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弹弓的溯源,最早的记载见于《吴越春秋》:“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可见弹弓最早的功能乃是射生,最终起到防御的作用。 古时的弹弓,有两种不同的形状。一,应和射箭的弓差不多。汉代刘向《说苑》的“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说文解字》:“弹,行丸也,从弓单声。” 可知古代弹弓与弓箭的区别只在于弹弓以弹丸代替箭簇作矢。二,与今天的弹弓相近,是树杈形的。甲骨文“单”字为弹弓的象形字,故弹弓也有树杈形状的。如今的弹弓大多是树杈形,弓箭形的己经基本消失不见了。 弹弓最早起源于平民,而后使用阶层逐渐扩大。弹弓最初的用途也仅仅是射生,但发展到唐宋时期,弹弓的使用范围己经扩大到军事、娱乐、赌博、驱鬼等方面。 1、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弹弓被应用到城市巡防当中。《唐六典》中记载道:“捉捕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问,不应,则弹弓而向之;复不应,则旁射;又不应,则射之。” 唐代实行宵禁,巡防者在夜间看到行人一定会问询,若不答应,则举弹弓相向,若再问仍不答应,则用弹弓往其旁边弹射;若三问还不答应,则向其本身弹射。 可见守夜时弹弓的使用有明确步骤,具有阶段性,这也体现了巡逻的人性化。使用弹弓成为当时巡防者的一种必备技能,弹弓在巡夜时起到防御、警告的作用。 五代后梁时亦有用弹丸来起警醒作用的,只是警醒的对象有些不同。吴越国国君钱谬十分勤勉,在军中毫不懈怠,不仅自己睡圆形警枕以防止睡眠时间过长,更用弹丸来警示值更的人,使其不睡着以注意防盗防敌。 2、 弹弓设备中的弹丸从唐代的战争开始被人们挖掘出了一种军事保密、传递情报的功能,即在弹丸中塞入密信以传递信息。弹丸最早作为军事情报的载体被记载是在颜真卿时,方法是把书信揉成小团缝在蜡制弹丸内,以隐秘的方式传递至灵武。德宗时也有使用弹丸秘密上书的,陈少游与盐铁使包佶发生内讧,陈少游夺得包佶钱帛,于是包佶用弹丸包密信向皇帝告状。 这种用蜡弹丸通信的行为还被用于科举当中,“郑顥都尉第一榜,托崔雍员外为榜……至榜除日,顥待榜不至……日势既暮,寿儿且寄院中止宿。顥亦怀疑,因命搜寿儿怀袖,一无所得,顥不得己,遂躬自操瓤,夜艾,寿儿以一蜡弹丸进顥,即榜也。”郑顥知贡举,但委托崔雍替他造榜,这种秘密的委托关系最终亦是通过侍从以弹丸传信的方式来实现的。 唐代人用他们智慧的成果保证了情报的安全。可见由于弹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弹丸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射生是弹弓出现时最原始的用途,也是后来人们在生活中承袭下来最频繁的使用途径。射生最常见的对象当然是鸟类了。北魏时李元忠“尝从文襄入谒魏帝,有枭鸣殿上,文襄命元忠弹之,问得几丸而落,对曰:‘一丸奉至尊威灵,一丸承大将军意气,两丸足矣。’如其言,而落之。” 南朝宋时有载“秦氏家有游遨荡子,工用唯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一丸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弹弓一发弹丸,即让乌鸦一命呜呼。南齐时还有一弹射技巧超高之人,“荣祖善弹,登西楼,见翔鹄云中,谓左右当生取之。于是弹其两翅,毛脱尽,坠地无伤。养毛生后飞去,其妙如此”。荣祖能够在弹射时精准地选择,只弹掉羽毛而使鸟儿不受伤害,那么直接击毙鸟类更是不在话下。 唐代时,我们所熟知的几位著名诗人都曾在诗中描述了弹弓射生的情景,李白写道“胡雁鸣……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杜甫写道“鸟呼藏其身,有似惧弹射”;元稹写道“珠丸弹射死不去,意在护巢兼护儿”。这些诗人不约而同描绘的情景,一定是当时人们生活中所常见的了。 唐代时还有记载用弹弓弹射鸭子的,以陆龟蒙及其下属为代表,“陆龟蒙居笠泽,有内养自长安使杭州,舟出舍下,弹其一绿头鸭”。鸭子的行动速度不比天上飞的鸟类,用弹弓击毙的难度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民以食为天,射生过后人们就把猎物用来饱腹了,“异物志曰鸟大如雄鸡,色赤或黑,而能鸣,弹射取之,其肉香美中作炙”。宋代时亦有许多好用弹弓射生的场景,既有毫无目标随意射的,如“每饮酒后好张弩挟弹乱射,飞禽翔集往来者,无不被害”、“左佩弓剑,手执弹弓……飞鸟过则以丸击之”等。 