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器:明朝軍火器軍隊編製的詳細資料及部分火炮(組圖)

 沪学 2012-06-26
武器:明朝軍火器軍隊編製的詳細資料及部分火炮


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製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並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製。之後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時,明軍首創火銃與冷兵器依次攻擊敵船的水攻戰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10% 裝備火銃。明永樂八(1410)征交趾時,明成祖還在京軍中組建了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製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已成為軍隊的一個兵種。
  
  明朝中期,戚繼光鎮守北疆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練兵時,編練的水軍營、步營、騎營、車營、輜重營,使用槍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編製總數的50%左右。其創建的車騎營中的戰車部隊,簡直就是類似於現在裝甲戰車部隊:車營編官兵3100餘名,佛朗機炮256門,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 門;每車營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2門、鳥銃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臨戰之時火槍輪番射擊可以終日不停;騎營編官兵約2700名,裝備有60門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獲太少),以至於可以說是虧本買賣,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軍和倭軍在朝鮮所進行的戰役中,明軍的火器質量和使用水平就高於倭軍。當時倭軍和朝鮮軍都甲胄齊全,十分精良,而明軍卻有不少連盔甲都沒有就上戰場了。朝鮮軍隊開始很吃驚,以為是明軍神勇,其實是明軍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時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贅。
  
  明朝前期正規軍的裝編表: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騎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
  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
  合用藥9000斤;
  重八錢鉛子90萬個;
  大連珠炮200 杆(多管火銃);
  合用藥675 斤;
  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銃);
  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明朝後期車營編製的詳細資料(孫承宗和戚繼光)
  
  關於車營的編製:戰車子營按照營-衝-衡-乘-車分5級編製。
  每營4衝-每衝2衡-每衡4乘-每乘4車(偏廂車),
  合計戰車128輛,配屬給步兵子營使用。
  
  步兵子營和騎兵子營則仿造戰車子營編製。
  步兵子營每100人為1乘-400人為1衡-800人為1衝-4衝3200人為1步兵子營。
  
  騎兵子營以50騎為1乘-200騎為1衡-400騎為1衝-4衝1600騎兵為1騎兵子營;
  另配一個2衝的騎兵權勇隊(預備隊),一共有2400名騎兵。
  
  
  關於偏廂車的記載:
  
  明代宗朱祁玨(景泰帝)在位的時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轅長1.3丈,寬0.9丈,高0.75丈,廂用薄板,上置銃,編配10人使用,出則左右相配,前後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並鹿角。
  
  之後成化、嘉靖、隆慶年間均造過偏廂車,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其式——隻用向外麵一廂,每輛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軍守遼東廣寧時,魏學曾又作改進——每2輛中設拒馬槍1架,填塞間隙,車架上下用棉絮布帳圍之,可以防避矢石,車上載佛朗機2挺,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杆,每架拒馬槍上樹長槍12柄,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杆,每車用卒25名。孫承宗車營所用偏廂車大致與之相同。
  
  孫承宗編煉的車營資料(標準車營):
  
  全營兵力:步兵3200人;
  騎兵2400人;
  輜重車夫512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515人;
  共計官兵6627人。
  
  裝備火器:槍1984枝,
  其中鳥銃256枝;
  3眼槍1728枝;
  大小佛朗機共256挺;
  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戰車)。
  輜重車256輛。
  
  根據以上可以看出,明軍裝備的鳥銃並不多,主要以連發近戰的3眼槍為主。這是因為明軍大量裝備遠射程的火炮(數量快趕上現代裝甲師啦!),所以所以對單兵火器的射程並沒有太高要求,隻要火力夠凶猛就行,明軍才會創造出三才陣等適合火器的諸兵種合成作戰陣形。
  
  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和步營資料,可能是寫在兵書裏,將要計劃實施的,現在僅供參考:
  
  車營:戰鬥兵2048人;
  軍官、雜役、工匠、車夫等1061人;
  全營官兵共3109人。
  
  裝備:佛朗機256挺(佛朗機手768人);
  鳥銃512枝(鳥銃手512人);
  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戰鬥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步營:戰鬥兵2160人;
  軍官、雜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營官兵共2699人。
  
