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管理的艺术 王建国 人有理性和共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和个性的一面。前者用科学管理有效,后者则需要用艺术的方法管理。一旦管理失去对被管理者非理性和个性的敏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激励。比方说,某学校要对穷人和富人子弟采取不同的学费收取标准:富人子弟收10万元,穷人子弟收7万元。如果学校说学费是7万元,但富人子弟要收10万元,学费就很难收上来;但如果学校说学费是10万元,穷人子弟可补贴3万元,学费就比较容易收上来。这两种收费方法实际上是等价的,但实行结果却不等效,后者是艺术的方法,更为有效。可见,艺术的管理方法与科学的管理方法有着不同的效用。 如果人是完全理性的,这两种方法就应该带来同样效果,但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理性的人。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人的欲望、本能、意志、激情、无意识、习俗、直觉等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必然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这就意味着对人的管理必须重视运用艺术的方法。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彼此之间既相互冲突又融合统一。正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不断的此消彼长,构成了科学管理与艺术管理的有机联系:科学思维,艺术行为;直线思维,曲线行为;极端思维,中庸行为;抽象思维,具体行为;科学管理理性和共性行为,艺术管理非理性和个性行为。 以理性为支点的科学管理创造了制度系统,以非理性为支点的艺术管理则为制度运作提供润滑剂和黏合剂。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仅仅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因而人的问题需要人性地解决。完全按理性管理,就会把人机器化,把对员工的重视等同于爱护机器。人性化管理,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对人的理性和共性的一面,应该用科学管理;而对人的非理性和个性的一面,就应该用艺术的方法管理。因此,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应努力研究员工的非理性和个性,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励不同的人、团体或组织。 现代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需要员工对自己的行为担负更多责任,以便成为企业的活跃伙伴。同时,企业必须在管理上担负更多职责,更加留意与员工的关系,让员工愿意与企业分担问题。运用艺术管理方法,就是要使员工感到既安全又独立,既得到信任又不觉得压抑,既凝聚在一起又能张扬个性。 管理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互动。参与这个过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理性和共性的一面是科学管理的人性前提,其非理性和个性的一面是艺术管理的人性前提。在管理中,一方面,管理制度必须严格符合逻辑,排除人类情感对组织的干扰;另一方面,制度的形成和管理的操作应融入人性因素,强调企业文化或组织文化,把制度安排的理性因素与人的非理性情感因素融合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还应当明确,科学管理是艺术管理的前提与基础,艺术管理是科学管理的补充与提高。将现代企业管理好,首先应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要用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提高管理的艺术,以激发人的灵感、创意和激情。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