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译《山海经》和《易经》

 含章斋 2012-06-27
破译《山海经》和《易经》
 “《山海经》......盖古之巫书”,鲁迅先生从充满好奇心的少年时代起,就对《山海经》爱不释手,在成年以后,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然而时过境迁,随着考古界的一系列新发现,以及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曾经被视为荒诞不经的上古奇书。经过多年的研读,以及不断从各种破译《山海经》的书籍获得启发,我终于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山海经》是对一个我们人类并不知晓的但是确实存在于地球之上的一个未知世界的追忆性描述。《山海经》中的确有一些奇怪的动物已经被我们发现了,比如“玄龟”,这是一只鹰头龟身的奇怪动物。有些隐居的稀有动物以及一些与世隔绝的人类平时躲藏在深处,当环境气候骤变、地震突发、冷热气流激荡时,它们就会逃出来。遇此奇异现象,古人就会直观的做出一些描述,比如:见则其邑大旱;是能动天地之气;出入必飘风暴雨;见则其邑有雹。古人能把奇异动物与奇异人种的出现与自然界的灾变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些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经验。遗憾的是,古人没能进一步并阐明这些事件的先后因果关系,只是直观描述,就往往给后人一种误解,认为是某某动物或某某奇人的出现给自然界带来了相应的灾难。若纠正古人的描述不清,并以古语科学的阐述之,则为:有奇人,亦有奇兽,皆穴居。其穴或处深山之岩洞,或处地下之岩洞,自给自生,与世隔绝。遇有地震及寒热骤变,其穴因处地气升降之孔道,故先于地表而受之,则避而离其穴,灾过则复返其穴。世人以为奇,记之以应灾祥。可见,是先有自然灾变,然后才有逃跑出来的奇人奇兽的出现。可以分析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先是某一个大陆板块出现整体地震或者说是整体下沉,然后势必是席卷全球的大洪水。这样的全球性自然灾变足以让隐居在地球深处的未知文明出逃到地球表面上来,洪水退去后不久,地球表面一度灿烂的古代文明便逐渐消失了。可以确信,未知文明人种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返回到那个未知世界了。留给我们地表人类的,只是对古代文明遗迹的惊诧与疑惑,以及诸如象《山海经》这类残缺不全、偏离原貌、匪夷所思的古代文献。如果以一个虚拟的宇宙旁观者用半中国古文来对文明起伏现象做一概括,应该是这样记述:盖有智能生命之星球表面,往往蛮荒愚昧。或有洪水之大者,见则文明骤起。洪水退则文明亦退,罕有能复苏者。然亦有例外,乃人类尔。
      《山海经》本来还有地理图,名叫《山海图经》,只可惜现已失落。晋代学者郭璞曾见过此图,称“图亦作牛形”。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据此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山海经》所描述的位置。随便到一个大一点的书店,就可以买到一片用塑料压制的立体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版图似一只雄鸡,而在雄鸡的腹部则是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雄鸡的尾部是帕米尔高原。仔细端详连接在一起的两大高原,恰似一幅牛形或鹿形图案。牛颈处为乔戈里峰及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牛头为帕米尔高原,牛角更似鹿角,为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和天山山脉,牛的后腿为横断山脉,牛尾巴为大巴山脉和秦岭,黄河长江皆从牛尾部发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显然并不是在地球表面上的这两个高原。我下面的结论恐怕是石破天惊的,地表人类中的地理学家们也一定难以很快接受这种观点,那就是《山海经》所描绘的地区就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地表十公里以下。为简单起见,我把这两个高原合称为牛形高原,或只称为青藏高原。在上古神话中有“天地浑如鸡子”的记载,这个“鸡”就是中国雄鸡形状的版图,这个“子”就是牛形高原,“天地”就是牛形高原之下的地下空间。
        恐怕所有的关于《山海经》的研究文章都没有足够重视对《山海经》地形的分析归纳,这可能是因为《山海经》看起来过于荒诞不经,文辞过于古奥。但是我有幸分析出了这样一些规律。首先,《山海经》地形的分布有内外圈之别。内圈为海内经和山经,它们都包括东西南北经和中经。具体为:海内北经,海内南经,海内东经,海内西经,位于中心的海内经;北山经,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位于中心的中山经。外圈为海外经和大荒经,它们都不包括中经。具体为:海外北经,海外南经,海外东经,海外西经;大荒北经,大荒南经,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其次,被牛形高原所覆盖的这个地下空间,本应该是漆黑一片的。倘若某个未知文明想利用这里来繁衍生息的话,构筑照明系统就是必须的。那么在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构筑照明系统的最优方案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他们肯定要充分利用巨大的半球形岩石天盖来架设吊灯照明系统。对于半球形岩石天盖的中央部分,由于这里太高,一方面架设吊灯困难太大,另一方面即使真的实现了吊灯的悬挂,灯光的强度也难以普照大地,这是因为地下空间的范围实在太大了。因此唯一一个节省人力、物力及能源的方案就是在半球形岩石天盖的边缘地带架设吊灯照明系统。这里高度有限,空间狭小,建造时易于操作,使用起来节省能源。按照这样的分析,我们惊异而有趣的发现,《山海经》正合此意。我们当然要把《山海经》中所有关于对日月的描述当成是对人工照明灯的记载。按此推理,内圈的海内经和山经应该没有对日月的记载,事实基本如此。

