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医门外汉的经方之路

 德寿堂图书馆 2019-02-08

古朴中医刘建军

(2018年6月30日)

    (注:本文是计划参加第八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很遗憾的是,因为工作原因,没能成行。所幸本文收录在大会文集。现在发上来,期望同行指导交流。)

感谢这样一个高水准的中医学术交流平台,给我这样一位业余爱好者提供一个汇报自学中医的机缘。因本人既无任何家学渊源,也无相关教育经历,今天我的发言,必然存在很多不妥,甚或错误,诚恳请各位老师拿起大斧,不留客气!下面,汇报一个中医门外汉,这些年窥视经方的三点体会。

第一个体会:初扣中医之门,方向比速度重要!

我接触中医,从失眠开始。大概是在2009年的六、七月份,我突然宣称自己要自学中医。我的工作经历很简单,一上班就在党政府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所谓的秘书工作。秘书就是幕后工作,而且要万金油、百事通。领导今天讲这个、明天讲那个,每天面对的都是新课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当然加班熬夜成为常态。所以秘书群体,会有一个共同的职业病,普通人叫做“失眠”,西医叫做“神经衰弱”,当然现在流行叫做“抑郁症”,长期的严重的失眠,必然引起抑郁。(说到这,顺便说一个方子,那就是“酸枣仁汤”,我管他叫做“秘书汤”,大凡长期熬夜导致的失眠,都很有效,但是酸枣仁要保证剂量)。

    那个时候表现为失眠、实际已经抑郁了。晚上12点回家睡觉的时候很少,时间长了即便回家早也睡不着。《黄帝内经》所言:逆天时啊!想想,秘书行业简直是一个“催命鬼”行业,领导催“写文章”,阎王爷发“催眠符”。最严重的是,有一次准备一个重要会议文件,大概前前后后弄了两个多月。结果开会前三天,领导说,推倒重来,你亲自执笔。结果,我是三天三夜没回家,三天三夜没睡觉。后来会开了,我呢,失眠抑郁了。每天无论几点上床,都是睁着眼睛到天亮,持续了两三个月,心想这样靠下去还不完蛋呀!后来,托人找了一个水平不错的蒙医大夫,吃点蒙药,效果还不错。我突发奇想,蒙医能治好,中医也应该行。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我和司机师傅说,从今天开始,我要自学中医!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在当当网买书。原计划,要和中医院校学生一样,从基础开始,按部就班的开始自学之路。所以买来所有学院教材,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学起。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还不算吃力,因为此前多有涉猎。同时,还在各个中医网站转悠,记得最早在“民间中医网”,我还混了一个管理员。当然,再后来混了六七个中医网站的版主。那个时候,兴趣超级大,经常在中医网站一弄大半夜,无知者无畏!到处发言。现在回头想想,如果我真的那样学习下去,只能是浪费生命,定是一事无成。

这个时候我的第一个经方引路人出现了,是他告诉了我,什么是“经方”。他就是,山东民间中医李冠杰老师。有一天,在一个中医网站,留言箱里有一位中医留言,大意是这样的:“建军,我看你学习中医很努力,也很有中医天分,但是你这样下去方向不对。你看中医学院的学生学了五六年,出来还不会看病,何况你是业余的,一没有老师,二时间也不保证。如果你下定决心学习中医,你要学习中医的根,那就是经方,而且起步就是胡希恕经方。我把电话留给你,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可以随时联系我。”我当时尚不知“经方”,更无论胡老。我是幸运的!当我满怀激情自学中医的时候,有这样一位老师醍醐灌顶,真的是我与中医有缘!第二天,就和李老师电话讨教,一番“严谨而又认真”的训教,我决定就按照老师说的办了。当即又在当当网请来胡老的两本白皮书《胡希恕讲伤寒论》和《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由此,我开始了漫漫的经方之路。

心有所想,机缘必致!到处网游之际,突然撞上了“复兴中医网”,那个时候好像是初创阶段,我稀里糊涂的又混了一个版主。通过这个平台,我及其幸运的遇到了第二位经方领路人,冯世纶老师。那段时间,冯老正在利用周六时间,在“复兴中医网”免费的义务的开讲《伤寒杂病论》,好像听课的学生有四五百人,我也是不着调的之一。记得每次,冯老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各位仲景,下午好”。每次听到这句开场白,都特牛特提气。后来才知道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居然都是冯老的心腹弟子,有建国、家驹、有强等一大批经方新秀。这样才使得我有机会与我自称其徒的冯老结缘。冯老是胡老经方嫡系传人,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了胡老的六经辨证理论,并为之到处“鼓与呼”!

