尽,均好。 奇哉,调神汤!!!
三部六病十九个协调方前辈精心创制,我辈当深入研究。这些方子稳妥效奇,辩证简单,容易上手,或许这也是山西大力推广“西学中”的主要原因吧。
再一想,《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也就是中医的“临床手册”嘛!结果被后人搞复杂了,自己不知所云,令初学者一头雾水,入宝藏之库,不取宝藏,胡猜宝藏来历,终是空手而归!就像读书时,非要研究这个文章的中心思想,某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其实,作者当时啥也没想,或者没你想的复杂。这一方面,应该向日本人学习。感觉调神汤可能适合很多人的更年期综合证。
附上马文辉老师《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调神汤一节原文,微信压题图片不再瞎写,用淘来的马文辉老师援疆被美女采访的新闻图片,哈哈!
调神汤方: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忌生冷、油腻。
证治范围:植物神经紊乱,癔证,精神分裂症,内耳眩晕症,头痛、失眠、心烦等证的上鱼际脉情况。

调神汤的辨证施治指征主要是上鱼际脉或上鱼际脉并见聚关脉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其病理变化,结合实践推断,上鱼际脉的出现,是肝阳上亢的集中表现。经过几十年的观察验证,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至少在三年以上的时间内心情不畅,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我们知道,思维的冲动,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的兴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管压力增加,血压增高。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使脉管向上多位,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这就是临床见到的脉搏突破腕横纹以上,而取名“上鱼际脉”。见到上鱼际脉的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目花耳鸣,记忆减退,胸胁苦满,心中烦燥,身重难转,周身乏力等证候,多为交感神经亢奋的一系列表现。
聚关脉的出现,经过观察,在中医属肝气郁结的范畴。从现代医学的病理推断,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聚关脉者,性格内向,性情压抑,沉默寡言,至少在三年以上为一件事,反复考虑,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为其主观思索,长期的思虑,同样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变,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受抑制,迷走神经功能占优势,呈现一派抑制性证候。如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胸膈满闷,饮食不规律。反映在脉象上,由于迷志神经的兴奋,引起血管的收缩是纵行的收缩,二者交织在一起,反映在寸口脉上,就可见到。由于长期的血管扩张,使脉管增粗,形成横行扩张。正常血管的收缩,使扩张的脉管在关部相聚,逐渐增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故称为“聚关脉”。聚关脉的出现提示迷走神经占优势,呈现抑制性的病变过程。
上述上鱼际脉与聚关脉的发生机理,仅是综合临床实践作病理学方面的推断。究系何因,其细微病理变化如何,尚缺乏科学根据。但这两种提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在临床有许多患者是聚关脉与上鱼际脉互见。由于两种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二脉交织互见,病性就形成同一性改变。机体中,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周身上下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寒热不均,虚实互现,如嗜睡多梦,烦燥疲乏,心跳忽快忽慢,腹胀满,饥而不欲食。四肢困乏,出现上热下寒,区域性改变。有时让患者自述,而不能全部诉出,可谓“百病传身”。但具体检查,无论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激光等现代设备检查,则无一改变,可谓难点。因实属整体的紊乱现象,并无器质性的病理变化,所以在治疗起来,不能单纯治某一方面,而必须讲协调,经过调整,达到动态的平衡,使紊乱的大脑皮层功能趋于正常,这样方可诸证尽消。如失协调主旨,则顾此失彼。
