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学《庄子》

 传统文化网站 2012-06-21

(代序)

一直都想译解《庄子》,但一直拖到译解完《管子》之后,为什么呢?被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给忽悠了。他们说庄子论道是玄而又玄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的道,又是指人的精神境界的道。司马迁说:“其著述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因此众多专家学者教授们评价说:其叙事井井有条,故事性强,擅长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其次,气势雄伟,想象奇特。再次,笔法变化多端,善于比喻,变化无穷。有水月镜花之妙,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似乎庄子只是在讲故事,而没有论道。再加上我译解《论语》时,曾参考过《庄子·盗跖》一篇,很不高兴庄子对孔子的描述,故而在译解完《老子》后没有着手于《庄子》。

今年二月,在译解完《管子》后,开始着手译解《庄子》,发现并不是那回事,庄子全篇都在论述人生道路,万事万物的道路,庄子认为,仁爱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关键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仁爱的行为方式只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坚持孝悌仁义、忠信贞谦这八种外在的所谓美德,并不见得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比如《逍遥游》,逍遥,指人不受任何拘束,悠闲自适,逍遥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实际上是指人的精神、思想不受任何拘束,悠闲自适,逍遥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就可以有无限的想象力。然后,庄子笔锋一转,由想象转回到现实,至人,就是真实的人,能承认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就能面对真实的世界,就能解决面临的问题。人不能仅靠想象面对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用想象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人的社会如同大自然一样,有高山有河流有丘陵有溪谷,你踏入社会,就如同踏入大自然,没有所谓的平坦,没有所谓的公平,必须要面对真实的社会,承认真实的社会,才能想办法克服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学习知识,学习想象,学习思维,学习面对,乃是人生的第一要务。

《齐物论》,是讲学习、认识万事万物,是紧接《逍遥游》而来,齐物指的是万物平等,我们在认识万物时,一定要平等地对待万物,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对待万物。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明白事理,才能掌握事物关键,以顺应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而且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认识事物的普遍性,不要抓住个别的特异性不放,要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事物,才能对事物的作用有全面的了解。再者,我们认识万物,要看对活着的人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那么还要穷研究什么呢?即使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也不能钻牛角尖,要适可而止。所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一定要看清时势,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行为,才是关键。认识事物,首先一定要学会观察,然后使用类推或反比的方法,不要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及万事万物,尤其是在利害关系上。认识事物,还不能固执己见,抱着过去陈旧的观念不放,因为事物是相对的,是非是没有标准的。庄子实际上是讲学习、认识万事万物的要决,关键,我们只有弄懂了这些,才能开始学习,才能学得出来。否则,我们学了几年,乃至十几年,只是浪费岁月,浪费青春。

《养生主》,所谓“养生”,即是养育生命,主,即是掌管。要想让生命在这个人世间长存,那么必须要有知识,只有掌握了养育生命的知识,才能活得更好。而怎么样学习知识,就是关键的事了。庄子首先提出,学习知识必须要忠实笃厚,不要投机取巧,然后庄子举出庖丁解牛的例子,意在说明,专学一样,同样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不论我们学习什么,只要心灵不残缺,什么都可以学。另外,在学习中,一定不要有什么束缚,如果有束缚,一定要打破束缚,打破牢笼,让思想自由翱翔。因为,只有思想自由者,才能探寻到事物的根本。

《人间世》是讲人要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人世间。颜回初生牛犊不怕虎,尚未学成就敢去卫国纠正卫君的过错,被孔子教训了。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懂得社会的复杂以及人心的善变。那么怎样才能懂得社会懂得人呢?要想懂得社会懂得人,首先要认识社会认识人。要想认识社会认识人,首先要把自己排除,不要让亲情、利益牵着走,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失,才能认识清楚社会和人。如果有自己的利益牵涉其中,就会按照利益的需要而判断人,这样就会造成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按照偏见而行为,于是越走越偏,最终偏离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我们在认识万物时,一定要平等地对待万物,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对待万物。认识事物,首先一定要学会观察,然后使用类推或反比的方法,不要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及万事万物,尤其是在利害关系上。认识事物,还不能固执己见,抱着过去陈旧的观念不放,因为事物是相对的,是非是没有标准的。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明白事理,才能掌握事物关键,以顺应社会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

