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中医人故事——经方修习日记——自学中医路之一(2)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9-07

四、杏园杂谈

园杂谈(二):人为什么会生病

   
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个问题,从医家的角度,西医有西医的说法,中医有中医的说法。


 

   
西方人相信眼见为实,用解剖刀、显薇镜、X光机、B超、CT及各种试验观察手段,把人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胞到分子进行分析研究,对人为什么生病这个问题可说十分有发言权,而且可以说得有理有据。归纳起来,西医对人生病的原因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致病性微生物:如各种病毒,细菌,霉菌等等,这是最主要的说法,也是西医的骄傲。西医从病人的病灶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并发现了它与疾病的联系和对应关系。这些细菌和病毒可以破坏人体组织和细胞,并排泄废物,使人生病。西医便发明了很多杀菌与抗病毒的药和疫苗,来给人治病,对一些病确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细菌引起的疾病效果较好;对病毒就差多了,所以以预防为主,但有很多病毒还没有研究出疫苗来,如非典、爱滋病等。


 

   
2、功能障碍。西医从解剖学的观点,把人体分为九大系统或十二大系统,认为每一个系统出现障碍都会使人生病,出现障碍的原因有:遗传、衰老、阻导、疲劳,中毒及外力损害等。


 

   
3、内分泌失调。西医发现,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紧密相关,大脑中枢通过它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调节作用很大。内分泌一旦失调,就会使人得病。如生长激素失调引起巨人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骨质疏松症、胰岛素缺乏引起糖尿病等。


 

    4、营养缺乏与失衡。营养缺乏会得病这是众所周知的,按传统理解,营养缺乏就是饿出来的,吃得饱、吃得好就行了。但西医的研究更深入,把营养分为能量元素脂肪、蛋白质、糖等;矿物元素钙、铁、锌、硒、磷、钾等几十种;微量元素维A族、B族、C族、D族、E族等。如果人的体内某种必要元素缺乏或超标,到一定限度时,人就会出现病状。此外,营养物质的酸碱失衡也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5、精神失常。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或受损引起的疾病。引起的原因有有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及外力损伤等。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人生病的原因总结与西医描述的角度有很大不同,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成因可以分为——


 

   
1.外因:以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为本。这个说的是季节、时令因素。


 

   
2.内因: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为本。说明人的情绪对生理的影响。


 

   
3.其他:包括饮食,房事,意外伤害,虫兽、微生物等等,广泛的指出六淫,七情之外的其他因素。


 

   
中医认为,绝大多数疾病都是正气不足,为内外之邪所入,从而造成气滞、血瘀与痰阻,身体失去和谐而生病(机械及运动损伤除外)。中医在解释季节时令对人的作用,和精神情绪影响健康的理论方面,非常地仔细,只是有些解释让人不好理解,如春天属木,主生发,防伤风,宜养肝;夏天属火,多署湿,主繁荣,宜养心。以及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等七情与五脏的关系。现代人找不到其说法的确切证据,但用诸实践却非常有效。


 

   
比较起来,中医和西医的人为什么生病问题上的看法相差并不大,不外是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饮食营养与外力损伤等。不同点在于西医较关注外因,对人体病与非病的观察更细,疾病与发生疾病的原因之间的对应关系有较完整的证据链来支撑,让人容易信服,并便于学习,但分得太细,内容繁杂,比较教条;中医更关注内因,对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描述更深,强调内因与外因的协调,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但经验性的东西多,让人难以准确把握。


 

   
中医和西医的真正差别在于养生理论、诊病方法、治病的药物和治病手段上面。西医养生注重营养与运动;中医养生注重精神调节与顺应自然。西医诊病采取化验、内窥、透视及组织培养观察等,具有较高的确定性,但对很多亚健康的病查不出来;中医诊病有望、闻、问、切等,准确程度在行医者的经验和水平。这一点,中医一般愿意借助西医的手段,提高准确性,而西医一般不愿借助中医的手段,一来是不信,二来是学起来困难。在治病的药物上,西医多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营养元素和生物提取物等,药物成分清楚,单一性较强。中医多用动植物制成汤、丸、膏、散,强调药物配伍,君、臣、佐、使联合起作用,其成分复杂,综合性较强。在治疗手段上,西医偏于去邪,认为邪去而病自愈;中医偏于扶正,认为正气充足则邪不可干。西医的长处在消炎杀菌与外科手术;中医的长处在整体性治疗与恢复性治疗。当然,以上只是初略比较,细论就太多了。本文重点是讨论疾病发生原因,养生、诊病、治病及防病等内容只能略及。


 

   
以上仅讨论了中医和西医对人为什么生病看法。除此之外,国内还有藏医、蒙医、回医等,国外还有不同的医疗理论体系,以及巫术、宗教等,对此另有不同看法,无法一一而论,要论本人也做不到。说到底,好的环境、好的基因、好的营养、好的生活习惯、好的情绪才能让人少生病或不生病。前三者关系物质条件,后两者关系精神因素。有人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遗传到优秀的基因,并且得以享有健全的饮食,因此而健康长寿。有人出生在恶劣甚至战乱的国土,或是遗传到有缺陷的基因,或是因三餐不继而多病,他们一生都会与病苦相连,这也是疾病产生的一个深刻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这恐怕就不是中医和西医能回答的了!

(二)浅释经脉、血脉和神经

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现代医学把人的身体分为:免疫、消化、呼吸、循环、神经、骨骼关节,肌肉、淋巴、内分泌、生殖、泌尿等十二大系统。当然 这种分法有值得疝酌的地方,如免疫和淋巴系统、血液和循环系统、生殖和泌尿系统在很多地方是重合的。学医治病,首先要对人的身体进行了了解和把握,在此,我相从人的精神气血的角度进行了一次探讨,精神面貌气血的戴载体就是经络、血脉和神经。

人的身体就象是一台复杂性的计算机,培育它的是女人的子宫自诞生那一刻“哇”的一声开始有了自主呼吸。这个问题呼吸系统从生到死是不能间断 的(闭气是呼吸系统的暂仃,不叫间断)因此 ,可以攻玉这样一来说,人的生命是在呼吸之间。我们现在要问,是谁启动了这台计算机?

人的自主运行来自诞生时的第一次呼吸系统,在胎儿时的运行是来自于的助力,胎儿是受精卵长成的受精卵的运行是来自于精子对卵子的捕获、侵入 和结合,受精卵结合起来来自于男女的性交,男女的性交来自于爱欲速则不达的冲动,爱欲速则不达的冲动来自于那么些一念产。分析研究下来我们可以攻玉说,人是受欲创造力。 人体运行最初的动力学是来自于一念产。计算机课之所以然永远是计算机,即使有充足的电源也浍代替人脑,是因为种种原因它必须有要由人来启动。没有过人,它永远不会自主运行机制起来 ,它产生 不了那一念人体生长期和运行需要量营养和能量,营养不良包括 构成人体组织工作细胞的材料,构成 内分泌物质基础的材料、构成 通通量体的材料厂等。能量 大部份是来自于营养不良物质之中,少部份来自于外界人士环境(如温度。空气污染是人体必须有的特殊需要物质,既是营养不良也是能量,但又不完全正确是这样一来,它的作用,我们以后 会论及,人体摄取营养不良主要功能有两大目的:一是维持人体自身存在的需要量;二是维持秩序人的思想和行动上的需要量。