除了鸟类,射生的对象还有别的动物,比如蛇。《太平广记》有载“有二大蛇东西以首相向,为从者辈遥掷弹丸以警之,于时一人掷中东蛇之脑,蜿蜒然堕于墙下,挺然不动。使人视之,己卒矣”。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享乐,用弹弓弹射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游戏。《北史》时有载李元忠“性甚工弹,弹桐叶常出一孔,掷枣栗而弹之,十中七八”,他使用弹弓技法高超,平时以弹射各种植物为乐,也作为练习弹射的方法。 唐代时,骆宾王写道“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侠客在路上用珠作弹,好不快活。宫廷里,薛少保画鹤,韩公武则能够准确地用弹弓射中画中鹤的眼睛,这既是一种娱乐,也是高超技术的展现。唐玄宗时,王供之子王准爱好弹弓,“一旦,准尽率其徒,过附马王瑶宏第,瑶望尘趋拜。准挟弹命中于瑶巾冠之上,因折其玉答,以为取笑乐”,虽然打折了他人的玉答,但王准仍然把这看作一种娱乐方式。 弹弓弹丸也出现在百戏当中,百戏项目众多,“飞弹丸”列于其中,即“飞弹则置丸于地,反张其弓,飞丸以射之也”,走开后背朝击发目标,向后张弹弓发弹击之,这作为一种表演,虽不测瞄,无有不中。《宋史》也有记载类似的活动,名为“打弹丸”。 唐代时还有人用弹弓来作字,“张芬,曾为韦南康亲随行军,曲艺过人,力举七尺碑,定双轮水碳,常于福感寺超鞠,高及半塔,弹弓力五斗……用成弓焉,每涂墙方丈,弹成‘天下太平’字,字体端严如人模成焉”,把弹丸打在新涂的泥墙上构成遒劲有力的字体。这说明他打弹弓技术高超,才能把弹丸达到精确的位置组成字形。 宋代时还有石延年被贬后在闲暇时利用弹弓发射的弹力来播种,使种子能够轻易栽入人难以到达的地方,“石曼卿谪海州日,使人拾桃核数人迹不到处,以弹弓种之。不数年,桃花遍山谷中”,也许桃花开遍山谷点夸张,但这不失为无聊时打发时间的一种娱乐。 由于人们对弹射技巧逐渐熟悉,以弹射为内容的竞赛及赌博也产生了。唐代赌博风气兴盛,如六博、弹棋等都可用来赌博,这种风气弥漫到了弹弓活动中。贞元末年时,闻州一僧人灵鉴擅长弹射,一刺史郑篆的部下寅也好弹弓,便常常找灵鉴切磋弹射,并下赌注。 两人约定射中树枝者得五千钱,结果是两人都射中,但寅的弹丸反弹回来,灵鉴的弹丸陷入树枝并碎掉,书中并未写明两人赌局的最后结果,但就弹丸的杀伤力而言,应是灵鉴更胜一筹了。 为了遏制泛滥的赌博行为,《唐律疏议》还曾出台禁赌法律,规定“诸博戏赌财物者,各杖一百,举博为例,余戏皆是”,此处寅与灵鉴的确以财物进行赌博,但是应属于特殊情况,不在被惩治的范围之内,因为疏议中还补充了一条“弓射既习武艺,虽赌物亦无罪名”,弹射与弓射相似,那么显然也具有“习武艺”的性质了。 5、 弹弓、弹丸、弹射也进入了人们的梦境,被梦书所记载。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中曾记:“梦书云,弹为朋友梦,持弹者必得朋友也。”梦象为持弹弓,此梦辞认为挟弹与朋友有关,虽未明确占断吉凶,但获得朋友应是一件吉事。 到了宋代,梦书《梦林玄解》中出现了更具体的关于弹弓梦境的记载。“弹弓弹丸吉,占曰:求名求利及求人。梦此一言而中;居处出行,与治病梦此,必得妙方,但主近而不远吉。”梦到弹弓、弹丸则出行、治病能够更加顺利,占断为吉;接下来梦书又进一步对出现不同材质弹丸的梦境做出解释,梦象为泥弹丸,占断英雄可实现壮志、孕妇可喜得贵子、与人竞争可得利益,但病人要多加小心,总归来说还是吉象;金弹丸则解释为奢侈的象征,富人乐善好施而穷人则得到救济,因而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孕妇则可生出旷世奇才,显然比泥丸的吉祥寓意要更上一层楼。 弹弓、弹丸不仅在梦境中象征着吉祥,在现实中也有被视为好兆头的,“北山夜忽有声如雷,因发穴洞。其间可六七里,其中有石采之文,有石柱、石鼓、石弹丸。郡言上之,权以为祥瑞”,一场意外后的山洞里出现了石弹丸,由此被认为是祥瑞,由此可推测弹弓、弹丸被神化后的吉象也是弹弓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综上,唐宋期间弹弓及弹丸的使用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打猎、农业生产到游戏娱乐,人们用智慧把弹弓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撰稿/明明【读史品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