初次和冯老见面,应该是2010年的五一期间,我觉得身体还需要大医调理一下,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想拜见冯老,能不能收留我这个编外弟子!那是一个周六,冯老在武警三院坐诊,建国他们安排我最后一个,煞有介事的也安排我跟冯老抄方子。中午,冯老请我们一家三口吃饭,可谓面授机宜,鼓励我按照经方的路子走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告诉我历史上很多大医都是自学人士,一定要有信心。这也是,我每次彷徨犹豫徘徊时候,没有放弃自学的主要原因。

冯老是一位令人敬重,而不令人生疏的长者前辈。后来,每次到北京,只要冯老有时间,老师都安排或弟子或家人犒劳我一次,每次都是给的鼓励和信心。

冯老的爱好就是看病!记得2010年,我邀请冯老到锡林郭勒盟诊治布病(人畜共患传染病),探索中医治疗布病途径。冯老欣然应允,三天时间就忙乎着看病。我请冯老到草原深处浏览草原风光、民俗风情,冯老坚决拒绝,说来就是看病的,后来就在锡林浩特附近溜达了一下,算是来过草原了。看病!是啊,人之痛就是己之痛!大医总有佛陀慈悲胸怀!

第三个老师也是网上有缘,他是西安赵红军老师。也是网上结缘,经常给我指点,好像一天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记得有一次,我很多天没有上网,红军老师在网上到处找我。红军老师也创办了一个网站,叫做“师承中医论坛”,汇集了以渭南名医孙曼之为主的一大批中医人士。红军老师居然还给我在“名家专栏”开了一个专版。我当然不是中医名家,或许是凝聚了老师的期许吧!

当然,后来随着交流日逛,结识的中医老师越来越多,感觉中医人士绝不像有些行业“同行是冤家”,每一位老师都想倾囊相授。特别是有幸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经方论坛,那次会议认识了更多老师和中医同道。比如,通过这个平台,我知道了《三部六病》,参加了马文辉老师“三部六病”培训班,经常电话请教中医问题,马老师也是满口山西话,从不厌烦。当然,还有很多我的亦师亦友的中医同道,篇幅问题,不一一道来,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这就是我的“初扣中医之门”!因为自己身体不好,而接触中医学习中医,后来看古代那些名医大家,发现自学中医完全可以,而且我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比如黄元御是因为庸医治坏了眼睛,决定自学中医,比如曹颖甫因为家人生病非命,而自学中医,所以学习中医的动力充足。

    初扣中医之门的终极体会就是:方向比速度重要!比如我要从大草原到北京,选择对了方向才是最最重要的,否则跑得越快,距离目标越远。至少自学开方的朋友,方向就是经方!至于你学习胡派经方,还是刘派经方,亦或是日本汉方,那是交通工具的事,坐飞机、赶牛车,都能到达目的地,不至于南辕北辙。

所以,方向比速度重要!

第二个体会:初感中医之神,疗效比说教重要!

把自学中医之路走下去,根本动力是中医的疗效。我自学中医面临很多压力。大多数朋友认为我是心血来潮,或者不务正业。一个每天公务繁忙的人,不可能坚持下去。一个学拖拉机的,怎么能学好中医。

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总是感冒。记得有一次感冒反复咳嗽,一个多月治不好,中医西医,各种成药一大推,就是整不好。后来没有办法,网上找偏方,就用了冰糖梨,一个梨都没吃完居然就好了,这也是我发誓学习中医的隐形种子。从那以后,女儿在没有去过医院,也很少感冒。