《德充符》,就是规律充满心中而符合大自然,庄子首先举出王骀的例子,说明,一个人,是否聪明有智慧,是否是人才,关键要看他是否能认识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逆规律而动,即使再表现得聪明有智慧也是个愚蠢的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的,人再有怎么强大的意志,也不能改变大自然所赋予生命的物体会改变其生老病死的规律。最后,庄子对惠子说,我们对待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不能依照自己的感情来判断,而是要抛开自己的感情,顺应自然而不增添什么。这最后的总结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大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与厌恶来判断事物,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事物应该按我们的想象来发展变化,而不管事物真正的道路和规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就导致了我们与事物的脱节与对抗,当然最后也就导致了我们的失败。

《大宗师》,大是极大,宗是尊崇,师是效法。尊崇效法什么呢?尊崇效法天道。庄子一开始就论述真人,真人是什么人?就是真实地依照、因循大自然规律的人。真人随遇而安,随时而安。什么叫随遇而安呢?就是处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处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这并不是说,真人没有自己的道路,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自己的道路,才能够随遇而安、随时而安。不论什么环境、什么时候,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然后庄子论述了学习、读书的方法,天没有在乎生死,当然也就没有在乎钱财利禄、名誉地位,人要尊崇效法天道,为什么还会在乎生死,在乎钱财利禄、名誉地位呢?学习、读书,尊崇效法天道难道就是为了博取功名,找到钱财吗?当然不是!学习、读书,尊崇效法天道其实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生死置之度外,把钱财利禄、把名誉地位置之度外,把逍遥自在、从容地度过今生今世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

《应帝王》,是讲顺应上天而兴旺,庄子首先举出泰氏的例子,说明他是一个能顺应上天而兴旺的人,然后用狂接舆的话批驳了日中始颁布自己制定的法度准则的错误观点,然后又举出天根和无名人的例子,说明顺应上天,一定要去掉私心杂念。庄子通过阳子居与老聃的对话,说明顺应上天的道路和规律,要顺应民心、顺应时势。然后庄子又通过季咸看相的故事说明顺应上天的道路和规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着重于规律的实质。如果我们不把握住道路和规律的实质,那么就会做名声的载体,就会做谋策的府库,就会做事情的担保,就会做智巧的主宰。最后,庄子通过虚拟的三个人表达出他对待上天的道路和规律的态度。全篇一气呵成,告诉我们,对上天的道路和规律只能是顺应,而不能是怀着私心杂念去辨别和判断,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抓住实质,才能真正做到兴旺。庄子所说的顺应,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要根据上天的道路和规律而安排我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

在《骈拇》篇中,庄子意在讨论自然本性与非自然本性的问题,庄子一开始提出仁义如同并生的第六个手足指头一样,是不自然的,然后他继续论述仁义如同过分的明目、过分的耳聪一样,也是不自然的,庄子认为,人的本性要靠引导,而不能靠强迫,随即,庄子消极地认为,人都是要死的,何必去在乎什么是非善恶呢?最后,他总结出人们是改变自己的本性去从属于仁义。仁义真的是强加给人们的吗?当然不是!其实,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仁义礼智信观念的产生。人的智慧来源于人的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又受着风俗习惯的强大影响,人们从小就被身边的各种风俗习惯所熏陶,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世界观则决定了人的智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改变旧的、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确立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而就增长了智慧。而智慧的增长,则可以让人们对行为方式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才有好的、善良的、符合不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这难道都是强加的吗?

