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望》

 碧锡 2012-06-22

脉望   作者:(明)赵台鼎

共十章,一章序,八章正文,一章跋(bá,跟序对应的写在后面的就是跋)

《脉望》粹集儒、释、道三家精要于一书。


    天机者,脐下一寸三分也。圣人下手养胎仙之处。

    《三元会议》云:“子为六阳之首,以应冬至。故当静坐凝神,去除万虑,一念规中,默调其息而符候之。至亥末子初,阴极阳生之时,肾中一阳之炁忽尔发动,即举心念以应之,使真水真火混而为一,谓之水火既济。午为六阴之首,以应夏至。故午前静坐凝神,待阳极阴生之际,心中自然一阴之炁下降,即举情以合之,存于心田神腑,勿令咽下,乃为坎离交垢之道也。常人于此水火升之时,或行走笑谈,或酣睡,以致水火不能既济。至于卯酉二时,乃为心肾二炁交分之际,应春秋二分之候,亦须澄心静坐,听其自然,绵绵若存,此为沐浴之功也。除此四时之外,余时不拘。”

    《口诀》云:“便就动处略提起,凝住一念,助其腾腾上冲,谓之釆。闭气于下,使心气迎之与之交媾,谓之合。”故卓壶云云:“彼土如何发动,与此土如何对举?真:音演。疑为“铅”字误。之未生也,有为之媒。真之既生也,有为之机。铅汞之相见也,有为之防。铅汞之归釜也,有为之胎。以至沐浴抽添,何莫非真土之妙用也哉。”

    眼之于色,为业甚大。眼见心欲,心动神疲,是以五脏之神,皆从眼漏为第一。根眼通心,心乃神宅,眼既见,心必动也。道之大而至高,超出乎无色之界。(眼之上为无色界,泥丸乃玉京山。)

    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性者属知觉,命者属形质。

    元炁小运随日,子在肾,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真修之士不见功者,以旺时不收,损时不补,散时不聚,合时不取。不知交合之时,又无采取之法,安得比天地长久、日月坚固哉。

    肝本心之母,肾之子,传道肾气以至于心。肺本心之妻,肾之母,传道心液以至于肾。气液升降,如天地之阴阳。肝肺传道,若日月之往复。故曰气传子母,液行夫妇。

    心之见于内为脉,见于外为色;以舌为门户,受肾之制伏,而驱用于肺;得肝则盛,见脾则减。肾之见于内为骨,见于外为发;以两耳为门户,受脾之制伏,而驱用于心;得肺则盛,见肝则减。肝之见于内为筋,见于外为爪;以眼目为门户,受肺之制伏,而驱用于脾;见肾则盛,见心则减。肺之见于内为肤,见于外为毛;以鼻穴为门户,受心之制伏,而驱用于肝;见脾则盛,见肾则减。脾之见于内为藏,均养心肾肝肺,见于外为肉;以唇口为门户,呼吸定往来;受肝之制伏,而驱用于肾;得心则盛,见肺则减。人之五行,相生相克,而为夫妇子母,传气衰旺,见于此矣。

    肾气投心气,气极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配合真一之水,名曰龙虎交媾。日得黍米之大,名曰金丹大药。保送黄庭之中。黄庭者,脾胃之下,膀胱之上;心之北,肾之南,肝之西,肺之东;上清下浊,外应四色;量容二升,路通八水;所得之药,昼夜在其中。若采药而不进火,药必耗散而不能住。若进火而不行采药,阴中阳亦不能住,止于举发肾气,壮暖下元而已。若采药有时,进火有数,必先于铅中作汞,借气进火,使大药坚固,永镇下田,名曰采补之法。

