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紫剑答“卢氏结构”问

 powerbirds 2012-06-25

《精武》2008年4期

(一)
  
  问:这几年关于卢氏结构的话题此伏彼起,成了武林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有人说它精彩绝伦,有人说它形谬神悖,各自振振有词,理由都充足得很。他们只顾唇枪舌剑,只苦了我们这些听演讲的人,我们到底该信谁的呢?请问先生,您是如何看待卢氏结构的呢?
  答:卢氏结构是卢止文先生和他的门人向社会推荐的一套拳学修为模式。
  卢氏结构的积极思想和学术意义,就是“以最仕的生物学运动求证最仕的人体力学效果”。
  卢氏结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拳学桩功的认识、分析、研究和驾驭。在对桩功的总体设计和局部处理上,卢氏结构可谓“桩功学”的极致。
  卢氏结构的最大的学术贡献,是它在中华武术的一个特殊时期,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当“放松桩”和“幻想桩”肆疟武林的叫代,卢氏结构倡导桩架具备切实的功态和劲力的切实贯通,把为数不少的人导入正途,实在是一桩无量功德。
  当前关于卢氏结构的讨论,发言的双方均失之偏激,少一份平和心。在我看来,卢氏结构确实有它的精彩之处,但还谈不上绝伦。卢氏结构确实有它的不足之处,但也还不至于一无是处。我们既不能因为它的精彩而忽略它的不足,也不能因它有不足之处就连它的精彩也否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对待学术的正确态度,也才是对待卢氏结勾的公正态度。
  有人因为我曾经说过卢氏结构“精见独到”,便认定我对卢氏结构持全盘赞赏态度,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我讲的“精见独到”仅指卢氏结构的桩法,并不包括卢氏结构其他方面的内容。一如我讲的“精见独到”仅指卢氏结构的桩法,并不包括卢氏结构其他方而的内容。一如我讲“太平洋酒家的鱼翅天下第一”是赞赏它的鱼翅,并没有向人推荐它的包子、油条与火锅。你若因我的话去太平洋酒家吃狗不卿包子,伤心失望怪不得我。
  问:有人说卢氏结构的结构前所未有,它的发现冠绝古今,在学术界独一无问,请问先生如何认为?
  答:卢氏结构并非无本之木,它好比一朵红花在古老的树桩上。而如此的好花,只要这树桩存在,那么它过去就曾经开过,以后也还会再开。所以,说卢氏结构前所未有是无视历史,说它独一无二是无视现实,而说它冠绝古今,恐怕就有欺师火祖之嫌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卢氏结构的桩架,难道不是以古传桩架为基础吗?卢氏结构的桩法,难道不是以古传桩法为依据吗?卢先生早先学的桩功,大约还不至于一无是处吧?萧海波夫子的功大,大约还不至于不值一提吧?如果卢氏结构是唯一正确的机态,萧夫子的功夫在当年是怎样练出来的?如果说卢氏结构是独创的伞新的,莫非卢先生早年学习萧氏八卦就没得真传?不会吧!
  我认为,把卢氏结构和它的前身印证之后,才可以判定它是不是超越古人和在哪方而超越了古人。把卢氏结构和当代学术科研成果平等地客观地公正地对比之后,才可以知道它是不是代表着当今学术的最高水平。在没有具体比较之前,盲目下结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任何结论只能产生在实践验证之后,而不足在事实成就之前。
  问:有文章说卢氏结构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后现代科学水平”,能够“替代现有的运动理论和技术”,直接应用于体育、军事、戏剧、舞蹈、医学、美术、生产劳动,并且可以解释“生命现象的未知阶段”,请问先生,卢氏结构真有这么大的神通吗?
