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力量: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基因”

 王兆善 2012-06-19

软力量: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基因”

 

    “软力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它伴随企业发展的始终,内生于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是一种具有不可复制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幅射力。

 

    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有两种力量在支配着他们的发展,一是硬力量,二是软力量。一般来说,硬力量就是看

得见的力量,而软力量则是企业内在的无形力量。正如引入“软力量”一词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力量是吸引和说服他人的力量”。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在当今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软力量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文化力  

 

    从结构上看,文化一般有三个层面,如外在的器物层面,中间的制度层面,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层面。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的长期实践中认同和践行的价值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器物、制度层次和行为方式,其发展结果也大相径庭。美日企业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种力量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在研究结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一种明智的管理都涉及7个变量: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能、共有价值观。前三项是硬件,后四项是软件。美日企业管理实践的真正区别在于,美国企业家重视硬件,即战略、结构与制度要素;而日本企业不但重视硬件,更重视软件,这正是他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秘诀所在。日本企业之所以重视“软力量”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增长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即精神、法规和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就是说,钱和资本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精神的、文化的要素所体现的“软力量”才是最关键的。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对比了一下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水平惊人的相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绝大部分是出口初级产品,他们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十四分之一。据此,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如今,美国之所以无人能与之抗衡,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表面上是一种硬力量,实际上还有其强大的“软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其无处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冒险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成就了其强大的实力。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品牌国家对外的脸面。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国温州奇迹的创造同样靠一种强大的“软力量”——企业精神的力量。即: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还有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精神。 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也是靠的一种“软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上善若水,灵活机动的创新精神;走出市外,联合创业的拼搏精神。尤其是张瑞敏、汪海、周厚健等一大批企业家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涌现,成为中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不重视“软力量”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的。2001年,具有70年历史、年上缴利润1000万元的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被央视曝光后被迫破产再造,根本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价值观,不重视产品质量,愚弄、坑害消费者,结果终被消费者所抛弃,被市场所淘汰。无独有偶,美国安然公司因做假账,被迫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丑闻,安然公司股东和员工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被送进监狱。安然公司的破产从“软力量”中找原因,就是企业道德底线——诚信价值观的缺失,应验了“良心发霉必然导致事业倒霉”。可见,“软力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西方学者有句名言,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久不衰的背后,必然是其适应企业现状的文化作支撑。谁拥有文化优势,谁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有企业在总结经验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力弱、文化强者兴;实力强、文化弱者衰;实力强、文化强者胜;实力弱、文化弱者亡。成功企业的代表——世界500强实践表明,他们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这些公司重视“软力量”,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注入活力,凭借企业文化力保持了百年不衰。他们与普通公司的不同在于: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正是这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并践行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力,成为企业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优势之本。

 

    软力量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竞争力之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值得重视的是,硬力量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仅有资金、技术、人才、设备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一种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软力量”与之有机融合并整合起来,这些要素优势就难以有效发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年来,为什么中国一些企业盛极一时而后又昙花一现,正如有人编的顺口溜:‘“巨人”倒下了,“太阳”下山了,“三株”入土了,“飞龙”折翅了,“爱多”失恋了。我以为“软力量”的不足是造成硬力量缺失,最后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考察众多被公认是成功的企业时,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使企业久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隐含在商品力和销售力后面的“软力量”,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经济实力。

 

    实践证明,作为核心竞争力之源的“软力量”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不亚于在军事中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其导向力、凝聚力和约束力上。有人可能会说,战略决定企业成败。当然,没有战略的企业是没有归属,没有方向的企业,没有方向的企业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也就是说,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硬力量,那么战略提出和执行靠什么?提出战略不仅需要企业家的个性和创新思维,需要正确的企业哲学和价值观指导,而执行战略更需要一种“上下同欲”的精神理念支持。如果说,战略是决定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那么,企业理念就是及时为战略纠偏,不使战略方向有误,从而做正确的事,把目标变为现实,使不可能变为可能。看起来体制、战略是硬的,是人对环境与能力的理性反映,但是如何执行这一战略,就需要一种人性的力量——“软力量”的有效支持和配合。也就是说,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实施战略,都必须要有一致性的文化认同,否则,战略只能是领导者的一厢情愿、纸上谈兵,难以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企业的资本、技术、设备和产品等物质文明建设,比做人的“筋骨肉”,而将企业职工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素质,比做企业的“精气神”。如果说硬力量是“筋骨肉”,那么,软力量就是企业的“精气神”。离开了 “精气神”,企业自然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如果要想发挥员工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必须强化企业的精气神,以文化俘获人心。

