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有“讲座”气自华

 行哲127 2012-06-11

腹有“讲座”气自华

——我与上图讲座的四年“热恋”                      

 “赵达!我今天电视里看到你了”,刚一上班,同事小王兴奋地对我说。我一楞,我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怎么可能在电视中露脸呢?,我说:“你可能认错人了,小王认真地说:没错,你正在参加上海图书馆的讲座呢,我与上图讲座四年热恋的秘密让电视给泄露了天机…….

回想四年听讲座的经历,真是感慨不已。每到双休日,我先是拿出上图讲座当月的“排片表”,找出自己心仪的讲座,把这个时间先给锁定住,做到“专时专用”,雷打不动。然后才来安排家中的事情。因此夫人到了双休日,先是摸清我本周听讲座的时间安排,然后在其余的时间中由她来布置“家庭作业”,我那上初中的儿子,不解地问:“爸爸,你为什么每个星期都要去听讲座呢,讲座真的是这样吸引人吗”?我笑着说:“如果你去听了,一定也会像我这样上瘾的。嘴上我随口说着,但脑子里却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个信息、资讯都如此便捷的时代,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这种面对面的讲座究竟有什么魅力让我心驰神往、锲而不舍呢。我觉得理由有四个方面。

     一是听讲座的知识浓度要比看书高 

青年时期我就比较喜欢看各种书,文学、哲学、历史、政治,不一而足,看书是我吸取知识的基本方式,书是我精神家园中的座上宾,然而自从我有了讲座这个“新欢”后,听讲座成为我获取新知的首选, 书架上的那些书也逐渐地被我“冷落”了。因为我觉得同样两个小时的看书与听讲座,所获得的知识浓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演讲者围绕着一个专题进行阐述,其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不是一、二本书多能涵盖的。有的讲演,是集学者学养和修养之大成而形成的精华,同时有些专家学者演讲的专题可能是他学术上的一个最新创见,其新颖性、鲜活度与文本上的知识不能比的。在我们这样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如何选择一种高效、优质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我的切身体会是到上图听讲座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是听讲座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

阅读是一个单向学习的过程,而听讲座则是一种双向式的学习。这种双向式的学习集中体现在每一次讲座结束前的听众与演讲者互动环节,在这个互动环节中,学者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回答把整个讲座引向了高潮,怀着对问题的探求、智慧的追寻,知名学者与普通市民在这个特殊的教室中,平等地交流着、沟通着,此情此景让我感怀不已,这正是上海着力营造的学习型城市的一个极好缩影。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听友中不少银发听众的“思维年龄”是那样的年轻,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新思潮、新观点的敏锐把握,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求知热情,更激发起我加倍学习和探求的激情。

三、听讲座还可以为工作解疑释惑

四年的听讲历程,不仅拓展了我认知的视野,还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记得去年有两次讲座,对我工作上的帮助非常大。一次是周国平讲“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另一次是易中天讲“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这两位专家的精彩讲演,解开了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本人在纪委从事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上下共同探索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究竟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落实到基层,这个问题时常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教授在讲座中阐述了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要做到善良、丰富、高贵。这六个字很深刻也切中时弊。对于领导干部提升自身修养很有借鉴意义。而教授所提出的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家文化”的观点,为我们分析贪腐者因在亲情关上守不住底线而锒铛入狱背后深层文化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听讲座也是结识专家学者的捷径。

听讲座的另一个收获就是能通过上图讲座这个平台,与社会各界人士相见、相识。很多炙手可热的名人纷至沓来。有文坛宿将金庸、王蒙;影视红星张瑜、何赛飞;学界中坚周国平、易中天;传媒新锐白岩松、曹可凡等,本人虽已过了追星逐名的年龄,但是能与这些心议已久的名人、学者零距离的接触、沟通,对我们听众来说,仍不失为是一种充满惊喜和自豪的美好体验。

一厚叠五颜六色上图讲座的入场券见证了我与上图讲座四年“热恋”的历程,更给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上图讲座中心全体老师对我的关爱和指教;

三大本密密麻麻、记录工整的笔记本;

一批热爱生活、孜孜以求的讲座“发烧友;

以及源自讲座、又超越讲座的对学习真谛的体悟、对人生境界的求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