    肝主魂,应于目,神之存也。肺主魄,应于鼻,气之调也。

    人有八漏:目之泪,肝漏;鼻之涕,肺漏;口之唾,肾漏;外汗,心漏;夜盗汗,小肠漏;寝而涎,脑漏;梦与鬼交,神漏;淫欲者,身漏。是皆五阴六入、十二根尘之所交接。

    金木水火之炁,非土不成。心肝肺肾之元,非脾不养。

    叩齿之法,左为天钟,右为天磬,中为天鼓。若去却不祥,则鸣钟伐鬼灵也;制伏邪恶,则鸣磬集百神也;存思集神,念道至真,则鸣鼓朝真圣也。要闭口缓颊,使声虚而响应深也。

    蔡季通《睡诀》云:“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此为古今未发之妙,殊不知本出于《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能息心,自冥目。”此睡诀也。

    三宝者,天宝、灵宝、神宝;分为玄、元、始三气;降于人为三田,曰枯,曰炁,曰神,此内三宝也。教有道、经、师宝;道宝,太上三尊也;经宝,三洞四辅真经也;师宝,十方得道众圣;又纵、籍、度三师,此外三宝也。《内秘真藏经》云:“贫性寂灭,尘累无染,戒行不亏,是为法宝。嗔性不起,不愤外尘,定无生转,是名师宝。痴性无取,无恼无患,慧通无碍,是为道宝。此非内非外,非声非色,一真澄湛,善莫大焉。

    《楞严经》以情为外分,想为内分。盖心动于内曰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故为内。意缘于外曰想,人之阳气有冀者也,故为外。情积不休,能生爱水;诸爱虽别,流结实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想积不休,能生胜气;诸想虽别,轻举实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纯想即飞,能生天上。情少想多,轻举非远。情想均等,不飞不坠,即生人间。情多想少,流入横生。七情三想,沉下水轮。九情一想,下洞水轮。纯情即沉,入无间狱。欲界众生,末后着尽于此矣。修行人绝诸情想,直超三界。

    夫人之所以欲寿其身者,岂非以身为我有乎?然以身为我之所有,则可;谓身为我则未也。夫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块然器也,而非性也。视听言动,虽出于性,然亦非性之体也。盖交于物之用也,此皆与器同尽者也。性也者,灵明独照,与天长存,不以少而盛,不以老而衰;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故曰天命也,此则真我也。而人多执身为我,于是得失交乎前,忧喜躁乎中;汩于其情,挂于其身。而所谓真我者,茫乎不知为何物,豈不大可悲哉。

    《圆觉经》“晏坐静室,安处徒众”;《维摩经》“空其室内,除诸所有”,皆谓屏涤杂念,虚其心也。

    修行人,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道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语言则福全。”亢仓子之语也。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物指精气,其次即为耳。能孩其耳目,使如婴童,则修真之事毕矣。故曰:“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精生有时,时至神知。百刻之中,切忌昏迷。遇生则采之,毕即静养之。若静中昏沉,是坐则行,是卧则坐,昏退依旧静,所谓四威仪皆可行道也。浩气者,刚大之气,正气也,塞天塞地,而其体充,故不惴不馁。夜气者,清明之气,元气也,生天生地,而其机微,故或隐或见。

    根从何生?惟识根,然后能归根。命从何始?惟知命,然后能复命。《灵枢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白玉蟾云:“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谓归根复命。”(心凝曰神,神静曰性。)草木从根而发,人之根在神明之舍。

    耳目之窍,吾身之门也。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神明之舍,吾身之室也。

    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形死神不灭,身异性常存。

    “息”之一字,释家谓之数息、调息,道家谓之踵息、胎息,儒家云“瞬有存,息有养”。息以喉者死,息以脐者生,意以踵者仙。

    以古人切要一二语,时自味之,以发吾圆转之机,庶不至于死定,所谓熏修密养而彻之者也。切要语者,如黄蘖曰:“莫于心上着一物。”大慧曰:“常令方寸虚豁豁地。”可师曰:“冷冷自用,了了常知。”清凉曰:“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真觉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慧曰:“分别不生,虚明自照。”圭峰曰:“但以空寂为自己,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

