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角度论中西哲学

 擎智 2012-06-09

中西方哲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落在“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上。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侧重于“天人合一”,而西方精确考量的哲学则突出“天人二分”的特点。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有着其不断演变的过程,其形成的印迹在中国先哲的典籍中随处可见,并且时刻都在为其服务。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其中就已开始透露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他把人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并强调一切都应遵循其内在规律,只是他没有用现代人的观点把它指明。所以,任继愈老先生就说:“老子提出取代上帝发言的‘道’,是精神,是物质,他自己没有讲清楚,就人类的认识水平来看,他也不可能讲清楚。”【1】此外,孟子也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这种典型的“自醒而通天”潜意识地含有“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到了汉代,董仲舒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他所谓的“天人合一”,但为了其政治目的就演化成了“天人感应”。这种为封建君主寻找“神的庇护”,是一种异化了的“天人合一”,在传统意义上不具有代表性,而后来者司马迁就把它用在“正道上”。他曾说道:“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天人之际”表现他试图放大自己的使命,在真正意义上研究自己的“天人合一”,所以司马迁就更具有伟大性。后来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把“天人合一”演变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即“天人一理”。他认为“唯仁”能与天地相通,遂成就自己“理学鼻祖”的美名。

上述所提及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先哲的观点,虽说不尽相同,但在潜意识里都有天人观,特别是“天人合一”的观点。然而,“天人合一”的观点到了近现代,其发展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2】国学泰斗季羡林更明确阐释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3】其中他把“天人合一”的观点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具有现代性色彩。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更为明确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的物,人与动物一样要依赖。”【4】所以,“天人合一”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涵,对中国人更是如此,但其内在恒定地都能讲“合”。

相对于“天人合一”而言,“天人二分”就更能代表西方的色彩。它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得很大,继而演变成“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对自然而言,人便是无所不能,人类的征服欲望也就不断膨胀。但这种极端的“天人二分”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前进的推动力。究其根源,这是环境作用人的结果,特别是地域环境。欧洲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代表性地域,被大海环抱,生存空间狭小,这促使欧洲人形成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黑格尔就曾说:“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穿越那个有限的一切。”【5】不仅如此,这种探索型的社会还催生出知识的力量。所以,培根就说:“知识就是力量,代表着西方科学技术至上思想。”【6】但是人类的探索必须与天讲“合”,不能彻底性地“分”,因为违反规律毕竟是要遭到惩罚,特别是天的规律。先哲就已告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7】但这一切都毋庸置疑,讲“天人二分”的西方确实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人推崇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所追求的“天人二分”都得讲究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这两种哲学观点都可以被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之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我们既要随儒家“入世”,又要随道家“出世”。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我。新时代下,应与时俱进。张世英老先生就告诉我们:“东方睡狮之彻底觉醒,中华文化之光辉,未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个性自我的大解放。”【8】但要做到这一切,就得必须懂得“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名出版社,1963

2】钱穆. 《天人合一——论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1991

3】(日)池田大作,季羡林,蒋忠新 《畅谈东方智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5】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6】培根.《培根论人生》.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名出版社,1995

8】张世英《中西文化与自我》北京:人名出版社,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