  裝備:鳥銃1080枝(鳥銃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戰鬥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隻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黨耙手,裝備火箭共6480支。
  
  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和步營裝備火器的比例如此之高,真讓人有點不敢相信。據說當時明軍裝備火器的比例讓歐洲來的傳教士都流口水!假若戚繼光在世時的皇帝不是嘉靖和萬曆,領導孫承宗、袁崇煥的皇帝不是天啟和崇禎,而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的任何一位,那麼——紐約應該叫作“新長安”……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一、3眼槍射擊完畢後,可以拿來當錘使用;二、明軍的鳥銃均負有一個槍叉,和歐洲同時代的火繩槍相同,技術參數差不多,可見威力不小;三、明軍三才陣中,有一種騎兵叫“跳蕩隊”,估計是使用3眼槍的騎兵部隊;四、明軍大量使用火器,因此騎兵和軍官均裝備輕型鎧甲;五、明軍騎兵裝備火器比例達到48%左右,設想如果有大量騎兵突然衝出施放火槍,一般的軍隊是難以抵擋的;六、明軍騎兵裝備的鳥銃數量極少,主要裝備的是連發多管型近戰火槍。七、戚繼光認為鳥銃也適宜騎兵使用,因此推斷戚家軍的火槍騎兵應當是以槍法準確著稱;八、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建製應該更接近朝鮮壬辰戰爭時期的明軍,孫承宗在戚家軍戰術的基礎上創建的車營編製比例和現代的裝甲師已無區別,是在平原地區和騎兵作戰的利器;九、袁崇煥的直屬部隊——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皆裝備有5眼火繩槍,其火力突擊能力在當時天下無敵。
  
  孫承宗車營的詳細資料之二:
  
  全營兵力:各級軍官127名;
  騎兵、步兵、傳令、雜役等5988名;
  輜重車夫512名。
  
  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
  準迎鋒車256輛;
  輜重車256輛;
  
  裝備戰馬:官馬296匹;
  兵馬3024匹。
  
  馱運畜力:火器馱駝32隻;
  火器馱騾120頭;
  輜重車駕牛256頭。
  
  裝備火器:大將軍炮16門;
  滅虜炮80門;
  佛朗機256挺;
  鳥銃256枝;
  3眼槍1728枝。
  
  裝備兵器:弓箭撒袋1273副;
  大弩256張;
  長槍、長刀、長斧1280件;
  火箭7680枝;
  大棒256條;
  藤牌256麵;
  腰刀5888口。
  
  裝備甲胄:騎兵2500副(包括隸屬中軍的100騎傳令兵);
  車正128副;
  管隊臂手97副;
  車正臂手128副。
  
  後勤部隊詳細資料:
  
  人員編製:內將官1,中軍1;
  軍車兵30人;
  雜役兵254人;
  車炮兵1622人;
  全營共1908人。
  
  裝備火器:車載佛郎機160門(每門3人);
  鳥銃640枝(銃手640人)。
  
  車輛畜力:輜重車256輛;
  駕車用牛256頭。
  
  雜項工具:金、鼓、旗幟、響器二套;
  繩樁96條;
  拒馬槍256條;
  火兵尖擔256架;
  火鐮224把;
  燈籠354個;
  鐵楸736把;
  鐵撅496把;
  鐮刀1216把;
  斧頭128把;
  鑿子128把;
  鍘刀240口。
  
  糧草輜重:米200石;
  黑豆500石;
  淇子299石4鬥;
  炒麵299石4鬥。
  鑼鍋500口;
  鐵鍋256口;
  水袋500個;
  水桶256口。 
  