    《楞严经》:“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òu水泡]发。”《圆觉经》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盖见空色皆不离觉性之中也。又色、空二法,相对立名。空相在觉性之中,亦为障碍。故《心经》云:“空即是色。”言但有空相,空即是色,色即为障碍矣。

    修身之事,不外四字“绝欲除想”而已。绝欲则有铅汞药材,除想则有真土和合。

    《楞严》八还,《圆觉》四归,二十五定轮,二十五圆通,其理一也。

    受生之初,命根立于肾间;脱胎之始,真息寄于脐下。及其长也,斧斤其根,息者莫甚于色心,宜首戒之;佐恶莫雄于酒,宜痛绝也;百病莫长于怒,宜潜消也。数有乘除,财无多畜也。才涉意料,便属妄想,宜断妄也;心一系缚,即属烦恼,宜去烦也。P64

    肾中,根也;神室,蒂也。结胎成果,须要根蒂相连。呼至于根,吸至于蒂,根蒂相连,乃久视长生之道。非呼吸为真要,乃绝呼吸为真要。

    耳鼻皆不能动,眼口皆可开辟。惟天人目不瞬,而至人口无所食,圣贤言不妄发,盖眼口能动,尤贵于无动。善修身者,尤当留意于眼口。
  
    华阳真人曰:“子时肺之精华,并在肾中,号曰金晶。晶者,金水未分,肺肾之气,合而为一。”

    色声香味之不住,受想行识之皆空,威音以前法身也。意必固我之皆无,喜怒哀乐之未发,太极以前本体也。二教之旨,曷(hé,何,什么)尝异哉。

    儒教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等,顺也。玄教含眼光,抑鼻息,缄(jiān,封;闭)舌意等,逆也。释教不住色声相等,并逆顺而俱忘之。

    读书贵有眼。如《道德经》则有无二字是眼,《楞严经》则心目二字是眼,《心经》则观照二字是眼之类。

    “天地定位,而易行乎其中”者,天地者,吾身之天地也;易行者,吾身之易行也。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是形灭而种无所附也。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是神去而形亦灭矣。易者,其吾身之生理乎?其天地之根乎?易者,呼吸也,真息也,非口鼻之呼吸也。故曰:“出日入月呼吸存,皆在心内运天经。”

    灵空为体,事物为用。目睛不瞬,邪不能动。此持正念之法也。不如此,难得正定。

    《辅谈》云:“欲知时辰阴阳,常别以鼻。鼻中气,阳时在左,阴时在右。亥子之交,两鼻俱通。丹家所谓玉洞双开也。”《三极筌蹄》云:“刻漏以身推测,神定气和,则内外符合;神昏气躁,则时晷(guǐ,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差互。如子时左通,丑时右通,十时亦然,亥子中间,寅卯中间,巳午中间,申酉中间,阴阳俱通,乃甲庚丙壬之要也。”
 
    《灵宝毕法》云:巳午二时,绝思虑,收心肾,则龙虎自交。

    草木子云:“形之所以生也,必资于精气血。精之荣以须,气之荣以眉,血之荣以发。形之所以立也,必资于筋骨肉。骨之余也,齿。筋之余,爪。肉之余也,耳。”

    邵子:“形统于首,神统于目,气通于肾。”

    动物本诸天,所以头顺天而呼吸以气;植物本诸地,所以根顺地而升降以津。故动物取气于天,而乘载以地;植物取津于地,而生养以天。
 
    《素问》曰:“根于内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灭。”故植物去皮则死,气在外也。动物伤内则死,神在中也。(P70)

    北极,瓜之蒂也。南极,瓜之攒花处也。赤道,瓜之腰围也。

    牛虽有耳而听以鼻,龟虽有鼻而息以耳。凡言龟息者,当以耳言也。水虫不瞑,土虫不息。

    孔门传道以仁,《大学》言道以善,《中庸》原道以性,诚者理之实,元者善之长,一者数之始,中者物之心,极者理之至,皆圣贤谕道之极则也。

    以气摄精谓之药,以心炼念谓之火。采药元容易,烹煎亦不难。心头无一事,真火透三关。(P72)
 