  答:万能的学术是不存在的,万能的学术一定是骗局和邪说! 在我们讨论学术时,不能把关系位置搞颠倒。一门学术涉及哪些学科和可用于指导哪些学科,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现代科学有许多学科,每一学科都不免涉及其他多种学科的内容,但是一个学科总得归属于一个学科。以中医为例,中药材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内治法属于化学,外治法属于物理学,中药配伍理论属于哲学,剂量属于数学,职业道德属于法学……尽管中医与数不清的学科相关,但人们并不因此说中医是数学是化学是法学,可以指导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古今中外异口同声一致说中医是医学。以此类排,卢氏结构不也一样吗?
  如果有人一定说卢氏结构可以指导体育……生产劳动,那么,我要问的是:卢氏结构的哪个桩架适用于跳水?卢氏结构的哪种功法适用吊嗓子唱嗽?飞机上的陀螺仪引用了卢氏结构的哪些桩态?安宫牛黄丸和青霉素中都采用了卢氏结构的哪些成分?锄草割麦能用上卢氏结构的什么桩势?车铣刨焊哪个工种与卢氏结构相关?
  谁能告诉我?
  由于我是个武人,我认识的练卢氏结构的人也都是武人,所以我只知道卢氏结构属于武术,卢氏结构的桩架和功法练好了可以强化形值,可以协调动作,可以促成得手与发力,其别的,我是一无所知。练卢氏结构的人本身也有是工人的,也有是医生的,截至目前,我还不曾听说工人造出了卢氏结构零件,医生开的药方中有卢氏结构一味药。
  至于解释“生命现象的未知阶段”,那是生物学和未来学正是探讨的课题,恐怕不是卢氏结构可以胜任的。除非有人告诉我卢氏结构是如何感知“生命的未可知阶段”的,否则我就认为解释未可知事物是信口开河!换句话说,似如卢氏结构要解释的是地球大爆炸之后的生命现象,那么它与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有什么相干呢?
  问:这几年我们关于卢氏结构的争论,我们听得够多了,可是卢氏结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至今也没人系统介绍。先生可不可以对我们介绍一下卢氏结构的学术内容呢?
  答:对于卢氏结构,我是个门外汉,所以我介绍卢氏结构,难免会说些外行话。在此预先声明:如果我的说法与卢正文先生的说法发生冲突,以卢正文先生的说法为准。因为关于卢氏结构,只有卢正文先生最有发言权。
  卢氏结构以桩功为主体。它的核心部分是桩功,从这个角度上,卢氏结构如果叫做卢氏桩功,也许更直观容易被人接受。
  卢氏结构的桩法,有浑圆桩、抟气式、子午桩、九防式、反冲式等等,从大形上讲,是一个正而桩,两个侧面桩。
  卢氏结构的训练步骤,大致分为三步,即静态——自律动态——随遇动态。亦即站桩——自身找力摸劲——实际对抗。这三种状态通常是循环式进行的,但程式并不刻板固定。例如剥抗中感知的弱项,有时要在静态中凋整,有时要在自律动态中调整,这是老师教的学问,也是学生学的学问,不是可以预先固定的。
  卢氏结构的修证,一步有一步的要求,一处有一处的讲究。例如静态的阴松阳紧,自律动态的反称运动,均是势有来历,法有出处,要求明确,量化具体,看得见摸得着,不同于世俗的“放松桩”“幻想桩”也。对这一点,各卢氏结构版本均有介绍,在此不赘述。
  通过卢氏结构的修证,学者可[/SIZE]以拥有牢固的间架结构、浑然一体的动态、自律自动的局部反应、节节贯穿的连通劲力,而这一切,均是拳学运动的资本。
  至于“来力不入、去力无阻、周身反弹、犯者立倾”,那是卢氏结构追求的高境界,功大真正练到出神入化的情形,后学奋斗的目标,并不是指的普通现象。这样的境界肯定有人能达到,但肯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更不是每一个学习卢氏结构的人都马上可以达到。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那些曾经用“幻想功”站“放松桩”几十年如一日到头来终不知“周身无点不弹簧”为何事的人,只怕还要再一次失望呢!
  问:卢氏结构的前期宣传已经很久了,但是它的学术推广工作至今未能大面积展开,请问先生,是什么制约了卢氏结构的普及?请先生客观地谈一谈您的看法?