《马蹄》篇,庄子还是在讨论自然本性与非自然本性的问题,由于圣人、统治者的追随者的盲目追随,抛弃了圣人最根本的核心——规律问题,反而转向仁义、道德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规范成为束缚人的条条框框,成为压迫人的礼法、礼教,所以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虚伪、虚假。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有各自的道路,有道路必有其发展规律,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我们是沿着人生道路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而不是沿着仁义和道德的道路走完人生旅程的,也不是沿着社会行为规范走完人生旅程的,更不是沿着人的意愿走完人生旅程的,规律的发展演变也不是根据仁义和道德的规则进行的。我们的人生道路,是根据我们的人生观念而展开的,而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有混乱的人生观念,那么就只有混乱的人生道路。一个念头的出现及实施,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导致人生道路改变方向。其实,仁义和道德只是道路两旁的告示牌,而不是人生道路的根本,我们废弃了根本而高举着告示牌,走进了迷茫的荒山野岭,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帮助呢?

《胠箧》篇,庄子着重批判圣人,他以为是所谓的“圣人”促使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促使了私有制的发展,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导致盗贼横行,天下由此大乱。其实,人类智慧的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能由此而怪罪于圣人。所谓的“圣人”,不过是比平常人聪明一些罢了。私有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不要消灭私有制而实行公有制,而是怎样平衡私有和公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义提倡公有,保存私有,而现代资本主义提倡私有,保存公有。而人类社会的未来,必然是私有和公有这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繁荣富强。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在私有制的制度下下多一点公有的观念,毕竟人类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人的社会。

《在宥》,是观察而保佑,观察天下之形势,观察天下人之情态,观察以后保佑他们。庄子提出保佑而不提倡治理,是因为治理会束缚人的自然本性,治理是人为的管理而不是自然的规律,既然不是自然的规律,甚至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就不可能保持长久。然后他借用黄帝的寓言故事,想要说明黄帝是用仁义扰乱了人心,而广成子所谓真诚的道才是回归自然的唯一途径。然后庄子又借用鸿蒙的寓言故事,希望人们彻底抛弃私有意识,听从“大人”的教化,要求人们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的状态。在庄子的思想意识中,人们正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才发展了私有制,而私有制的发展才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混乱,以及社会的混乱。庄子认为,对于这种混乱,治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不如放弃私有制,引导人们回归到自然生存的状态,按照天的道路和规律而生活。按照庄子的这种想法,人也就和其它动植物一样了,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天地就恢复正常了。既然是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人们也就没有什么痛苦与幸福的概念了。庄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了痛苦与幸福的概念,才是真正保佑了人民。

《天地》篇,庄子以天地为题,要求人们了解天地的道路和规律,顺应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从而创造自己的道路和规律。天地的道路和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自自然然地自然运行,不去做什么,不治理什么,不要求什么,不得到什么。而人一出生,就不停地要求,不停地去做,不停地去治理,不停地去得到,最后,反而丧失了人的本性。庄子认为,这种人由于不懂得天地的道路和规律,违背了天地的道路和规律,没有创造出自己的道路和规律,从而都是短命的。人如果想保持长寿,就要效法和学习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不去做什么,不治理什么,不要求什么,不得到什么。

在《天道》篇中,庄子着重于论述天的道路和规律,天,是按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旋运不息的,它空虚安静无私而又无所作为,然而它却促使了万物的生长存活。而我们人类,不仅懒惰,而且喜欢私有,喜欢充实,喜欢喧闹,还喜欢胡作非为。庄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职责去做。然后庄子借用尧舜的故事举例,说明古人是非常崇尚天地的,能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然后又借用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说明与其高举仁义,不如效法天的道路和规律,倡导人们认清道路和规律,人们如果能够认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就能明白仁义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然后庄子转到修身问题上,说明人也应该效法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不去有意作为于什么,而应安静而随时势应对。然后庄子强调,光读书是没有用的,要用心去体悟,才能真正了解天地、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最后庄子以齐桓公读书的例子说明,并借轮扁之口说出,书上、文章里的语言有许多言外之意,如果不用心去体悟,那么所读到都是糟粕!

