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辨证论治【转】

 孤独薰依草 2012-06-21
辨证论治
多发性大动脉炎目前国内尚元统一辨证分型标准,参考近期文献资料,根据本病临床不同症状表现,辨证分至如下。
1.气滞血瘀
主症:头目眩晕,头痛健忘,视力减退,时有眼前发黑或昏厥,胸闷肋痛,腹胀,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舌质暗紫,苔白,脉沉涩或消失。
治则: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消遥散加减。白芍、白术、当归各10克,柴胡、茯苓各12克,甘草6克,郁金、枳实、木香各15克,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各9克。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血,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气,郁金、枳实、木香以行气疏肝,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以活血通络,共为佐药。
2.热毒内结
主症:发热或壮热,口渴欲饮,汗出,或伴有关节疼痛,身起红斑,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克,生地黄20克,赤芍、丹皮各10克,生石膏25克,天花粉、丹参、鸡血藤各15克。方中用苦咸寒之水牛角为君药,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臣药以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赤芍、丹皮以凉血活血,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热养阴,丹参以活血通经,鸡血藤以补肝养血,共为佐药。
3.阴虚内热
主症:午后或夜间潮热,盗汗,两颧潮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或伏而不出。
治则: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鳖甲各15克,生地、丹皮、银柴胡、石斛、地骨皮各12克,川芎、丹参、麦冬、知母各9克。方用鳖甲入至阴之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味相合,共为君药。生地甘凉,滋阴凉血;知母苦寒,滋阴降火,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两药共为臣药。丹皮以凉血,银柴胡、石斛、地骨皮以清虚热滋阴,麦冬以生津,川芎、丹参以活血化瘀。
4.气虚血瘀
主症: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胸闷,气短神疲,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四肢无力,或麻痹疼痛,脉细涩或伏而不出。
治则:益气养血,通痹复脉。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克,桂枝、白芍、赤芍、当归各15克,熟地、川芎、鸡血藤各12克,牛膝、桑枝、秦艽各9克。方中黄芪为君药,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脉;白芍以柔肝养血;赤芍以活血通络,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共为臣药。当归、川芎以行气活血通络、熟地以滋阴;鸡血藤、牛膝补肝肾养血;桑枝、秦艽以通络除痹。共为佐药。
5.阳虚寒凝
主症:形寒怕冷,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甚则青紫,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无脉。
治则:温阳通痹,活血化瘀。
方药:温阳通脉汤加减。附子、桂枝各12克,麻黄、黄芪、川芎、当归、丹参各10克,细辛6克,甘草5克。方中附子辛热以温阳散寒为君药。桂枝、麻黄细辛性温,共用以温通血脉,共为臣药。黄芪以补气,“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血行;川芎、当归、丹参以活血化瘀,共为佐药;甘草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以上方药,每目1剂,连服3个月为1疗程,每年可连服1~2个疗程。待病情稳定后,可制成丸剂,续服之以巩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