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感于“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指间飞歌 2012-06-20

有感于“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9日 10:44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秦继成

  现在的公交虽然四通八达,但毕竟不能做到出了家门就能坐上公交车。徐州市投资1400万元启动公共自行车建设项目,重点在城乡的结合部设置若干公共自行车停车站点,城市周边群众可租借公共自行车出行,破解了公共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难题。(6月13日《徐州日报》)

  破解公共交通末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看似工程不大,却彰显了当地政府和机关部门情系群众的细心、热心和真心。时下,有些部门和干部不太善于调查研究,干工作、做事情喜好闭门造车地想点子,怕打脑门地定调子,不切实际地铺摊子。结果,所打造出来的一些惠民工程,往往是“失真”、“失信”和“失义”:有的是“虚胖工程”,外观看起来精美别致,内部瞧起来很不适用;有的是“看景工程”,耗资建好的惠民场所,不久便成了“铁将军把门”的观景;有的是“瘸腿工程”,要么是开工时兴师动众、收工却拖延迟缓,要么是硬件很“硬”、软件很“软”,等等。

  为百姓办实事,固然是多多益善,但更为可贵的是要求“精”,就是调研要“精”,不能搞道听途说,要沉到基层一线听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和真言,真正去办群众急办、难办的事情;筹划要“精”,不能拍脑门定调,要善于广纳群言,集思广益地反复论证和科学决策,切实减少群众不满意、群众不高兴、群众不答应的事情发生;实施要“精”,不能搞“形象工程”,既要重质量,更要重效益,让好事在“闭合回路”中高质效完成。

  百姓之事,小也为大。群众看政府领导是不是关心着他们,未必都看党委政府为他们建造了多么庞大、多么豪华、多么现代的一些惠民工程,领导机关为他们谋事时奔跑了多少的路程、耗费了多少的心思,耽搁了多少的休息,有时往往会看重你所办的一两件事情,究竟做到了何种程度。正如有些群众的感慨直言:事不在小,有用就行;事不在多,做“精”就行。便民便民,不仅要有益于民,还要“方便”于民。就像通过设立公共自行车停车点去解决公共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那样,把百姓的出行之事,从市区的各个角落想到了百姓的家里,不仅用起来方便,而且安全可靠、经济适用。

  当前,强化作风和行风的活动在各地不断深入推进,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消除各种不便于群众办事、不利于群众利益的各种“障碍”,切实让群众一路“绿灯”地能办事、去办事、办成事。只有真正地为民着想,群众才会打心眼里答应、满意和高兴。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是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躁的,只有常到基层和群众中间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难;只有实施科学的决策和论证,才能把好事、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但愿“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之类的惠民工程,多些,再多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