        只是在西山经有个例外。然而正是这个唯一的例外,更加证明了我的判断。西山经必然是位于牛形高原的西部之下,这里有一个狭长的高原地带,正是牛颈之处,为帕米尔高原至乔戈里峰一带。牛颈下面的空间必然象一个狭长的巨大走廊。在这个狭长走廊的侧壁上架设照明系统应该是最好不过了。这就是为什么诸山经都无关于日月的记载,而唯独西山经有关于日的记载的原因。倘若在狭长走廊的侧壁再装上巨大的反光镜,亮度一定会明显提高。恰恰西山经正好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而且是整部《山海经》中唯一一处记载着日之反景的地方。特摘出原文: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在大荒西经虽然没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但却有这样的记载: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说明在西部狭长地带的大荒西经之处,两侧崖壁装有反光镜子,使得立在中间的物体没有影子。为了抵消声音在两侧崖壁之间来回反射造成的噪音污染,在两侧崖壁还装饰了能明显吸收声音的材料,使得即使大声呼喊也没有回音。在外圈的海外经和大荒经中,每经都有关于日的记载。可以说,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凡有日月之处,皆是天穹下垂之地。日月之灯悬挂在天穹崖壁上。在西部狭长走廊的天穹崖壁上,还有大镜子主司日之反景。
在《山海经》的西部,即西山经、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照明系统的易于架设,上下攀缘的便利,使得这里成为适于聚居的文明中心。在西山经,有天帝之山,皇人之山,有天地鬼神是食是飨的密山,有帝之平圃,帝之下都,西王母所居的玉山,白帝少昊所居的长留之山,有轩辕之丘,帝江所居的天山。在海外西经,有形天与帝至此争神的常羊之山,有群巫所从上下的登葆山,有轩辕之国,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的肃慎之国。在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有女娲之肠,西周之国,王母之山,轩辕之台,颛顼之池,有成汤伐夏桀之章山。
        在《山海经》里提到了捕鱼。这是一种较为朴素原始的生活方式。也正因其朴素原始,在所有西经里,即高级文明聚居地,都没有捕鱼的记载。记载着捕鱼的,只有海外南经和大荒南经。为什么只在南方捕鱼,而在其它地方不捕鱼,除了高级文明不屑于此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有,这与气候条件有关。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可看到,北方寒冷而多大风,南方温暖而风小,这使得南方适合于在海上捕鱼作业。唯一例外的是,在大荒北经中有食鱼的记载,但没有捕鱼的记载。可能其所食之鱼是从南方运载过来的。
        接下来又免不了要谈到以太风了。以接近光速穿入地球内部的以太风,在固体地球内部只受到很小的阻碍。当以太风到达青藏高原之下时,就受到这里的空气的强烈阻碍,反过来同时形成了空气流动,即产生了风。这个因北来的以太风所形成的自然风,必然是从北向南吹,且速度逐渐减小。因此就形成了北部风大,南部风小的局面。又因为以太风所产生的温度下降效应(详见《以太初想》一文),使得北方寒冷而南方温暖。而对于西部牛颈处一带,因其走廊式的狭长的地理环境,就更容易形成连贯而速度不减的自然风。所有这些对风向与风速,以及温度分布的推断,都在《山海经》中被确凿无疑的证明了。在海外北经中这样记载着: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先不论烛阴为何种机器设备,单从这段描述就可看出,这里有冬夏的季节性变化,且冬夏皆有风,是风产生了冬夏,其风力自然非同小可。在大荒北经中这样记载着: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可见这里多风多雨。在大荒西经则这样记载着: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可见这里有风。在大荒西经还有这样的记载: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一方面说明风从北方吹来,另一方面说明可能这风夹带着大量水汽,凝结在两侧与顶部的崖壁而形成较大的水流沿崖壁流下。在西山经有这样的记载: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可见这里多风多雨。另外,在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也皆有关于风的简单记载,这恐怕是因为山地容易使地下以太风与两山之间的空气接触的缘故。东山经没有关于风的记载,只记载着多大旱,可见由于缺风,这里极其干燥。之所以缺风,是因为其东部崖壁的外侧是地表空气,以太风难以吹拂到地下空间的东部。总之,在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西山经都有明显详细的风的记载,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有简单的风的记载,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则有不太明确的风的记载,其余诸经则完全没有风的记载。记载有雪的,只有北山经的四处。分别是: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记载有冰的,只有海内北经的一处,为: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从唯独在北山经和海内北经有关于雪和冰的记载来看,北方确实是寒冷的。