    八卦中,六卦主动,惟坤艮地山,屹然安静。学道之人,艮与谦卦为第一义。(P76)

    老子冲气以为和,庄子纯气之守,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其道一也。

    人之气聚则生,散则死;盛则壮,惫则衰;通则畅,壅则痈;和则平,戾(lì,会意。从犬,从户。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必曲其身。本义:弯曲)则病。

    龟配危星五行水,应人左肾生根始。蛇配虚心水中火,应人右肾能关销。故玄帝有龟蛇蟠结之象。(P81)

    一切道引,以闭息为主。一切修养,以断欲为主。息不闭,则气不聚,虽道引而何益。欲不断,则精不住,虽修养而无功。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列子云:“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形质具而末相离,故曰浑沦。观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liè;有矮墙、水流、田塍、围墙等含义] ,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乃复变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未雨而雷,雨必不成。未行而言,行必不成。

    唇之上何以曰人中?若以为人身之中,则当在脐腹间。盖自此而上,目耳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单窍。上三画阴,下三画阳,合成泰卦也。

    善保养者,无它法,惟护外肾,使不着寒。见南人着布裙,甚以为非,恐凉外肾也。又云:“夜卧当以手握之令暖,谓此乃生人性命之本根,不可不保护也。”  

    《阴符经》曰:“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蔡季通注云:“心因物而见,是生于物也。逐物而丧,是死于物也。人之接于物者,其窍有九。要有三,而目又要中之要。三要,耳目口是也。”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孔子答回问“仁”,以视为首。西方论六根六识,必先曰眼,曰色,均是意也。

    心者,人之神明,出入莫知其乡,自非心法之有要,何以制其心之神明出入哉。孔子曰:“非礼勿视。”朱注云:“礼主于敬。”孟曰:“不下带而道存焉。”朱注云:“视不下带,而至理存焉。”《大学》引《书》“顾諟[shì字从言从是,”“言”与“是”联合起来表示“正确的言论”]天之明命”,朱注云:“常目在之。”横渠曰:“下其视则心柔,柔其心则敬。”此皆言心法之要,必先以视为持敬之地。

    《玉枢》云:“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老子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尚书》云:“唯学逊志,务时敏。”夫曰柔,曰弱,曰逊,其义深矣。(P88)

    《心经》“照见五蕴空。”《楞严》“五蕴尽”。夫五蕴空尽,则能出神而道可成矣。《圆觉经》“如器中簧,声出于外”,即《楞严经》“受阴尽者,心离其形,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也。

    绝欲则肾不漏精,静默则心不失神,定息则肺能安魄,简视则肝能育魂,凝思则脾能安意。

    胃与脾为表里,贮[zhù]水榖[gǔ;善]以养五脏。《难经》为“五脏之气,皆会于胃”。且津之润燥,系于思一。为六欲所诱,思不得其正,则见食为涎[xián;唾沫],逢哀为泪,愧生汗,怒涌血;往而不返,内失滋养,精炁与神,从而散泄,但余枯骸,是为死之徒。若六魔伏诺,思得其正,有主于内,则津生肾脘,灌溉四肢,流汪丹鼎;精气与神因之凝合,生之徒也。(P89)

    无色界上种民天也。人之本性,湛[zhàn深,清澈]然虚明,譬[pì]如太虚,不容一物。妄想诸爱,如空中华;生死轮回,如结空果。人能返本还元,一念不生,万缘顿息,乃生此天,始为不坏。修真之士,始于克念,至于无念。诸阴消尽,真阴圆明,决超三界,即不坏真空,无上法身也。今若据《楞严经》所言,则无色界犹为不了义。

    每朔旦之前,月与日会于箕[jī]斗之乡。 箕斗为艮,艮卦阴侵阳也,号月鬼路。月每至此而失其明,故曰丧明,有若世人顺行阴阳五行、生老病死、寒暑代谢也。

    初关炼精化炁,念住;中关炼炁化神,息住;上关炼神还虚,神住。(P93)