开始学习中医,用的第一张方子还是给女儿。那次也是感冒输液后,咳嗽不止,那时候刚刚买回来教科书,对照着方剂学,小心翼翼地抓了一副沙参麦冬汤,结果也是药未尽,病则愈。我开始相信中医的确能治病。

用的第一张经方,还是给女儿!女儿就是我的试验品。那应该是2009年的事,女儿又发烧感冒,老婆要求去医院,我则坚持用中药。怎么看,女儿这病都像《伤寒论》说的“伤寒病,发热、怕冷”。反复研究女儿的脉,我的脉,老婆的脉,真正体会到发烧病人的脉浮紧,大胆而果断的用了麻黄汤。结果女儿喝了一次,十几分钟以后,身上开始微微汗出,很快身体凉下来了,第二天啥事没有。我这次体会到了中医之神,经方之奇。

当然这中间也有反复,不都是一剂愈。有一次女儿下午发烧,我在外面喝酒,半夜回家一看女儿烧的够呛,把脉,应该是浮大数,先是用麻黄汤,服完汗出烧退。但是一会又烧起来了,汗出不彻,用桂枝汤,结果烧的更厉害了。稀里糊涂地喝白虎汤,可是女儿喝了以后还是烧。这时候,老婆不干了,坚决地不允许我再拿孩子做实验,要么送医院,要么请别人看。没有办法,我也没有好方子,就请了一位中医朋友看,他说你这个把孩子治的正气衰弱了,开了一副人参败毒散,结果吃完烧更厉害了。实在是不死心,只能是自己学艺不精。那几天脑袋了一直有一个方子,就是不敢用,那就是麻杏石甘汤。因为原文两处都说,“身无大热,汗出而喘者,麻杏石甘汤”,可现在是高烧呀,不是身无大热。但是研究了很多医案,觉得又可以用。再说服老婆做出了最后一次妥协,给我半小时时间,吃了药还不退烧,立马送医院。我一边煎药一边祈祷,老天保佑啊!结果服完药,老婆拿着温度计测体温,十分钟居然退了一点,孩子困了要睡觉,二十分钟又退了点,这个心才稍稍放下。等孩子醒来,没事了!后来又用张锡纯的寒解汤一剂调理。这次治疗感冒,使我对感冒的传变有了一次深刻体会。当然,那次几乎一周没睡觉,不停的翻书、煎药、喂药!我女儿很乖,半夜叫起来吃药,本来不想吃,小嘴连说好吃好吃,也是给我鼓励,想想有点心酸啊!学习中医,拿孩子试验!

刚学中医,到处找病人。第一次给别人开方子,应该是一个同事的妻子,他家是单职工,供养一个学生,我说帮嫂子找个工作吧,在宾馆早晨熬奶茶,都已经说好了,过了几天说干不了,原因是:总会莫名其妙的的发晕,晕起来天旋地转,呕吐不止,需要送医院抢救。我说我开几付药,你吃吃看。研究了几天,感觉像是《金匮要略》的“泽泻汤”证,苦冒眩,于是就开了泽泻汤原方三剂,一两15克,过了十几天一问好了,直到现在这人再也没有发作过。

这期间,主要给周围的人开方子,更多的时候是我主动给人家开方子,有时候免费送药,为了方便,我自己家里准备了小药柜,经方常用药都有。当你治好几个所谓的大病重病,你的信心和动力会随之增加。

用半夏厚朴汤合上四逆散,参照三部六病的解郁攻坚汤,也就是黄煌老师说的八味解郁汤,成功治好妹妹的甲状腺瘤。当时她脖子下面的疙瘩如鸡蛋大小,家人要我到北京找医院手术,我当时认为就是气郁所致,因为我这妹妹操心爱生气,有时候和孩子生气,都会觉得气憋到嗓子。我好不容易说服家人,给我半个月时间治疗。后来大概二十多天,吃了十五六副中药,彻底消失了,几年过去了到现在好好的。

用炙甘草汤治愈了岳母心悸。岳母到我家,每到半夜都要起来,后来一问说没到半夜就心慌难受。用了炙甘草五六剂,至今完好。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小柴胡汤治愈了父亲左手三四指麻木。这个当时和陈建国主任探讨过,陈主任认为就是气血不到四末,方子我自己研究。结果十剂而愈。