调神汤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汤方,本方的组成是根据《伤寒论》一○七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而化裁得来。其具本化裁是在小柴胡汤中,参苏子降气汤之意,选用苏子降气化痰,以易去半夏辛燥有毒之弊,以大建中汤中选用川椒温中止痛,其热不伤阴之长,易去生姜性热伤阴,刺激发炎之短,使小柴胡汤,既保持其协调整体之功,又具有久服而不伤阴蓄毒之益。但在有呕吐症候时,仍取用生姜、半夏,取小半夏汤温胃止呕之功,而不用苏子川椒以代,其余诸证,均选用化裁后的小柴胡汤作基础,再以石膏之辛凉,清热生津而易去龙骨,使方中保持清热、凉血、镇静、生津的优势,以车前子补肾利尿之功取代茯苓,使集聚于半表半里的病邪,通过气血的运行,得以从小便排出,保持有一个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时方中不用铅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这样经过调整后组成的调神汤,在临证治疗中就具备了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而又相成,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协调,在方中具下列特点:
寒热并用。石膏黄芩以清热,桂枝、川椒以温中,功能的紊乱证候寒热互见,如单纯以温热之品以治脾胃之寒,就会使上焦火热愈炽,脾胃虽得治,而上焦之热加重缠绵不得消,反之,单以寒凉之药以清热除烦,而必寒其中,使脾胃之寒愈剧。所以寒热并用,使热邪得清而不伤其中,脾胃得温而不助其胸中之热,故寒热并用,各免其弊,相得益彰。

升降并用。整体的紊乱,寒热互见,虚实并存,一体之中往往上热而下寒,遇此之治,必须调中有治,治中有调,须将低于正常水平者扶到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紊乱表现的证候虽有寒热虚实,但不是偏盛或过衰,须将上焦之热降至下焦以温其寒,把下焦之寒升至上焦以凉其热,上下交流,气血通达,使寒热并治,使其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如同下楼坐电梯,降中有升提的因素,升中有降的意义。如果单纯或升或降,就会使机体的平衡进一步恶化,甚至崩解,如人想下楼,用电梯可以安然无羌,如果纵身下跳,则其命危也,协调治疗中亦同样寓有这样的哲理,所以方中柴胡的升提是使苏子更好的发挥降气的作用,二药为用,升降结合,令人回味。
收散并用。方中牡蛎固涩以敛气,柴胡宣通以发散,上焦热积,气血淋巴周流不利,壅塞不通,必须用柴胡以散,疏通发散胸中之邪,而胸满烦惊诸证可解。但心是一身之主,心气宜收不宜散,如单用发散之品,必然耗散心气,尤以脉大者。如过用耗散之剂,必然招致不可逆转的危候,所以方中选用牡蛎收敛以固其气,使心气不得耗散。这样,二药共用,发散以除积聚之邪,收敛以固心阳之气,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损,收散共济,以奏驱邪固本之功,非良医而不达此地。
补泻并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者之所以病,就是因机体抵抗力虚衰而被邪气侵及,故病者本该尽补。殊不知,虚之所以虚,自有其因,正邪相争,交织于内,气机不畅,气血痰食积聚,天阳之气不得用,水谷精微不得充,使机体易虚。如单用补剂,则助其病势反而对机体不利,壅补恋邪,病如一等,必须将壅塞之积滞,给予祛除,方能为补助机体铺平道路,故用泻法以寓其中,积滞得泻病邪易清,为除病打开道路。故在调神汤中补泻并用,泻中寓补,补中助泻使病邪除,淤滞清,正气充,气血畅,使机体的紊乱趋于协调。所以说,调神汤协调整体,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一方之中,有病除病,无病的补正,运用一方,疗治始终,均收其效。八方分列,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热而不伐中气,气降而不致脱陷,宜通而不耗散正气,补正而不留病邪滞,邪得以除,正得以健。各方药味药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医方剂学中,有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各有所用。调神汤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复方。临床应用,根据患者出现各种证候的程度,参考脉象的变化,从寒、热、虚、实的每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而调整其中的药味与药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掌握其本质。