    《玄牝[pìn]歌》曰:“一阳萌处急下手,黑中取白无中有。一时辰内管丹成,九载三年徒自守。”《青华秘文》云:“以目垂观于心,却以心放下,送入阳宫;徐收而又纵,则阳起矣。”《青霞秘文》云:“以意逢迎,谓之黄婆媒娉[pīng]。以目内送,谓之青女传言。人身之气随意而动,意行即行,意止即止。故送入鼎中,随意面止,不复下流,谓之采药。药生火到之时,不过顷刻逢迎,故谓之金丹顷刻而成规中。”《秘语》云:“便就动处略提起,凝住念头,助其腾腾上冲,乃是癸[guǐ]生须急采。”《篑[kuì]中书》云:“真息绵绵之时,默加存想,气穴之中,两肾之间,如有气从此出。久之屈身以心下垂,微纵而起者四五次。垂而复想,想而复垂。数日后微见气动,至月余方见上升。惟此气难升,既升之后,心气略闭,则不劳而降矣。不忘不助,乃其法则。至于纯熟,则静极而阳气自生,不必如前之用力也。先天无为之景,将自得之。”宋若虚云:“阴极阳生,寐极阳举,急急借照,偃[yǎn;仰面倒下]身握固,观窍良久,则阳气自回。”以上各家,大同小異[yì异],皆采药口诀也。

    修行在志,如何是志?丘真人曰:“勿令念起是志也。”

    修行不用太急,久而不得心变。戒思虑神全,戒言语气全,戒色欲精全。神圆不思睡,气圆不思食,精圆不思欲。依此三全,自然三圆。

    日用者,静处炼气,闹处炼神,行住坐卧,皆是道也。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诀了。
    元海中已有丹母,水火熏蒸,所咽饮者,皆真液之炁,流入胃中亦能绝谷止饮。

    阴阳之道,精液为宝。子能守之,后天不老。

    八字妙门,一元真法。虚心实腹,饥气渴津。(P97)

    或问卫生之经,曰:“人之有息,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之象也。若欲静坐,先须调息。调息与数息不同,数息有意,调息无意;绵绵密密,若存若亡;息之出入,心亦随之。息调则神自返,神返则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自交,谓之息息归根。入道之初机也。”(P103)

    世人终日苦扰,精神困惫,全仗夜间一睡,始勾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于阴,坎之象也。至人有息无睡。谓之息者,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先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与虚空同体;与虚空同体,则与虚空同寿。

    心之官则思,思原是心职,良知是心之本体,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根底造化,贯穿人物;周流变动,出入无时,如何禁绝得它。

    王龙溪云:“儒者之学,以尽性为宗。性者,万劫无漏之真体。只缘形生以后,假合为身,而凡心乘之,未免有漏;故假修命之术以炼摄之,使涤除凡心,复还无漏之体,所谓借假修真修命,正所以复性也。即以养生家言之,性以心言,命以身言。心属于乾,身属于坤。身心两字,即火即药。一切斤两法度,老嫩浅深,皆取则于真息。真息者,性命之玄机,非有待于外也。是故尽性以至命者,圣人之事。修命以复性者,学者之事。及其成功一也。若谓吾儒不足以养生,而别取于命术,是自小也。老氏长生之说,自有所指,非执吝形骸之谓。养生家未免滞于形骸,即为凡心有漏之因,并老氏之指失之矣。”(P106)

    性之神识,感物而动谓之心,心识为物所惑谓之意,意识为物所蔽谓之情。格物者,非格去外物,乃格去我交物之识也;使此识不我蔽,不我惑,不我动也。故正心诚意即是格物,意诚心正即是物格。复性即是致知,复性即是知至。诚正之外,非别有格心;意诚之外,非别有物;天性之外,非别有知也。格致诚正,名目有四,其实是一时事。中人以上,可以言顿格;中人以下,须渐格也。