用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汤治愈同时三十几年的所谓慢性咽炎,回访一切都好。

用吴茱萸汤轻松治好同事头痛。

用续命汤和其他方剂合方治疗脑梗、偏瘫。

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虚火牙痛,用玉女煎治疗实火牙痛。

用四神煎治好十几位所谓膝关节积水患者。

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驱风一字散、葛根汤、元参桔梗汤等等方剂,治疗近千位所谓过敏性鼻炎患者。其中一位农村患者最为深刻,花费3年时间,遍求名医名院,耗资30余万,最好想跳楼的哮喘鼻炎患者,用这些方子分分合合,前后一个多月,基本解决。

最近两年,突然发现我所在的地区,95%以上所谓“肺心病”、“类风湿”等慢病,“布病”、“甲肿”等地方病,以至于“糖尿病”、“脑梗”等大病,都与柴胡剂有关。所以开除的方子几乎都是柴胡剂,疗效令我意外。

这些我大部分都有记载,编了医案发在网站(古朴经方医案)。总之,因为中医有疗效,疗效神奇,成为我不断把中医进行下去的动力。

 2011年,我有幸参加北京中医学院的温病论坛,在校园住了几天,感觉学习气氛很好,我也是由衷地高兴。记得还认识一位河南的小伙,在那里当保安,我俩聊天,他说他来这里就为了蹭课学中医,我们可谓相谈甚欢,可惜后来没了联系。

但是,也应该看到现在很多学习中医的不干中医,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没有见到疗效,或者讲课的那位老师自己也没有见到疗效。还有,现在中医界牢骚满腹,说国家不重视中医,群众不认可中医,但是关键我们中医自己准备好了吗?一个感冒治不好,一个咳嗽治不了,怎么让人家相信呢?很多中医按照西医病名开药方、按照所谓现代药性研究去随意加减,孩子感冒立马送医院挂吊瓶。真的怀疑,还有几个中医敢开出麻黄汤!我看在整个中医界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宁可寂寞!官场有句话:有为才有位,用到中医上也合适:有疗效才会被认可!

所以,疗效比说教重要!

第三个体会:初谈中医之术,方法比努力重要!

中医是道。题目大的不得了,古人学习中医为什么容易,因为人家从小受到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现在人显然不行了,没有那氛围,所以很难出大医,对于我们自学者来说,谈论中医之道,难上加难,所以我只敢在“术”的层面谈点体会,绝对是一家之言。我总结几句话:一门深入、浏览群书,胆大心细、敢于实践,到处拜师,用好度娘。

一、一门深入、浏览群书。我说的是“浏览”而不是“博览”。中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几辈子恐怕也看不完。我的原则就是以胡派经方为主,胡老学说,开创中医先河。历史上注解伤寒论的太多了,然而大多之乎者也,论来论去,只有胡老单刀直入。喜欢胡老就是因为胡老不尚空谈,特别是方证对应,便于我们这些自学者上手。其实仔细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不就是开方中医的临床手册嘛!什么症状吃什么方子。每一个带方子的条文,他就是一则医案。说到这,我真的不喜欢现在一些医案,凡案必是四诊必备,按语必是东拉西扯,特别是有些脉象,明显是后来虚拟而来,不写好像医生没有水平。我经常遇到这问题,很是尴尬,来给我好好脉,看什么病?你连脉都不会好,怎么看病呀!我不否认脉学是一门学问,但是我认为至少和我学的经方不是一个体系,后世的脉学绝非经方脉学。

再者说,“号脉”就是“好气”,你没有深厚的道家的气功支撑,行吗?有多少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所以每到这时候,我都红着脸说,一我不会,二不用。再到后来我兜里每天揣着《伤寒论》、《金匮要略》,说你看人家医圣没有说脉的事,所以我也不知道你这脉啥病!扯远了。但是真的希望去中医神秘化、去脉学神秘化,有时间和别人比号脉知男女,还不如回去背条文!我说的是开方医生!今年以来,我和中医小伙伴利用业余时间义诊,特别是近期到农村义诊,已经门诊近5000人,日平均100人左右,最高时候辗转5村,义诊210位病人。疗效我很自信。小地方看病有优势,病都有普遍性,关键得益于经方,得益于胡老的抓主证,不拘小节。