遍布全身、联系各个系统,促进派营养不良与能量循环的通道有三个:即血脉、经络与神经,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神经传达的是意,包括 自主意识和非自主意识,经络 传达的是能量 ,血脉相通传达室的是营养。其关系是意为气之先,气为血之帅,气盛则血行。

(待续) 


 

略谈癌症及治疗


    癌症的成因,有六淫的因素,也有七情的因素。如初因是寒,寒气不去,由表入里,传导变化,与湿相结为寒湿,湿久化痰,痰滞则气血瘀,瘀久则化火,众邪聚集成毒,从经络而脏腑,造成人体阴阳气血失调及脏腑功能受损。六淫之伤由外而内,七情之伤由内而外,二者交互影响,则其病日彰。
    邪的聚集为毒,毒的聚集成癌。癌细胞本身不是毒,而是在毒的环境中不能健康长大的可怜的细胞,它们因正常的气血运输通道受阻,得到的氧气和营养很少(中医称为阴阳格拒),为适应毒的环境,它们的基因产生了异变,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自我生长并发展,这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变异细胞不受大脑控制(人的大脑中枢是通过接受体内信息传导,并通过调整局部气血供应来修复身体,驱逐毒邪,维持平衡和健康的。身体某处因毒的集聚而没有及时驱逐或无力驱逐,养痈成患后,就更没有能力控制和解决了),成为身体内的异物(癌细胞),与体内正常细胞抢夺资源,排泄废物,并极力复制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有毒环境。人体的自洁作用已不能充分清除这些个有毒的环境,免疫细胞不能顺利进入癌组织,或即使进入了,也只会视其为同类而不会杀死它们。
    真正解决癌症的办法是彻底改善癌组织周围赖以生存的有毒环境,方法不外解毒、去痰、去湿、去瘀、通阳理气、补血活血等。但关键是癌细胞组织有自己的堡垒,它是在与人体抗争的过程中正邪双方共同形成的壁垒和界限,健康细胞力图把癌细胞及形成的毒环境封印在里面,癌细胞也借此保护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逐渐侵蚀的扩张的问题。患者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切莫轻易打破这种壁垒,否则,双方正面进入正面冲突,癌组织里面的毒素大量释放出来,身体免疫系统全力抵抗,其结果是很危险的,甚至会死人的。癌细胞的复制和增殖能力很强,哪怕只剩下一个,也会重新繁殖起来;身体可不行,烂掉一个器官人就没命了。所以,西药的活检是愚蠢的、危险的行为。
    西医以杀死癌细胞的化疗、放疗是两败俱伤的行为,这两种方法,对癌细胞是杀不尽的,而且,因癌细胞的恢复能力更强,加上放、化疗后正气衰弱,体内的毒素增多,更有利于癌细胞的疯狂恢复,癌细胞反而锻炼得更为凶猛强大了。当然,西医还有一招,就是手术。这个方法不能全面否定,但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癌细胞组织不能太大或太散,太大了手术对身体的损害大,如整个脏器都有癌就不行了;太散了割不尽,一但有漏网之鱼,割了也白割。二是要没有转移,这个不好说,检查没有转移,并不等于实际没有转移。退一万步,手术时没有转移,但手术并没有消除癌细胞得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割了一个,还可以再长一个或几个也是完全可能的。三是要手术无感染,做其他手术可以,做癌症手术几乎办不到,为什么呢,癌细胞不是病毒或细菌,用消毒杀菌的办法是搞不定的,它是细胞组织!手术时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癌细胞感染到血液和组织的机会太多了。第四就是要患都体质好,这点也难,癌症是长期积累而成,得之人的身体大多有很大的问题,即使外强也中干,能实在经得起放、化疗,再手术的人是不多的。但也有部分患者是通过西医放、化疗、手术三招后,治好了的,这不一定是这三招的功劳。不能否定,有一部分早期患者,年纪不大、身体还好,手术后身体没垮,善饮食和心情调养,正气恢复快,即使有残留的癌细胞也不能作怪,多年不发,可以视为好了。但是不是手术起的作用呢,我说不一定,这部分人由于本身体质尚好,若因病而痛改前非,改变了过去的不良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情绪状态,即使不手术,自愈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况且,这种早期癌症,不用西医三招,用传统中医方法,治疗起来也比较容易(庸医除外,可叹的是,中医庸医的确很多)。
    接下来略谈中医治癌,我这里不打算具体谈治癌的办法,因为也不外是八纲辨证,去邪存正。我想说说中医治癌过程中容易犯的几个错误。这也许有志者更有帮助。
    一是急于攻癌:很大人认为治疗癌症就是要攻破癌症的堡垒,然后集中力量消灭之。这种方法往往大多效果不佳,甚至不利。因为,首先体质差者不可攻,体质好者攻癌过程中亦要大量消耗,损伤气血。其次癌者古人称之为岩,是很顽强的,用攻的方法一鼓而胜的可能性很小,反而攻癌时癌瘤释放的毒素和副产物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
    比较可靠的方法解毒去瘀,软坚散结。癌本是毒集聚后的产物,毒又是六淫邪气集聚的产物,中药中有一些药是解毒的,如银花、连翘、蒲公英、重楼、半枝莲、蛇舌草、夏枯草等,要知道,解毒与清热是不同的,解毒是把邪气从集聚的状态中分开,再清除。所以,它同时俱有清热、除湿、化痰功能。一些药物是软坚散结,如海藻、昆布、玄参、牡蛎、渐贝、地龙、海蚌、海哈壳等。只要在调整好病人体质的情况,给与一定的时间,解毒去瘀,软坚散结之法可以以温和的方式,将癌症消磨掉。
    二是盲目用下法。有的医生喜欢用下法,认为邪为实,不下不足以去邪。但癌症病人因误用下法伤正,加速死亡的病例很多。所以用下法必须十分慎重,原则是:一要邪实,二要适度。邪实是指有有形之邪,且在腑不在脏、亦不在经。适度是指用药品种要适度,可缓下的不必用急下之药;用药量要适度,不过量用药;用药的时间要适度,中病即止,不长时用药。总的原则是,用过下法之后,邪退而正复,正气更强了,而不是更弱。
    三是过用扶阳之法。很多人认为,癌症总的说来是寒气凝结,阴阳格拒,阳气不能通达的阴实状态,只要大量用助阳之药附子、硫磺、肉桂、干姜等益火之源以消阴霾,是肯定能治好的。但事实并不如此,我似乎没有看见火神派巨头们治愈癌症的病例,或许有,但一定不多,因为我本人是时常关注这方面消息的,却也没有看见。美国有个倪海夏,据说治好了很多癌,用的主要是生附子,曰生附子是去阴实的。这我就不敢评论了,因为国内是不敢用生附子的。好象国内火神派也用的是炮附子,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治癌业绩不佳呢?不得而知。我认为,除非生附子可直接除阴实,而用大量助阳的方法去癌之阴实是做不到的。我前面说了,癌周围是邪气集聚的状态,其瘀积的地方与正气相博,气郁而化火,表面呈现的是一种热象(火包寒)。气越旺的病人,热象越重。气弱之人,热象则轻。但并不是说气旺的人不如气弱的人,气旺的人癌症反映大,但正气足,处理好了化热的问题,是有本钱抗癌的。所以,过度用附子等助阳药时,会加重癌肿的热势,癌毒集聚的状态并没有打破,去掉癌症阴实是作不到的。其助热的结果是加强毒的走串、病人伤阴、癌痛增加(寒热交争的结果),不过癌细胞有可能变小些(也伤津了,干些了)。但是,必要的、辨证的扶阳,还是治癌过程中的一个常用的手段,其目的不是去攻癌,而是扶阳生阴,阴生阳长,维护正气。要点是:适时、适当扶阳,扶阳的同时不助热。
    四是过用滋阴之法。有人认为,癌症病人得非一日,癌症耗养、癌症多热,所以病人必然阴虚,主张大量滋阴,以抗癌。这种想法或做法有几点过失:1、滋阴是一种妥协的方法,身体与癌同时营养,是非不分。2、癌症病人气滞血瘀严重,补而不通则为毒,未补身体补了癌(癌喜毒)。3、不适当不知量的滋阴,会伤人阳气,造成阴阳失衡,体质下降。4、滋阴不当易伤胃气,失去后天之养,丧失抗癌之本。但我这种说法并不反对适时适量,辨证滋阴。
    五是迷信以毒攻毒。很多人把以毒攻毒当成治癌的主法,不知这实是一条险道,不可作为抗癌的主要办法。以毒攻毒法也是一种化解毒性的方法,但必须用药精准,即:使用的药物毒性针对性要强,一要能化解癌毒,二要分量适当,否则,不毒癌症反毒自身。而大毒去病,十之五六,余毒还要另行想法清除。所以,非有过人技术者,或万不得已之时,不能轻用。有其他途径可走时不必走此险道。我说的毒药主要是指砒霜、水银、狼毒、乌头、甘遂之类剧毒之品,蜈蚣、全虫、蜂房、附片、马钱子之类小毒之品,用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小心使用,问题不大。现在的医院,很多把癌症病人当成将死之人,死马当活马医,敢下重手,敢用重药、新药和毒药(化疗就是用毒药),反正病人和家属已多认命。已得死症之人,早点死了,有谁认真计较呢,又有谁能计较清楚是否用药不当呢?我们中医学人千万莫存此心态,中医之学上合天心,下合人道,学医即是做人,行医即是修行,存此心态,难成大医,亦无有善报。
    六是补气补血之法不当。癌症病人需要补,但又邪实不能补,体虚不受补。补品不被吸收即毒品,被癌吸收则更长邪焰。所以,癌症病人被补死的亦常有。癌症病人正确的补法是分清阴阳、通补皆施、去邪与补正兼施、补而有度。
    中医治癌是很有优势的,但中医也不是万能的,有些癌也是不治的,一是生命力将尽者,二是误治过深者,三是恶习不改者,四是恐癌过盛、对中医无信心者。五是治无恒心、无医缘者。治癌者即要用药,亦要用心;即要医病,亦要医心。难也!愿有志者,共勉之!


