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和通胀也是中低收入者的公敌

 梧桐引凤凰1950 2012-06-11
 

     5月份物价回落幅度同样超出了市场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同比上升了3%。专家们普遍认为,5月CPI出现了大幅回落,这说明虽然目前通胀存在波动,但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内,CPI的走势基本上是逐渐下行的趋势,预计决策层今年年初所定的将CPI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有望实现。显然货币当局认为,每年4%以内的温和通胀不仅可以接受,而且还有利于保增长。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最近几年普通老百姓明显感觉到官方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偏低,甚至远远低于自己的生活开支增长幅度。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的CPI数据过于失真,并不能反映我国当前真实的物价水平,拿失真的数据给当局作为参考,极易产生政策性误导。不仅如此,我认为决策层对我国的通胀的容忍度过高(不超过4%),要知道美国政府的通胀红线——核心通胀率是不得超过2%。那么,中低收入群体为啥明显觉得CPI数据明显忧虑呢?

     首先,很多人认为,要确保国内经济增速,就必须要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润滑剂,所以这二年GDP增速都在9%以上,那只要将通胀控制在4%以内就可接受。但是一直以来,我国GDP的结构失衡“重数量,轻质量”,虽说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了40万亿,但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政府对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来拉动,而像这样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耗资巨大、效率低下,而且难以真正创造多少社会财富,还极易引发通胀,所以GDP虽然增长迅速,但能够转化为百姓的收入和福利增长的却很少。大规模基建投资,必然会引发通胀率上升,而民众的收入增幅较小,他们自然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通胀压力。

     再者,当前国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严重,据世界银行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我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已经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基尼指数由0.28上升到危险的0.5。这就导致了一边是中国富裕阶层因投资收入增长较快,对物价上涨并不感冒,再加上富裕阶层的非食品类支出远比食品类支出占比较大,另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增幅和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面对物价上涨,只能压缩其他非食品消费支出,不得不增加食品消费支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低收入群体自然会明显感到官方的消费价格CPI指数偏低。

     最后,中低收入群体要肩负养老、看病、买房、上学的支出需要,只能把钱存银行,所以大多数人不敢在非食品以外大肆消费,当他们面对货币当局对通胀采取适度容忍之后,中低收入群体目前极度担心的是:一、“适度通胀”弄不好极可能演变成“恶性通胀”,这需要决策层对货币调控具有较高的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显然我国的货币当局目前还很难做到;二、即使是“适度通胀”,假若这种通胀长期存在,日积月累,其结果与短时间的恶性通胀毫无差异,都是吞食民众财富,危害经济发展。本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众想积蓄点钱以应不时之需,如今对通胀实现“适度容忍”,那要不了几年,货币一点点贬值,中低收入群体靠自我能力应对危机的能力缺失。届时政府再要启动民间消费和投资应对经济危机的后盾不复存在。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靠财政剌激,低利率、政府举债投资、货币超发都无助于经济由“求数量转向求质量”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要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两手都要抓,一边是要确保经济的增长,但绝不是政府举债大规模投资拉起的经济增长,这样极易因信贷扩张和社会资源的损耗而引发通胀,而是要提高民众的收入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靠民间消费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如果中国经济是靠民间投资和消费来拉动,那货币就无须超发。二、对通胀要采取零容忍,而绝不是控制在4%,因为即使在4%以内,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也会增加他们的消费支出,减弱他们拿存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中低收入群体感觉CPI指数明显偏低,是因为他们抗通胀的能力本来就弱,分配不公本来让他们十分诟病,如果再加上通胀导致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