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纪实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静静的块择河 2012-06-26
我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纪实

欢迎订阅《曲靖手机报》(彩信):发送1到1065866633 (资费3元/月)
欢迎访问曲靖新闻网      http://www./ 2012-06-20

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我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 李绍波

推动跨越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影响跨越发展的短板也在农业。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定思路 科学谋划目标

近年来,我市在深入总结分析多年来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立足现有优势,挖掘资源,突出特色,因势利导,高起点谋划,科学定位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手段,做大滇东高原粮仓,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山地生态牧业、特色高效渔业、外向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力争把曲靖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西南重要的生猪、肉牛、淡水鱼养殖深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植物色素、蔬菜、蚕桑种植深加工基地,推动曲靖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争当全省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夯基础 增强发展后劲

近三年来,我市整合项目资金24.6亿元,高标准统一建设高稳产农田地164万亩,创造出以马龙“己沃模式”为代表的曲靖经验,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表彰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一等奖”。全市统筹推进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生态保水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50.1亿元,建成了一批骨干水源工程,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等奖”。

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3.1万千瓦特,完成农机作业面积413.1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1%。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以喷滴灌、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15万亩,建成工厂化育苗中心和育苗点20个,发展设施花卉栽培2万亩、设施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3298个。

建园区 打造发展引擎

大力建设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种养加销结合的“一县一区、一乡一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拓展园区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四大功能,板块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目前,全市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宣威市建设十大工程,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马龙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做法被省农业厅列为全省学习典型;会泽县扎实推进云南最大的鱼籽酱加工和鲟鱼鱼种繁育区建设;富源县建成1.5万亩蓝莓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园;麒麟区建成1.2万亩高原生态供港蔬菜园;罗平县建成万亩库区生态渔业养殖区;沾益县建成万亩银杏、除虫菊生物产业园。

调结构 壮大特色基地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十大特色种养基地,促进全市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568万亩,以蔬菜、魔芋、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425.6万亩,以核桃、杉木为主的木本油料和速生丰产林基地446万亩,农产品出口基地1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西南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和油菜种植加工基地,云南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蚕桑种植加工基地、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强科技 提升发展质量

从种业体系建设入手,依托全市建成的9个省级良种繁育分中心,累计选育并通过审定62个新品种,种子产业规模全省第一;从科技研发推广入手,2011年,十项重点科技措施推广3431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由48%提高到52.7%;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入手,培训农民、种养殖大户、企业人员等456.43万人次,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

扶龙头 做强市场主体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320个,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3个,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44个、市级龙头企业151个。成功引进正大、蒙牛、康恩贝等知名企业。曲靖博浩生物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叶黄素油膏生产企业,带动从业人员20万人,产品定价可左右全球叶黄素市场价格;云南东恒经贸有限公司带动2万户农户发展养殖,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71个,专业合作社成员达3.1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3万余户。麒麟区中所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下转第二版)

全市农业物流企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累计达668户,建成大中型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18个,其中7个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农产品出口到1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认定“三品” 707.65万亩;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272个,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重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创新领导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市县两级部门挂钩包村、乡镇干部直接挂钩包组到户的包保责任制。创新投入机制,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实行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参与,撬动社会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2011年全市投入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3.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6.7亿元,农民投入24.7亿元。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农民向专业大户、种植能手、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地土,形成了土地租赁型、农民合作型、专业服务型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推进主导产业向规模化方向迈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龙头企业能力快速增强,在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土地租赁或入股、返聘农民打工等形式,实现农户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促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农科人员的科技研究、试验推广、技术服务成效与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挂钩,增强了各级干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