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枳实与厚朴异同辨 铁杆中医论坛——联合网络与现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精准中医”...

 太原中医42 2012-06-27
枳实与厚朴异同辨
王昆文 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

邹润安在《本经疏证》一书中对枳实与厚朴的异同作了最清楚的鉴别,可以说是用属辞比事法(按:属,音zhu,连接;比,对比、比较)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枳实之性原向下,厚朴之性原向表
《伤寒杂病论》中用枳实之方十七,用厚朴之方十四,枳、朴联用者八方,八方之中与大黄同用者六,不与大黄同用者仅二方,即枳实薤白桂枝汤、栀子厚朴汤。邹润安认为,两方中皆枳、朴联用,何以方名仅标其中一药?(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论及)他分析说:枳实薤白桂枝汤,“一由里气壅逆,故‘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乃气欲下归而不得,故方名但出枳实,不出厚朴,以枳实之性原向下也”。而栀子厚朴汤证,“一由表邪方炽而误下,故‘心腹烦满,卧起不安’,乃却欲出表而不得,故方名但出厚朴,不出枳实,以厚朴之性原向表也。”于此可见枳、朴之性趋向有差异,一趋于向下,一趋于向表,而仲景对于经方方剂之命名也绝不是无意的。
二、枳、朴之用,在一横一直
从经方中枳实、厚朴与他药的配伍,亦可看出二药之药性有较大的差异,即枳实无横出之权,性原向下,一般不连麻黄而连柴胡,欲其通中泄里(如大柴胡汤、四逆汤);而厚朴之性原向表,无直达之技,故一般不连柴胡而连麻黄,欲其横出开表(如厚朴麻黄汤)。但二药皆可连桂枝,以下气散饮(如桂枝厚朴杏仁汤、桂枝生姜枳实汤),说明二药异中有同。再如仲景书中,二药之不相联者,则与表药相连者较多(如枳实栀子豉汤、橘枳生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等),与里药相连者较少,不甚与补剂并用。有之,则仅枳术汤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若比较此二方证,可见枳术汤证属中虚,有形(心下坚,大如磐),病程稍久(日积月累),虚中有实,纵用补中而不重(枳实七枚,白术只用一两),且此方药必少煎,使其气锐,是用枳实随根故而泄其坚;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亦属中虚,但无形,外胀满,纵重用泄满化饮,但方药必久煎,使之气淳而力优柔,是用厚朴随横溢以泄其满。这说明“一横一直之用,即枳、朴至理之所在矣。”
三、枳实首功在主风疹瘙痒
关于枳实首功“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的问题,一般的中医药教科书上都没有讲解,而邹润安却对此作了精辟的阐释。他说:“试思风本流动之邪,皮肤中又营卫所在,为环周不休之处,两动相合,犹能为如麻、如豆之形而不散,此非寒热结而何?夫形诸外必有诸内,皮肤中者,正肌肉之间,胃脾所主也。脾胃本有寒热,相结肌肉间,气自不能流转,风复袭之,于是内外相引,表里相通,屈伸进退,虽如麻如豆,而或起或伏,正以其根于内也。拨其根,枝叶又焉所附?治里之物,偏有此解表之能,不推之首功可乎?!”故笔者在临床上凡遇皮肤瘙痒症之有类似症状者,常在处方中加枳实或枳壳,效佳。
邹润安通过对大、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和厚朴大黄汤等方证的分析,认为“是枳、朴明为胀满设矣”。但其中枳实重在泄满,厚朴重在已胀,且表证多者厚朴多,表证少者厚朴少。

总之,邹氏在《本经疏证》中明确地将枳、朴合并在一篇中论述,以比较二者的异同。他认为,虽然据《本经》、《别录》之记载,二药皆味苦,能消(疗)胀满,益气,止利,消痰(或除痰癖),下气(或治逆气),这是其共同点;然而二物之用,厚朴偏于外,枳实偏于内;厚朴兼能治虚,枳实惟能治实;厚朴始终止在气分,枳实却能兼入血分;厚朴利气,利气之著于外者也,枳实利气,利气之悬于中者也;厚朴除满,是除胀满,枳实除满,是除坚满;枳实除满而且除痛,厚朴除满而不治痛;枳实不可误施于寒湿,而厚朴却可从治于燥热之结者。
以上鉴别如此清晰,邹润安可谓真知枳实与厚朴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