 经方学习心得笔记(上)

 

常有人问我自学中医的体会和捷径是什么?我没有直接回答,因为我自身还没有进行认真总结。我的学医动力一来自于自身疾病的逼迫,二来自于对生命的追问。二者相互联系,难分孰轻轻孰重。于中医的探索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但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对传统文化儒佛道医易有一定基础和心得之后再回到中医,才有所悟入,再现中医经典,有如拾旧物之感。故一经临床,遣方用药十分大胆,而效果也不错,令认识我的朋友及家人都十分突然,有不真实的感觉。于今天静心细想,虽然于医书我有多方涉猎,但让我在辨证时,能作为我所凭借和倚仗的,根本还是《内经》和《伤寒》,我用得最多的也是仲景之经方,而实践中最有效的也是经方。

〈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根基,博大精深,为中医者,一生研之也难穷尽其妙,是中医学问之基础。而仲景之〈伤寒论〉,则是根于〈内经〉之上的中医临证实用技术的经典,这是中医两千多年实践所证明了的。个人认为 ,仲景〈伤寒论〉是集实践医学之大成者,它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和方证论治原则,搭建了中医药理、法、方、药的基本框架。后世各家理论,其本质,无不是在此基础上的丰富、补充和演变。离此,则为无根之木,虽能得到局部和暂时之效,但终不能持久,不可为真正的法则和准绳。

人体之病有来自于内者,有来自于外者。内伤于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外伤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除刀兵)。内外之病,虽有五脏六腑,皮肉筋骨之分,但仲景〈伤寒论〉建六经以概之。内外之伤,皆不离六经,六经相互传变,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或在一经,或在多经,在脏、在腑之病也现之于经,病在何经,即有何证,有是证即用是方,方证相应,其病自瘥。

伤寒者,外感也。〈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六淫以寒伤人为罪(最?),知伤寒于人体六经之传变与所苦,则亦知六淫之传变与所苦,知六淫之传变与所苦,也知七情之所传变与所苦。故仲景〈伤寒论〉者,不唯论治伤寒,亦论治杂病也。后世温病派,亦是〈伤寒论〉之补充,因伤寒论中详于伤寒而简于温病,故温病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伤寒论〉十分必要时的补充。知此再出现温病派、风病派、火神秘派亦不为奇。

经方是仲景将我国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方剂,以六经辨证为依据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使用。流传千年证明了方剂的确切效力,六经辨证规范化了方剂量的使用原则,为学医者提供了一条简便实用而有效的应用研究之道。使中医药从笼统、模糊、虚玄变得清晰和实在。学习中医者,面对庞杂而繁复的中医药典籍,快速成医的捷径有四:一是学〈内经〉知人体,二是学〈本草〉而知药,三是学〈伤寒论〉知而知六经与方证,四是多实践而知应用。更快的捷径是边学〈伤寒论〉边应用,即学即用,于学用中渐知药性与人体运行规律。被人视为畏途之中医,因〈伤寒论〉、因经方而变得不再艰难。如此简易而实用之道,世人不知?岂不令人扼腕长叹!

今不揣浅陋,对经方的一些方剂的应用略而概之,为爱好经方者做抛引之谈。

此处所说经方,指〈伤寒论〉中所载之方。〈伤寒论》对疾病的论述,是从外而内的。外感的传入首先要通过人的体表,人的体表有两经在管,即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前者管头背,后者管心腹,可简称太太在管。如果二者气运正常而旺相,则不易外感。有人说〈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之六经是不一样的,这是书生和考据家之言,于中医临证来说,这从来不是问题。〈伤寒论〉与〈内经〉一脉相承,这在仲景开篇说明及内容中处处可以见证,不是在这儿讨论的内容,就不多论。外邪伤人,皆以风为媒,谓风寒、风热、风湿、燥风等,故谓风乃百病之长,风与人体相触,一从皮肤,二从鼻肺。鼻肺为太阴肺所主,皮肤为太阳膀胱经所主,但肺主皮毛,所以皮肤病也与肺相干。

太阳膀胱经为阳中之阳,统一身之卫气,让自己一身不受邪气所犯,其标为阳,其本为寒水,与肾相表里,主一身之水气,人的体表所行的是气化状态的水气。因其标阳本寒,所以最易受寒邪所伤,寒伤太阳,则表气失温(注:凝),化为寒水,阻塞经络,内热郁闭不能散发,故而发热;寒水流注肌肉关节,故身痛;经络受阻,津气不能升达于头颈,故颈强头痛;皮毛不能宣发,肺气郁闭,故生咳喘;因寒而伤,御寒功能下降,故畏寒。此为正伤寒。太阳与太阴俱病,表闭无汗,解之当用麻黄汤,汗出而病解。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麻黄辛温入肺而开启毛孔,使汗得出;杏仁性降而润,可以平喘止咳,使发汗而不伤肺;桂枝温而能升,可以散表寒而强卫气;甘草补中益气而调和诸药。如此则体表寒水发而为汗,表闭得解,寒气自去,喘仃而咳止,正气恢复。