在《天运》篇中,庄子用七个故事说明了天的运转的道路才是根本所在,而日月、云雨、刮风只是表面现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路,那么人的道路呢?在人自己的心中。人的道路无法窥察,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们的表面的行为方式。那么以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就能判定一个人吗?不能!我们看问题、看人、看万事万物,都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表面现象,而是要看到其内在的道路。只有抓住了根本的道路问题,我们才能对其盖棺论定。我们现代人,似乎读了大学就是人才,似乎有了一点技能就是人才,似乎有了钱就是有本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外在的、表面的行为方式,而这些所谓的人才,动不动就会违法乱纪,所以导致现代人都糊涂了。到底什么是人才?!我们不能根据表面的行为方式来判断问题,而是要根据其根本的道路来判断。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观念,自己的人生道路,再加上有技能,才是一个人才。否则,顶多是个歪才,偏才,甚至是蠢才。庄子着重的是论述表面现象、表面形式与内在道路的不同,指出所谓的仁义、怨恨、恩爱、夺取、给与、劝谏、教诲、使之得生、处死等等这些,其实都不是人生道路,而只是行为方式。因此,不论是统治者,或是教育者,都不能拘泥于表面现象、表面形式,而是应该加强对人生道路的教育,对了解万事万物道路的教育,才能使人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刻意》,就是严以律己,庄子着重论述那些严以律己的人,其实就是崇拜圣人、仁人、善人的行为方式,只想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而没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价值判断,没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只会高调评论、讥讽、嘲笑、咒骂世俗及世俗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这种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人云亦云。这种人难道不是愚蠢的人吗?如果我们崇拜某人,那么我们就应该考察他的主见、信念、观念及他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仅仅模仿他的行为方式。那么圣人的道路和规律是什么呢?就是恬淡虚无,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就是纯粹的人,所谓纯粹,就是不使其精神亏缺,能以纯素为体的人,就称为真人。庄子很反对那些模仿他人行为方式的人,我们要学习、要模仿,只能是学习、模仿他人的道路和规律,从他人的道路和规律中总结出经验,得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模仿的不能只是表面现象、表面形式,而是要学到真髓。

在《缮性》篇中,庄子论述的是修身养性,庄子认为,人们其实是不用修身养性的,只要树立了自己的主见、信念、观念,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根本用不着什么修身养性,更不要说依据世俗的观念来修养自己的心性。世俗的观念为什么不可信任?因为世俗的观念都是人们小聪明的展现,依靠这种小聪明,人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傻,心智只会越来越混乱。庄子提倡智慧,只是希望人们凭借智慧树立起自己的主见、信念、观念,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希望人们凭借智慧去穷尽天下、穷尽万事万物的规律。万事万物只是依照它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发展的,人也是依照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出生而成长而死亡的,穷尽,只是一种短暂的识别,反而有害于人生的道路和规律。

《秋水》,是庄子借若干故事不露痕迹地描述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的一篇论文。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大小、贵贱、是非,都是有各自的道路和规律的,从道路的角度来看,万物根本不存在什么大小、贵贱、是非,因为万物都是根据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生存在这个天地之间,万物并没有说什么我大我小、我贵我贱、我是我非,万物就是这样根据天地的法则自然而然地存在,我们为什么非要去区分什么大小、贵贱、是非呢?我根据我的道路和规律而生存于世上,我与万物是平等的,万物与我也是平等的,万物分辨过我是什么吗?我为何还要去分辨什么大小、贵贱、是非呢?万物都在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存,没有坚持“自我”,人类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呢?难道人类的本性仅仅就是“食、色,性也”吗?从庄子本篇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人类的本性不仅仅是吃饱、繁殖下一代,而应该是舍弃掉“自我”后的本性。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饱、繁殖下一代,那么人们也就等同于野兽动物了。人之所以不同于野兽动物,是因为人自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了“自我”。然而,“自我”并不是需要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坚持“自我”,而是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放弃“自我”,随同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社会角色,才是人类真正的本性。也就是说,人们如果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坚持“自我”,那么就是最愚蠢的人。