    天命之谓性,命字有长存不灭之义。言性者,长存不死之物也,心意非其伦也。盖心意缘物而起,物去而灭,其名为识,虚假之物也。性则物来亦不起,物去亦不灭。了然常知,迎之不见其始,尾之不见其终,其名曰知。真实之物也。率性谓道,言顿悟此性也。修道谓教,言渐悟此牲也。顿悟诚而明,知至也。渐修明而诚,致知也。知性则知天,天道也,修身立命人道也。

    圣人之道,虽贵无心,然识垢未除,心岂能尽其妙也?必克念而后可以无念,存心而后可以无心。如此,虽未至于知性,亦不失为养性。虽未至于知天,亦不失为事天。

    瞬有存,息有养。瞬属目,为神出入之门;息属鼻,为气出入之门。神属性,气属命。瞬息相依,则神与气相抱;神气相抱,则魂与魄相附。魂魄相附,则性命在我,而圣域不远矣。此存心养性之第一关也。释以数息观为初门,道典谓“人之息与天地相合”。

    天性之灵明为知,心意之晓了为识;知是德,识是病;知之德曰智,识之病曰惑;向背之间而已。背觉合尘为惑,背尘合觉为智。心意是惑,诚正是智。念起是识,觉之是智。识中有识曰凡,智中有知曰圣。内典云:“即其情识,示现智海。不离尘劳,繁与妙用。”此转识为智之法。故曰:“圣人之道,在夫人日用常行间耳。”

    妄心又谓之识神,真心即谓之佛性。

    老子曰:“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nào烂泥,泥沼]约柔乎刚强。廉刿[guì刺伤]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水。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偾[fèn败坏,破坏]骄而不可制者,其惟人心乎?”《楞严》曰:“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孟子曰:“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三教之论“心”如此,皆谓妄心扰动真性。

    树衰培土,阳衰气补。含育元气,慎莫失度。

    闭气者,非闭噎[yē堵塞;塞住]其气也。乃神定气和,绝思忘虑,便鼻息悠然,若有若无。

    《内工口诀》:“以静极无念为主,每于亥末子初守之。明月朗时须下手,黄河清处是源头。明月朗时,自有无人无我之景象。须臾黄河水微上,微动采取之意,至中官静守之,此是得药得珠之候。以后不必用功,只是静以守之可也。”按俞玉吾云:“人徒知子时肾气生,得火烹炼,凝而成液,遂认为真铅,而欲取以点离宫之真汞。殊不思既成液矣,则有形质。其体重浊,安能逆流升上?作丹之法,不过于此时发火于下,以感其炁耳。火候既盛,其气滃[wěng形容水盛]然上腾,与山川之灵相似。迨夫升入泥丸,然后化为甘雨,下入重楼,未尝用其质也。黄河清处,此之谓与。明月朗时,是光透帘帷之境,所谓虚室生白也。黄河清处,是舍浊取清之意,所谓水源至清也。若非至清,则杂后天矣。”

    道,水也;在人身曰气也。所以曰“道生一”,盖水藏也;天地生于道,以水浮世界耳。故道去则人死,水涸则鱼终。保生者务修与炁,爱炁者务保于精。精气两存,是名保真。

    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精消魂损,目动魄散,是以圣人蓄精爱视。

    食木者多力而愚,食肉者多勇敢而悍,食谷者多智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

    目之黑者,水也。次黄,土也。次青,木也。次白,金也。次赤,火也。五色既成,阳神乃寄光于上,是谓神光。

    养神于气,气会于神。神气不散,是谓修真。子不离母,母不离子。子母相守,长生不死。

    一者,道之子。道炁一动而生水,故一为天地之根,万善之长。

    金液乃肺液也,玉液乃肾液也。

    《沁园春》词云:“曲江上月华云净,有个鸟飞,诸解欠明。”盖大肠九曲之左,小肠十二曲之右为丹鼎,故曰“曲江上”也。“月华”,阴中之阳,为玉兔也。“鸟飞”,阳中之阴,为日精也。此言日月合并,阴阳交媾,而药物入鼎也。