 

    其实,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软力量长期积淀和升华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决定的,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决定的,而制度竞争力无非是物化和固化的理念存在形式。特别是当一项新的全球性技术标准出台后,企业要适应它,拼的往往并不是已有的硬力量,而是企业潜在的软力量。因此,作为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才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的 “基因密码”,是隐藏在产品、行为和制度背后的无形力量,离开了所处的具体环境就难以复制。这也是许多人学海尔总是学不像、学不到的重要原因。其实,海尔以创新为核心的软力量,早已成为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之源。从此意义上说,企业只有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善于取长补短,以开放的态度博采众长,不断优化本企业的文化基因,才能形成自己特色价值体系,把软力量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软力量源于企业持续成长中的人格力

 

    企业即人。离开了有思想的人的相互支撑,企业就如同脆弱的苇草那样,经不住大风大浪的冲击。如果把经营管理比做企业的骨骼脏腑,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的灵魂和“遗传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能够走多远。正如一句广告词:思想走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如果把企业当作有生命的人,那么,人格力就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力量之源,体现了对真、善、美境界的不懈追求。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格上有缺陷的人,其才能越大,越容易危害他人以及社会,在这种人身上,高超的才能是‘恶的武器’,是‘恶智慧’。”这种高品质的人格力体现为企业的领导力、认同力和学习力。三者是有机整体,互为补充和融合,才能成为健全的、富有文化品位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为此,一要培育以价值为核心的领导力。彼得·德鲁克在研究了689家企业后发现:一个企业所能依赖的只有企业精神,而这种企业精神的实质往往受到企业领军人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企业管理者作为为企业的舵手和主心骨,要引领企业这条大船顺利驶向目标,一定要培养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非权力影响力,以高超的文化定力、正确的文化主张、独特的管理理念,通过有效的文化传播,把广大员工团结在一个旗帜下,这样,才能使管理者变成领导者,成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和“首要头脑”,成为企业思想、理念的引领者,才能把领导力转变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因此,领导者必须从战略高度建设企业文化,从经营绩效方面评价企业文化健康情况,从履行社会责任角度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强化以忠诚度为核心的认同力。认同,包含对形势、任务、目标的判断,是权衡损益、明确立场后形成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认同与认知互为因果,是对认知的选择与升华。只有认同才能产生动力,转化为行为。因此,企业要坚持一切以员工为本,以提升员工忠诚度为目标,以塑造团队精神为核心,持之以恒地重视企业员工文化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加强对员工有关企业诚信、发展战略、企业哲学、管理宗旨和企业道德伦理的培训,让员工认同:只有企业发展了,自己才能在共建中共享。实践证明,员工只有以企业为家,把企业的意志变为自己的意志,把个体价值与企业价值融合起来,才能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变“精气神”为士气,变士气为“财气”。三是培育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力。成功企业实践表明,在这“惟一不变的是变”的世界上,惟有持续学习力,创造性破坏,才能产生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最本质的变革就是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变革在于找到一种符合时代、符合规律的新理念,才能创新企业文化,并带动经营管理上的一系列变革。

 

    综上所述,“软力量” 伴随企业发展的始终,内生于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是一种具有不可复制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幅射力,但不可能像“硬力量”那样可以“拿来”或短期内获得,只能立足于自身积累,潜心修炼,长期培育,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基因”。(王兆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