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重推荐)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王生不易 2012-06-25

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

  整个试卷结构及题型与2011年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文言文板块取消了学生较易得分的断句题,增加了一道翻译题,从而相对增加了难度。

 【语基题】

  第一题,考查读音,题目设计与2011年试卷完全相同,三组词语分别是形异音同或音异字,形似音同或音异字,多音字。

  第二题,考查词语运用,仍旧是将词语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进行考查,因为有了一个相对的语言环境,从词语搭配、词义辨析、情感色彩等方面比较不至于太难。

  第三题,传统的辨析病句的考查题。学生把握了病句的基本类型及判别病句的一些方法,如找敏感词及敏感区域,分析句子主干等,并进行过一些专项训练,这道题的难度值也相当。

  第四题,属稳定的题型,沿用了几年的连贯题,在今年也没有变化。学生把握这一段议论性文段里的中心词、关联词、指代词等连贯题的标志,较易得出答案。

 【小结】

  四道语基题,再次体现了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稳定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备考有了明确的指向性。

 【文言文阅读】

  所选文段仍是人物传记类,2011年所选文段出自《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2012年所选文段出自《清史稿?陶澍传》,但从叙述的内容来看,今年的文段阅读比去年的稍难,因为文段里面涉及的一些名词离现实生活有些遥远,学生感到陌生。如漕运”“海运”“丰备仓”“社仓法等。

  第五题考查实词在句中的解释。四个词语”“”“”“都是文言常用词语,除”“有多个含义之外,”“意义比较单一,回归文句,理解的难度不大。

  第六题对虚词的考查,仍没有脱离最重要的八个虚词因为所以,之其乃而的考查。2011考查的是其、以、之、且2012年考查的是为、之、所、以,其中两个虚词是重复考查,再次体现了文言文考查求稳的特点。

  第七题也没有变化,考查是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去年的题目是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项,今年的题目是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从题目长度到用词几乎全部一样,解答此题只需扣住题目的关键词实心任事来梳理人物的事迹即可。

  第八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去年的选项设计长度相当,今年略有变化。B项相对其他三项略长,表明所对应的文句要多。这一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传记类文体的特点出发,一般立足于传主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及主要事迹等,特别要留意时间、地点、人物、职名等一些专属概念。

  第九题的设计成为今年试卷的突破口。终于一改几年来必设分值为3-4分的断句题的形式,增加了一道翻译题。断句题学生容易掌握,得分普遍较高。但老师评卷工作量也大。是不是基于提高难度和减轻阅卷工作量的双重考虑,才取消了断句题呢?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有可能这样的设计会成为一个方向,从此广东的高考题将告别断句。

  设计了三道题,难度相对均衡。并没有考查特别生僻的词语。第一题的”“”“,第二题的”“,第三题的”“等,都是较常用的词语。只是考虑每一道题的翻译,都要回归原文,根据上下文理解,可能略费一些时间。

  第十题诗歌鉴赏,并没有按照所谓名家的次作品的规范去考查,选取的是非常陌生的元朝白珽的《余杭四月》,在题目的设计上,并没有脱离考查情感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形式,第一题考查颔联在写景上所用的表现手法,与以往高考题一样,仍是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题表面考查的是对诗中语句含义的解释,实际上是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第十一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共四句,两句出自于诗,两句出自于文,去年默写了《论语》,今年继续考查《论语》,而《师说》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名篇。相对而言,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可能稍难,因为是初中课文,到了高中有些陌生,学生容易忽略。但其实在初中这也属于经典篇目。名句名篇的考查提醒我们在备考阶段一定要注意加强对经典名篇的背诵,而不只是单一地背诵古诗词。

 【小结】

  古诗文阅读仍旧是高考试卷中最重要的一环。分数多,阅读量也大,如果平时不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临考时必定方寸大乱。所以,巩固文言基础,多做积累,成为备考的不二选择。

 【论述文本阅读】

  文本的选择关注人文性、思想性及艺术性。去年的《美和美的东西》,今年的《历史的先见》都是如此。而且因为语段之间结构相对清晰,应该说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去年的文本以首先”“其次”“第三”“第四等连接语段,今年的文本以第一”“其次”“再进一层连接语段,都是证明。而且从题目形式上与去年的设计基本相同。第一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字的不同意思”“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略作比较即知。第二题仍是以课外的一则事例来证明观点。扣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一般是举出事例证明观点,所以,只需回归文本找到对应的观点,第15题的解答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

