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伦理的基本精神

 悟玄道场 2012-06-10

道教伦理的基本精神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和一个文化体系,历来高度重视人伦教化。《太清宝浩》说:道祖老子"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道教伦理正是禀承道祖老子所立"人之道",益人伦,厚风俗,以积善为修道之基,从而沟通人天之道。
  一、重人贵生:道教伦理的核心宗旨
  道教认为,人生可贵,生命神圣。《太上老君开天经》说:"万物之中,人最为贵。"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又指出:"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最宝贵的,故《太平经·乐生赐天心法》说:"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而保养生命的关键则在于遵道而行,故司马承祯《坐忘论》说:"生之所贵者,道也。"只有做到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才能维持生命的健康和长久。
  道教提倡乐生贵生之说,首先就是希望人们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其次,是希望人们重视保养自己的生命。《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说:"人欲去凶远害,得长生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所谓"自养",一是养身,一是养心。养身有行气导引等诸多方法。养心则主要是使心中清静,无有恶念。《玉清经·本起品说十戒》说:"人之行恶,莫大于嫉、杀、贪、奢、骄、淫也。若此念在心,伐尔年命矣。"
  二、行善抑恶:道教伦理的基本原没则
  在道教看来,人的本性是淳善的。《云岌七签》卷九五《仙籍语论要记部》有《本性淳善》一章,经中说:人生始生之初,"淳普不杂,行必合规,动应真理,进退俯仰,行住起卧,莫有失节,一一诸法,皆合道宗,无有差异"。《太上老君内观经》亦说:"始生之时,神源清净,湛然无杂。"
人本来是纯朴的,但由于欲望的兴起,朴真愈来愈散,愈来愈少。故《西升经》中说:"欲者,凶害之根。"欲望的充盈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人应当节制自己的欲望。《抱朴子·酒诫》中说:"目之所好,不可从也;耳之所乐,不可顺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心之所欲,不可态也。"《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只要能去欲澄心,则自然日臻于善。道教认为,积累善行是得道成仙的前提条件。《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太平经》说:"善自命长,恶自命短。"《云岌七签》卷九十二中说:"长生之本,惟善为基。"
  为此,道教从维护人的本性,修养人的德行,维护人伦和谐的关系,达到益人伦、厚风俗的基本目的,教化人要抑恶扬善,行善积德,构成了道教的基本伦理观,试作概括为以下基本原则。
  (一)忠孝为先的原则。忠孝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道教认为,学道之人也必须力行忠孝。《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先。"《太上感应篇集注》中说:"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净明忠孝全书》卷二中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峻蚁乎?"可见,道教始终强调忠孝在其教义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诚信不欺的原则。诚信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是修身、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道德规范。道教历来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太平经》要求人们"动作言行,无失诚信"。祖天师张道陵所作《老子想尔注》说:"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系天师张鲁在汉中教导道民要"诚信不欺诈"。《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说:"语之妄由心不诚也。心既不诚而谓之道,是谓背道求道。"《道门十规》中说:"尊经阐教,莫大于推诚。"又说"诚则有神"。人类社会要维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就需要每一个人诚实守信,不欺诈奸。
  (三)乐人之吉的原则。乐人之吉就是希望他人远离凶害,要有同情心和乐善助人热心。《太上感应篇》说:"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四)利人利己的原则。道教教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度己度人",度己就是要修行自己,修炼心身,度人就是在自己修炼有所得的基础上,尽己之力去帮助他人,济世利人。利人就是要如吕祖所说:"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如吕祖云游四方,广行仁爱;药王孙思邀以医药救死扶伤,慈心一切。从而达到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五)正心去欲的原则。人的本性是淳善的,因欲望的干扰而使人心离善就恶。故去欲方能正心。《净明忠孝全书》说:欲治其外,先正其内;欲正其内,先去其欲;无欲而心自正。心正则言行举止无一不善。故道教历来把"除欲"作为修行的第一步。《老子想尔注》要求学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食五味以态,衣弊履穿,不与俗争"。《抱朴子内篇》认为"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盘山语录》载,"或问:初学修炼,心地如何入门师(王志谨)云:把从来私情眷恋,图谋计划,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品刀两断着。又把所着底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总之,"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李道纯《清静经注》)
  (六)齐同慈爱的原则。老子之"三宝",以""为首。""就是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亦即"推己及人"。《度人经》更提出"齐同慈爱"的原则,《太上感应篇图说》说:"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功累德,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生命。"一是说对所有的人,不分亲疏贵贱,都要一体兼爱,要将心比心,要待人如己。要不杀不害,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二是善待一切生命,《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要求人们"慈爱一切,不异己身",对于一切人和物,"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识道,无识愿其识生"。故《太上妙法本相经》中曾说:"善人如水,利人一切。"
  (七)劝善度人的原则。道教有着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要求道门中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积极行化世间,劝善度人。早在祖天师张道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中就规定,"道人"必须"勉力助道宣教",令他人信道从善。而且,"道人"在布道时应该是"有教无类"的:"见求善之人晓道意,可就亲也;见学善之人勤勤者,可就誉也,复教劝之,"见恶人,诫为说善,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这就是说,无论面对的是善人还是恶人,都要积极宣道劝善,以使普天下之人同归道域。道教中劝善度人的最佳典范就是吕祖。吕祖已九转丹成,却不愿上升天界,而是以"度尽众生"为宏愿,行化世间,劝善度人。吕祖有诗云:"烟霞匿迹虽无事,造化关心最有情。"我们要继承吕祖的精神,就应该深切体会吕祖悲悯世人的情怀,以劝善度人为己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教伦理与儒家伦理互为表里,共同起着益人伦、厚风俗、净化人心的作用。《初真戒说》即已指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表里,以扶世教。"