虽然原方记住的不多,但是胡老的两本白皮书,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后来找来录音放到手机,现在听书软件:喜马拉雅听书,已经有了专门节目,有机会就听一段。我觉得胡老的两本书,有时间至少也该把他在里面讲的临床经验摘录出来。比如,我治疗一个同事打嗝,胡老说打嗝有两种,一是主动的,一是被动的,主动的用橘枳姜汤,被动的用旋覆代赭汤,后来我用了橘枳姜汤,效果奇好。

在研究胡派经方的基础上,他家经验不可不知。这样才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得更高,走的更远。比如我学到了三部六病的调神汤,用它来治疗更年期症状、甲亢、失眠,甚至是一些拿不准的病例,先以调神汤开路,效果都是卡卡的。

比如我从《杏林真传》里面学到了民间中医王幸福老师的经验,好像网名叫做古道瘦马,用夜交藤代替酸枣仁治疗失眠,梦多加白薇。

比如我从日本汉方那里学到了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肩颈板结。

比如我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学到了用元参桔梗汤治疗一类鼻炎的治疗。

总之,学习中医就应该像人家学佛一样,首先做到一门深入。然后要充分的,不带有任何倾向的学习别家所长。因为我们这些爱好者,没有时间耗在没有意义的争论上。

二、胆大心细、敢于实践。无知者无畏,我学习经方,首先就好奇,到底经方剂量是多少?我就奇了怪了,天天说中医,一两到底是多少,还搞不清楚,难怪西医说你不科学。经过广泛查找资料,我最后认可一两15克多,一升200毫升。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自己实验,第一次试验机会了,我自己感冒后咳嗽,感觉像小青龙,于是原方配制。好家伙,厉害吧,麻黄45、细辛45,我认识的一位老中医说,建军啊可要注意,千万别出事。我说没事,出事自己负责。说是那样说,辛不过钱啊。我也怕死,首先我决定分6次喝,然后告诉老婆万一有情况,赶快打120,结果喝1次没事,过2小时再来一次没事,再过两小时再来一次还是没事,下次加倍,结果喝完了啥事没有,病好了。后来单独试验过葛根汤,我这人后背不舒服,喝葛根汤,45克麻黄。没事。所以我发现尽信书不如无书。也许细辛3克单吃会死人,煮起来啥事没有,因为这过程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后来在北京听山西中医张英栋老师用麻黄上百克治疗皮肤病,我那个佩服呀!

当然,所谓毒药更要试试。亲自试验半夏,三五十克啥事没有,后来又觉得伤寒论的半夏应该是生旱半夏,网上重金淘来,反复试验七八十克没事。再后来研究张锡纯药解,发现现在药店的什么清半夏、法半夏百无一用,相信很多人开个十几克,而且不水洗,简直就是让病人喝白矾啊。《康平本伤寒论》,半夏后有:洗,去滑,字样,学者当研!

后来,研究附子,发现那个黑附子没啥用,现在流行盐附子,就像咸菜干,这个可真的中毒呢,那是盐中毒。我在网上买来生附子,煮四逆汤,后来喝到100多克,没啥反应。现在我用的附子都是网购来的江油附子。

这是试药,方子看准了也要大胆用。我建议初学者,不要改变原方比例,你3克也好、5克也好、15克也罢,因为你要体验方子的疗效,胡乱加减,治好了你不知道原因,治坏了你不知道错在哪里。我的经验是,没有十足把我的3克,有把握的10克,在医院开5克,十足把握的,15克。

三、到处拜师,用好度娘。对于爱好者来说,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大医名家是老师,爱好者也是老师。我把老师归结为这几类:

一是身边师父。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老师称作“师傅”,在佛教人家称作“师父”。如同父亲一样尊重!你可以每天和他在一起,耳提面命,这些往往我们爱好者无缘。

二是中医朋友。比如各种中医微信群、中医网站、今日头条的朋友们,弄不明白的道理,治不好的病,总有人会给建议!