通过观其脉证,选定方药,使其保持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其协调作用。机体的病理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当病性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受到破坏则显示出寒、热、虚、实不同的突出个性来。同样,调神汤作为一个协调方,只要变动方中任何一方面的药味或药量,就可以使方剂的个性发生改变。所以说,在应用协调方时,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注意其灵活性,以适应临床处治各种复杂病证的需要,其变动情况如:
石膏、黄芩与桂枝、川椒是维持方中药物寒热的。如果病者呈现亢奋优势,热明明显,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三十克可增至六十克,甚至可达一百二十克;如寒象明显,可加大桂枝或川椒用量,由十克可增至二十克;如见背恶寒者,可用附子以加大其温性。寒热二药的用量,均可视病情而定。关键是初诊时要认证准确,方剂拟定因人而异,一旦定方,则不宜更改,抓住本质,一方到底。
人参与川军是维持补泻的协调药物。有时人参价格昂贵,久服易燥,可用党参代替。应用多年,党参代人参不见其逊。根据病者虚实程度而调整其量。脉见弦象,腹胀满闷证候明显者,可加大川军用量以泻实;体质虚衰,气短心悸者,加大党参用量以补其虚。
这些证治上的灵活性,是需要知道的。但是,这种变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病性的一方个性突出时,方可应用。一般情况下,必须维护其原则性,因每一个协调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盲目乱调,则不收其效,反乱病情。这点同样是需要记取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只有真正了解组方原理,熟知药性,又善辨证,才能掌握方向,运用自如。

调神汤服用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与病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有关。反应一是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是协调显效,见效通常较慢,多是用药数付后症状才得以改善,二十余付药后主要症状才得以好转。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因服用二三付无明显效果而更其方。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药后,不是病情逐渐好转,而是感觉加重,如头晕、困乏无力、不思饮食等衰弱症状。遇此不必多虑,这是因为药到病所,调整过程中的激化反应。体质强壮,用药敏感者多见此种情况,痊愈较快,用药期短,约占调神汤证的百分之二十。三是服药后有腹痛,腹泻反应。许多患者怕其泻而惧其方,实乃有效期矣。调神汤是一个双向调控的方剂,有病除病,无病补体,药到病所,必须先除其邪,病邪被歼,不运至体外,病岂能根治?病情顽固者,开始并不泻,而到用药十余付方泻,但是泻是为了除病,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反应,不必多虑。四是少数患者服药后有嗜睡的现象。这是大脑皮层通过药物矫正后,功能由紊乱趋于正常的一种补偿反应。原来失眠日久,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阶段,欲补其亏,故出现嗜睡不醒。这是病转恢复的标志,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原。七三年曾治一患者,服药三付后,困倦嗜睡,其家人忧虑,找到门诊,询问其情。嘱其不必多虑,令其尽睡而不必唤醒,每天给予水饮即可。这样,此人连睡六日而醒。后来,到门诊诉说:“自已如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神清气爽。”诸证尽然而清。后来又遇数例,均嘱其家属不必多虑。
医者开方,病者服药。主观判断与客观反应必须相符,治疗才能收效。但客观反应有两种,一是好的,二是坏的。好者加倍赞赏,坏者登门质询,是其常理。这就需要医者声明药效反应,尤其对坏的反应。通常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药不对证,把病治差;一是方与证符,而是药病相争,反应出的不良感觉。所以说,医者必须做到“胸中有数,”既不可药不对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贻害于人;又不可方本对证,是用药后的坏感觉好现象,尚做坏治,被假象迷惑。病者一诉,赶快停药更方,使药病相违,同样贻害于人。这两种都是过错,都应尽力避免。“病者之病病疾多,医者之病病道少。”医者对方药必须深钻细研,方不致误。