《至乐》,是讲最大最高的快乐,快乐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长久有短暂,人们对快乐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不论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长久是短暂,都是由于万物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造成的,你有什么样的道路,就有什么样的快乐,活着有活着的快乐,死去有死去的快乐,富裕有富裕的快乐,贫穷有贫穷的快乐。自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快乐。所以,万物的一生一世,人的一生一世,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是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只要找到自己正常的人生道路,也就能拥有快乐。

《达生》,庄子着重探讨的是通达生命,如果能够通达生命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做到养生,能够养生才能拥有快乐。因此,达生、养生,须用心专一,排除干扰,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若是没有意义地活着,岂不是等同于用来祭祀的猪一样了?那只将要用来祭祀的猪,生前不是也过得很豪华吗?这说明养生应养气凝神,做到忘名忘利,忘人忘我,“大智若愚”、“呆若木鸡”,使自性与物性合一,顺物性而动,以天合天,则无所不成。所以,人的生命、人的命运,都要顺从自然趋势,要顺势而动,才能有所成就。

《山木》,以篇首二句中“山木”为篇名,山中之木有自己的道路,有的成材而被砍伐,有的不成材而能保全自己,反观人世,同样如此,有的人贤能有才而遭厄运,有的人无才反而官运亨通,尽享荣华富贵。那么,人们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庄子通过九个寓言故事,指出人们应该顺乎自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而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的人生道路,是根据我们的信念、观念而展开的,有什么样的信念、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但无论怎样,我们的信念也好,观念也好,人生道路也好,都要顺乎自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比如说,生长在现代的人,总不能持有君主统治、封建制度的信念、观念。生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也不会有无产阶级的信念、观念。也就是说,你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应该适应这个社会而有自己的信念、观念。然后根据自己的信念、观念而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

《田子方》篇着重的是人生的道路和规律,通过凡国之君的事例,说明了国家与名誉地位财富一样,都是身外之物。也就是说,无论国家的存亡与否,无论名誉地位财富的存在与否,我仍然是我,我仍然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直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达到我幸福、快乐目的。

《知北游》,是《庄子》中比较重要的一篇,是庄子集中论述“道路”的一篇文章。庄子提出道路是万物之本,既产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并主宰其运动变化,天地万物都不能离开道路。庄子还论述道路是不可知的,并对事物矛盾对立,新故相除,死生交替的发展观作了多方面阐述。

在《庚桑楚》中,庄子着重探讨的是道路和规律,人只有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谈到仁爱与最佳行为方式,连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没有,都不知道是什么,光讲什么仁爱与最佳行为方式有什么用呢?人的本性就是吃饱生存下去,通过男女交配繁衍后代,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道路。所以,在吃穿基本上都能满足的情况下,还想要去索取更多更好的其实并不实用的东西,因而也就引来灾祸。因为欲念支配精神就叫做逞强,过多的欲念就是攀比心理的根源。因炫耀与歧视而出现攀比心理,因攀比而出现了逞强,因逞强就会引来事物的发展壮大,因事物的发展壮大就会引来灾祸。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人生道路上,人们要有恒常的本性,少有“我”、“私”的概念,才能得到别人的谅解。这其中的关键是我们内心的持守与信念,有了内心的持守与信念,才能把握住人生道路。再者,社会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狭隘的立场观点来判断复杂的社会。至于我们的行为,不能按照自我意识来行为,而是要根据我们的人生道路和规律来行为,按照天地的、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行为。如果我们按照自我意识有意识地行为,就是人为,“伪”,就会破坏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规律。我们的人生道路和规律一旦被影响、被破坏,那么我们的这一生也就是痛苦的一生,失败的一生。

《徐无鬼》篇的主旨是庄子“无为”观点的阐述,庄子通过十五个故事反复论说“无为”。认为人只有“无为”,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我们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知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凡是做不得已要做的事,不叫“有为”,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叫“有为”。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就叫做“有为”,去做干涉天地、万物、别人的事,就是“有为”。尤其重要的是,庄子举出三种“无为”的例子,实是后人应该警惕的,然而,后代若干人,往往借口“无为”而什么都不做,或批判“无为”而什么都要做。这些人只是简单地理解“无为”与“有为”,从来没有好好往深处思考到底什么是“无为”与“有为”。