  答:一项事业的成功,除了事业自身的社会价值外,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和与事的人。卢氏结构的普及不利问题不在社会环境,而在它自身的学术位置和卢氏结构内部的人书关系。
  制约卢氏结构拓展的第一因素是它的学术定位,卢氏结构的主攻课题是桩态,这是它的精华所在。桩态之外的其他部分,并不是卢氏结构的强项。卢氏结构的学术性质决定它可以用来优化和强化各种武技,却不适于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独立研修。宣传卢氏结构的人大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又不愿公开承认这一点,所以推广卢氏结构的进程雷声大雨点稀也就不足为怪了。
  制约卢氏结构拓展的第二个因素是权威版小。截至目前,卢氏结构尚无权威版——既无卢正文先生亲著的《卢氏结构》,也没有整个门派共同认可的规范化教程。社会上流传的五花八门的“卢氏结构”,没有听说哪一本经卢正文先生认可,也没有哪个版本不被其他版本和其他同门指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没有一本敢章而皇之地冠名《卢氏结构》。众多版本学术不权威,名词术语不统一,实修模式不规范,这样的版本越多,读者对卢氏结构的认识越糊涂,哪里还敢贸然尝试呢?
  制约卢氏结构拓展的第三个因素是卢氏结构团体的内耗。一个人写了一篇介绍卢氏结构的文章,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他讲的这不对那也不对;一个练卢氏结构的人写了一小书,马上就有人跳出来骂他剽窃:一个练卢氏结构的人自己打开了一个局面,马上就有人发檄文把他“清出师门”,宣布他与卢氏结构无关……作为卢先生的弟子或再传弟子,难道他们的成就不都是卢氏结构的骄傲吗?本是同根生,为什么非要做出这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呢?
  如果卢先生亲著的《卢氏结构》早日问世,如果卢氏结构的所有门人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行动、抛却私心,同心同德地致力于卢氏结构的宣传和推广,卢氏结构的普及时间一定会大大提前。
  如果大家依旧在打内战,在伤害同门人的感情,那么,随着一部分精英的脱离和学术认识的分裂,卢氏结构的推广就可能而临灭折的危险。
  愿卢氏结构的门人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问:有文章说卢氏结构可以把重心放在体外,达到无体重负担的境界:可以把地球引力变成驱动力:可以用毛孔吸氧气:可以用胸腔代替肺部呼吸:可以练出骨肉分离的脱骨状态……这些凭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理知识所不可想象的高级功能,卢氏结构真的可以练出来吗?
  答:卢氏结构是科学的人体运动,是人体的科学运动。因为它不是特异功能运动,所以它肯定练不出特异功能。诸如你上面提及的种种超越自然违反科学不具事实的“神奇状态”,卢氏结构过去不曾具备,以后也不可能练出来。
  结构大师所说的重心,大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自身的中心点,一个是地球重心场对人体作用的合力点。要说自身的中心点,它好比鸡蛋的蛋黄、网形的圆心。蛋黄不可能长在鸡蛋外边,圆心不可能在圆的外边,那么,自身的中心点又如何移出体外呢?至于重力场的合力点,它可以在支撑而之内静止或游移,也可以短暂地处于支撑面之外,但这个合力点的“点”,一定是在人体内部。如果重心可以提出体外,老天爷!那人岂不成了太空人了吗?
  物理学告诉我们,人无时无刻不处于重力场的作用之下,人只有在以运载火箭一样的速度运动时,才可以做到无体重负担。人连子弹的速度、连弓箭的速度都达不到,想抛弃体重负担岂不是痴人说梦?
  至于说“卢氏结构”能够“放弃抗引力”,“将地心引力由制动力变成驱动力”,在我看来,纯属无稽之谈。地心引力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与之抗争。谁若放弃抗争,他就必将倒地不起,如一滩烂泥,抗引力如何敢放弃呢?