所谓:伤寒历来有大家,三部六病是奇葩。纷繁迷宫寻捷径,蓦然回首在晋中。
23、泻肝汤治疗肝区隐痛
那段时间,对于与经方有关的各类版本都有兴趣,特别是得到《辅行诀》更是爱不释手,总觉得这么好的宝贝,埋没于尘埃。总想有机会用一下上面的方子。有时候,你想什么,上苍就会安排你什么。这则医案是给家父用药的经历。
父亲,60岁。大约一月前,和我说最近肝区(右胸肋部)总是隐隐感觉到疼痛,怀疑肝有什么病。我也是大惊,因为父亲年轻时属于大酒量,曾经患过肝炎。那时候看的方子不多,当时就往小柴胡汤上考虑了,问了小柴胡汤系列症状,都不很明显,只是有点恶心。当时也想不出什么好方子。就先买去两盒小柴胡颗粒,吃完以后,说有点缓解,但没有大改善。下一步,该吃什么药呢?大脑想着看过的经方,好像没有特别对症的。一日,翻看《辅行诀》,照脏腑对症的方子翻找。小泻肝汤、大泻肝汤?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看了张大昌的医论,研究了三味药性,感觉不会有副作用。只是不知道两肋下痛到底指的什么部位,而且也没有痛引少腹。不过心想先试试,按照一两5克换算,先给父亲送去三剂:枳实(自己炒的)白芍、生姜各15克。三剂服完后,父亲说:基本不恶心了,疼痛有所减轻。看来是对证了。又送去5剂。这次是按照一两15克换算的。又吃了2剂后,父亲说症状基本没有了,就是还有别的症状忘了说,主要是大便不好,大概四五天才便一次。不过好像也不干,没有特殊之苦,所以以前没有说。改用什么方子呢,加大黄?推陈出新?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大泻肝汤,是在小泻肝汤基础上,加了甘草黄芩大黄。 多恚怒,父亲的确有点脾气不好,应该很贴切,加大黄或许对于通便有好处。于是,又配了甘草黄芩大黄3剂,送去,与余下的3剂小泻肝汤,合在一起煎煮。
过几日,父亲说隐痛恶心都好了。 还有一个症状没有和我说:手部关节遇寒疼痛,还有就是总觉得上半身没劲,也是很长时间了。我再一次,体会到学医的重要性,古人云:不知医不为孝!当时没有想好到底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处方? 总结这次使用辅行诀泻肝汤,先后服用5剂小泻肝汤、3剂大泻肝汤,主要症状基本解决。

用《辅行诀》泻肝汤治疗父亲肝病,应该还算满意。想想,学习中医虽然很苦很累,在很多人眼里了无生趣,但是当你治好身边亲人好友疾病,才会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在后面,还有几次给家人治疗在一般人看来很重的病,几幅中药迎刃而解,这难道不是另外的成功!
所谓:伤寒成书即分离,后世纷纭寻真迹。弘景修道辅行诀,敦煌藏宝得“大昌”。
24、当归补血汤治疗牙龈出血睡觉流口水
症状:牙龈出血,刷牙尤甚。睡觉流口水,甚至能流醒。一年余。
治疗记录:曾效法火神郑老爷子,服用四逆汤,有效,但未去根,不久复发。服附子理中丸,益甚。(0008案记载)就这样,也没有好办法。一天突然想起吴茱萸汤,服一剂,无效。网游之际,忽遇李可老先生治病经验: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马上实验:当归15黄芪30.
效果:服一次,出血量大减、口水流少。服一剂,血无,口水再减。再服一剂,愈。可谓一剂知,二剂已。
我学习中医信奉经方,但是感觉后世很多方子屡用屡效,也应该发扬光大。广义的“经方”,是不是应该叫做“经典方剂”?凡是被实践检验,临床效果非凡的方剂都应该叫做“经方”!
所谓:牙龈出血要补血,睡觉口水要补气。补血补气选何方?黄芪当归补血汤。
25、柴芍枳草汤治疗胆石症
《伤寒论》版本历来争议很多,特别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很多人认为是伪书,还有“长沙古本《伤寒论》(《伤寒杂病论义疏》)”,很多人也是嗤之以鼻。有一段时间,我对各个版本都有兴趣,网上下载对比着看。机缘所致,分别用过这两个本子各一个方子,也是效如桴鼓。使我进一步坚定:学习中医不能有成见!只有用过了才知道。今天说的这则小案,或许同道有所启发。医案本身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案子,因为患者最终选择了科学的办法===切除。
患者,男,40岁。呕吐,晚上尤甚。胸肋痛。平日应酬多,酒量大。自诉胆结石已满,拟赴京手术。问:为啥?言:胆结石,已经长满了!这几天特别难受。那个时候,听说有人得病就来劲(可不是盼着别人生病!),因为有机会研究真实病案了。祥问:到底什么症状。曰:胸肋痛,呕吐,特别到晚上吐得空空的。这不就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所言: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半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与之商量能否吃中药试试,曰:只要能止痛,就是吃毒药也行!