  全營一次運載軍需物資量可供1萬人3日之用。
  
  水兵營資料
  
  人員編製:每營編2哨,共510人。
  
  戰船火器:大、中、小戰船10艘;
  大將軍炮4門;
  佛郎機40門;
  碗口銃30門;
  噴筒500個;
  鳥嘴銃68支。
  
  天啟5年8月,遼東經略孫承宗屬下的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輕信人言,以輕兵突襲後金,結果中了埋伏傷亡400餘人。魏忠賢手下的閹黨們以此為由,上了幾十道彈劾馬世龍和孫承宗的奏章,天啟皇帝便打發孫承宗“回籍養病”,以閹黨的高第繼任遼東經略。袁崇煥死後,崇禎皇帝又讓孫承宗出山經略遼東,結果碰上了大淩河之敗,孫承宗再次下台,一直在高陽的家中閑住。崇禎11年11月,清軍入塞破高陽,76歲的孫承宗率全家巷戰,子孫19人皆力戰而死,孫承宗被俘,拒不降清,被清兵勒死。真是英雄命苦啊!熊廷弼(被閹黨陷害下獄,於天啟5年被殺,並“傳首九邊”)、孫承宗、袁崇煥都落得個什麼樣的下場!但明知如此,還要挺身而出,這正是中華民族的氣節與精神!
  
  
  崇禎二年11月20日,袁崇煥率九千關寧鐵騎在北京城野外無火炮支援的情況下,大戰十萬滿洲八旗兵,以一擋十,從早打到晚,滿洲兵狼狽潰逃,連退十幾裏才穩住了陣腳,數日不敢與戰。袁崇煥死後,關寧鐵騎和自祖大壽以下凡五十員遼將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調回關內鎮壓農民軍;一部分倒在抗清(後金)的戰場上;剩下的則投降了清朝,成為滿清入關的急先鋒。盡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論是在哪個陣營,不斷被稀釋和削弱的關寧鐵騎則始終是最優秀的部隊。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亂被平息,袁崇煥所培育出的那支大軍的最後一絲血脈才告消失。看著手中的史書,後世的人們不禁要感慨,如果袁崇煥不死,統領著這支強大的力量,曆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明代初期,我國發明了多管火箭炮,比歐洲各國正式使用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這種多管火箭炮就是利用獨輪車裝載和發射火箭的“架火戰車”。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保存著根據《武備誌》中的圖樣複製出來的火箭發射車——架火戰車的模型。這種世界上最早的多管火箭炮,是在人力獨輪車上裝有6 個長方形箱體的火箭發射器,它像6 個大蜂窩排列成上、下兩行,共載有火箭160 支。這種火箭發射器和“火龍箭”、“一窩蜂”等多發火箭的結構和特點相似,都是將火箭預先裝在發射筒內,而所有火箭的引火線都聯在一起,形成引火總線。發射時,點燃引火總線,火箭就猶如條條火龍,一齊從發射筒內噴出。?那間,火閃煙飛,聲如雷嗚,直向敵陣地衝去。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明架火戰車模型:長120、寬52、高87厘米。這是一種獨輪車裝載火箭的戰車,前有綿簾,需要時可放下擋鉛彈,車兩側設置六筒火箭,計160支,火銃2支,長槍兩支,此車由兩人操作。
  
  架火戰車雖然看起來簡陋粗糙,但它體輕靈活,使用轉移都很方便。打仗時,三個人即可操作。其中一人負責瞄準指揮,兼管推車,其他兩個裝填彈藥和點火等,協同作戰。
  
  在架火戰車的發射筒上方,有一卷起的棉簾,它是一種防護裝置,相當於現代火炮的防盾飯。當衝鋒或轉移陣地時,為了防止敵人的箭矢射傷炮手,將棉簾放下來。發射火箭時將棉簾卷起,簡便實用。
  
  另外,在車的兩側還裝有火銃和長矛各兩支,以配合火箭炮來殺傷不同的目標;必要時,還能用來同敵人白刃格鬥,進行自衛。
  
  架火戰車既有類似現代火箭炮威懾敵人的齊射火力和快速轉移的機動性等特點。又具備現代戰車在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方麵的一些基本性能,因此它在兵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國在火箭炮方麵的傑出創造之一。
  
  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火炮仍有發展。嘉靖年間製造的虎蹲炮,長1呎9吋(約合0.6米),重36斤(約合21.5千克),配有鐵爪﹑鐵絆,發射前可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麵,形似虎蹲,這種炮克服了發射時後坐力大﹑跳動厲害的缺點。《明會典?工部》記載,嘉靖四年(1525)製造的“毒火飛搏”,炮筒用熟鐵製成,裝火藥十多兩,炮彈由生鐵熔鑄,彈內裝“砒硫毒藥五兩”,點火後“將飛搏打於二百步(約330米)外 ,暴碎傷人”。這是中國古代以火炮發射爆炸彈的最早記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虎蹲炮
  
