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庄子》得禅意

 月璆 2012-06-20

内容简介:通过《庄子》阐释庄子的思想:淡泊名利、笑谈生死、超然物外和道法自然,感受其中的微妙禅意。以及其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庄子  人生哲学  禅意   社会  作用

 有人说庄子是消极的,我说出此言论者必是不了解庄子的人。庄子的处世态度不仅不是消极的,且对于今天的社会是可贵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浮华的时代,人人躁动不安。不同的诱惑,不同的欲望让人人眼花缭乱,欲罢不能。

读《庄子》,让我们在这样聒噪、污浊的社会中保持一种恬静,安然的心境,让《庄子》荡涤我们心中的尘埃。让那微妙的禅意让我们目空一切。

一、  淡泊名利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最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而今尤甚。不想批判,也不想指责。只是想谈谈庄子对于名与利的态度。

庄子一生就如同他所描绘的那条涸辙之鱼,常常贫困到无米下锅,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尽管如此贫困,庄子从未放弃过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且是那么的幽默诙谐。因此他看淡一切名与利。他在《列御寇》篇讲了一个故事:就在他们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有一次他很荣幸的为宋王出使秦国。那个时候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他走的时候,宋国只给他配备了几乘马。曹商到了秦国,不辱使命,特别得到亲王的欢心,回来的时候,秦王浩浩荡荡送了他上百乘马。

曹商回国后,趾高气昂,对庄子说:我这样一个人啊,要让我住在陋巷的破房子里,窘困的每天织草鞋度日,人也饿得面黄肌瘦的样子。要我这样的生活,我估计我没有那样的能力。我的能力是什么呢?见到大国强国的国 ,讨得他的欢心,换来百乘车马这样的财富,就是我的本事。

他夸耀完后,庄子是什么态度呢?他淡淡地对曹商说:我听说这个秦王有病,遍求天下名医给他治病。能治好他的脓疮的人,就可以赏他一乘车马;能为他舔痤疮的,就可以赏他无乘车马。给他治的病越卑下,得到的车就越多。曹商啊,你去给秦国国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来这么多车马啊?

庄子的话,可谓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同时也说明,“利”这个字是困不住庄子的心的。

同样,对于名庄子也毫不放在心上。他曾把梁国的宰相之位视为一个腐烂的老鼠。在《秋水》篇里他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是个大国。那天,庄子正逍逍遥遥在濮水上钓鱼呢。楚王派了两个大夫去到庄子那里,毕恭毕敬地说:“想要用我们国家的事劳烦先生您啊!”话说得很客气,就是想要请他出山为相,希望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庄子手拿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都三千年了,楚王还把它包上,藏在盒子里,放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

两个大夫回答:“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

庄子说:“那好吧,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活着吧!”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的态度。

这就是庄子一个不为名利所惑,悠然随心随性随缘的老男孩。

佛家弟子都说“看破红尘,目空一切”,可是世上真正看破红尘(诱惑)的又有几人?庄子算第一个。他看破了人世百态,所以他了无牵绊。这不是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一种更崇高的生活态度。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佛家思想有其避世消极之处,但想想我们之所以痛苦是不是为名?为利?若淡泊了这一切,我们是否能生活得更快乐些?

二、  笑谈生死

面对生死,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这是一种“达生”的态度,他渴望生,亦不畏惧死。因为庄子看透了生命的真谛,所以在其妻死后才会鼓盆而歌。因为庄子对生死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所以对待自己的生死上,庄子同样达观。在《列御寇》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快死了的时候,他的很多学生就商量,老师如果真的死了,我们一定要厚葬他。就是要好好安葬他,礼仪用品一定要豪华。

庄子听了,跟他的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这广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就是送我的礼物。这是多么奢侈的葬礼啊!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啊!

实际上,庄子的意思就是,你们不要搞什么厚葬啦。我不要棺材,不要陪葬,不要礼物,你们就直接把我扔在旷野里,交给天地自然就行了。

学生们显然很为难。他们大概以为老师快死了说胡话吧。想来想去,还是要劝劝老师,就说:老师啊,要这样,我们怕乌鸦、老鹰把你吃了。还是做个棺材埋在地下吧。

庄子说:把我放旷野里,乌鸦、老鹰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蚂蚁也要吃我。你抢下乌鸦、老鹰的口粮,喂给地下的蚂蚁吃,干嘛这么偏心呢?这个回答是那么豁达和幽默。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

佛曰:“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庄子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这种佛家境界,他早已超脱了生与死的界限,做到了他所谓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正如佛家所说:“不要再求五百年,如我空门,早已超脱涅槃”。

如果我们也能笑谈生死,那么世上还有什么是我们所不能面对的呢?我们从庄子的生命哲学中得到的不是要多么的达观,而是要得到庄子那颗勇敢的心。

三、  超然物外

庄周梦蝶的故事具有一种虚幻的色彩。是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周,庄子真的疑惑了吗?这其实是庄子更高一层的人生哲学——超然物外。

超然物外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芸芸众生能达到的也许只是短暂的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要的是超然物外的大境界。那种感觉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庄子是如何做到超然物外的呢?

佛曰:“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庄子早已将人世看淡,他又何来的人生八苦呢。他物我两忘是佛家的“从忘我到无我,就是禅心的显现了”高深境界。

庄子无意修禅,却达到了佛的最高境界。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要保持一颗超然物外的心?用这颗心去感受世界的本真。

四、    道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意为:道教仿佛他自己的样子。是在表明让一切顺应自然,保持万物的本性。庄子对于“道法自然”阐释的尤为精妙。他说人要“游心于淡,合气于漠”,让人要遵从自己的本性。对万事万物他同样提倡“道法自然”。

庄子在《应帝王》篇中所讲的混沌之死。表明违背自然的后果只能导致混沌死亡。

同样庄子在《至乐》篇里,借孔子的口,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这只海鸟。

而这只海鸟呢?目光迷离,神色忧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庄子借孔子之口总结说,这叫“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也就是说,这是以养人的方式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养鸟。这是以人喜欢的礼仪对待鸟,而不是以鸟自己的心思在对待鸟。

不顺应自然,弄死的不仅仅是一只鸟,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毁灭。现今社会上违背自然的例子应该不少。可是人类依然我行我素的去改造自然,结果只能让大自然面目全非。这一切的后果的接受者只能是我们人类自己。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类可否真正的懂得回头是岸?

庄子的的人生哲学很多很深,他喜欢用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阐释其中的大哲理。宜静宜和的庄子让我们身处闹市,却可以存有一颗寂静的心。这不是佛家的空空如也、无欲无求的心,而是佛所说的“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是佛祖布道拈花,弟子迦叶微笑。是庄子的逍遥游,说不具体,却可以心领神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