处方:柴胡40芍药15枳实2个(炒黄)炙甘草15。三剂,加水4斤,煮至差不多2斤多的时候,去药渣,再煎,余1斤多药汁,日三服。
药后:当晚大概9点多服完药,第二日中午,症状有所缓解。告之余药一次喝完。第二日晚告:已经没有吐的意思了,胸肋也不太痛了。心想再加大点药量如何。于是告诉他把剩下的2剂,1次煮了,分三次喝。这样药量就从1两5克,加到1两10克,实际上变成了:柴胡80芍药30枳实4个(炒黄)炙甘草30。
第三日,早晨告知:恶心胸肋痛症状基本没有了。
第四日,患者有事,一天没有服药。
第五日,又恶心,觉得上气。再药,合四金:柴胡40芍药15枳实2个(炒黄)炙甘草15金钱草50海金沙20鸡内金20郁金20大黄3。五剂。
时过多日,想起这个病号,打电话一问,说没事了,不吃药了。但是后来还是在别人劝说下做了手术,想想有点遗憾。看来此方控制胆石症疗效确切!但是能否排石,还需验证。
这个方子出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台湾的JT先生,讲的很生动形象,其组方与宋本《伤寒论》四逆散同,只是诸药剂量不同。我把JT先生的论述搬来:
胆结石:四逆散或柴芍枳甘汤加四金:鸡内金、海金沙、郁金、金钱草。仲景少阳区块的方子对胆结石几乎都是很好的,但要考虑怎样把胆结石取出而受的折磨较少。大柴胡汤有柴胡、芍药、枳实、大黄,可以说是拿掉胆结石最强的方子,但是很痛,会把胆管拉伤;所以我们不敢用,所以用小柴胡汤加味。西医看结石发现有些结石属脂肪结石,有些属矿物结石,处理矿物结石较有效的是芒硝,所以用柴胡芒硝汤;若是脂肪类结石,代表性的药物是生的鸡内金。用柴胡系的方剂加一点芒硝,芒硝不可太多,让大便有点软即可,否则胆结石还没好,其他功能也坏了。加点芒硝和鸡内金,胆结石就会慢慢变小。
以排石的效果跟可否长期吃来看,小柴胡汤就比不上四逆散,因为四逆散有芍药,比较不伤肝阴,能服用的时间比小柴胡久,并且芍药枳实都是排石非常重要的药物。芍药让它松,不会痛;枳实让它紧,可以帮助蠕动排石,此外加上化石的药如鸡内金、海金沙让结石容易碎掉。加四金是一定的:鸡内金、海金沙、郁金、金钱草。郁金可以通肝胆,会结石的人一定是气不通,肉体的肝胆淤塞不通时常用郁金,而柴胡疏肝胆那是气分的肝胆。

所以,若是四逆散或柴芍枳甘汤加四金,基本上不加芒硝亦可。吃一段时间结石会慢慢碎掉,然后慢慢就排掉了。
如果临时胆结石剧痛,那就用芍药甘草汤止痛,那比西医的吗啡还有效。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柴胡半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
这张方子按照目前人的体质看,是大部分成年人的适应方剂,或者说是“虚人感冒”的“首想方剂”。关于这张方子,我在“建军医话(20141202003):很难使用的感冒神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糊涂过一些心得。下面说的医案,是曾经用在自己和老婆身上的医案。
老婆:感冒,头痛、喷嚏、清涕、咳嗽、无痰、特懒、想睡觉。这是典型的少阴病!《伤寒论》云:脉微细,但欲寐。服用西药2日无效,速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晚上8点多喝了。告诉她马上睡觉,可能会出汗。第二天早晨,状况很好。再进一剂,愈!