 

 

三、积德成仙:道教伦理的终极理想
  从道教伦理以忠孝、诚信等作为基本原则来看,似乎道教伦理与世俗儒家伦理相差无几。然而,这只是表相,是教化之迹,而不是道教伦理的终极目的。同样宣传忠孝,儒家的理想境界止于做一个忠臣孝子,"立德"而已;道教则有更高一层次的追求,即由"积德"而达致"成仙".因此,在道教中,伦理本身并不是目的,伦理只是一个基石。这就是为什么道教虽"入世"而又"出世",因为其终极理想-得道成仙-是超越世间的。当然,道教也同时强调,"仙道不离人道",所以"积德""致仙",要"致仙"必先"积德"
  关于"成仙"的道德要求,,道教典籍中有许多论述。如《老子想尔注》中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著"。《抱朴子内篇·对俗》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悟真篇》说:"德行修愈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论》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
  总之,全"人道"以致"仙道",积道德而成神仙,即是道教伦理的终极理想。
  四、人天和谐:道教伦理的现代传扬
在现实生活中,道教伦理所要达致的理想境界是要"德臻人间仙境",构筑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始于人伦和谐,达致人天和谐。因此,在当代道教伦理的传扬中,我们要构建四个方面的和谐。  (一)人自身的和谐,亦即心灵的和谐。心中既无各种善恶念头的冲突,也不因物欲的侵扰而使心灵不安宁。要达致这一境界,关键是要明白"真我"的存在,从而对外界无所贪求,也就不会被物化。只有我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去除仇恨心,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恃,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与和平,才能使生活既充实而又平和,像水一样,无我而又坚持"真我"
  (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才能保持人际和谐。为此,道教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一切。其中的关键是做到彼此"不嫉不妒""不憎不忌",从而达致"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理想状态。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靠人人遵守社会规范而维持。构成道教伦理重要内容的各种戒律,就起着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度人经》所说的"不杀不害""不淫不盗""不贪不欲",就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一些基本规范。而最重要的就是"不贪不欲"。因而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欲者,凶害之根。"如果人人遵循道教的教义,自觉地做到"少私寡欲",那么社会上还会有什么纷争和冲突呢?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提供的
家园。因此,追求人天和谐,应该是和谐的最高理念。《太平经》早就指出:"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这就是说,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生成的,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对它们进行杀戮,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道教希望人们"慈爱一切,不异己身.......一切含气,草木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进道,无识愿其识生"。可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以""为念。若能做到"慈心于物,仁逮昆虫",则天人一体,其乐融融。
  综上所述,道教伦理以"重人贵生"为核心宗旨,以"行善抑恶"为基本原则,以"积德成仙"为终极理想。今天,我们继承道教伦理精神,就是要"德臻人间仙境",构筑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始于人伦和谐,达致人天和谐。这是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长点之一,期盼教门内外的有识之士共同来阐发、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