 若外感较轻或卫气较强,受风寒而未至表闭,或暂闭之后又开,但卫气也有所损,运行节奏被打乱,营卫不和,卫气失去正常的收敛功能,营中津液不秘故而汗出。治当强卫和营,发散风寒,宜桂枝汤。因汗出伤津,津由胃出,所以桂枝汤中有生姜、大枣、甘草以助胃气,用桂枝通阳而芍药敛阴,行胃气而和营卫,营卫和谐则正气行于经脉,邪气去而汗自止。

桂枝汤证与麻黄证的区别,在于一个有汗,一个无汗,一般情况下前者发热轻而后者发热重;前者全身不一定痛,后者一般会有头痛身痛或关节痛。麻黄汤证一般太阳太阴俱病,而桂枝汤证则不一定会伤及太阴,所以麻黄汤证多喘而桂枝汤证很少见喘。

当肺有客邪,如痰、热、湿、燥、瘀等,遇外感相激则易引发肺病。如肺有热而兼有表证,当用麻黄石甘汤;若表寒重而有里热,则用大青龙汤;肺寒而有表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肺有寒痰,外有表证,可用小青龙汤。

太阴之病可从经而得,亦可从脏而得,多数时候是两条途径同时的。肺为娇脏,而又直接与大气接触,所以得病快而愈之难。肺为脏属阴,主肃降,畏热,因为热主升,与肺气相逆。故肺病多热,惧热邪相犯,感温邪则发病势势猛,如非典、甲流等。仲景之《伤寒论》主要以论伤寒及伤寒之传变,伤寒与温病之传变亦不离六经,但温病之传变规律与伤寒有所不同,所以当细加区别于温病,《伤寒论》所述较略,故诊治当参后世医家之温病学。如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合用治甲流,效果显著。

虽然邪从肺入传变较快,但肺为五脏之一,五脏为人体藏精之处,本不易受病。所以古时之人,病多从皮毛而入,医家所论六气伤人亦多从太阳经始。何以现代之人,外感伤肺更多呢?这有时代的因素:一则现代人欲重情深,先有内伤杂病。二则现代环境污染大,空气浊而毒气重。三是现代人饮食和作息不知节制,脾、肾多伤,致肺气不灵和运行失常。四是现代人感冒发烧后,不当使用抗生素和输液。感冒后发烧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的现象,现代医学证明:抗生素并无治疗感冒病毒之功能,而中医认为抗生素性寒,伤脾与肝肾,感冒之人脾胃本弱,故桂枝汤中要用生姜、大枣等补益,用抗生素伤脾和肝肾后,肺气更弱,而使邪气直入。输液虽能补充体液和营养,但亦有很大弊端,伤寒后,寒水凝结于表,与表内营气相争而发热。营行脉内,如于脉中输之以大量寒冷的液体,则体表之气益伤,脉之内外寒气相引,而深入体内 ,邪毒也随之而入,于体内引起进一步的病变。肺与皮毛相通,所以外寒很容易透过皮毛而入肺。这些就是现代人容易外感伤肺,引发咳嗽、肺炎、肺心病等肺系疾病的重要原因。重点说了抗生素与输液的影响,是因为这种现象很普遍而危害较重,为我在临床实践中所常见,说出来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太阳病,发热汗出,宜桂枝汤。若兼头痛及项背强痛,则须用桂枝加葛根汤。本方是桂枝汤减少桂、芍用量,加葛根。取葛根退热生津润燥之功,以治项背强几几之证。

风寒伤太阳之证,若不得汗出而解,则将内传。若风寒客于肌表,微恶寒,一日内间歇轻度发热二三次,皮肤发痒。应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现在开方是把麻黄和桂枝汤合在一起,药份量比原方少一半。

继而太阳经邪(不能说是外邪,应该是外邪引起经内气机失调而生的不正之气,体外之六淫邪气《非指致病微生物》并非直接进入体内)传膀胱之腑,膀胱制约功能受损引起小便不利,气化功能受损,津气不升而口渴,当用五苓散温经散寒、化气利水,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获苓、猪苓、泽泻组成。若表证己解,邪入里化热,小便不利,口渴心烦,可用猪苓汤;猪苓汤由猪苓、获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

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同为太阳,小肠五行属火,膀胱气化之热来自小肠之火。膀胱受邪可损及小肠,小肠受寒则中焦不化,水邪仃蓄而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目眩气短、小便不利等证。此时,则宜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由获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太阳经邪未解,向里则传入阳明之经不解的原因是多是治之不当,发汗太过或盲目攻下可传阳明,汗出不彻也可转阳明。阳明之气为燥金,温度甚高,太阳寒水内杂邪浊,入阳明经之后,寒水遇高温气化,正邪相搏甚或急,出现大热,大渴、大汗之象,喜冷饮而恶热,脉洪大有力,此时为阳明经证,当用白虎汤解之。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若病邪在阳明经时未解,则可能有两种传变,一个是传入阳明胃腑,一个是传入少阳胆经。邪传胃腑则止传,胃是中土,土之性厚德载物,为万物所归之处,所以不能再传入他处,故有阳明无死症之说。邪传胃腑,如出现在心烦,不呕,是胃肠有热,在肠内还没有形成硬便的时候 ,用调胃承气汤。要说明的是在《伤寒论》中胃和肠都是纳入阳明之腑来考虑的,没有单独针对大肠、小肠的论述。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甘草。若小腹胀满,肠内有屎而未燥硬之时,用小承气汤,组成是:大黄、枳实、厚朴;若腹满而胀硬,手足汗出,潮热,说明此时大便已燥而结,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组成: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大承气汤攻下太猛,应慎用,即便证似大承气汤证也可先与小承气汤,如果吃后有放屁,就可再用大承气汤,否则不用。因为可能不是实热,而是寒热夹杂或脾虚之证,大便仅是初头硬,其后必溏,下之则伤身。

伤寒邪入阳明,如果不是实热和大便燥结之证。发热而口渴,口舌干燥,热在上焦,表明津液受损,当用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一味;若阳明病下之过早,则使胃气受伤,本来未尽之邪气,会乘虚而入,集聚于中焦隔膜之间,使人心中懊农,懊农就是因虚有热而烦燥之状,这个时候要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组成即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若邪热传入下焦,影响到下焦水液代谢(泌尿系统感染),小便不利并口渴,此时当用猪苓汤治之。猪苓汤组成为:猪苓 、获苓、泽泻、滑石、阿胶。 