        前面讨论过,在西部狭长地带,是高级文明聚居地。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可以推断这里应该有人类迄今所知的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和核武器装备。在大荒西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如果仅仅把这里的“射”当作是射弓箭的射,就显得很不合情理。地下空间很广大,而弓箭的射程又很有限,怎么能说成是都不敢向北射呢?即使偷偷射了一只箭,又有谁能知道呢?显然,必定存在一种全天候监控设施,监视着一切向北发射的导弹。在《山海经》中所说的射,必然是指导弹的发射,而不是什么弓箭的发射。而轩辕之台,就应该理解为一处装备有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军事基地。这样的理解才是最合乎情理的。在海外西经也有类似记载: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轩辕之台与轩辕之丘名称相似,参照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中的描述,还可以发现其它几处相似的地方。两经中都有关于一臂国(或一臂民)、丈夫国、女子国、女丑、不寿者八百岁的描述。我认为,这些奇特却又相似的描写,都与核实验基地有关。众所周知,进行核实验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放射性泄露和核废料污染,这些都将使人体产生残疾,也会影响到人体的生殖系统,因此出现一臂国(或一臂民),以及丈夫国和女子国就不足为奇。受放射性照射也会产生面貌丑陋者,即为女丑。在海外西经中这样记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灸杀之。可以解释为,一些女子,在刚出生时就严重的受到了象十个太阳一样的射线照射,因此面貌丑陋,大部分都夭折了,幸存下来的,只好终生面带残疾。至于其不寿者八百岁,则与地下空间的时间变慢有关,而且在西部狭长地带,以太风速度最快,故时间也最慢,相对寿命能达到八百岁以上。在海外西经中有“群巫所从上下”的记载,在大荒西经中有“十巫从此升降”的记载,可见这里的地形是极有利于上下攀缘的,攀缘的目的,大概是采摘稀有草药以医治核污染病吧。这么重要的核军事基地,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当政变之时,夺权者必先争夺此处以掌握先机。在大荒西经中有“禹攻共工国山”,有“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在海外西经中有“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在海外西经中还有记载: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意思是说,有一个导弹发射架,若想夺取政权,讨伐帝王,就必须先夺取此地,然后利用此发射架发射导弹来摧毁敌人。在西山经中则记载了核原料的出产地“密山”,其中一段为: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意思为,这种核原料一旦被引发,就会放射强大射线,无论天下之至刚、天下之至柔,都会被摧毁。天地间的各类人种部族,都以此为能源供给。高级文明的人种部族若装备了这种核武器,就会抵御各种不祥的攻击。我还有一个推断,那就是在洪水之前叫海外西经,在洪水之后则叫大荒西经。因为洪水过后,部分人种部族暂时失去了先进的生活方式,被迫以原始的耕种来获取食物。在大荒西经中记载着: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始作耕,------。
        接下来说说地下空间的金属矿产。有金属记载的,有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记载有银的,有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记载有铜的,有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记载有黄金的,有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海内经。记载有铁的,有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记载有磁石的,只有北山经。中山经的出铁之山最多。银和铁在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都同时出产。铜和黄金的分布地则相对少一些。从磁石只在北山经出产来看,这似乎与北部的强烈以太风促成这种磁性矿物有关。正因为中山经的铁矿最丰富,从而成为文明国家和部族的必争之地。有趣的是,在中山经的篇尾恰恰有这样的总结性记述: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意思是说,这是自然界天然分给智慧生命种族们的宝贵资源,武器从这里发源,刀兵争夺以这里为起因,强大先进的,自然富富有余,弱小落后的,自然只能分得残羹剩饭。在太山召开国际矿产资源共享大会,按照各国国力的强弱重新分封矿产资源(似乎这种照顾强者的分配方式可以换来一时的安定,即能者有余,拙者不足之意),在梁父祭拜先祖,共有七十二个智慧生命种族,他们的本次矿产资源分配得失,都记录于这次在太山和梁父的会议上,这是为国家所用的(言外之意,任何个人和非国有经济实体都不准私自开发这里的矿产)。

