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城楼

 黑老赵 2012-06-14

忻州城楼

忻州城楼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于忻州市旧城北门。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忻州城原有四座城门,均建有城楼,只北门城楼独存。城楼高三层、十七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三滴水、歇山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整个城楼,红柱蓝瓦,画栋雕梁,富丽堂皇,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编辑摘要

目录

1 简介
2 历史考证
3 历史意义

忻州城楼 - 简介

忻州城楼忻州地图
忻州城古称秀容,位于太原五台山途中,为忻州行署、地委驻地。春秋时,忻州属晋国,战国时归赵,秦汉时属太原、雁门郡、太平郡。隋代为新兴都、雁门。唐、五代、宋时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年为雁门道。忻州城有一个带有象形意义和传奇色彩的俗称,叫“卧牛城”。传说因城池地形西高东低,顺坡而建,远望色黄而广袤,状如一头硕牛面东而卧:一侧挺凸如弓弧,酷似卧牛之背;城墙顶上排列有序的雉堞又像牛的脊梁,“卧牛城”便由此而得。

忻州北城门楼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楼身座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更显其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在忻州城内,虽然东西南北都有城门,但北门城楼却是“卧牛”的性格内涵和风云象征。垣顶四周的城垛十分考究,重檐三滴水,歇山式;楼体布局合理,构思精巧;形制巍然而富丽堂皇,虽逾百载,威仪不减当年,像一位气度风雅的贵夫人,虽年迈,其身韵的贵气仍显示着清代高层建筑风格和精湛的造型境界。城墙巍巍耸立,外涂朱红,下筑券门洞,洞顶甚高。底阔3米多。城墙内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曲折通上墙顶。墙顶四周砖砌围廊,中部为上楼。门楼面阔7间,进深4间,三层檐下,四周共有红色廊柱22根。两层廊柱间置木栏板。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联结严实,是城内唯一的高层木结构建筑。

忻州城楼 - 历史考证

忻州城楼忻州城楼

忻州北城门楼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于这一次大修,明代学者余继登特地写了一篇《重修忻州城记》的文章。文章开头说:“忻州于古为阳曲,外控云谷,内蔽全省,最称要害。而地势平旷,无山河为之关阂,虏阑入,凭城为守,城仅筑土为之,易于溃坏。至嘉靖之季,虏无岁不内讧,忻父老子弟时苦蹂躏,萧然步之矣,筑以砖石而蒿目,疮痍之民不任吏役,官无见,和虏后益复,骚扰加剧,因二十余年,郊无垒,州无城,城无守御之备,垝垣敝甲以待市而不虞其变。”由此知道,敌人变本加厉的入侵,土城墙的颓废倾圮,百姓的“时苦蹂躏”、“和虏的益复”等乃是此次修城的重要原因。倡导者何许人也?文中云:“万历丙申巡抚中丞魏公(允贞)行部至忻,慨然太息,亟令主者揣厚薄、度崇卑、量经费,凡既具矣,与督府王公合疏以闻,报可。“这里清楚的说明倡导人魏允贞,是指令”主者“先拟出修城经费计划,再呈报上级部门,以求得到上级的许可与支持。

根据有关资料所知,“城墙包的提倡与实行,是与大炮的广泛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元朝以后明代普遍推广”(见《忻州城探微》)。隍三重,深二丈,阔丈余。建四门,东“迎晖”,更名“拱辰”;东北角隍三重迹存,余止一重,南北门外皆有关厢筑郛。善墩堡,修亭障,所在皆然。虏奉约束,边人释戈负耒,谁不谓可幸无事?吏治拊循,士民练简戎伍,辑宁疆场而博安静之悦。楼橹睥睨,靡弗壮丽。珠联璧合,相应成趣,上这次修建的筹划之周,规模之大,用费之多,人数之众,历时之长,质量之高,造型之美,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均超过了第一次,为以往所不能比拟。这次修城组织领导的人员除山西巡抚魏允贞外,还有太原府同知贾一敬,岚县添注典史、静乐署邑事赵梦麟,分离者为忻州官邱允升,清源县县丞曹汝宏,总经理为太原府知府赵彦、周诗,忻州知州张尧行(号河柱)。

忻州城楼的滥觞史,《重修城垣记》中说:“嘉靖二十八年筑浚垣堑,增设敌台,缮修堞楼”;余继登《重修城记》中云:“万历二十四年甓以砖石”,“楼橹睥睨”加之,当时的山西巡视魏允贞写有《阅忻工南楼纪兴》,诗云:“日暮轻裘更朔风,登楼慷慨与谁同。千峰堆血胡尘净,百雉连云汉戍雄。兵法古来兼地利,人谋今亦借神工。丁宁刺史无他策,保障惟欺善后功。”同时期的学者推官侯正鹄写的《和中丞魏公阅忻工南楼纪兴云韵》道:“层楼城上依天风,万里空蒙一望同。睥睨西连秦塞险,云山北拱地图雄。九原峰火形偏壮,三晋关河势转工。牧马河水清胡骑绝,和戎谁复更论功。”