    《天台智者调和法门》云:“行者修心,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今依标列其略于左。玄门之所禁秘而不肯轻付者,禅那方以为便门而满口道之,惟恐人之不知,其用心广狭,何如耶?
    一、调食
    食过饱,则气急身满;食秽浊,则心识昏;食过少,则身羸心悬;食不宜,则动宿病。
    二、调睡
    睡眠过多,废修圣法。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乃可栖心圣境。
    三、调身(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俱入住出三义安坐,正脚(半跏或全跏),安手正身,正头颈,吐浊气,闭口,闭目。
    四、调息(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一风(出入有声,守之则散)。二喘(结滞不通,守之则结),三气(出入不结,守之则劳),四息(不声不结不簏,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守之则定)。
    前三相者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安着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入通同无障。
    五、调心(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
    二者,当令浮沉,宽急得所。
    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当系念鼻端。
    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是为浮想,当系缘脐中。
    心急病相者,由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故胸臆急病,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
    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漫,身好逶[wēi]迤[yǐ蜿蜒曲折;拐来拐去],或口中流涎[xián],当敛心急念,令心住缘中。
    一、于初入定时调三事: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调粗入细,令心安静。
    二、住坐中调三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
    三、出时调三事:坐禅将竟,应先放心异缘,开口出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徽微动身。若出既顿促,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烦躁不安。

    呼吸有数作用,有时使二炁左右交冲,元海窍脉,忽尔洞开,气精俱入,谓之气归元海,便觉脐下跃跃然,如火熨汤淋,正如子在胞胎时动跃之状,是其验也。二炁俱入元海,药物既满炉鼎,后弦[xián]方用固济。炉鼎既立,是谓胞胎,此言男子身中元有受炁之处,亦犹妊娠系胞之所耳。故知精华之炁,不为无用。其名虽俗,其用不凡。其物虽轻,其功甚大。圣人爱精重施,岂虚言哉!

    复元炁之法,以减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减。减半息,增半寿也。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归本矣。经云:“凡人以有息为常,圣人以无息为常。”《大洞经》云:“初定痛息,太和一千,元合五千,十通成真。”庄子云:“物之有知者恃[shì依赖,仗着]息。”       
    《通具契玄》:“左肾元炁,动于癸时。右肾精炁,动于丑时。二炁下沉,大作于艮[代表山]寅[yín;3-5点]。故曰:‘元炁行于水海,精炁行于鬼道。’元海窍脉,既已闭塞,信有位而无时矣。若能夺其二时,在还元海,更以两弦之日二制造之,二开阖之,则元海一处,再立形象,精炁乃有所归,谓之创制炉鼎。 ”(夺其二时,谓艮寅作用有时也。两弦开阖,谓呼吸有数也。)

    玄者,黑而有赤色。盖北方阳动而升水,阳炁赤,水黑色,故曰玄。太玄、重玄、玄一,乃水炁之盛,故为天地之根。

    一者,万化之本。老子之得一,《楞严》之全一,孔子之一贯。盖天地始生自一,敷起于北方,一阳初动而生水,亦犹人之生,以一阳之精结为胞也。雌一、雄一、帝一,谓之三一之道。

    天上三光日月星,人之三光两目心。日月失度,星辰留伏,天地灾变,目有所惑,心有所感,身体倾危。日月星能照大地,双目心能顾一身,不合外物之所蔽。

    上弦下弦以药言,弦前弦后以时言。

    《内境论》云:“人有咽有喉,喉在前,主出纳。咽在后,主吞物。咽为胃系,下连胃脘,为水谷之路。喉为肺系,下接肺经,为喘息之道。”

