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宿农家:一碗面条的愧疚

 竹风清影 2012-06-20

徐江善

“来一碗面条吧。”在许多城里人眼中,这是既方便又实惠再普通不过的一顿快餐,可从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大山头村采访归来已经两个月了,我却为一碗看似普通的面条愧疚不已。

到达大山头村已经傍晚时分,我们决定住宿在村支书高建生家。看到大家饥肠辘辘地走进窑洞,高大娘迎上来问:饿坏了吧,晚上吃点啥呢?

“下碗挂面吧,又快又方便。”我随意说了一句,便脱鞋上炕,盘起腿与高建生的父亲高毛宽老汉聊了起来。

这里是革命老区,著名的百团大战就是在这里拉开序幕。我们全神贯注听高老汉讲述抗日战争那些事儿,灶台旁高大娘在与儿子高建生低声商议着什么,高建生似乎面有难色,高大娘则坚定地说“就这么办吧”。

不到半个小时,高大娘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面条,每人碗里还卧着一个香喷喷的鸡蛋,她还特意为我们端上半碗咸菜。“山里条件差,凑合吃点吧!”慈祥的高大娘面带歉意。大家早已饿得不行,端起大碗稀哩呼噜吃得正香。这时,我才注意到只有我们4位记者在吃,高大娘一家人和带我们去小山头的村民王迎春并没有动筷。“马上就好,马上就好!”高建生看出我的疑惑,说家里人的晚饭马上就来了。一会儿,弟弟高亮生端来一大盖帘黑乎乎的莜麦面条,这是他在另一孔窑洞蒸熟的,是他们一家近几天的主食。

事后才知道,这一带地虽然不少,但只生长莜麦、谷子、土豆等作物,而且产量很低。村里没有脱谷机、磨面机,要到七八里外的张家庄加工,10元钱一袋,去一次要一天时间。至于吃上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面条,对于许多老百姓更是奢侈的享受。高建生常在县里打工,家境在这个村里算是最好的。前些日子为了孝敬年迈的父母,他买了两斤挂面,父母一直舍不得吃。听了我无意中说的一句“下点挂面吧”,高大娘一定要把这两斤挂面做给我们吃,还把家里仅有的4个鸡蛋一块煮了。

当热气腾腾的莜麦面条端上土炕,高建生兄弟俩、高毛宽、王迎春老汉围上前去,他们拿起筷子,一人挑起一大坨面放在大海碗里,每人一小勺盐面,撒在莜面上,又拿起醋瓶,浇上一点醋,然后用筷子不停地搅拌,便吃了起来……

我为我的无知感到惭愧,算起来参加新闻工作已近30年,自以为对基层的情况很了解,可是,一碗面条却颠覆了我的知识储备和以往的自信。本意是为简单方便不给乡亲们多添麻烦,反而……

据县干部介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静乐县纵向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均年收入1000元多一点的贫困人口还有四五万。

革命老区农家的一碗面条折射出区域发展巨大的不平衡,让我们看到了全面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任重道远,感受到改革开放成果让全民共享的紧迫和艰难。

参评作品简介:这是一篇新华社记者调研报道的副产品,是本报总编辑从内部刊物中发掘改写出来的好稿。文章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朴素清新,以小见大,故事性很强,是一篇透着浓郁“接地气”特质的采访手记,于朴素的感悟中体现出记者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深度思考。是新华社记者长期坚持 “走转改”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