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弓的传承:五.弹弓历史

 梦泽赤子 2012-06-09
五.弹弓历史
  
   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五《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其中的“弹起古之孝子”的说法不够确切,是后世根据现实社会生活的附会,并非史实,但弹弓的出现要早于弓矢,这却是完全有可能的。明代王圻《三才图绘·人事》卷十就此认为“弹起三皇之世也”,是说人类之初弹弓已经产生,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弹弓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弓箭的雏形。
   1.弹丸沿革
   弹弓之弹又称弹子或弹丸,有石弹、陶弹、泥弹、金属弹及珠弹之分。人类最初以石为弹,是因为石头的质地坚硬,取材方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石球200多件,陶球300多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有类似发现。这些石球和陶球可能是作为弹射之用的。甲骨文专家孙海波说:“余游殷墟,见与甲骨同坑所出之弹丸甚多,知殷时之已有弹弓也。”《说文》中解释道:“弹,从弓持丸”,《善说》中记载:“昔之造弹,其意弦木,以丸为矢;合竹为朴,漆制胶治,弗用筋镞。”弹弓其形与弓基本一致,只是弓弦中央有一小兜,可发弹丸,其握把称为柎,两端悬架称为峻,弓臂曲处称为渊。弓长有大有少,大的弓长达十八拳,约3尺多。执弓者以拉圆为度,弓力以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常人可拉至两个半劲。强弓需四个劲才能拉开,射出弹丸,着人即毙。还有用弩机发射弹丸的,发射时将弓弦拉至挂钩上,瞄准后扣动扳机,弹丸顺槽射出,能够继续发射十弹的弹弩或连珠弩,清代极为盛行,但并非清人制造,此器来源甚远。也有用非常有弹性的柘木制成的柘弓。《太平御览》卷九五八引汉应劭《风俗通》:“柘材为弓,弹而放快。”此外还有一种铁胎弓,稍短于竹弓。《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清代述异·铁胎弓》:“乾隆年间,有保镖者声称:我张氏铁胎弓,累代驰名。”可见,铁胎弓由来已久。
    