接着我自己也中招了:喷嚏、咳嗽,没有头痛。速煮一剂,愈!
后来多次使用,效果极好,往往一剂见效,二剂而愈!
我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感冒指证:喷嚏连连,咳嗽无痰,人懒无神,脉沉难寻。
这张方子之所以难用:一是细辛不过钱,剂量太小,二是附子质量太差,市面上普遍是黑附子,几乎药效,还有盐附子,如同咸菜干。我找到一家经营江油附子的药材商,白顺片每公斤220元,价格好质量自然不差。
27、林鹤和治疗久咳方治疗久咳
中医有句俗语: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谁说这两种病很难治,比如咳喘,中医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是久咳病人又不在少数,实践中从古人到现在,还是有不少中医大家知难而进,积累了很多好经验。今天说的这个医案,就是用了江西名医林鹤和老前辈的经验方。当时很有效,不过这个医案后来没有回访追踪,不知道最终结果如何,那也记载上,供同道参考研究。一张好方子,凝聚了前辈的巧妙构思和患者的临床试验,埋于尘土,终是遗憾!
一位同事,每到秋冬即咳,自言此病迁延近十年,已经无药可医,是长期在基层落下的病根。以前西医治疗还略有效果,最近几年效果一般,特别是近来几乎没有作用。每天他一上走廊,在屋里就知道他来了===咳声不断。一日,我建议试试中医吧,他居然欣然同意。我哪,就是想看看这张方子的效果,倒不是拿别人试验,也反复研究了这张方子,还是平稳。而且这张方子是罗大伦老师==《神医是这样看病的》大力推荐的一张方子。于是原方抄来: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沙参9克、陈皮6克、瓜蒌壳9克、甘草3克。五剂。
二剂后,反馈效果较好。不过他认为是双管齐下作用的结果,一边喝中药,一边喝糖浆,认为糖浆也起了作用。不敢怎么说,这张方子治疗某一类久咳效果还好。
下面把罗大伦老师《神医是这样看病的》原文附上,有心者研究!
我们所说的久咳,首先要排除因肿瘤或者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余下的有一种咳嗽,西医叫做咽源性咳嗽,就是感冒的同时引起了慢性的咽喉炎症,这个炎症会总是引起咳嗽。大家可能都关注气管等部位了,忽视了慢性咽炎也会引起咳嗽。所以我在治疗长期咳嗽的病人的时候,总是在方子里加入薄荷、射干等通利咽喉的药物,通过实际观察,这样效果就好了很多。我曾经把我治疗久咳的方子给大家介绍过,其实我是想让大家按照此方,找当地医生参考的,但是很多朋友拿着这个方子就开始服用,结果几服药就好了。
有的网友,吃一两服好转些以后,我劝他还是找当地医生看看吧,于是去了,结果给治疗坏了,又咳嗽了,再服用这个方子一两服,又快好了,我又劝,结果又坏了,最后网友不管我的劝告,自己一直服下去,几服就好了。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久咳现在各地的治疗效果不好,而这个方子的思路是值得大家研究的。
我再把这个方子写一遍: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沙参9克、陈皮6克、瓜蒌壳9克、甘草3克,如有黄痰等热证,加入黄芩5克、桑白皮9克。这个方子是江西著名老中医林鹤和老先生所创立,是我学习而来,我不敢掠人之美。一个老中医,一辈子都会有那么一些效方,这些里面都是闪光的精华,我们不学习,不总结,就可惜了。很多医生在临床中面对久咳的患者束手无策,却不知早有人总结出治法了。
此方我应用多年,治好久咳患者无数,许多都是咳了两三个月甚至更久,医院毫无办法者,一般在四服到五服之间痊愈,不用多服。之后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善后。
28、四逆汤治疗牙龈出血