    每月弦望晦朔,海水随为消长。亦如人身,每一日一夜,血气一朝于囟门。

    《六字诀》其法鼻取口吐,切忌有声。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cuō聚起]口,三焦客熟卧嘻嘻[xī]。春不呼,夏不呬,冬不呵,秋不嘘。四时常有嘻,三焦无不足。八节不得吹,肾气难得盛。凡有余则引其子,不足则杀其鬼。如肝本嘘也,有余则用嘘,嘘亦不能引肝气。若引其子,则用呵字泻心之气。心气既行,肝气字传也。如肝气不足,是肺鬼之有余,乃杀其鬼。用呬[xì]字泄之。聪明之士,审达五行生克,调和其炁,无过不及,而阴阳自正。依时对节,下手行工,默契天机,混合玄理。(P126)

    《九仙经》言:“病大用火,病小用水。水煮,凡有疾病,闭口纳气,一口复一口,定中送在病处,皆可痊安,名曰法水。逍遥子曰:‘法水能朝有秘关,遥日月遗循环。’是法水治病也。若人误犯天神,或身不宁,急入静室,散发披衣,闭目冥心,正坐握固,叩齿集神;升身起火,微以意留息,少入迟出,默想脐下,火轮大如斗;须臾焰起,可比车轮盖,罩定自身,令阴邪鬼魔不敢近也。”释家降魔火,道家焚身火。行此火须是久绝嗜欲,丹元坚固。

    夫人有口鼻,乃命出入之户,息息通于天地,元炁之所往来。凡一呼则谷炁出,一吸则元炁入。不死之机,长生之要,实隐于此。(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中,三才之道也。)

    阳神为仙,阴神为鬼也。炁有清浊,谷肉果菜之类。滋地根而生长者,谷气也,故曰浊。太和妙炁,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强名为道。道即炁也,气即是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虚无之中,清阳之炁也。积阴炁者死,服阳炁者生。精有顺逆,顺则成人,逆为丹母,皆行火而有升降也。(P134)

    人头有天,亦曰天谷,魂神居之。《黄庭经》所谓“上有魂灵下关元”是也。形好食味,神好食炁。炁乃阳神之饭食也。《生神章》云:“魂生摄游炁,飘飘炼素华。”游炁者乃上天炁也。神不得炁以制之,则不能灵。谷不得炁以充之,则不能盈。神无以灵,将恐歇而去矣。谷无以盈,将恐竭而空矣。谷神既逝,人命终矣。

    列子云:“炁聚则生,炁散则死。”夫炁聚则生,人不能禁也;炁散则死,人不能止也。元炁既无禁止,则是命属造化,而不属于我也。至人得其枢要,能掌握呼吸之息。息之出入,由吾掌握,是我命在吾,不属于天。

    婴儿之心,但知食乳,余无所知,乃含真抱朴之晦也。既生百日,为物所诱,情见于外。俄而能笑,变婴为孩,自此乃桑真失朴之始也。然后十五为童,二十弱冠,耳目声色,七情六欲,纯朴荡然尽矣。一日一夜,万死万生,驱役魂神,不闭一息,乃处世之人。

    心为朱陵府,谓之君火,闭息宴坐,以心引之,则无乎不焚。肾为玄冥府,谓之臣火,仲腰胁腹,闲息行之,则无乎不达。膀胱谓之民火,提动机关,金龟吐焰,则无乎不升。

    长沙和尚曰:“从眼根返源,名为文殊。从耳根返源,名为观音。从心返源,名为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
    圭堂曰:“《华严》以文殊为眼门,观音为耳门,普贤无为心门,分之为三圣,合之成一佛。”

    绝欲保精以养命,离心妄念以养性,工夫条件虽多,要之不外二门。

    心中意,脐中鼎,肾中炉,三者自不可混。鼎中先天元炁也,炉中日逐所生之气也,俱是药物。

    先文肃公云:“一日不学谓之荒,一时不学谓之狂,一息不举谓之忘。”或问:“何者谓之学?”答曰:“瞬有存,息有养,正念常现前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