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我國發明了多管火箭炮,比歐洲各國正式使用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這種多管火箭炮就是利用獨輪車裝載和發射火箭的“架火戰車”。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保存著根據《武備誌》中的圖樣複製出來的火箭發射車——架火戰車的模型。這種世界上最早的多管火箭炮,是在人力獨輪車上裝有6 個長方形箱體的火箭發射器,它像6 個大蜂窩排列成上、下兩行,共載有火箭160 支。這種火箭發射器和“火龍箭”、“一窩蜂”等多發火箭的結構和特點相似,都是將火箭預先裝在發射筒內,而所有火箭的引火線都聯在一起,形成引火總線。發射時,點燃引火總線,火箭就猶如條條火龍,一齊從發射筒內噴出。?那間,火閃煙飛,聲如雷嗚,直向敵陣地衝去。
明架火戰車模型:長120、寬52、高87厘米。這是一種獨輪車裝載火箭的戰車,前有綿簾,需要時可放下擋鉛彈,車兩側設置六筒火箭,計160支,火銃2支,長槍兩支,此車由兩人操作。
架火戰車雖然看起來簡陋粗糙,但它體輕靈活,使用轉移都很方便。打仗時,三個人即可操作。其中一人負責瞄準指揮,兼管推車,其他兩個裝填彈藥和點火等,協同作戰。
在架火戰車的發射筒上方,有一卷起的棉簾,它是一種防護裝置,相當於現代火炮的防盾飯。當衝鋒或轉移陣地時,為了防止敵人的箭矢射傷炮手,將棉簾放下來。發射火箭時將棉簾卷起,簡便實用。
另外,在車的兩側還裝有火銃和長矛各兩支,以配合火箭炮來殺傷不同的目標;必要時,還能用來同敵人白刃格鬥,進行自衛。
架火戰車既有類似現代火箭炮威懾敵人的齊射火力和快速轉移的機動性等特點。又具備現代戰車在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方麵的一些基本性能,因此它在兵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國在火箭炮方麵的傑出創造之一。
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火炮仍有發展。嘉靖年間製造的虎蹲炮,長1呎9吋(約合0.6米),重36斤(約合21.5千克),配有鐵爪﹑鐵絆,發射前可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麵,形似虎蹲,這種炮克服了發射時後坐力大﹑跳動厲害的缺點。《明會典?工部》記載,嘉靖四年(1525)製造的“毒火飛搏”,炮筒用熟鐵製成,裝火藥十多兩,炮彈由生鐵熔鑄,彈內裝“砒硫毒藥五兩”,點火後“將飛搏打於二百步(約330米)外 ,暴碎傷人”。這是中國古代以火炮發射爆炸彈的最早記載。
虎蹲炮
虎蹲炮屬於用手點火發射的有筒式火炮,特點是具備有炮架。
在炮口和第二節炮筒之間設置了固定炮加,火炮始終處在舉頭狀態,因其狀如虎蹲之勢,故命名為虎蹲炮。填裝過程是:先裝火藥和土隔,再裝彈丸,據《火炮式諺解圖》,填裝一次需要炮撚半條,火藥 6 兩,土隔兩寸,鉛丸 70 顆或鐵丸 30 顆。發射前再將一顆大鉛子(重 5 兩)放在炮口中央發射。該炮鑄鐵而製,全長 40cm ,口徑 4cm ,外徑 14cm 。
萬曆年間還大量製造了身管較長的火炮。萬曆二十年(1592)在杭州製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號大將軍” 鐵炮,口徑113毫米,全長143厘米,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明顯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鑄有炮耳,安有兩個鐵環。萬曆年間,明軍援朝作戰時曾使用過這種鐵炮。 在此期間,歐洲火炮開始傳入中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佛朗機銃和紅夷炮。佛朗機銃約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從葡萄牙傳入中國,它有一母銃和若幹子銃,母銃身管細長, 口徑較小,銃身鑄有準星﹑照門,可瞄準射擊。銃身後有“巨腹”,腹上開有長孔,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一小火銃,一般備有5~9個,可預先裝好彈藥,戰時輪流發射 ,提高了火炮射速。嘉靖初,中國開始成批仿製佛朗機銃,形製很多。
明朝佛朗機(上為子銃,下為母銃)
《明會典》記載有大樣﹑中樣﹑小樣佛朗機銅銃 跡齲裕怠保恕劍《武備誌》又把佛朗機銃分為 1~5號。北京首都博物館現藏有6門佛朗機樣式的火炮,均為銅質,有兩種類型:一種名為“流星搏”,腹部為方形;另一種“勝”字號火炮,腹部為圓柱形。
其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製造的“勝字四十二號”火炮,母銃口徑38毫米,全長91厘米,子銃口徑35毫米,全長23厘米。由於子銃裝藥量小,母銃口徑不大,威力有限。紅夷炮(亦稱西洋炮)是一種大型火炮,在萬曆後期由荷蘭傳入中國。《明史?兵誌》記載:“大西洋船至,複得巨搏,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裏”(二丈約合6.22米,三千斤約合1 600千克)。炮身鑄有準星﹑照門,中部有炮耳。與佛朗機銃相比,口徑較大,管壁加厚,並且從炮口至炮尾逐漸增厚,能承受較大膛壓,是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明末,明政府為了扺禦後金軍的進攻,重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大量仿製紅夷炮。天啟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製造火炮;崇禎二年至三年 (1629~1630)徐光啟督造大小紅夷炮400餘門;兩廣總督王尊德也先後仿製大中型西洋炮500門。
紅夷大炮複原圖
廣東東莞袁崇煥紀念園裏的紅夷大炮實物
中國曆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都收藏有當時的製品。其中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門崇禎十年鐵鑄“西洋炮”,口徑100毫米,長233厘米。其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更大於萬曆二十年造的鐵炮。
西方火炮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明朝後期火炮技術的發展,改善了軍隊的裝備。據《練兵實紀?雜集》記載,戚繼光的車營裝備佛朗機銃256門,輜重營裝備佛朗機銃160門。天啟六年,袁崇煥以紅夷炮憑城固守寧遠(今遼寧興城),擊退了後金兵,斃傷敵數百人,後金統帥努爾哈赤在該役中中炮受重傷,不久死去。 在火炮技術發展的同時,明末孫元化集中明代製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進的造炮經驗,撰寫成《西法神機》一書。其後,焦勖於崇禎十六年在湯若望的傳授下,輯成《火攻挈要》。這兩部書,是明末火炮製造的理論和工藝技術專著,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