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与经络的关系

 仙人掌艾灸养生 2012-06-25
 耳窍位居头面,多条经脉皆汇聚于耳,《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在经络的联系下,耳与全身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的经气、阴液循经温煦滋养耳窍,耳窍得养而聪敏。反之,脏腑失调,气血失和,经络欠通,则耳窍失养而致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等。因此,经络的通畅与否,在耳科的生理、病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多条经脉循行汇聚于耳,其中与耳窍关系较为密切的经脉有如下几条。

  1.足少阳胆经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经气上达于耳,对耳窍的生理、病理变化影响较大。耳部实证热证的病理变化,多与胆经失调有关。《医学心悟》卷 2 说:“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道肿胀、疼痛,耳内轰鸣,胀塞疼痛,听力减退,头晕目眩,耳内流脓,色黄质稠,鼓膜穿孔、充血等。本经常用穴位有听会、上关、头临泣、正营、承灵、颌厌、完骨、头窍阴、浮白、本神、风池、脑空、侠溪、曲鬓等。

  2.手少阳三焦经其经脉起于环指之端,向上循行,其中有一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到耳后。另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胀耳鸣,听力障碍或耳道流脓等。本经常用穴位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会宗、三阳络、四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等。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额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并从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痛,耳部肿胀,或耳道湿烂,耳内轰鸣,耳聋等。本经常用穴位有下关、头维、足三里、解溪等。足太阳膀胱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脉从颠至耳上角。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鸣、头晕、耳聋、耳胀等。本经常用穴位有眉冲、五处、通天、络却、昆仑、申脉、束骨、足通谷等。

  4.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其中一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本经在耳部的病症有耳聋、耳鸣等。本经常用穴位有后溪、腕骨、阳谷、天窗、天容、听宫等。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除了以上五条经脉直接或分支循行于耳外,还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 ( 《灵枢·经脉》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 《灵枢·经别》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出太阳之前,循耳后” ( 《灵枢·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 《灵枢“经筋》 )。这些经脉、脉络相互交汇循行,将耳窍与全身脏腑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由于全身经脉直接或间接循行交汇于耳,使耳与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耳廓上与脏腑、器官有相应的敏感点。当脏腑、器官等功能失调时,这些敏感点就有颜色、形态或导电性能的改变,如局部压痛、结节或脱屑等。这些敏感点,就谓之耳穴。耳穴的名称与脏腑、器官的名称相同,并按一定的规律分布在耳廓上、如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内;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上;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上;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前后脚上等。这些耳穴连接起来,很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临床上常可根据耳穴局部颜色、形态的变化或导电性能的变化协助诊断或配合其他疗法预防和治疗有关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