  至于“将地心引力由制动力变成驱动力”,乖乖!这可真是一项大发明!这项发明如果用之于人,那么所有的竞技运动冠军他一定全包了,他一定比安太还安太了!这项发明如果用于制造仿生机械,那么世纪能源危机就一下子彻底解决了!中国的土地上将奔驰着以地心引力为驱动力的永动机式的汽车、拖拉机,天空将飞翔着以地心引力为驱动力的永动机式的飞机、海洋里……海底下……矿井下……高山上……清一色的不耗能源无污染的地心引力驱动工具在运转,那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色!
  一个划地心引力为驱动力的科学系统,绝对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如果这是真的话。我担心的是,“水变油”的闹剧刚刚结束,地心引力驱动体系的好戏只怕是不好开场吧?
  医学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呼吸器官是肺,气的出入口是鼻孔。人的皮肤不是呼吸器官,并且和用皮肤呼吸的青蛙的皮肤构造不同,所以人的皮肤不具备气体交换职能。人吸进的空气只能进入肺部,胸腔里是进不得气的!一旦胸腔进气,造成气胸,肺部就难以扩张,人就有生命危险。结构大师说练卢氏结构可以“毛孔吸氧”的水平?可不可以请大师现身说法,当众试验,用橡皮泥填实鼻孔、胶带贴封嘴巴,用毛孔呼吸上十次八分钟,给人们一个彻底的惊喜?可以吗?
  我估计,大师肯定不会。为什么?毛孔吸气十分钟之后,大师就成了阎老五的座上宾了!至于“胸腔进气”后“久战不疲、气定神闲”的奇迹,所有医生都可以保证它不会出现,大师也决不会舍命陪君子试验给我们看,也就免了吧!
  结构大师说“回胸”可以加强心脏弹力,不知是通过何项试验得出的结论?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当身体静止或缓和运动时,心脏的弹力一定不受姿态的影响,心脏的弹力只会随运动强度的需要而加强。大师又说“回胸”,可以“均衡心脏的位置,保证在运动条件下内脏不紊乱”,此话亦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心脏在体内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置换的,根本无法人为铺排。大师这般演讲,莫非一练卢氏结构人的心脏就成了活动的不同定的可以任意安置的吗?我敢保证,人练不练卢氏结构,回胸不回胸,心脏的位置的均衡都是一样的。
  至于说“内脏不紊乱”讲的也不清楚。大师所说的紊乱,是内脏位置呢?还是内脏功能呢?如果说是位置,那么大家尽可以放心,五脏的位置是天生固定好的,即是翻跟头打滚也不会紊乱,大可不必用回胸去控制它。如果说的是功能,那么健全的内脏的功能是井然有序的,不回胸它们也不会紊乱,回胸它们也不会更整齐。如果功能紊乱了,那一定是身体出了毛病,但是治疗器官机能紊乱是医药的事,恐怕不是一个回胸桩能包治的吧!
  结构大师还向读者推荐“脱骨状态”,说这才是高级功夫,引得不少人仰慕不已,惊为绝技。我很奇怪那些盲目迷信脱骨状态、脱骨力的人,你们为什么不去问问大师,看他讲的脱骨状态是肌肉脱离了骨骼呢?还是骨骼与骨骼相互脱节了呢?生物力学告诉我们,人体的力是由肌肉运动产生的,而骨骼是肌肉的支点和力的传导的杠杆。如果肌肉真的与骨骼脱离了,它以什么为支点发力呢?如果骨骼与骨骼真的脱节了,那么力是如何层层传导的呢?
  我不知道宣扬毛孔吸氧胸腔进气脱骨力的大师是不是学过医学。如果他对医学是门外汉,这些“姑妄言之”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此人本来就是医学专家,那么我们大家是不是该问问大师他信口雌黄是何居心?


(二)
问:毛孔吸氧骨肉分离看来属于天方夜谭了。那么大师所说的通过对人体的“再组织”而使人的自认体态恢复先天最理想的状态,即所谓婴儿状态,总该有一定的道理吧?“卢氏结构”的“牛背状态”的桩态大概总有他的独到之处吧?卢氏结构的“活体对抗”,难道不是一项伟大发明吗?