伤寒邪入阳明,当然要发热,但如果汗出少,仅仅是头额以上出汗,同时膀胱受邪不能化水而小便不利,那么太阳寒水无从宣泄而传入阳明经腑,与阳明经之高温结合而化为湿热,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湿性趋下,所以湿就进入脾,将脾困住了,脾的功能受损而不能运化,整个胃肠系统就堵塞住了,食物、垃圾、湿热等都阻在中焦,发酵生毒,出现膨胀、纳呆、口渴等症状,同时湿热不能宣泄而进入血液,现于皮表,出现发黄的症状,黄者脾之本色也。这个时候对证的方剂是茵陈蒿汤,其组成是:茵陈、栀子、大黄。茵陈去湿、栀子去热、而大黄通腑去实。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全身发黄,同时还伴有发痒。这是体内阳明与太阳之经本有瘀热,而体表又被寒所束,使湿热瘀积在里不得宣泄,从而引起全身发黄,湿热蕴于皮肤则会发痒。这个时候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是: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其中连翘与生梓白皮今天用连翘和桑白皮。

如果说进入阳明经腑的寒湿之邪太多,同时人的胃气又较虚,寒湿不能发汗而解,就会进入肠胃之中,使胃肠为寒湿所伤而蠕动不力,食物仃在胃中不能消化,所以吃不下东西,一吃就呕,邪由经往上输,则会出现头痛。同时,因肠道不运,食物于胃中腐烂自流而下,出现下利。这个时候就应当用吴株萸汤来治疗。吴株萸汤的组成是:吴株萸、人参、生姜、大枣。过于饮冷和胃气过伤,也可出现上述症状,亦可用吴株萸汤来治。吴株萸是走肝经的药,脾主肌肉而肝主筋,胃与肠的结构并非是常规的肌肉 组成,实际上是筋骨的成份更多,肝胃空间距离又很近,所以胃寒及肝,肝寒及胃。所以胃寒用吴株萸效果很好。还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左金丸,这是吴株萸与黄连组成,吴株萸的作用也是暖胃,制黄连之寒。 

同样是食入呕吐,但服用吴株萸汤后,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说明不是胃寒,而是以湿浊为主,这个时候,湿阻中焦,上下不通,上焦有热,但不能清热;也有发黄,但不一定除黄。应该是用小半夏汤祛痰湿而开中焦,小半夏汤由半夏、获苓二味组成。

继续下来描述伤寒引起的少阳之证,少阳之证并非一定由阳明经所传,少阳包括胆和三焦系统,在半表半里之间,这个问题决定了它沟通内外的作用。所以内部有问题都可影响少阳,也可以通过调节少阳来治理。如果说少阳本身出了问题,则会对内外皆有影响。心肾膀胱系统通过水与火的互济作用,构成了人的防御体系和温控体系,为人体各器官提供一个相对而言安全的环境和适宜的工作温度。脾胃和肺系统是又一组联合,它们的作用是为身体提供生存和物质基础,包括氧气和食物,并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供身体所需所藏。肝胆与三焦的系统构成了第三种组合,它是身体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它有完整的网络,包括神经、血脉、淋巴、分泌腺、经筋以及腔体和肌肉之间的网膜等。《内经》曰:肝为将军之官。又曰:凡十一脏腑,皆决于胆。这也是肝胆作为指挥系统的有力证据。

肝主风,体阴而用阳,肝之令以风行天下,但隐而不显,具体的作用和显现是在少阳经胆和三焦。身体阴阳不和、五行不谐、外感寒热,该指挥系统皆能知,并调动力量调整、防御和驱除。但病邪深入和严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和打乱这个指挥系统的功能。

少阳是三阳中阳气最弱的,但它是与脏器结合最紧密的腑,它与肝直接相连,脏者藏也,是肝气所藏之处,肝胆相连,则肝木之精气可源源不断而便捷的提供于胆,使少阳之火虽然不旺,但绵长而有力。所以少阳受表邪所侵,阳气伤而又复,再伤再复,阳气伤而弱时就冷,阳气复而旺时就热,呈现寒热往来的症状和特点。

由于少阳系统分布全身,所以少阳之证有很多。往来寒热是主证之一,原因上面说了。此外,如邪入脏腑,发热引起胆汁上逆,则现口苦,热性趋上故;胆汗疏泄不利,回流肝脏,进入血液则会出现身黄;少阳之热循经上犯于头两侧则会出现耳鸣耳聋,邪气伤津,耳不得养故;邪犯三焦,胸胁受病,三焦为水分和营养输送之道路,受阻隔后水分和营养积聚其中,则会出现胸肋胀满;少阳受邪,胆气郁而三焦阻,土受木克而消化吸收不行,水道不利而脾受湿困,邪热上扰而心中觉烦,故尔默默不欲饮食;三焦受邪,水道不通,水逆而犯胃则呕。三焦受邪,水不化津不能上达,故口渴。此外邪随少阳而循全身,于上焦波及肺则咳,水仃中焦则小便不利或心下悸;邪移胃肠则腹中痛;上犯于头部则头痛、耳鸣、目眩。一个人如果全身到处都是问题,分不清谁主谁次之时,就要考虑是少阳的问题了。

《伤寒论》少阳病篇治少阳之法只有一方,即小柴胡汤,组成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其实,小柴胡汤最早出现在太阳病篇,其后出现在在阳明病篇,再出现在少阳病篇,下来太阴病篇目也有柴胡,是少阳病的标志,〈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中有柴胡汤的有七个,其余六个都不在少阳篇。三阳之病见有少阳证者,皆可用小柴胡汤。有少阳在内的二阳、三阳合病也用小柴胡汤解之。太阳病热入血室用柴胡汤;妇女经期感冒,也当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一个神奇的组合,因是调节人体指挥和控制系统,所以用途也广,其方意:柴胡既是君药也是使药,其性发散兼有升阳、散热解郁的作用。专入肝胆,故可为君为使。黄芩有清热杀毒的作用,半夏能去水止呕,与生姜合用为小半夏汤,逐水止呕作用加倍,生姜还有去湿清脾通神的作用,少阳受邪,人的精神昏昏的。用生姜就好;人参、甘草 、大枣补中益气。小柴胡汤之意就是柴胡借人参、甘草 、大枣之力,充实少阳,使少阳之气强旺,又带入黄芩清热除邪,半夏、生姜驱除湿邪,自然邪去而正复,身体康健。

伤寒论中柴胡类汤方不是很多,但古今运用十分广泛,有几个汤剂不能忽略。

一个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证本不可攻下,但用了攻下的药,造成少阳三焦与脾胃虚寒,三焦寒则水道不通,集聚于胸胁膈膜之间,使人胸胁胀满;攻下造成了水液损失,出现小便不利和渴。攻下的药多是寒凉的,会使脾阳受损,虚寒而不能化水饮,这也是口渴和小便不利的另一个原因;脾不升津还会造成胆胃之热上冲,故头上出汗。这种情况就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其组成是: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黄芩、灸甘草。这个病是不当攻而攻下,伤了津液,寒了脾脏,又损了少阳之气。所以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干姜暖脾化湿,灸甘草温中益气,使中气得以恢复,用柴胡引中气疏补少阳,黄芩除燥热,牡蛎理三焦而除胁满。此外,不是攻下的原因造成。但见有津虚口渴、满胁痛、血色不华、精神不振之类也可用此。刘渡舟教授认为胆热脾寒、升降不调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特效,因为病机同为脾寒阳虚与少阳有邪。