《则阳》篇的主旨在于有关道路的论述,反映了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篇都牵涉有关道路的论述,说明了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就是痛苦的一生,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就能获得幸福与快乐。

《外物》篇,是指外在的事物。全篇的宗旨在于阐明,凡事不可强求,一切应按照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行为,描写了庄子达到“得意忘言”的境界。庄子用雄辩的语言说明了自己的言论不仅有用,而且是遵循了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的。

《寓言》就是以假托他人之言来阐发自己的道理。这是庄子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法。之所以要假托别人的话,之所以要尊重古人的话,之所以自己要说许多支离的话,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天地、万物的道路和规律时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人类也要时时改变自己,无所作为,以适应变化着的天地、万物,才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快乐生活。

《让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主题,放弃名誉地位财富,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庄子说明一个人,最可贵的就是能够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人走在人生道路上,会有风雨霜雪,会有春夏秋冬,会遇到名誉地位财富,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影响我们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都不能让我们放弃自己的人生道路。因为,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获得幸福与快乐。

《盗跖》篇,庄子通过孔子与盗跖、子张与满苟得、无足与知和的三篇对话,说明了一个人最终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盗跖虽然振振有词地批判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可是他走的道路却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因为他最终会以烧杀抢劫、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被反对、被消灭。满苟得极力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想要恢复人的本能、本性、真情,但是他忽略了人的信念,所以他也走不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无足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有钱就是长寿体安快乐之道。但是他却忽略了金钱所带来的祸患,是令人防不胜防的。因为他的崇拜金钱,也会导致他走不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想要求得长寿体安快乐之道,最好的方法是树立起自己的信念,树立起“公天下”的世界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观,“幸福至上”的价值观,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求得长寿体安快乐的幸福。

《说剑》篇的主旨在于说明为政当如剑道,用剑的道路有三种,天子的用剑,诸侯的用剑,庶人的用剑。天子、诸侯的剑道是无形的,但剑锋所指,人人宾服,而庶人的剑道,却只是匹夫之勇。如果身为庶人,赵惠文王不会听信庄子的话,可是身为一国之君,赵惠文王不得不仔细思考庄子的话。因此,本篇可说是《应帝王》篇的继续。

《渔父》以虚拟人名为篇名,庄子借老渔翁之口表达出他反对儒家的“饰礼乐,选人伦”,他认为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已成为伪善,是违反人性的。确实,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很多人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编造出许多所谓的“礼”,即社会行为规范,用以约束广大人民的行为。而他们自己却不遵守这些“礼”(行为规范),反而是为所欲为,拚命收括、压榨、剥削劳动人民。所以,庄子的反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及御用文人已经以统治阶层的利益为主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正确思想,只有孟子、荀子等少数几个人继承,而且他们的思想传播也很有限,被世俗的主流的统治阶级的舆论所淹没、所覆盖。所以庄子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列御寇》篇,通过九个故事,说明了人的辨别能力的重要性,说明了人的智慧要用在学习上,只有通过学习,一个人才能拥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

《天下》,其宗旨在于说明探讨万事万物的道路问题才是最主要的,除此而外,其它学术思想并不重要。如果连某一事某一物的生长发展变化的道路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能知道它的规律呢?又怎么能知道它的结局呢?就象庄子在《天运》中所说的,仁爱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关键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仁爱的行为方式只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坚持孝悌仁义、忠信贞谦这八种外在的所谓美德,并不见得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通过以上简要的概述,想来您已经明了《庄子》一书说的是什么了吧!所以,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读《庄子》,虽然也能做到成功的人生,但却会很累很辛苦。如果能读《庄子》,那么就会轻松地树立起自己的观念,从而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幸福与快乐。所以,一定要读《庄子》。

武  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