忻州城楼是明代始建的。然而,明代的这种城楼仅仅是“楼橹”而以,也叫“望楼”,以为了望目标,作防御戍守之用,造型较为简陋。而成为现存的城楼,乃是同治所建,它是在望楼的上层部分增高饰顶,以使楼体结构复杂而美观,从上面看,如鸟奋翅而起飞,由下端观,檐阿华彩而轩翔。

中国的砖砌拱券建筑技术到元明时期已经普及,各地城门的顶部由过去的木质结构发展到了砖石加工结构,其跨度也明显增宽,形状更为规格和美观。忻州北城门楼底端下砌拱形门洞,洞顶高旷而豁朗,底宽3米余,交通方便而深长,两边是光滑平整的青石阶,门扇铁裹而铆钉密匝,启动时轰隆有声,分作前后两幢。城门内侧各铺台阶拾级而上,曲折回环拐向垣头,以便战需和登临。垣顶四周的城垛十分考究、精工,石道专供穿行,与楼身组成协调而相应的整体。门楼面阔7间,进深4间,设彩色围廓,全部用贵木安装。重檐三滴水,歇山式顶。3层檐下四围共有巨形立柱22根,上两层立柱间设置木栏板,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捷,联契严实,是城内唯一的高层木结构建筑。整个楼体布局合理,构思精巧,形成岿然富丽堂皇,虽逾百载,威仪不减,充分显示了清代高层建筑风格与精湛的艺术造诣。

由于历史的风风雨雨,自然的剥蚀消磨,尤其是十年浩劫的严重摧残,仅有北城楼幸存,作为忻州城发展变化的见证,有诗云:昔日巍巍一卧牛,今朝空余北城楼。秀容新姿闻三晋,高台独秀掩风流。

忻州城楼北门城楼
其余三门,即南门、东门、西门三城楼的外部形状、建筑结构、雕饰设计、窗棂安装等与北城楼全然相同。四座城门,前箭楼(此楼一般系砖石结构,门窗狭小)、后城楼,成双配对,彼此瞩望。八幢楼各门牌矗立云霄,争相媲美,如鸢斯飞,凌空欲翔,典雅壮观,满眼风光。各门牌匾题字,北门“晋北锁钥”是概括忻州凭险扼隘,易守难功,为太原的门户;南门“三关总要”是综述忻州遥控三关,为其后盾,如臂使指,干系甚重;西门“九峰雄峙”,是指出忻州西部岗峦错迭,挺拔突兀,景色绮丽,气象万千;东门“双流合抱”,是指出忻城东面牧马、云中二河奔腾,渐至合流,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四门匾额,既有位置,又有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博大精深,耐人寻味,“忻州不赖”,美不胜收。

忻州城楼 - 历史意义

忻州城楼忻州城楼
在城门楼顶层檐下,高悬一方醒目牌匾,浮雕四个大字:“晋北锁钥”,光绪六年版《志序》说:“忻郡为晋阳北路门户。”因而后人的文字说忻州是“保卫太原的金汤之要”。“晋北锁钥”的形象性和准确性,便在于隐喻这座门楼是山西北部的一把巨锁伟钥:绥靖百姓,抵御寇敌,敌来我“锁”,敌退我“开”。南倚石岭赤塘之险,北扼忻口、云中之隘,位居全晋后藩,他当交通要冲,定襄、静乐分峙东西,宁武、雁门环山拱后,既为三关内障,更属四塞要地,由此才知“晋北锁钥”四个大字的分量。以“锁钥”形容山关要隘的只有两处:一是山海关的联语“两京锁钥无双处,万里长城第一关”;再就是忻州北城楼上的匾额“晋北锁钥”。然而山海关还经过人为的修葺加工,而忻州则纯粹是自然地貌,更为难得。

城墙上修建城楼是古代城池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体配合的必有建筑物,以增强威仪,显示气魄,渲染华丽,同时兼有军事职能,正如《忻州城探微》中所说:“城门楼是古代警戒、指挥必建的军事设施。旧多劫盗,诸忻县置城楼,盗发四面皆守要路,便而擒送。大哉斯楼之作,上可以陈列鼙鼓,下可以禁限中外,近可以张皇斯众,远可以戒励大军。”城门楼不只标志雄伟、烘托容姿,而且有其实际的军事价值。所以一座城池,从整体上看,城门楼、角楼均在建筑墙的关键性部位,便是强调和突出了这个重点。[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