其时,正在研究火神派中医。下面这则医案,应该归结于败案。
女,34岁。症状:晨起刷牙,牙龈出血,半年余。

按照《医理真传》:四逆汤圆通用法一节言,“治齿缝流血,夫齿乃骨之余,本属肾,肾为水脏,先天之真阳寄焉,以统乎骨分中之血液。真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故见血出。四逆汤力能补肾中之阳,治之故愈”。
遂煮四逆汤:炙甘草20干姜15附子30。二剂后,出血减轻。后患者言药难喝,心想附子理中丸和四逆汤成分差不多,遂改服附子理中丸。然一日,患者言更难吃,而且出血好像又严重了。百思不得其解!就多了党参白术,不会引起出血吧。
再仔细问症状:不敢喝凉水,两个腿沉重,有点小便不利。对照真武汤条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改服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45附子30。二剂,牙龈出血症状无,小便稍好。腿无变化,考虑其从事教师工资,当属劳累所致。见好就收,停药。
这次用四逆汤治疗牙龈出血,应该是有疗效的,后改用真武汤,也算是部分对症。再后来看到李可老先生关于牙龈出血用黄芪当归汤,他的观点是应该补血补气,好像用过,写到那个医案再论。
这是一则早期医案,现在看来,没有好好的辩证,抓主证,简单套方。不过这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尽管是套方,也不是贸然行事,基本做到了胆大心细。再一想,“哪个名医不是患者培养的”?患者能够找到好大夫不容易,大夫找到好患者更难!医者缘也!心释然!
29、调神汤治疗头晕
有一段时间对调神汤实在着迷,总想有机会就用,机会终于来了!
网友,名曰小肥,40余。
多年头晕,晕起来天旋地转。无时间规律,例假正常、饮食正常、舌象正常、血压正常。
听其描述,心里想着苓桂术甘汤、泽泻汤,但胃部无水饮表现,随即否定。
又诉:颈椎病、项背强几几,又往葛根汤想,精气不利,头晕?
再诉:心烦、多梦,但不失眠,大便偶干,决定用三部六病之调神汤。
原方:生石膏30克、生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掰开。三剂,日三服。
煎法:上药十二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忌生冷、油腻。
医嘱:服后第一天可能会有腹泻,勿急!
只服一剂,大证已去,恰逢国庆长假,出门,停服。服药并无腹泻。
调神汤,是刘绍武老19个协调方的第一个方子,我用它治疗过月经不调、心烦失眠;治疗过心烦意乱、头痛难忍;治疗过太阳穴疼痛、遇声则剧,基本都是一两剂搞定。期望有缘同道,关注“调神汤”,关注“三部六病”。在你百思不得其解,在你手上无方时,一定要想起“三部六病”,特别是“19个”协调方,你一定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0、元参桔梗汤治疗嗓子上颚干痛
网友,女,年龄不详,当为30左右,名曰网友芳香之同事。
主诉:天气干燥即犯病,嗓子上颚干痛,流清涕(偶伴黄涕),常前半夜发作。白天略好。发作时候嗓子干痛,流很多鼻涕,持续一小时左右。此证已历时5年。要求对症治疗。
思之,嗓子上颚干痛,或为鼻塞所致。
细问之,果如其然。
因鼻塞,而以口代鼻呼吸,导致上颚干痛。
黄元御《四圣心源》言: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元参桔梗汤。
处原方:桔梗12元参12杏仁12橘皮12半夏12茯苓12生甘草8生姜12。三剂,日三服。
一剂,鼻塞无,大证即去。
三剂,言上火,略有口干,加石膏12。
共六剂,愈。
体会:医生看病,不要被病人主诉困扰!
所谓:五年顽疾,小剂而愈,元参桔梗,名方玉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