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和太极拳比较研究2

 家常话 2012-06-25

作者朱在军

2.笔力与缠丝劲

    21 古今书法爱好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使书法线条具有强劲的笔力。刘熙载说:"草书尤重笔力。盖草势尙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金圣叹在《水浒传》第四十一回总评中说:"尝观古之学剑之家,其师必取弟子,先置于断崖绝壁之上,迫之疾驰;经月而后,授以竹枝,追刺猿猴,无不中者;夫而后归于室中,教以剑术,三月技成,称天下妙也。圣叹叹曰:嗟乎!行文亦犹是矣。夫天下险能生妙,非天下妙能生险也。险故妙,险绝故妙绝;不险不能妙,不险绝不能妙绝也"。刘熙载以"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八个字来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康有为说:"行草之美,亦在'杀字甚安''笔力惊绝'二语耳,大令沉酣矫变,当为第一;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米书得之;后世能学之者,惟王觉斯耳。"这些启示我们,某种运动动作的强度,取决于它偏离正常位置的角度。不论笔力的强弱或是缠丝劲威力的大小,都和力的反向、速度以及气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书法"以力为美",主要是指用书法线条来表现客观世界中的""的形象;不可曲解为在书写时乱使蛮力。书法家胡小石曾形象地指出,书法线条应该象"钟表中常运之发条",而非"汤锅里烂煮之面条"。太极拳大师的笔力未必强,写的字未必有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法家却可能写出苍劲雄强的书法作品来。""在线条中的表现是书法创作所应摄取并加以熔铸的形象。诸如"铁画银钩、长枪大戟、金刚努目、力士挥拳'等词语,之所以常被用来形容古代法书,就因为它们相当生动地说明了书法线条对于客观世界中""的形象的艺术再现。至于"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既是对"'的形象的夸张的比喻,也是对笔力或劲的一种内在要求。

 

    笔力强劲是对用笔的总体要求,它包括"准确的用力""用力的准确"两个方面。由于"力的形象"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用笔若作不到上述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就不能很好地再现各种美而有力的形象。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只要自己使劲去写就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观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自然的"力感"

 

    笔力的表现,有的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有力,有的在外表上看不出有力,骨子里却是蛮有力。这正如打太极拳,动作舒缓,态度从容,外表上显得不如球赛紧张有力,其实力量全在骨子里。劲生于筋,力生于骨。当然,超级球星的发力是个例外。古人论用笔,反对浮在外表上的力,尤其是装腔作势的力,把它斥之为"剑拔弩张"。认为只有在平凡的一点一画中蕴藏着无穷的动力,才隽永有味。"用笔"和京剧发音同一道理,气从丹田中走,声音要冲出去(阳劲),喉咙里又把它拉回来(阴劲),不使它轻轻放走、脱口而出,用力控制住,才沉着有力。"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笔欲前而意欲后",好象一辆载重板车从高坡上下来,不是向前推,而是向后拉,一步步地放下来。在矛盾的运动中产生力量。如果在纸上顺手画几笔,笔毫抓不住纸,一滑而过,就很难表现出笔力。我从1986年开始,跟随张海先生学习书法至今,每次拿着自己的习作向他请教,他总是说:"笔力太弱,要下工夫临贴"

 

    中国书法是纯粹土生土长的艺术,点画之间无不表现出地道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魄。它的"以力为美",实在是从一个侧面深刻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优美性格。在书法艺术实践活动中,重视"以力为美"从来都是和"含蓄""醇厚""纯正""朴实"等要求紧密结合。因此,所谓"以力为美"乃是一种风格很高的、百炼成钢的内劲。至于那种张牙舞爪、色厉内荏、面目狰狞、霸气逼人的低级表演,则历来和我们的民族风度格格不入,在美学上始终是被认为十分丑恶的。

 

    2.2 "缠丝劲"是太极拳练习过程中须时时强化的关键因素。螺旋式的缠丝与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方式,为世界所罕见。在体育锻炼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运动,并由此进到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这对内脏器官能起到按摩的作用,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有机体的活力;在技击方面,它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免遭日常所遇到的不法侵害。

 

    陈鑫说:"吾读诸子太极圆,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他认为"河图"实为缠丝劲之祖,单开如""字,两头合住、周围撑开,则为太极圆图。他这样论述缠丝劲:"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若各是各'',非阴阳互为其根也。"缠丝劲运行在肢体外部表现为"缠绕",在内表现为"抽丝"。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与直对立面的统一。由于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会产生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浑然一体的太极缠丝劲。这种螺旋所走弧线尤如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复线后,运行于空中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带有抛物线形的运动轨迹。具体到练拳者身上,就是在一动俱动的要求下,掌心由内往外翻或由外向内翻,使之形成无尽头的形象。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任何外力压在这根螺旋杆上,都可能很自然地被旋转落空而化去。这好比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它本身还自己旋转着一样。

 

    太极拳的核心技术构成是"知己知彼""得机得势"的懂劲功夫。所谓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慢制快、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只是其具体表现。懂自己劲从盘拳走架中得来,着须练熟;懂别人劲须从推手中来,力从人借。欲求知人,必先知己,这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欲使走架子的"知己"功夫达到高度纯熟境界,则必须做到内外相合与节节贯串,进而练成周身一家的功夫,而这些都产生于螺旋式的缠丝。缠丝劲不是作平面画圈,是立体画圈"十字乱环术"。这样的拳法练习,对书法练习者在生理和劲力上掌握、体会"旋按、缠行、捻提"等运笔技能,具有其他训练方法不可比拟的作用。

 

