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光为何刹不住官场“招待风”?

 书城问道 2012-06-18

道光为何刹不住官场“招待风”?  

2010-04-13 06:07:42|  分类: 言论 |字号 订阅

 

早在汉代,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官员接待方面的制度。接待的标准都有详细规定。官员的级别不同,吃饭的标准也不同。级别高的可有肉有酒,而级别低的则只有少许肉,不能喝酒。

古代官员非常重视接待时的排场。而且,为了博得上级领导的欢心以求得升迁,或出于利益关系而互相结交,在接待的背后,又往往会伴随着形形色色的腐败。

“一边应景一边交际”,“口头俭朴实质奢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到了清代被各级官员演练到如火纯青的地步。

为此朝廷对招待费一项表面废除。明令:京官到地方去,或上司到下面去,出差费用一律自理,而地方官员或下级则不得宴请和馈赠。

由于清代京官的俸禄较低,为了满足私欲,他们往往将放外任或者出京办差视为捞钱的好机会。而地方官员也乐得投其所好,以谋求仕途的升迁。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地方官和下级不光日常接待要花钱,还得对京官和上级有常年孝敬。所谓清廉的大清,地方政府全年竟有大半时间接待上级官员。如此多的官场接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极大地暴敛天物。

历代上级官员对下级的“招待”,大都采取入乡随俗的态度,他们一旦下到基层,对地方官员的“超规格招待”,一般并不“驳面子”。由此即可看出千年积习之端倪。而破除千年积习,很可能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务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送,私送者定行特参”。

—— 这是道光时代大员林则徐就任钦差大臣时所发出的第一道公文,要求地方政府接待从简,不得浪费铺张。而且自己所带随从极少,不收红包。此令一出,各地官员不知所措。

林则徐的态度令地方官员无所适从,也许林大人是认认真真讲清廉的,他真的想“激浊扬清、兴利除弊”,所以从“招待费”开刀,要求“招待规格”按文本执行。然而,千年流弊岂是他一朝官员能动摇的。地方官员对这样的中央大员不得不表现出迎合的姿态,但在平素场合继续我行我素。

林则徐所在的时代,应该是“招待费”最强调“节俭”的时代。当时,无论最高领导人道光,还是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均以“勤俭”著名。他们似乎在“吃喝”上都很克制。在“克勤克俭”的道光皇帝面前,群臣也全是一副勤俭的样子,早餐吃鸡蛋都要控制数量。

然而,这样的“勤俭之风”并未令穷奢极欲的“招待风”得到根本改变。

从私德来看,道光似乎是个难得的“不浪费”皇帝。他节俭奉公,甚至穿带补丁的裤子上朝。但是国家的进步却不以领导人的私德为衡量标准,而是要看他的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创新力。

  从制度创新力来看,道光皇帝是不及格的领导人。他不主张改革,是一个典型的“守业型”领导,这样的领导,即便再能“省钱”,对于国家的政治进程,也不会有实质的推动与改变。

以,穷奢极欲的“招待风”必然积重难返。

积重难返的官风,必须用假象来伪装局面。“勤俭”的道光时代,为了迎合皇帝的“节俭”之好,大臣只好虚以委蛇,乃至出现了在家里把新裤子撕烂,花“三钱银子”打补丁,然后再穿上上朝的闹剧

“节俭”成本如此昂贵,千年流弊之积重难返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