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佳 生于1938年,广东省南海县人(今佛山南海),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广州市中医院院长、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专职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是广东省第七、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每天18时,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温某,男,55岁。就诊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 【发病过程】 主诉:双足背浮肿2月。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自服复方利血平降压治疗,血压控制不详。 2 【首诊证候】 现病史:患者自诉2月前跑步后开始出现双足背浮肿,踝关节及以上部位未见浮肿,伴口干口苦,无怕冷,纳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体查:双足背浮肿,按之凹陷,未见明显静脉曲张。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辅助检查:B超提示右侧下肢股总静脉瓣返流>3s。 3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肿胀。 证型:气虚、湿热瘀阻。 西医诊断:1.下肢静脉功能不全;2.高血压病。 辨证论治:患者先天禀赋不足,久行久站,耗伤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血脉不畅,气虚不运,运化水湿不力,故表现为下肢浮肿;湿困中焦,郁而化热伤阴,则出现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为湿热之象,脉细为气虚之象。综上所述,证属湿热瘀阻兼气虚。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消肿。 处方:黄芪20g,苍术15g,黄柏15g,薏苡仁30g,泽泻15g,牛膝15g,白芍20g,甘草3g,土地骨20g,鸡血藤20g,丹参20g,川芎10g。7剂。 4 【随诊过程】 复诊:2019.11.05 足背浮肿稍减轻。 辨证论治:患者病久,湿瘀之二邪互结盘踞,以致湿邪难去、瘀血难消,故坚持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在前方基础上加大祛湿活血之力量。 处方: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泽泻15g,车前草10g,丹参20g,川芎15g,当归15g,益母草15g,黄芪15g,茜草15g,桃仁10g。7剂。 三诊:2019.11.12 双足背浮肿已大部分消退。 辨证论治:患者浮肿明显减退,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效果彰显。其为外有湿热、内有血瘀兼气虚,实为本虚标实之证,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现患者其标已去十之八九,需巩固其本,脾气健运水湿能化;故黄芪加量以增强益气健脾之力,加桂枝温通血脉。 处方:黄芪30g,茜草15g,薏苡仁30g,泽泻15g,苍术10g,黄柏10g,当归15g,丹参20g,川芎10g,桂枝10g,甘草3g,益母草15g。7剂。 5 【按语】 患者因下肢股总静脉瓣膜返流,出现足部肿胀,行走后加重,诊断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归属中医“肿胀”范畴。 罗老认为,该病主要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停而成瘀,瘀血阻络,血脉痹阻,水湿外溢,而发本病。 方用四妙散清热利湿,同时配合活血药物,如鸡血藤、丹参、川芎、桃仁等。罗老认为活血同时,更应谨记“血不利则为水”的经典古训, 重视活血利水药物的应用,如益母草、茜草等。黄芪扶助正气同时还能利水消肿。三诊时用桂枝疏解郁阳,鼓舞阳气,宣散于肌体,阳气得行,血自可流通。■ (本案编写:唐珍珍 钟镜锋)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脉管炎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