    
   泥弹的使用较之石弹可能更为普遍。尽管泥弹的硬度不如石弹,而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按照需要随意制作,比石弹的打磨更为经济、便捷。泥弹是用黏土和胶捣匀搓成的,呈圆球状。殷墟有红土所作弹丸甚多,其大小形状与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市面出售的弹丸无殊。古时已有以卖泥弹为生者。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道:“今民奢衣服,侈饮食,事口舌,而习调欺,以相诈绐,比肩是也,或以谋奸合任为业,或以游敖博弈为事,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夫弹。”由此可知泥弹使用之普遍。关于弹丸的制作,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中记载了一种方法。文中说:“贞元末,阆州僧灵鉴善弹,常自为弹丸,其弹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两,资末一两,榆皮半两,泔澱二勺,紫矿二两,细沙三分,藤纸五张,渴毾汁丰合,九味和捣三杵,齐丸之,阴干。”尽管泥弹的可塑性强,但毕竟不如石弹坚硬,所以人们又将泥弹烧制成陶弹。考古学家曾在四川泸州神臂城发掘了宋元战争中遗留下来的一批陶弹。这些弹丸大如核桃,小如龙眼,全系当地瓷土(白鳝泥)烧制而成,表面圆润光滑,质地坚硬,掷地有声,可以在水泥地板上弹跳而不破碎。金属工艺发明后,人们开始尝试以铜、铁为丸。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九《盗侠》:“建中初,士人韦生素善弹,密于靴中,卸弹怀铜丸十余。”古代称黄铜为金,故有以“金”为弹者。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四:“韩嫣好弹,常以金为丸,所失者日有十余。长安为之语曰:‘苦饥寒,逐金丸。’京师儿童每闻嫣出弹辄随之,望丸之所落辄拾焉。”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诗曰:“空堂自恨无金弹,任尔啾啾到日斜。”金弹作为一种奢侈品,乃纨绔子弟之专利,非平民百姓敢于问津。在今江苏六合桥发掘的东周墓葬,一号墓就出土了铁弹丸。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近有一人姓魏,家修武善弹,以铁为丸,能先弹树木,回弹中鸟,人以为神。”
   还有一种用槐胶制成的弹子,称为槐胶弹子。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六《槐胶弹子》:“李少微子女颇多,每朝退,于亭榭散槐胶弹子数百枚,令诸小儿争取之,以为戏笑,终日不倦,戏已复收于箧。”另有以珠为弹者。西汉《东方朔记》载:东方朔对骠骑难曰:“以珠弹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汉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随侯之珠,国之宝也,然用之弹,曾不如泥丸。”《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者重,所要者轻。”杨雄也认为:“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明珠重宝也,飞肉轻欲也。珠至重而鸟至轻,以重求轻,故不复也。”后有成语“明珠弹雀”或“随珠弹雀”,喻指舍重就轻,得不偿失。以珠为弹,起于“随侯之珠”的神话故事,不足为信。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明珠自有千金价,肯与游人作弹丸。”纯属戏言。
   2.弹弓技法
   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开弓时,顺步站,一手握弓弓付,一手开弦。弓须拉圆成前臂平举,上照鼻尖,下照脚尖。后手贴近同侧眼耳之间。发射时须屏息。《中国武术大辞典》载《弹弓谱》概括其要领《八法歌》曰:“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持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其招式(弹式)有单凤朝阳、野马上槽、天鹅下蛋、滴水垂崖、拨草寻蛇、怀中抱月、燕子啄泥、张飞片马、苏秦背剑、双飞雁等式。弹丸通常盛于皮囊中,每囊可盛数十枚至百枚,随身携带。可单击,变可连发。历史上擅长弹射绝技百发百中者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三国志·吴志·孙登传》:“登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登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南齐书·桓荣祖传》中记载:“桓荣祖善弹,弹鸟毛尽而鸟不死。海鹄群翔,荣祖登城西楼弹之,无不折翅而下。”《隋书·长孙览传》:“览从子晟善弹工射,矫捷过人。赐射武安殿。时有鸢群飞上,曰:‘公善射,为我取之。’十发皆中,并应丸而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郑汇为刺史时,有当家名寅,读书善饮酒,汇甚重之,后为盗事发而死。寅常诣灵鉴角放弹,寅指一树节,其节目相去数十步,曰:‘中之获五千。’一发而中,弹丸反射不破,至灵鉴乃陷节碎弹焉。”弹射之技,各有千秋。清代弹射之技仍有继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萧昊轩笑道:‘小弟平生有一薄技,百步之内,用弹子弹物,百发百中。’……遂将弹弓拿了走出天井来,向腰间锦袋中,取出两个弹丸拿在手中。……只见他把弹弓举起,向着空阔处先打一丸弹子,抛在空中;续将一丸弹子打去,恰好与那一弹子相遇,在半空中打得粉碎。”射技之高,令人赞叹。《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清代述异·铁胎弓》记载:“(两女)张弓取铁丸对弹,但见两弹相触,铮然迸落,连发二十余丸,无一参差者,观者骇绝。”云南傣、佤、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善使弹弓,此技多有遗存。至今在一些庙会上,仍然可以看到有多种招法的打弹丸表演。
   3.弹弓功用