  答:结构大师说人的自然体态失去了先天的朴素的平衡,似乎还真有点道理。不过且慢!大师讲的先天,先到什么时候呢?先到天地之初?先到人之初?天地之初人类根本不存在,朴素的人体平衡从何说起?人之初时不过是父精母血,“后天”的人尚未成形,朴素的平衡从何说起?如果先到“后天”人的父母,那么那“先天”的体态与“后天”并无差别。如果先到孕育之时,那么胎儿是屈曲一团,连舒展都极其有限,他的平衡状态又如何指导后天直立人的行为呢?
  结构大师力言人的自然体态不科学,真是连最起码的科学道德都不讲了!众所周知,人的自然体态是千万年来生命的进化和大自然优选优育的结果,人类今天的体态一定是最适应在地球上生存的特定的体态。出于特殊运动的需要,某些局部运动模式可以临时稍作调整,但那特殊状态一定是、也只能是暂时的,特殊时期一过,人身必然要回复自然体态。这是铁的自然法则,谁也改变不了的。
  大师说卢氏结构是对人体自然结构机制的“再组织”,不知卢氏结构是怎样改变人体结构再造生命系统的?我见过不少练过卢氏结构的人,他们的举止行为无异常人,胳膊、腿也没有一点错位,一切原照千百万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若会因卢氏结构的短期修正而改组,卢氏结构只怕就不仅仅是拳学界的一角风景,而笃定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了!
  大师一再说婴儿状态是最理想的体态,这里我想问的是,如果母子二人遇见了危险,那时节是母亲保护婴儿呢?还是婴儿保护母亲呢?答案不问可知!婴儿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见义勇为自然无从谈起了!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人在婴儿时期肌肉无力,筋骨软弱,站不起、爬不动:天气冷热都影响到体温的变化,皮肤娇嫩经不起日晒风吹:从头到脚都需要精心呵护,些微的闪失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苍蝇蚊子打上门来他束手无策。连老鼠那样微不足道的小坏蛋对他来讲都是超级杀手。这样根本无法适应人体碰撞的体态,怎么可能是搏击的最理想体态呢?
  大师推崇“牛背状态”的桩态,我是深深不以为然的。为什么呢?因为背脊高拱、腹肋松垂是老牛、瘦牛和病牛的体态。基本上是脊背宽平腹肋紧绷的。卢氏结构至少是一个“健康状态”吧?那么它的桩态怎么会像病牛呢?同时直立人的体态,怎么能和伏地的走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呢?
  要说起活体结抗,这个名词确实是有意思。说是活体,至少表示对抗的双方是活人而不是死人。请问诸位,有谁见过活人打死人的吗?古时是有一个,他叫伍子胥。那么有谁见过死人打活人的吗?大概没有。武侠小说上倒是有一个,她叫梅超风,但那是黄老邪抡着她打的。
  连小孩都知道,人与人对抗一定是活人对活人。那么在对抗前加上活体。岂不是废话吗?莫非卢氏结构还有死体对抗的形式?那么死体对抗是怎样的一种格局,大师为什么不附带交代呢?
  问:听先生这一番话。真使我们大跌眼镜。真没想到先前曾使我们心驰神往的至理妙论,原来这般经不起推敲。请问先生,书上的这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难道全是空穴来风吗?
  答:如前所说的种种说法可以肯定不科学。但要说它们全是人为的杜撰,也未必尽然。其中固然不能排除结构大师故弄玄虚拿读者开涮的内容。但肯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练功者的感觉的朴素的叙述。例如“无负担步法”、“重心放在体外”,事实上讲的是身体的暂时失重状态。即重心超出支撑面的瞬间的体态。又如把地球引力由制动力变成驱动力,事实上指的是利用势能加强行动的情形。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山头上向下扔石片。往上扔往前扔,石片都只会落在半山腰。但是如果向前下方斜扔。石片就可能一直飞到山脚下。那么把石片从半山腰移到山脚下的那一部分力是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地球引力。由此而论。变制动力为驱动力的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点道理。正如地球的转动造成的种种视觉现象一样,大家都习惯地说:“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天亮了!天黑了!”而不说地球转过来了转过去了一样。虽然不科学,但却是多数人的切实感觉,也就俗成定例听之任之了。即使是哥白尼、伽利略,当他们领儿女去看日出时,不是也会说太阳升起来了吗?那么,卢氏结构为什么就不可以用无体重负担走走步呢?