三是书籍文字。只要你肯花费,当当网应有尽有,我是当当网的大v,在上面淘了很多有价值的中医书籍,需要的时候作为工具书。

四是网络度娘。这个在我看来极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比古人学习的优势,古人流通印刷不发达,而且很多人对于好书秘而不藏,所以跟师很重要。现在的人书是一个方面,关键是用好互联网,上面是你需要什么有什么。比如我治疗一例脸部过敏的患者,脸痒眼角严重,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网上觅得一方,叫做“驱风一字散”,就是川乌、羌活、防风、川芎、荆芥这几味药,而且药量很小,结果效果出奇,后来有用过几次,效果如初。如果没有网络,恐怕我是无解!所以,学会收集资料很是重要。

所以,方法比努力重要!

第四个体会:初谈看病之法:主证比病名重要

现在中医看病很困难。必须聆听患者顺口溜似的一大推西医病名,他们张口会说,我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外带十二指肠溃疡,我已经在北京某某医院检查过了,这是我的化验结果,云云。如果依照患者的描述,肯定会被带到沟里,在方子乱七八糟的配上对应的现代药理研究定性的药物。这还叫中医吗?因为我没有医学教育经历,所以我也不懂这些病名,对于西医化验指标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但是,这并不影响开出一张较为恰当的方子。西医没有领导中国医疗市场前,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医还不是天天看病,而且有些病它就不是病。

所以,还应该回到中医的“证”。膜拜经方,就是因为,其诉极简、其证极主、其方极灵。很多时候,不用多想。就像水管子跑水,不管多少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水流压力过大。如果压力不超过某部分临界点,自然不会跑水。那么从哪里跑?不一定!或者这,或者那,但一定是那个最薄弱的地方。就像人们常说的上火,有的人上嘴,有的人上鼻子,有的人上眼睛。这个时候,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去繁就简,主证去,辅证或去或减,依法治之。总比,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效果好。

《伤寒论》、《金匮要略》带有条文的方子,如果加上姓名、年龄,不就是一个经典医案吗?

前面提到,近年对于柴胡剂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只要重视他们的主证,管他东西南北风,都会出奇制胜。几乎天天开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二者合方。后来为了写方子省事,分别简化叫做“柴一汤、柴二汤、二柴汤”。总结了柴一汤三大主证:口苦舌干心下痞;柴二汤主证:凡是胳膊腿不舒服,什么关节痛、抽筋等等;二柴汤主证:柴一汤、柴二汤有的,就合起来用。临床效果极好。后来和医院药房商量,既然天天看,就固定剂量,作为基本方,成包装的进入三个方剂。多伦县目前有14类,享受到免费中医药治疗服务,惠及困难群体近万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就被这三个方子,轻松解决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的疾患。(14类免费群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边缘户、困难职工、残疾人、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80周岁以上老人、军烈属、环卫工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新农合或社保认定的患有大病和慢性病的妇女、儿童,以及其他经县卫计部门认定需要救助的患病人员。)

我所在的地方,接触最多的慢病,就是被西医诊断为所谓“肺心病”的哮喘。后来发现,这个病居然和心无关,也和肺无关。所谓“肺心病”,居然无关乎“肺和心”。不要相信那些西医化验指标,我琢磨着,可能用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讲的“人体气机理论”会得到很合理的解释,那个气的循环出了问题,所以人就“喘、胀、痞、满、悸”。这类病人,大部分都伴有“柴一汤三大主证:口苦舌干心下痞”,直接用柴一汤,虽然没有所谓肺心之药,但柴胡会“去腹中邪气”,所以都效如桴鼓。

所以,主证比病名重要!

再次感谢论坛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谈了自学中医的体会,特别是自学经方的体会,这些都是一个中医门外汉的不成熟体会,片面简单,甚至很儿科,欢迎各位专家、老师、朋友斧正,以期引我走对路走正路。

多伦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地方。欢迎大家到多伦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期待有一天多伦能够承办这样高水准的“经方论坛”。

中国梦!我的中医梦!

我在美丽多伦诺尔等您!

北京正北,多伦多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