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图与伏羲六十四卦演化之猜想(文/李守力)

 大道至简64382 2012-06-21

 【提要】朱熹《周易本义》伏羲四图:《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以及太极图,原来都是非常简易的。

朱熹作的伏羲四图是不成熟的,他自己也承认“造作”。本文用最简单的原始逻辑轻而易举地推导出伏羲八卦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与方位,使伏羲四图简化为两张图,纠正了朱熹的“造作”、“别扭”,大胆猜想应该是恢复了伏羲“龙马负图”的本来面目。

读者只要知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的法则,就会立刻学会伏羲四图和太极图!

 太极图由来已久。《礼记·记运》疏引《中候·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这图究竟是什么样子,后人没有言说,但从以上文字可以推断它是非常久远的,也可能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第一幅杰作。它在燧人氏时已成雏形,后淹没于地下,伏羲时被河洛大水冲刷,复现于世,伏羲因之而又加以创造,遂由太极衍生八卦。这可以看作太极图案发源很早的一个佐证。秦汉以后,易图、太极图很可能散佚民间,在隐逸者、道者手中代代相传,到了唐末五代而由道士陈抟再度公之于世。对太极图的此间流传历程,南宋朱震在《进周易表》中,曾作了这样一段概述:“国家龙兴,异人间出。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明代开始,对太极图日益关注。并出现了两张过去被认为是最早见之于世的太极图,一是明初载于赵撝谦《六书本义》中的,历来被认为是第一张太极图。当时还未称太极图,而称《天地自然之图》(见图)。二是明末载于赵仲全《道学正宗》中的《古太极图》(见图),此图与赵撝谦图相较有两个特点,一是赵撝谦图,鱼头有棱角,而赵仲全图,则线条更为圆润柔和;二是赵仲全图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个区域,这就将卦爻阴阳位数与阴阳鱼图黑白变化的度数更为严格地对应起来,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也大体确定下来。

 

一、天地自然之图

说明:

1、此图原名:“天地自然河图”,胡渭引用时称“天地自然之图”。

2、本图采自明初赵撝谦(1351~1395)《六书本义》,亦称“先天太极图”、“太极真图”,又简称“先天图”、“太极图”。

3、《六书本义》谓世传蔡元定得此图于蜀之隐者。张惠言《易图条辨》认为元初始出,明人盛传之,而托于蔡元定。杭辛斋《易楔》则以为是“三代以上故物”。

4、图中黑白回互环抱,像“太极”生阴阳两仪。若将全图划分八块(见“古太极图”),可见其间包涵八卦之象。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二、古太极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古太极图说明:

1、本图采自清代胡渭(1633——1714)《易图明辨》,胡氏据明赵仲全《道学正宗》而制。

2、此图与《天地自然之图》无异,唯将黑白环互体划分为八块,则图中所涵“先天八卦”之象更为显明。

 

 

 

三、李守力关于太极图演化之猜想:

1、太极图来源于古人最原始的天文观测和天文观念。这就是圜丘:

圜丘坛在国都南郊,5000多年来一直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坛又称祭天坛、拜天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

《礼记》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

《尔雅》云:圜丘泰坛,祭天也。

《周书·作洛篇》曰: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

《周礼·大宗伯之职》曰:冬日至祀于圜丘。

《周礼·大司乐》: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20世纪80年代初期,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发现距今5000年前(经树轮校正、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000年)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群。其中有一座三环圆形 石坛和一座三重方坛。圆坛在东,方坛在西。圆形石坛中内外三环的直径分别为:11米、15.6米和22米。冯时根据西水坡45号墓的南圆北方奇特形制和数据所复原的盖图,与牛河梁石坛三环数据、《周髀算经》七衡图(内衡中衡外衡)三副盖图进行研究比较。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冯时说:“将三环石坛所表现的三衡直径的关系与《周髀算经》七衡图之内、中、外三衡直径的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内衡与外衡的关系完全一致。”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牛河梁三环石坛的考定,证明中国古老的盖天理论在公元前第三千纪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作为早期的盖天图解,牛河梁的盖图完全具有实用性。它不见描述了一整套宇宙理论,同时准确地分至日的昼夜关系。这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确立,必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形成过程,因此,盖天理论的发端必之原始盖图的出现无疑有着更悠久的历史。而牛河梁盖图所表现的五千年前先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已足以令人惊叹!”