  一般地说,通俗无伤大雅。但是作为一门严肃学术,名词术语尽可能科学化规范化,对确立学术的品位和地位,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卢氏结构固然可以用通俗语言说话,但最好早日统一采用科学语言为宜。
  问:大凡习武专修一门的人,一般来说功夫都比广修泛修者深。请问先生,卢氏结构是专修好?还是和其他学术兼修好?如果专修卢氏结构,可不可以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
  答:和各种单项职能学术一样,卢氏结构不是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仅是这个体系中一科的精彩发展。因此卢氏结构可用于强化多种学术手段。却难以直接作为实用手段投入使用。南此可以知道,卢氏结构适合与多种武技兼修。不适合作为独立应用技术专修。
  卢氏结构所练出的整体的贯通力、牢固的问架结构和浑然一体的动势。总的来说是以桩式为主体来展示的。但是搏击实战的每一次对抗每一下击打,必然具体地展示局部、展示尖端、展示技法,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就不是可以千篇一律地用桩态解释的。有些练卢氏结构的人说卢氏结构不讲拳法、不讲腿法、不讲技法、不用发力……只要抱定桩架,“起手”一接触对方就会一败涂地,持这种说法的人。不是对卢氏结构一无所知,就是对拳学一无所知,再不然,他就一定是心怀叵测想把读者引入歧途!因为不论多么高级的拳法、接触时必然有形有法,任何流派的技击都脱不出踢打摔拿人体碰撞的范畴的。
  卢氏结构可以强化踢打拿的劲力,但它绝不可能取代踢打摔拿技术!如果说对徒手搏山卢氏结构还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话,对于冷兵。它的价值就微乎其微。因为冷兵靠的是灵巧的运动和准确的落点,对间架结构和功力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这一点,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可作证明。
  我接触过的练卢氏结构的人,其中表现优秀的,都是原来已有相当的功底而后参研卢氏结构的。究竟有多少人白手起家练卢氏结构大获成功,这一点还得靠事实证明。在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之前,谁都没有理由说专修卢氏结构就可成为全能武学专家。
  由于卢氏结构疏远了众多的拳 学内容,疏远了冷兵,主研徒手桩态,所以专修卢氏结构只可能达到桩态的高水平,不可能达到武功的高境界。缺少踢打摔拿的兼修和冷兵的精研,武学的完整性不具备,高境界从何而来?“高”尚且不能,“最”字不提也罢。
  所以我认为,卢氏结构可以借助众多的武技而辉煌,众多的武技可以借助卢氏结构而威风。把卢氏结构孤立于常规武技之外的想法是愚蠢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问:老李!你好没道理!你竟然把一门划时代的超前武学批讲得如此这般,我向你表示强烈的抗议!我们的卢氏结构对桩功的解释和运作,绝对是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前人没有,其他各武术派别也没有!肯定没有!如果有。那么他们一定是剽窃了卢氏结构,或者是把卢氏结构的二改成了他们的一加一!没错儿!肯定是这样!
  答:有理不在嗓门高,快不要做出难看的样子吧!关于卢氏结构的来龙去脉、事实真相,我相信你们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至少你们和我一样清楚。如果不是这样,你们就不会花大力气在文过饰非上用功了!
  你们说卢氏结构是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请问它的哪些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呢?它的混元势,不就是太极的抱球式吗?它的子午桩,不就是太极的提手、行意的子午桩三体式吗?它的反冲式,不就是太极的提手、八卦的托掌吗?换个名词,就成了前所未有吗?