一个是大柴胡汤,大柴胡汤证是邪在阳明与少阳之间的病证,它有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欲呕之少阳证;又有日晡潮热,腹满恶心的阳明证。大柴胡汤的组成是:柴胡、黄芩、枳实、大黄、白芍、半夏、生姜、大枣。以方测证,以柴胡为方名,说明主证是少阳之证;有枳实、大黄,说明腑有实结和实热;半夏、生姜、大枣的作用是除湿健脾,,开中焦调升降,表明脾虚湿困,太阴不开胆胃二腑之实物不下,雍塞于中,所以借半夏姜枣以开释之,芍药缓急止痛,解痉柔肠而助通便。黄煌教授谓大柴胡汤是治胆囊炎的专方,是古今证与今之病相对应而得出的结论,是临床 家的经验,也是教学的一种方便说法。但这样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有利有弊。大柴胡汤对应的是一组症群,《伤寒论》中的其他方剂也是一样,以病限之,会让活方变为死方。

一个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子我经常使用,可用的地方很多。从伤寒来讲,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也是少阳证不当下而误下造成的。误下把人的指挥系统搞坏了,也把三焦之体内水液系统搞坏了。三焦之水液也就是津液,循行于肝胆这个指挥系统之间,传导信息、内分泌,营养及能量等,三焦不畅,人的指挥系统工程也就乱了,就会出现诸多身体症状,包括精神症状。柴胡汤中的默默不欲饮食,心烦等就是精神症状的表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小柴胡汤相比,在精神症状上的表现要明显一点,其证包括:精神失常、烦惊、谵语、满身重,小便不利等,应该是还兼有寒热往来或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三焦与心包为表里,三焦为阳经,有邪则会发热,传入心包就会出现在神识失常、烦惊、谵语之证;三焦如沤,通调水道,受邪则水蓄于上而胸满,不通于下则小便不利;水不通则腑之浊亦不能降,故大便不利;腑浊化热上犯,则有口苦、痰多之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成是:柴胡、龙骨、黄芩、生姜、人参、桂枝、获苓 、半夏、大黄、牡蛎、大枣、铅丹。这个方子里,小柴胡汤之药几乎全部到位,只因胸满去了一味甘草,多了龙骨、牡蛎、铅丹,作用是潜阳安神与镇惊,另多了桂枝通表去浊阴,大黄通里去实热,获苓去湿而利水道。整体作用是疏少阳之气,去上之热、利中之湿、除下之浊。潜阳安神,恢复正气。这个方子是作用于人体指挥系统的良方,原方或加减使用对精神类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包括: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神经衰弱、情绪淡漠等。失眠也与精神有关,用本方治疗,在对证的情况下,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经方学习心得体会笔记(下)

 伤寒邪入太阴,传入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直中太阴,如果平素脾脏太虚,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二是病邪从太阳传入,太阳感邪之时,人体气血外盛而内虚,而医反下之,则体内正气益伤,邪气趁虚而直入太阴。三是病邪从少阳而入,少阳之府为胆,与肝同源,肝病则易传于脾,《内经》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 。可见肝胆病传之于脾是常见的。此外太阴之邪本不传自阳明,邪止阳明而不传,但如果阳明之病泻下过度,因脾胃相表里,就会间接伤到脾之气,造成下利不止或腹满等证,此非邪传,而属内伤。

脾脏的作用是主运化,运化的是来自于小肠吸收的大量的营养水液,将之转化为精气(气化)输布全身,所以脾被称为太阴湿土,所统的阴液是最大的。 它需要大量的热能来气化水液,邪热到此显得微不足道,皆从寒化,但寒湿之邪则最易伤脾。脾之热能与动力来自于心,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是也,传导热能的物质是血,所以脾中有大量的血液流传,脾统血即是此谓。所以脾喜燥热而恶寒湿,遇寒则滞,遇湿则困。

不论外感何邪伤及太阴脾土,其证基本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寒湿下注等。太阴证也要分太阴经证和太阴脏证。

太阴经证的症状是:腹满时痛。气不利则满载,血不利则痛,多是太阳病误下而致,伤了气血,这个腹满里面没有实结,没有阳明病。现代的人买药方便,乱吃清热泻下的药,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方用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芍药用量加倍,桂枝汤补益脾气、通气血而调营卫,重加芍药以固阴敛血止腹痛。如果是大实痛,拒按或不按都痛,用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汤加大黄一味,此处大黄量不大,桂枝三两,大黄才一两,且没有后下,显然不是下阳明脏实之证,而是化瘀止痛。这个桂枝加大黄汤应该是治太阴经证血瘀腹痛的方子。

太阴病关注的重点还应该是太阴脾脏虚寒证,太阴脾脏虚寒,则运化失司,津液不气化运送而积聚在腹中,腹中满则食不下、呕吐,胃肠水液不能吸收则顺肠道而下形成自利之证,寒凝血滞则腹痛。这个时候如果误下, 则阴寒内凝,就会造成结胸。诊断太阴病虚寒证有一个重要依据即自利而不渴,不是热利,阴液未有大伤,故不渴。虽是寒利,但如果自利时间长了,伤了阴液也会有渴,不过那时巳伤了肾气,就变成少阴下利了。这个太阴虚寒之证,《伤寒论》中认为应该是用温法,适宜用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子。这个是桂林古本上说的,其他版本说的是:宜服[四逆]辈。我认为桂林古本所说比较符合实用,脾寒、脾气虚、运化失司,用理中汤乃是正治。理中汤以人参、甘草补脾益气、白术健脾利湿、输布津液,干姜暖脾化湿,四者相辅而成,其力甚著。若自利过甚或过久,损及肾阳,至完谷不化,自利而渴,则可用到四逆汤。

少阴包括了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少阴肾经从足走腹,穿隔过肺,上循喉咙挟舌本,所以会影响到肺和咽喉;少阴肾经络足太阳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会影响到膀胱之经腑;少阴肾经有一个分支从胸中络心,与心相连,所以心肾是相交的,心火可以下潜以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可以上济以制心火 ,使心火不亢。病邪到了少阴,说明已经比较深入,比较严重了,少阴证的提纲证候是脉微细、但欲寐。脉微者气弱,但欲寐者能量虚乏。所以少阴证的基础是气血虚弱,阴阳俱虚,故少阴证有很多死证。

敝开七情内伤来讲,外邪入少阴有从表传入者,有循经传入者。从表传入指从太阳膀胱经而入,少阳与太阳互为表里,如果太阳受寒比较严重,同时肾阳又虚的情况下,伤寒就会直中少阴,这个时候的症状也有发热,但脉是沉细的,不象桂枝汤是浮缓,麻黄汤是浮紧。这个太阳传少阴也有一种可能是太阳伤寒不当下而误下,伤了少阴之阳气而使外邪传入少阴的。这个就叫太、少两感证,其治法最开始一两天是用麻附辛汤来治疗,组成是:麻黄、炮附子、细辛。用附子来驱少阴之寒、细辛温通引寒外出,麻黄发表。这个方子的条文证是少阴初得之,发热脉沉,但只要是少阴初得之,不发热者,亦可用。这个汤要注意的是细辛的用量不能太少,不能照搬现在所谓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细辛入汤剂,10克、20克都没有问题的,于这里可用到10克,与麻黄等量。吃这个方子如果一剂药没好,最多两剂就不要用这个方子了。继续下来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吃了麻附辛汤,去了表证也就把里证截住了,二、三天后没有发展为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里寒证,说明治疗的方向是对的,这个时候就应该顾护中焦,用甘草代替细辛,把肾阳之气留下在中焦,以暖脾胃,恢复后天之运化功能,虽也用麻黄,但发表之力较有缓和,此际病证巳轻,攻补兼施,正其时也。相反,如果说吃了麻附辛汤二、三天后病势没止住,还向里发展,产生了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里少阴里寒症状,此时就要用四逆汤了。四逆汤用的地方很多,这是一种情况。

