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粽子 端午节到了,粽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传说粽子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战国后期,为了纪念三闾大夫屈原。与划龙舟一道,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习俗。 不说在我小时候,粽子是如何的稀罕。那时候常见的粽子,是家里包的,以白米为主。假如在里面放几粒红豆蚕豆,就是上品。最讲究不过的,放一小片咸肉或香肠足矣。如果家里人实在太忙或者没有人会包粽子,恰巧周围邻居会包的又忙不过来,这一个端午节可能就吃不上粽子了。当然,做家长的也有办法:煮一锅茶米饭,上面覆盖几张粽箬,照样可以吃出粽子的清香。 是从哪一年开始,粽子不再是稀罕物呢?相比于中国人一年的三个传统节日,吃粽子的时间可能最长。大卖场里,最早看到粽子,还与端午有一点关系,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常态。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有粽子卖。不像倒霉鬼月饼,不管中秋前的包装有多么的华丽,到了八月十六,卖场里热热闹闹的月饼大街一下子就消失了,找不出曾经的繁华。偶尔能在路边的小店小超市里看到的月饼,已经是半价销售的东西,再没有一点点的矜持。 粽子不会有如此的落魄。非但如此,它的品种的多样性,是我们小时候难以想象的。我觉得,大概可以包裹的食物,可能都会在粽箬里汇合了。粽子的吃法也有了拓展,排骨烧小肉粽就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不过,就算是这样,一家一户包粽子的历史,也过去了。自己包粽子,是怀旧还是奢侈?反正很少有年轻人参与其中。家中有老人且身体健康的,可能在包包裹裹的过程中,享受一番物质丰富的自得,与当年匮乏的物质生活来一次回忆性对比。 现在,一统天下的是嘉兴粽子。嘉兴粽子的出现,据说最迟是在明代。作为马家浜文化属地,是我国先民最早种植稻谷的地方,也是糯米的最早产地。明朝《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云:“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角黍是用菰叶包裹黍米成牛角状的一种食品,等到包裹糯米以后,角黍就更名为粽子。可是,食粽子的习俗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嘉兴会独占鳌头?原来,嘉兴的点心文化很有特色,粽子受“嘉湖细点”的形象颇深,制作工艺比起别的地方自然不同。 以前知道嘉兴,是因为南湖,因为一次续开的重要会议。烟雨南湖的美景依旧,南湖上好吃的混沌菱依然鲜甜脆嫩,但是,今天说到嘉兴,脑袋里冒出来恐怕只有粽子了。五芳斋的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实在是名不虚传。君不见高速路上,嘉兴粽子已经包打天下。最早在沪宁线上出现的嘉兴粽子,让人眼前一亮。这种方便又可口的东方快餐,价廉物美,很适合赶路人“小醉怡情”的需要。现在,不要说沪宁线京沪线了,我看到,从内蒙古到贵州,几乎所有的高速路休息站,都有嘉兴粽子活跃的身影。 我一直在困惑,不算很大的嘉兴城,怎么可能生产出这么多的粽子?那天看电视,正好有几分钟介绍嘉兴粽子。电视上说,一个熟练的包粽子工人,一分钟可以包好七个粽子,平均每个粽子十秒钟不到。一个场景是,巨大的生产车间里,用包粽子工人组成的流水线蔚为壮观。每个人头不抬地忙活着,不同颜色的包扎线,区别出不一样的馅心。与饺子不一样,粽子还完全是人工,机器生产不出来。但是,我个人以为,流水线包出来的粽子,不够紧实,嚼劲儿不行,倒不如我们小时候的小脚粽子有吃头。 今年,想了又想,想包几只白米粽子吃吃,终于还是停留在想想阶段,没有付诸行动。包出来没有需求,何必浪费?还不如买了几只粽子,应应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