  虎蹲炮屬於用手點火發射的有筒式火炮,特點是具備有炮架。
  
  在炮口和第二節炮筒之間設置了固定炮加,火炮始終處在舉頭狀態,因其狀如虎蹲之勢,故命名為虎蹲炮。填裝過程是:先裝火藥和土隔,再裝彈丸,據《火炮式諺解圖》,填裝一次需要炮撚半條,火藥 6 兩,土隔兩寸,鉛丸 70 顆或鐵丸 30 顆。發射前再將一顆大鉛子(重 5 兩)放在炮口中央發射。該炮鑄鐵而製,全長 40cm ,口徑 4cm ,外徑 14cm 。
  
  萬曆年間還大量製造了身管較長的火炮。萬曆二十年(1592)在杭州製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號大將軍” 鐵炮,口徑113毫米,全長143厘米,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明顯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鑄有炮耳,安有兩個鐵環。萬曆年間,明軍援朝作戰時曾使用過這種鐵炮。 在此期間,歐洲火炮開始傳入中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佛朗機銃和紅夷炮。佛朗機銃約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從葡萄牙傳入中國,它有一母銃和若幹子銃,母銃身管細長, 口徑較小,銃身鑄有準星﹑照門,可瞄準射擊。銃身後有“巨腹”,腹上開有長孔,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一小火銃,一般備有5~9個,可預先裝好彈藥,戰時輪流發射 ,提高了火炮射速。嘉靖初,中國開始成批仿製佛朗機銃,形製很多。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明朝佛朗機(上為子銃,下為母銃)
  
  《明會典》記載有大樣﹑中樣﹑小樣佛朗機銅銃 跡齲裕怠保恕劍《武備誌》又把佛朗機銃分為 1~5號。北京首都博物館現藏有6門佛朗機樣式的火炮,均為銅質,有兩種類型:一種名為“流星搏”,腹部為方形;另一種“勝”字號火炮,腹部為圓柱形。
  
  其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製造的“勝字四十二號”火炮,母銃口徑38毫米,全長91厘米,子銃口徑35毫米,全長23厘米。由於子銃裝藥量小,母銃口徑不大,威力有限。紅夷炮(亦稱西洋炮)是一種大型火炮,在萬曆後期由荷蘭傳入中國。《明史?兵誌》記載:“大西洋船至,複得巨搏,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裏”(二丈約合6.22米,三千斤約合1 600千克)。炮身鑄有準星﹑照門,中部有炮耳。與佛朗機銃相比,口徑較大,管壁加厚,並且從炮口至炮尾逐漸增厚,能承受較大膛壓,是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明末,明政府為了扺禦後金軍的進攻,重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大量仿製紅夷炮。天啟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製造火炮;崇禎二年至三年 (1629~1630)徐光啟督造大小紅夷炮400餘門;兩廣總督王尊德也先後仿製大中型西洋炮500門。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紅夷大炮複原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廣東東莞袁崇煥紀念園裏的紅夷大炮實物
  
  中國曆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都收藏有當時的製品。其中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門崇禎十年鐵鑄“西洋炮”,口徑100毫米,長233厘米。其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更大於萬曆二十年造的鐵炮。
  
  西方火炮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明朝後期火炮技術的發展,改善了軍隊的裝備。據《練兵實紀?雜集》記載,戚繼光的車營裝備佛朗機銃256門,輜重營裝備佛朗機銃160門。天啟六年,袁崇煥以紅夷炮憑城固守寧遠(今遼寧興城),擊退了後金兵,斃傷敵數百人,後金統帥努爾哈赤在該役中中炮受重傷,不久死去。 在火炮技術發展的同時,明末孫元化集中明代製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進的造炮經驗,撰寫成《西法神機》一書。其後,焦勖於崇禎十六年在湯若望的傳授下,輯成《火攻挈要》。這兩部書,是明末火炮製造的理論和工藝技術專著,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