   弹弓作为一种远射兵器曾用于战争,可不交手而收攻杀之效。《汉记》载:“班超使于外,愿将三十六人,以为蒿矢弹丸之用。”说明弓矢与弹丸曾并用于战争,是最初的武器装备之一。后世军旅中少见,大概是因为这种兵器远不及弓矢之利所致。元代禁用此械,《元史·顺帝纪二》:“禁弹弓、弩箭、袖箭。”明清两代军中,则有身怀弹弓作为暗器之用的。清石麟《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一《艺术》中记载:明人“温徽,娴于弹弓。流贼冠城,徽发三弹中三贼之目,贼骇解去。”仅一人凭借弹弓之力保住一城,可谓人间奇迹。弹弓也是随身携带的防身自卫武器,又可作厮杀格斗之用。《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二《清代述异·名捕传》:“贼发五弓射妇,妇从马上以弹弓拨箭,箭悉落地,急发一弹杀一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九《盗侠》中讲述的一则故事,颇具武侠传奇色彩:“建中初,士人韦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镳,言论颇恰。日将衔山,僧指路谓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岂不能左顾乎·’士人许之,因令家人先行。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里不至。韦生疑之,素善弹,乃密于靴中,取弓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且行至是。僧前行百余步,韦知其盗也,乃弹之,正中其脑,僧初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韦知无奈何,亦不复弹。见僧方至一庄,数十人列炬出迎。僧延韦坐一庭中,唤云:‘郎君勿忧。’因问左右夫人下处,如法无复。曰:‘郎君且自慰安之,即就此也。’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相顾涕泣,即就僧。僧前执韦生手,曰:‘贫道,盗也。本无好意,不知郎君艺若此,非贫道亦不枝也。今日故无他幸,不疑也。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地焉,盖脑衔弹丸而无伤。虽列言无痕挞,孟称不肤挠,不翅过也。有顷布筵具蒸犊,犊扎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揖韦生就坐,复曰:‘贫道有义弟数人,欲令伏谒。’言未已,朱衣巨带者五六辈列于阶下,僧呼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则成齑粉矣。’食毕,僧曰:‘贫道久为此业,今向迟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伎过老僧,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乃呼飞飞出参郎君。飞飞年才十六七,碧衣长袖,皮肉如脂。僧叱曰:‘向后堂,侍郎君。’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且曰:‘乞郎君尽艺杀之,无为老僧累也!’引韦入一堂中,及反锁之。堂中四隅明灯而已,飞飞当堂执一短马鞭,韦引弹意必中丸,已敲落,不觉跳在梁上,循壁虚摄,捷若猱。弹丸尽,不复中。韦乃运剑逐之,飞飞倏忽逗闪去,韦身不尺,韦断其鞭节,竟不能伤。僧久乃开门问韦:‘与老僧除得害呼·’韦具言之。僧怅然顾飞飞曰:‘郎君证成汝为贼也,知复如何·’僧终夕与韦论剑及弧矢之事。天将晓,僧送韦路口,赠绢百疋,垂泪而别。”
   古代帝王将相骄奢淫逸,肆意妄为,竟然为弹弹人,取以为乐。《左传·宣公二年》:“晋公不君,厚敛以彤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此类事件屡见记载,《三国志·魏书·齐王芳》注引《魏书》:“帝常喜以弹弹人,以此恚景,弹景不避首目。”南宋王韶之《晋安帝纪》:“内史孙无,终贪横忍,虐妓妻。有忤意者,辄弹其面。”《新唐书·滕王元婴传》:“元婴贞观十三年始王,实封千户,为金州刺使,骄横失度。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置,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新唐书·王绍鼎传》:“王绍鼎升楼弹射路人以为乐。”如此草菅人命如同儿戏,可恶之极令人发指。
   后来,弹射逐步演变成一种民间和宫廷中的弹鸟游戏。后汉李尤《弹铭》云:“弹丸之利,以弋凫鹜。”晋夏侯湛《缴弹赋》:“张弱弓,理繁缴,望大群以送丸,审遣放而必获。”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曰:“忌日惟不饮酒作乐。王世将以忌日送客至新亭,主人欲作乐,王便起去,持弹往卫洗马墓弹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
             

             

                 

            
                   挟弹游骑图轴(元)

   弹鸟游戏同样也受到了女子的青睐。唐冯贽《烟花记·柘弹》:“陈宫人喜于春林放柘弹。”汉朝飞射弹鸟之风日盛,以至成为社会浮华的标志之一。在这种事态不断蔓延的形势下,朝廷不得不下令干预。《汉书·宣帝纪》元康三年六月诏:“前年夏,神舜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摘巢探卵,弹射飞鸟。”然而,此种社会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演变成人们惩治官吏、相互仇杀的手段和工具。《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滑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财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破武吏,黑弹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木包鼓不绝。”后有成语“探丸借客”喻指游侠杀人报仇。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曰:“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就是对此类事件的生动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