少阴之证脉微细、但欲寐,是肾阴阳皆虚之象,表现上多以阳虚为主,但有时候也有阴虚为主的症状。肾与心皆为少阴,肾中寓相火,心中寓君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如果肾中阴液不足(阴虚),君火无肾水之滋,则不能明而静,肾中相火无肾水之制,则上扰于心,故而心烦,不得卧,治当用黄连阿胶汤。其组成是: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黄芩制上炎之热,倾向于清肺之热,肺属金,能生肾水以补肾阴之不足,肺金主肃降,热则上逆,所以于此用黄芩以制肺热,黄连清心中之热,鸡子黄是养心阴、养心血,阿胶滋肾阴、滋肾水;芍药酸敛,可以敛血,使之不随虚热妄行,并与鸡子黄、阿胶结合,酸甘化阴以助阴化阳。诸家多言黄连阿胶汤治心肾不交,但实际上,黄连阿胶汤证问题更多的在肾水不足,阴不配阳而致的阴虚火旺之心烦不眠。这个方子中病即止,不能长用,否则,又可能会转向阳虚之”但欲寐“了。

少阴肾经上循喉咙挟舌本,如果少阴肾阴虚,相火不藏则化为虚火循经上炎,与上焦之湿浊结合而化痰,到咽喉狭窄之处而仃聚,就会引起喉咙痛。在实际中,这种咽喉痛很多时候发生在体虚而受寒之后,这种情况应是少阴寒格,阳不入阴,阳浮于上而化热引起咽痛。虽是阴盛格阳,但还没达到下利清谷的程度,所以不是通脉四逆汤证。这种咽痛之证也有轻有重,张仲景开出的方子是:轻用甘草汤;稍重并有痰结,用甘草桔梗汤;严重到生疮不能出声,则用苦酒汤。这三个方子都有点治标不治本的味道,前两个方子很简便,用起来效果一般;后一个方子,做起来麻烦,很少人用,效果如何少见报导。也许仲景公也意识到前三个方子有点敷衍,所以又说了第四个方子半夏散及汤。其意思应该是少阴证引起的咽痛都是可以治的吧?半夏散及汤组成是桂枝、半夏、甘草,散及汤的意思是可做成散剂服用,也可以煎汤。一般情况下,除非做散备用,一般都煎汤。这个方子就有点治本的味道了,桂枝散风寒,半夏化痰,甘草解毒兼护中气,标本兼治,合理合法,实践中用起来效果也不错。但方中的半夏是生半夏,现在很难找到,用制半夏效果就差强人意。本是少阴证,如果加点附子、干姜或附子、细辛,寓四逆汤和麻附辛汤之意于其中,则效果好多了。

少阴为心肾,但以肾为主,少阴之病以肾的元阴元阳亏损为因,但以阳虚为主要表现。肾属水而内寓相火,肾之病,阳虚则邪从寒化。所以少阴病以寒证为多,邪犯太阴之脾,出现“腹满而吐,时腹自痛,自利益甚”,如果病情自然深入,或误下之,则会转入少阴,出现“脉沉细、但欲寐,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自利而渴”的少阴寒证了。这里面又有几种表现,如果说纯是寒证,则用四逆汤,组成是生附子一枚,干姜1,5两。甘草2两 ,这里特别记上用量,是为与后面进行区别,因为后面同样的药味,变了数量,方名和作用就不一样了,这是经方精准独到之处。这个方看起来是去少阴寒气,而实际结果是壮脾胃之阳气的,当寒入少阴之时,脾肾俱寒,水谷不化则生机将绝,故回肾阳的同时要扶脾阳,回肾阳的目的也是扶脾阳,只有脾阳升固,才能运化水谷以复正气。故四逆汤以附子启水中之火以升阳,但附子之性走而不守,所以用干姜以守之,干姜性温入脾,守而不走,能引附子之火于脾,加甘草健脾益气,则中焦得健。脾属中土,脾暖则四旁皆暖,脾复则能腐熟水谷以养全身,此即四逆汤之意也。如果巳有下利清谷等少阴证,但本应恶寒却反不恶寒而身热,甚至伴有咽喉痛等到热证,这个就是阴盛格阳证了,如果还伴有面赤的症状,则是阴盛戴阳证。对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汤,药味与四逆汤一样的,只附子大者一枚,比原来多了不少;干姜是三两,比原来多了一倍,显然是是病重药也重了。对阴盛戴阳用白通汤,以四逆汤为甚础但不要甘草了,干姜少些,只用一两,加葱白4茎,挟阳兼沟通阴阳。当然还更严重的阴阳格拒,如果这样,就要在白通汤中加童便和猪胆汁来治。要说明的是,这个阴盛格阳的说法也有点不妥当,给人一种阴还很充足的假象,实际上这个阴盛是指寒盛,用寒盛枚阳可能准确些。

少阴寒证因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致寒水凝结于肌肉骨节,形成身痛,手足痛、骨节痛,阳气不升于上而背恶寒。这是由内寒引起的外寒,当用附子汤来对治,附子汤的组成是炮附子、获苓、白术、白芍、人参。此方中附子用到两枚,因全身都寒而痛了,附子少了不行,白芍促进血液回流,并有引药入血,清理血中寒湿的作用,白术、获苓除湿利尿并健脾,强土以制水;人参益气养阴,作用可能是加强脾胃之气,也可以是补肌体之虚,身体之痛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因阳虚不能化阴生津,而使肌体失养所引起的,用人参则能补益之。

肾主二便而主水,肾寒不能化水了,这些没有气化之水不能为身体吸纳利用,是为水邪,水性流动,则会四处泛滥,犯胃则呕、犯肺则咳、犯心则悸、犯头则晕,在腹而满、在四肢则肿、在胃肠则利、在膀胱则尿不利。这就是所谓的阳虚水泛之证,对证方剂是真武汤,组成是:炮附子、获苓、白术、白芍、生姜。与附子汤差不多,只换人参为生姜而巳。附子汤是治阳虚而外有寒湿,真武汤是治阳虚而内有寒水。附子汤附子和白术比真武汤多一倍,因湿在外故;真武汤水在内,所以附子和白术少些,重点是利尿,故加生姜以肋之。临床二者以真武汤用得多一些。

少阴篇还有一个方子,现在用得很多,但如果说是少阴证的方子,却怎么看都不象,这个方子就是四逆散。《伤寒论》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枳实、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说它不象少阴证是不知它以上之证是如何 而来,这里的“少阴证 ,四逆   ”没有提到“脉微细”,没有提到“下利清谷,畏寒蜷卧,冷汗自出,四肢逆”,也没有提到“但欲寐”,所以不是真阳衰微所造成的四肢厥冷,不是循经而传来的少阴阳虚寒化证;少阴阴虚火旺之咽痛或心烦证不会有四逆,所以不是少阴热化证;太、少两感有寒热之象,上面条文也没有,所以也不是表里相传的的太、少两感证。以药测证,四逆散四味药中也没有对治少阴病证的,柴胡为少阳证之主药;枳实是理气宽中的药,入脾胃经;芍药敛阴活血,入肝脾;甘草补脾益气,何涉少阴?从方子的作用来看,更象是治少阳气郁之方。少阳之气循行全身,统调津血,协理三焦。气郁之后,津血失常,三焦水道不利,出现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以上条文证是完全可能的。有没有四逆的现象呢?少阳之气循行甚广,要郁滞到四肢厥逆,很难。临床也少见。当今海外有一位经方临床家叫倪海厦,他说四逆散证临床看到的实际是胆石症,病人手足冰凉,痛得直冒汗,四肢厥逆是胆结石堵到的,用四逆散加滑石、五倍子、海金砂、黄芩作基本方来治疗。为少阳之四逆找到了一种说法,我也相信这种说法。仲景说的四逆散证之四逆是不是这种情况呢?不得而知,说四逆散是少阳方,于临床也令人相信,因临床使用,用四逆散加减也基本上是用来疏肝利胆的,是治疗肝脾系统疾病的基本方剂。