“毋庸置疑,如果说盖天理论与勾股法的结合就是'周髀’的话,那么我们岂不是通过牛河梁三衡图找到了最早的'周髀’!”。冯时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中国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勾股数学的方法已经经存,并在天文观测和墓穴、祭坛的设计和建造中应用。

七衡盖天图,是由三衡、五衡盖图发展而来。人们已经从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6500年)陶象模型上,看到了三衡图;残损的一件工艺品上有太阳鸟五衡图;“双凤朝阳纹”的牙雕上同样可以看到五衡图形象。后来,在春秋战国的铜镜上,还有二、三衡图的存在。至于七衡图,我们从1976年出土于殷商妇好墓的铜镜上看到3100前的带有光芒纹的七衡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北京的天坛圜丘和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一样的三层圆坛一模一样,只不过前者加了一些装饰性的汉白玉栏杆。

圜丘是华夏文明持续5000年(甚至可以追溯到7000年)的见证。

 

2、先天八卦图(古太极图)可能来源于圜丘平面图:

《史记·封禅书》:“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云:“坛有八陛,通道以为门。”

《三辅黄图》云:“上帝坛八觚,神道八通,广三十步。”

(从文献上看,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到了北周圜丘演变为“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是继承了北周的传统。)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根据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则,先画出最外圈,左半圈为阳,白色,右半圈为阴,黑色。

为什么先画最外圈呢?因为八卦三爻,初爻为地,中爻为人,三爻为天。实际是圜丘的法则。圜丘最底下的一层代表地,中间一层代表人,最顶层当然是代表天。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第二圈则按上为阳,下为阴的法则。第三圈也是。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最后这张图就是胡渭《易图明辨》据明赵仲全《道学正宗》而制的“古太极图”,也就是先天八卦图、伏羲八卦方位图。

(注:以上三层圆图太极图演变引用自:郭彧先生《谈所谓“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

3、按照以上法则,只要在七衡图上继续画下去,就得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4、朱熹《周易本义》卷首列九图,其中冠以“伏羲”之名者有四图:《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朱熹看来,圆图是从横图中分拗转而成,并谓“圆图有些子造作模样”。正是因为他有此偏见,方会有如此困惑:“《易》逆数也,似康节说方可通。但方图则一向皆逆,若以圆图看,又只一半逆。不知如何?”   

看来朱熹对自己的这个杰作实际上很不满意。因为从横图拗转为圆图的逻辑依据实在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以延续5000年的圜丘三衡平面图以及七衡图推导先天八卦太极图和伏羲六十四卦,就一点也不显得别扭了。而且我们发现:朱熹画的伏羲八卦方位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两图中,卦画是由内向外画,这种画法是不合理的。只有由外向内画,5000年圜丘、三衡图七衡图、先天八卦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之间才能“一以贯之”。

 5、先有黑白图,后有阴阳爻。

根据当代专家的考证,朱熹《周易本义》画的河图与洛书,实际上都属于古洛书体系。我们本文所讨论的太极图则属于古河图范畴。

6500年前伏羲见到的龙马负图应该是类似斑马背上的斑马纹,因为斑马纹也是黑白相间。

考古发现,最初的阴爻阳爻是数字,奇数就是后来的阳爻,偶数就是后来的阴爻。商朝出现次数最多的筮数是“六”、“七”、“八”,周朝出现次数最多的筮数是“一”、“六”、“八”(六、八的甲骨文写法都是两画,后来就成为两道横的阴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