  由这两年的论述文本(必考)部分的考查可以明确今后备考的方向,必须要学会在文本阅读中从概念入手明确观点句。

 【文学文本阅读】

  考查文体:散文

  去年的《严冬海猎》虽标明选自于《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但实际上带有小说的特征,概念其实比较模糊。而今年的《荷叶》则是典型的散文。写荷叶的形象,由荷叶延展到写故乡童年时期有荷叶的生活故事,清新而亲切,如必修课文中所学的《故乡的榕树》一样,能带给人温馨的感觉。

  第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与去年的16阅读文中的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17分析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考查的是人物对景物的情感。散文依靠形象立意,能把握形象的特征,就能扣住散文的情感线。这一道题与广州二模考《寒夜生花》的第三题的考查点其实是一样的。内情与外景是怎样连接的,回归文本,不难理解。

  第18题是典型的情感考查题。同一景物,为什么会有不同感受,是缘于一定的背景。所以,必须回归文本,首先明确写作的内容,再根据描写的内容判断人物的情感。要注意的是,不能只依据景物描写的内容而论,因为散文并不是单纯地在写景,而是有叙事,有写人。所以,散文阅读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要能拓展思维空间,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如新荷有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的美,有无穷生机之美,更有在新荷下的童年的游戏之乐,还有荷叶粥等美味的回忆之甜。

 【实用文本阅读】

  考查文体:新闻类访谈

  由传记文本的考查转换到了新闻类访谈,与考前预测今年高考考查访谈科普文基本吻合。对访谈文本的阅读务必要扣住访谈对象(身份与观点)、访谈中心主题、访谈的现实意义等。把访谈当成议论文来读,是捷径。

  19题,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考查的是对整个访谈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既要看记者的,又要看被采访者的。二是要看题目问什么。秦绍德是从哪三个方面倡导的?要注意把握针对的对象,对媒体,对学者,对社会。

  20题,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回答这一问题,要分析这一观点的着眼点,即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被媒体过分关注学者做不出学问。重点放在被媒体过分关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务必要扣题,要把握被访者的观点主张寂寞出学问,将文本中与媒体关注相关的内容筛选出来,再进行分析概括。

  21题,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老师,又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这一题无疑是考查访谈的现实意义及其针对性。访谈的对象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而谈及的问题所涉及的对象其实不只是复旦大学的学者。列举南京大学韩儒林的观点,列举社会上的有目共睹的现象,举出陈尚君教授的例子,就可证明文中针对的当然不只是复旦。而且要提倡寂寞出学问,也不只是就学者本身而言,还要媒体的力量,还有社会的影响等。跳出一个狭窄的面,关注访谈的现实意义,是答题的成功所在。

 【语用题】

  22题,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不再把高考题当成中考题设计。由去年的选择关联词填空和句式变换改成了今年的实用文写作。按照要求将材料中的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考查点至少有三个,一是表达的得体(文体的得体,对象的得体,语境的得体),二是信息的完整,三是概括能力(有字数的要求)。虽说试题形式完全改变,但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相对学生最感困难的仿写题而言,学生更愿意面对这样的试题。解答这道题关键是要符合要求,一是招聘启事的文体要求,二是写作要以本公司为开头(细节可能疏忽)。

  23题,从考查的知识点来说,与上一道题有重复,也属于实用文写作。要求为一个四季花卉的摄影作品展写一段前言。如果要细加比较,则22题很明显是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与得体,这一题则重在考查语言的形象鲜明与生动,因为答题要求里明显提出要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解答这道题首先是要明确写作对象“‘四季花卉摄影展(两个信息点,一是四季花卉,二是摄影展),其次是要确定运用哪两种修辞手法。要从比喻、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中选择符合文章写作内容的选项,再去扩写内容。而从字数要求的角度分析,22题考概括缩写,23题考内容的扩写,各有侧重。

 

 

 

 2012广东高考作文点评-精锐教育

(2012-06-07 21:27:54)

   据广州精锐学习力研究院语文教学专家龚体胜老师分析:2012年广东省高考的作文与去年的作文相比,有同有异。

   异:主要表现在形式不同

  去年属于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今年则属于材料作文而且给出的是两则材料,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都能关注现实

   去年的是回到原点,今年的是对文化的取向与选择对有趣而有用的生活的追求,都能让学生有自己的现实思考,精锐教育老师表示:现在的教育,再不是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形式,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其二,都有一定的思辨价值

   老师笑谈今年高考作文时,道:我们该有怎样的文化追求,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有价值的生活,这样的话题,能让每个考生针对现实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来。

   其三,材料有丰富的写作空间,可以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能让优生有创新性的发挥与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