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王某,男性,60岁,2009年1月初出现餐后上腹部胀满,嗳气后腹胀减轻,全身皮肤黄染,伴乏力、消瘦,无发热,无腹痛、腹泻,黑便等,就诊于平顶山第一人民医院予“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减轻。后因全身皮肤黄染加重查腹部B超及MRI检查发现胰头占位,CA199:36U/ml(正常值0-39 U/ml),行剖腹探查发现肿物接近血管无法手术切除,只行“胆肠吻合术”,术后恢复可。 2009年3月3日首诊于我科门诊,一般情况可,唯口干,喜热饮,余无明显不适,饮食可,二便调,睡眠可。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0kg。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4年余。查体:巩膜轻度黄染,心肺腹查体(—)。舌红,少苔,脉细弦。双手甲印8个。中医辨证为:肝阳不足,寒湿内盛夹热;具体方药如下:乌梅50g、 细辛3g、川椒6g、当归15g、桂枝10g、黄连3g、黄柏10g、 党参15g、制附片(先)10g、生芪30g、虎杖30g、蜈蚣3条、大腹皮15g 、白芍30g 当归20g、山萸肉20g、守宫30g 水煎服,日一剂。 配合川乌90g,草乌90g,海藻150g,海浮石150g,川椒60g,猫爪草90g,胆南星90g,山慈菇120g,壁虎120g,肉桂90g,浓煎外用,每日1次。金龙胶囊、华蟾素口服。 2009年3月23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腹部B超示:胰腺回声不均,胰头钩突明显增大,范围约5.6×3.6cm,回声增粗不均,边界不清,与下腔静脉分界不清;肝内胆管积气,胆囊积气;盆腔肠间隙少量积液;CA199:11.57ku/L(正常值:0-37ku/L)。3月31日再诊诉:唯口干仍不缓解,查体:舌暗红,苔薄,脉弦细;上方加茯苓30g、莪术10g,配合血府逐瘀汤,其他药继用。 复查B超:胰头结构大小为23×11mm稍低回声,边界不清,病灶继续缩小。2009年10月13日再诊诉易腹泻,日数次,口干,无腹痛,舌暗红,苔薄,脉细弦略燥。于3月3日方去大腹皮、当归,易黄柏15g、加石榴皮15g、厚朴10g,期间出现皮肤瘙痒加首乌30g、防风10g以养血祛风,其他药继用。 患者坚持口服中药1年余,肿标CA199一直正常,2010年6月1日于平顶山第一人民医院复查上腹部MRI示:胰头癌胆肠吻合术后,胰头不大,结构紊乱,肝、脾未见异常。现一般情况可,无不适主诉,舌暗红,苔薄,脉细弦大。继予2009年3月31日方去黄柏、大腹皮、当归加石榴皮15g、莪术10g、吴茱萸5g、白芥子6g、干姜10g;其他药继用。 讨论: 胰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不断上升。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差,病变迅速,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加之胰腺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故被称为“癌中之王”[1]。黄金昶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根据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不适,上腹痛,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腹泻或便秘。认为其症状与《伤寒论-厥阴病篇》中所述大体相同,厥阴病提纲所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故采用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加减治疗胰腺癌,屡屡见效。 胰腺癌病位在足厥阴肝经,中医辨证属于本虚标实,以肝阳不足为本,寒湿内盛挟热为标。清·吴谦《医宗金鉴》认为:“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既然阴尽阳生,那么厥阴就是顺接阴阳的地方。肝肾同源又称 “乙癸同源”,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孕育相火,一脏兼具水火之性,故容易寒热夹杂;阴尽阳生的阶段,此时阳气始生,故容易肝阳不足;肝体阴而用阳,运用乌梅丸原方取乌梅能敛肝柔肝,当归养肝血,二者同补肝体;附子补坎(肾水)中之阳,助肝之阳气恢复,党参补离(心火)中之阴;肝之阳气不能疏泄则易郁而化火,故加黄连、黄柏清火热之邪,且黄连配附子,一清泻一温引,邪热可尽;干姜,川椒温中,化中焦寒湿;细辛、黄柏合用起沉寒,清湿热;桂枝温心阳通经脉,推动阳气上升。结合胰腺癌易出现肝转移的特点,在治疗时加用养肝之药白芍、当归养肝血,调肝气;加用生黄芪补一身之气血;守宫有祛风,软坚散结,抗肿瘤的功用为治疗肿瘤的良药。 临证加减:黄疸甚者可加茵陈15g,配合芒硝1g、枯矾1g研末冲服;上腹疼痛、腰痛甚者加疼痛点刺血拔罐;便秘者加酒大黄10g;上腹胀甚者再加厚朴10g;湿重口干甚者加薏仁米30g、苏梗15g,湿气化则口干缓解;食欲差者对脾俞、胃俞、足三里刺血拔罐艾灸;腹泻者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同时加大乌梅用量至60g;恶心呕吐者加旋复花15g、代赭石15g;气虚乏力甚者加艾灸气海、关元;阴虚甚者加知母15g;瘀血甚者加莪术10g,水蛭6g;合并腹水者加大腹皮15g、龙葵10g,川椒易川椒目10g,同时与细辛3g、川椒目10g、龙葵10g、桂枝10g、生黄芪10g共研细末敷脐部,外置艾灸,每日一次,每次2小时 [2] 。 参考文献: [1] Jemal A,Murray T,Ward E,etal.Cancerstatistics,2005.CA Cancer Journal of Clininal,2005,55(1):10-30. [2] 徐林,胰腺癌症状与分期、部位相关性研究及中医治法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