    我们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每作一点或划出一画,都须将笔按下运行,然后提起,如此连绵不断,反复提按,方成一副书法作品。若将"缠丝劲"运用其中,连续"旋按""缠行" "捻提",这样既避免了书写中常出现的刻、板、僵、直、呆、滞的毛病,又能增强笔力,大大提高点画的质量。"旋按",微加意念,要体现出将青藏高原按入太平洋最深处的感觉;"缠行"则如挣脱五条巨蟒的缠绕而行;"捻提"要有将沉入海底的万吨巨轮拖上来的意识。它们客观上要求,书写者在运腕非常熟练的基础上运指,指、腕、肘、肩、胸、腹、股、膝、踝、足并用。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旋按""捻提"动作的本身即是"缠行"。旋转力的方向、大小、落点与纸张、石材等载体的反作用力共同构成笔力。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曾以纸比作阵,笔比作刀,心意为将军,结构似谋略。兵家称赞某将神勇,素有能在万马军中杀得个七进七出之说。"旋按"便是杀进,"捻提"便是杀出。太极拳有把身体练至如同小薄纸片,放进高速旋转之涡轮机,能平安出入的比喻,虽经历凶险,却毫发无伤。可叹的是我们平时习字或打拳太随己意!轻举妄动,白白浪费了太多的纸墨和时光!强劲笔力与威力无比的缠丝劲的获得靠我们长期下苦功夫修炼,张海先生对一些不愿下真功夫、喜欢玩"花活"的书法家曾提出过善意的批评,说他们的作品似"方砖铺地,有面积,没高度"。太极名家陈有则先生说,太极拳与少林拳在本质上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大的差异,不论哪一家,关键在练习者下不下功夫。不下功夫练不出来"",速度想""快不了,就只有挨打的份儿。这些都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3. 执笔与桩功

    3.1 关于执笔,古人"双钩法"要求: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于食指中节之端,以上节斜钩之,大指以指尖对中指中节拒之,则管当食指节湾,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横逼,挺管以向左,则管定。然后中指以尖钩其阳,名指以爪肉之际距其阴,小指以上节之骨贴名指之端,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笔锋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这与太极拳在练习擒拿与走化时"转骨锁节"的要求相一致。昔秦丞相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却对其"无骨"的原因不甚了了。如果有幸早点接触到太极拳中的"转骨法",他也许会少兴叹几日吧!

 

    苏东坡曾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其实,书写各种大小不同的字体还是有定法的。只有虚而宽,才便于书写各式各样的点画。不""便难以发力,难以写"";不""便限制了运笔的灵活性。古人执笔强调"指实掌虚""实非僵死""虚非松懈",东坡先生对此有较深的认识。他曾说;"献之少时所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以,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味实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他认为能否把字写好,并不在于执笔是否牢固。大力士写出来的字,仅用蛮力,不得笔法之妙,一样写不出富有骨力的点画

 

    3.2 在学习太极拳套路之前,大多数武术家认为一定要先学"站桩"。太极拳大师陈庆州先生常说:"太极不站桩,等于瞎晃荡。"练站桩功的目的,是为了"培根",如栽树一样,培其根,润其身,根荣而枝叶自然茂盛。站桩对身体各部位姿势有严格要求,初级阶段在外形上要求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腕坐手舒、含胸拔背、腹部松静、气沉丹田、塌腰松胯、敛臀圆裆、扣膝稳足,在内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高级阶段则一切顺其自然,"顺乎自然找自然",完全不必在乎初级阶段的要求。这正如,如果过了一条大河,还踏着所乘之筏去攀登前面几座高山,筏不离身,显然是错误的。不过,从筏上取下个别绳索、钢钩、竹竿等有用之物,以备登山途中所用,也很难就说是不正确的。

 

    太极拳是以养气为主的内家拳,桩功练习特别重视内在要求。历来太极拳家,对未入门的弟子从不轻传"运气"之法。太极拳名家陈有则先生讲:"桩功中的运气,如同向轮胎充气一样,只有冲饱了,才能负重,才好上路行驶,才能保证自己的内、外胎不被轧坏。"(因篇幅限制,具体如何运气,另行文字画图说明。)

 

    桩功要求把双脚由多个力点练至一个力点支撑全身重量,逐渐完成从浮躁、稳重、轻灵至空灵的修练。在古希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神话传说: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雄踞于古希腊忒拜国城外一座悬崖之上。智慧女神雅典娜教给它一个谜语。不论谁经过这儿,都得猜这个谜语。谁猜不中就得被它吃掉。这个谜语说:"早上的时候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的时候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的时候用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的生物中,它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腿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这个神话告诉人们:没有腿或是朽腿就等于没根一样,根多了移动起来反而又非常的不灵活。因此,我们在桩功练习中,不光要"培根",还要适时"去根"。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极其稳重又极其轻灵的高度统一。既可落地生根,又能飞腾升空;既能五洋捉鳖,又可九天揽月。桩功练得好的人,能站立在湍急的河水中而若无其事,即使遭遇龙卷风袭击,吹出百里之外,也会毫发无损。也许,龙卷风在刚触及其皮毛的瞬间,劲力就被化去,根本就吹不动他。

 

    我们认为,执笔是目前我国书法界仍需认真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其总的要求应合于太极拳拳论中所讲的"似松非松,虚实互为体用"的原则,使用起来"灵活、方便、自然"是关键。毕竟书法家手中所执的不再是普通的毛笔,而是""、是""、是""、是""。进入书法创作状态的书法家和真正的帝王一样,"万毫"如同万民一样无不听命于心,任由驱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