  卢氏结构的功架要求,不就是内家拳的常规标准吗?“正颈”不就是太极的“顶头悬”、形意的“上顶上挺”吗?“平锁卸胛”不就是太极的“沉肩坠肘”、形意的“膊尖下垂”吗?“回胸”不就是太极的“含胸拔背”、形意的“于口肩扣背”吗?“矫正脊桩”不就是太极的“尾闾中正”、“立身中正”、“拔背”,形意的“中平正直”吗?“卷肱滚肘”不就是太极的螺旋劲吗?“涨腕撑指”不就是形意拳的甲欲透骨吗?“束腰”“下气”,不就是八卦掌的束肋下气吗?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一直讲下去!难道换一个说法,事物的本质就彻底改变了吗?
  “卢氏结构”的“立圆”“横圈”“斜向立圆”,难道不在它极力贬低的“身体做立圆、平圆、斜圆的整体运动”之内吗?它的“大圆之内有各环节组成的小圆”、“就是人体内部运动轨迹上的一幅太极图”,难道脱出了古人的“天人合一”运动(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一边公转一边自转的模式类推人体运动形式)的古训了吗?为什么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技术。它的就是金豆子人家的就一文不值?为什么别人的水只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而已、而它的(埃曲二欧)就是生命之源,世上有这道理吗?
  不客气地说吧。卢氏结构上有的,中国古拳谱上都有。要不,为什么大师们在推广卢氏结构时,必定要冠以“中国原传拳法”的名号呢?既然是中国原传拳法,是什么就说什么好了,你们为什么要把它说成是“卢氏结构”呢?
  当你开口闭口说谁的学术和你一样就是抄你的时,你应该想到谁的学术和人家一样就是谁抄了人家的推理。秦人不会抄汉人的,元人不会抄明人的,因为时间位置的关系,这是铁定的。你的学术是什么时候披露的?人家的学术是什么时候公之于世的?人家的学术十年前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在武术界公开传播了,你的学术“千呼万唤始出来”,至今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着如此的时间差,你竟还好意思说人家抄了你!读者朋友来评评这个理,大家说是谁抄了谁的?
  有一个人,吃母亲的奶长大,反而对人说他母亲是贱人:穿朋友的衣服去赴宴,反而对人说他朋友是叫花子,振振有词,毫无羞色,那张唯我独尊的法相。难道不正是天底下最可憎的嘴脸吗?
  大师,你认识不认识这个人?不认识?不可能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个人就是大师你呀!
  问:先生,如今全国东南西北,这也推广卢氏结构,那也推广卢氏结构,如果我们要学卢氏结构,买书买谁的书为好?拜师拜谁合适?谁的书不是伪劣产品?谁的拳是正宗真传?
  答:这件事你不能问我,应该问卢正文先生。关于卢氏结构,他是第一权威人士。卢先生说谁的好谁的就好;卢先生说谁得了真传,谁就是真传!
  当前,所有打着卢氏结构的文图资料,没有一本是卢氏结构专辑:没有一本是原汁原味的卢氏结构:没有一本是卢正文先生的原著:也没有一本是卢先生亲自示范功架口述功法的善本。当前的“卢氏结构”都是用自己的拳照代替卢先生的练功照,用自己的见解代替卢先生的原话,我咋看咋像“x氏结构”——他姓什么就叫什么氏结构。实在难以叫人相信这就是卢氏结构。我认为,在卢正文先生原著的范本或手稿影印本公开之前,所有的“卢氏结构”都只能做参考读物,做不得正规教材!
  目前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人头一天对人说自己学过卢氏结构,第二天便见他函授、面授一齐开业。我们既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跟卢正文先生学过,是不是真的具备传人资格,也不知道他拍卖卢氏结构是否得到卢先生授权。翻印改编卢氏结构是否合法。如果他的这些行为均未经卢正文先生许可,那么他的行为就已经构成侵权——卢正文先生的合法权益亦即卢氏结构的知识产权,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剥夺了!