厥阴即是至阴,它是人体的最后一经,如果厥阴病是循经传从少阴发展而来的,那末说明了人体元气的衰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经曰:“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是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病到少阴,巳多死证,如少阴未能止邪之传入于厥阴者,预后不良。如肝硬化、肝癌之类,甚难救治,糖尿病之后期也是这种类型。因为人体元阴元阳己虚,病邪巳盛,回转无力 。

如果厥阴病不是在少阳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厥阴元气尚存,厥阴经、厥阴脏直接感受了外寒,则另当别论。厥阴者至阴,阴之极则阳生,厥阴之脏为肝,属木,木主生发,它是人体元气生发之处,肾藏精而属水,水生木,木生火,火为人体提供动力之源,意思是肾藏的精气和能量要化生为血,藏之于肝(肝藏血)中,再转化为风(动力)与火(相火即热能)周行全身,肝肾是人体能量最集中的地方,不易受邪,但如果人被疾病困扰,消耗过大,或外感伤寒后被误汗、误下,就会使肝肾虚衰,抗邪力量减弱。再感伤寒就容易被病邪侵入了。病的轻重要看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若正气未败,再及时辅之于药物扶正去邪,则预后尚佳。当寒邪从外而入,人体元阳之气节节败退,会出现“手足逆寒,脉细欲绝”及“干呕、吐涎沫、头痛”等寒证,寒过太阴和少阴时,也有理中汤和四逆汤等证。及至厥阴巳无处可退,元气如弹簧,压缩到极点,必将反弹,“郁极乃发,相火暴发,阳气来复”,如果阳复而阴寒邪气退却了,人体出现了阴阳和调,病就可以自愈,所以厥阴证有自愈证;如果“相火爆发,阳复太过,阳盛则热”,这就出现了热证。热伤于上有喉痹、喉痛、白虎汤证;热伤于下有大便脓血证;热泛溢皮肤,有身发脓痈证。厥阴病处于正邪对峙之时,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升降失调,故寒热不能相和,水火不能相济,火不能下济而温寒水,寒格于下;水不能上济以制火,热壅于上。于中则寒热往来,或烦或满,或吐或利,脾胃失司。厥阴病之正衰正复,邪进邪退之时,所过之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皆会出现相应症状,应于所现之脏症,证施治,并无定法。

病至厥阴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变化,症状百出,于本篇我们需要记住几个方子。

一是乌梅丸。这个方子在本篇是治蛔厥的,寒入厥阴,如果四肢厥冷,心中烦燥无片刻安静,那是脏厥,真阳衰弱,基本没得救了。如果一时躁一时安静,有蛔虫闻食而动或吐出来,这个是蛔厥,不是脏厥,还有得救,用乌梅汤主之,蛔虫有喜温避寒的特性,现在厥阴内寓相火 ,受寒之束,郁而上冲,出现了上热,而阴寒未消,寒性趋下,则体内仍有下寒,蛔虫本寄生小肠,今小肠热不足,则离开小肠,趋上避寒就温,跑到胃的时候,遇食之热气就会上行给吐出来,所以“吐蛔”这个症状本身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乌梅丸又可以治久痢,本篇没说久痢的原因,但可以度之:久痢伤阴,用厥阴之方,说明巳伤到肾之元阴元阳,再伤到肝阴,其肝肾之阳必衰而下寒,寒格于下,则胆胃之热不降,必有上热。与厥阴之寒热错杂病机相符,所以亦用乌梅丸治之。乌梅丸的组成部分是: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制成蜜丸而服,做工比较复杂,现代人怕麻烦,就用汤剂,也有效,效果相差多少不知道。这个方子以乌梅为君,肝木相火躁动,借乌梅之酸敛以安之,蛔虫得酸亦静;因有下寒或寒厥,所以要用附子、干姜回阳;用桂枝、细辛、川椒通阳并散郁,因有乌梅之制,所以能用大队阳燥之品回阳散寒而不怕肝中相火躁动;况有黄连、黄柏、清降上焦之热,引火下潜;因虑肝血虚寒不足故用当归、脾胃气虚故用人参,此即乌梅丸制方之理,依此理,寒气深伏而有上热下寒之证者,皆可用此方。但见诸方剂学多将此方列为驱虫之剂,将此方之大用埋没,实为可叹!此方黄连用量特重,是它药的二、三倍,我思之以为,一是制附桂等药之辛燥,二是收敛诸药辛热之力以厚肠胃,其治久痢之功特宏。其于此乎?

二是当归四逆汤。本方的条文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厥寒是厥阴的特点,脉细欲绝是血虚的表现,血虚加寒,则血液不能达到四末,所以四肢不温,血虚的另一个结果会造成心衰,心脏动力不足,所以要补血、通经、祛寒、强心。用当归四逆汤,其组成是:当归、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细辛、通草。这是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桂枝汤温经和血,调和营卫,加当归生血补之、细辛温之、通草通之。使血盛而达四稍,寒厥得解。这个方子是治冻疮的特效方,另外可用于治疝气,引申而言,一切血虚引起的四肢失养、疼痛、风湿等可用此方加减。如果是当归四逆汤证,又胃中有寒,比如呈现呕吐、头痛等证,就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株萸和生姜,名叫当归四逆吴株萸生姜汤。

三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组成就是名称上的那几味药,这个方子所对应的证是:本来下面有寒,寒格于中,有吐的症状,医者又再给吃吐、下的药,寒格更盛,胃热积聚不能下而上泛,故不能食,入口即吐,所以用干姜驱寒,人参补气生津,和胃降气;黄芩黄连清胃热。这个方子很简单,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基础方。泻心汤,乌梅丸都离不开它。

四是白头翁汤。这个方子治热利下重,同时可能伴有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饮饮水等证。前面说了,厥阴证先有厥逆,相火郁积而发,而会阳气来复,但如果说阳复过盛,就会化热,热传于下,就会出现热利;下重是因有湿粘滞难下。湿热下注过盛伤及肠道血脉,会便脓血;湿热蕴大肠而下利,津不化生于上,故口渴欲饮水。此际,就要用白头翁来治,其组成是: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白头翁清湿热而止腹痛,治热利是它的专项,估计它还有把药力引到直肠的作用;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治疗热利也很重要;秦皮苦寒入肝,有清湿热、凉血和止涩的功效。四味药结合起来就可把热利解决了。从四味药的功能来说,都是清热除湿之类,作用在治标。所以然该方之用不止限于治厥阴热利,只要是大肠湿热、大便脓血,有里急后重之证的都可用之。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