  一群掠夺卢正文先生的知识产权的人春风得意,全然不把卢正文先生放在心上。他们欺负卢老“心太软”,全然不顾卢氏结构“很受伤”,他们的良知哪儿去了呢?人,怎么可以这样?这类事。说到情上叫欺师灭祖,说到法上叫无法无天。朋友你和似这般欺师灭祖、无法无天的“名师利友”打交道时,是不是应该小心一点儿?
  问:曾有大师对我说,如果跟他学卢氏结构,必须“倒空我的杯子”,把我以前所学的全部抛弃。请问先生,卢氏结构真的和其他武技格格不入吗?我原先学过的东西,真的是一无是处,纯害无益吗?
  答:如果有一个管道工,许诺给你架自来水,在铺设管道之前。他要你先填平你原有的水井、扔掉你挑水的水桶,打破你盛水的水缸,你干不干?
  你一定不会干!水管通水之前,你是绝不会放弃原有的供水系统的。因为如果你真的那样做了,等到自来水到来时。你很可能已经不需要水了!
  看见天上的雁你会扔掉手中的烧鸡吗?不会吧?那么,你怎么可以一听大师的许诺就赶紧放弃已有的成绩,你难道没听鲁迅先生说过:别人许诺给你的东西千万不可以当真吗?
  早些年,在武林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功成名就的青年武术家仰慕一位武学宗师的功夫,诚恐诚惶地拜倒在宗师脚下,尽弃所学死心塌地地改修宗师的绝学。从此,一个风云一时的青年武术家不见了,他“倒空了自己的杯子”成了宗师的忠实信徒。许多年过去了,这个青年武术家武功尽失,一无所长,凄凄惨惨地沦落为一条陋巷的更夫。又许多年过去了,更夫无声无息地从人间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去。没有人知道他晚景如何,没有人管他从哪来,到哪里去。
  当这个青年人拜在宗师脚下时,许多功夫不如他的人却不肯倒空自己的杯子。他们凭着并不精绝的武功投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驰骋沙场一个个成了英雄,当了将军。如果你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宗师的衣钵传人现在还在传授把武术家变成更夫的绝学。你还会乖乖地倒空自己的杯子吗?
  你先前已经选学了一门武功,并且已有相当的成就,足以说明你练的东西原本不错。既然不错。为什么要放弃呢?据我所知,各个学术流派的人拜访卢正文先生时,卢先生总是就他们各自原先所学加以指导,从来没有要人倒空杯子、尽弃所学。那些只不过是接受过卢先生学术指导的人。凭什么就叫人倒空杯子从头学他的呢?
  事实上许多拳术的真传,和卢氏结构的发现是相同的。如果不同,那肯定不是学术的原貌,而是你没得到真传。以拔背为例,许多练太极的人仅知道上拔,并不知道左右拔,于是就认为太极拳的拔背不正确。岂不知太极真传的要求是节节拔,并没说脊椎拔肋骨不拔!如果顺脊椎上下拔、顺肋骨左右拔,你说它和卢氏结构哪点不同?所以,依我之见,你与其去迷信大师。不如去恭敬自己的老师,多得点真传,比妄自菲薄好得多。
  对于卢氏结构,你必须客观地对待。和所有武技一样,卢氏结构既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既有通用性,也有局限性。卢氏结构推荐的桩态同样各有其适应性和针对性,绝不是像某些人讲的那样一个桩态就包罗了拳学的全部内容。例如当你用手肘摆打对方头部时,你就可能“平锁”,当你用肘臂击打侧后方目标时,你就不可能“回胸”;当你打撩拳抛拳时,你就不可能“卸胛”:当你做过桥摔时,你就不可能“后升前降”“重心出体”。一个混元势,左右两个变而,如何能取代踢打摔拿的千姿百态!
  听说过削足适履的笑话吗?为了适应鞋的“标准”把脚趾切去了,鞋也就失去了鞋的意义。卢氏结构和格斗技术的关系,一如鞋和脚——倒空杯子,脚不存在了,你还要鞋干什么呢?(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