        在大荒北经和海外北经,似乎存在着利用以太风力或自然风力发电照明和取暖的大型设备。在大荒北经记述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在海外北经记述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这两处所描写的烛龙和烛阴是有共性的,都是人面蛇身而赤。烛龙为阳性之物,能产生光明;烛阴为阴性之物,能产生冬夏之风。初步判断,烛龙和烛阴为大型能源设备。在大荒南经的记述,则似乎表明这里有供水系统。大荒南经记述到: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又记述:有水四方,名曰俊坛。这似乎是利用了南方的天然温泉所开发出来的热水供应系统。在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则记述了东部的电力照明系统是与温泉水力发电有关。大荒东经记述到: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海外东经记述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处所提到的扶木和扶桑,应该是一种象水车的发电装置。这里利用了上涌的热水流来推动水车的桨叶。这个水车应该是金属制的,因此被记述为“乌”,但它的样子又极象风车,在古人的眼里,更象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有十个枝干,其实就是十个桨叶。不过这桨叶可能太长又太有韧性了,当十个桨叶转动时,转到最高处的那个桨叶可以瞬间保持竖直,而其它的桨叶就都耷拉下来,形成一种一枝独立,九枝下垂的形象。倘若这十个桨叶都附带有发光装置,则自然被形象的记述为: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在大荒东经中的水车显然比海外东经中的水车更加深入水中,这就使得大荒东经中的水车的桨叶几乎全被浸入水中,没入水中的桨叶自然不可见,再加上水对桨叶的吸附作用,因此在水车转动时每次只有一个桨叶露出水面,且在该桨叶露出水面之前,就已积攒了很大的扭应力,所以一旦离开水面,就立即快速摆甩到另一侧的水面上。也就是说,一个桨叶刚刚落向水面,另一个桨叶才刚刚离开水面,正是一叶方至,一叶方出。每个桨叶再加上发光装置,则自然被形象的记述为: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既然有这么多的发电供热设备,就自然应该有输送电能和热水的管线。这些电能和热水管线在地下空间里被统一包裹在一个粗大的管道里,管道外表是一层绝缘绝热的韧性外皮。以一个古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人工建造的象大树树干一样的东西,它的外皮还可以剥离下来。这就是在《山海经》中描写的“建木”。“建”为人工建造的意思,“木”为象有皮的树干一样的管道。建木作为输送电力和热水的管道只在海内南经和海内经有记载。海内南经曰: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区,其名曰建木。海内经曰: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之所以只在海内南经和海内经有建木,是有几点原因的。首先,在文明聚居区广泛分布的地方,管线大多因城市环境美观及安全需要而铺设在地下,很少裸露于地面。这是西部文明聚居区的特征。而在南部大部分地区,多是蛮荒地带,文明城市很少。因此在某处孤立的城市周围出现建木这样的管道就不足为奇。其次,南方温暖,这就使管道里的热水不易损失热量,因此可以裸露在温暖的地表。再次,城市是要座落于小规模平原地带的,因此在中山经和南山经的多山地带,就不会有文明城市,也就没有建木。现在就剩下要解释大荒南经和海外南经为什么没有建木了。在大荒南经和海外南经没有文明中心城市的记载,因此也就不需要建木。在海内南经有“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在海内经有“有山名三天子之都”,这都是文明中心城市的明确记载。在海内经更详细记载着: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明确说明了这个流黄辛氏之国方圆三百里之大,其周围都是荒原尘土,确是一个孤立的城市。可以初步判断,建木所输送的电能和热水来自于西部、北部和东部,在最初的地段是埋设于地下的,但到了南部,为节省人力物力,就全都裸露在温暖的地面了。

       关于这个地下空间的大小在《山海经》里有着明确的记载。中山经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海外东经曰:“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可以认为这里所记载的“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就是5,109,800步。若以正常人体行走时的一步跨度为大约0.55米计算,则“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就等于2,800公里。而2,800公里正好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宽度。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证据,证明《山海经》中描述的天地范围就在青藏高原地段。进一步可知《山海经》中的1里约为现代的0.1公里,即“二万八千里”为现代的2,800公里。接下来的问题出在南北跨度上。实际上青藏高原连同天山山脉所构成的这个牛形高原的南北跨度只有1,964公里,与《山海经》中的“南北二万六千里”(即2,600公里)相差太大。这个原因恐怕只有从以太风的长度缩短效应来找。从北向南吹的以太风必然使地下空间的物质在南北方向上产生长度收缩。亦即在地下空间里的观测者所持的尺子尽管在东西方向上与地表基本相同,但是一旦换到南北方向上,地下空间里的观测者所持的尺子就变得比地表的短了,因此他们所测量出来的天地之南北的长度与地表相比就数值偏大。从南北长度数值在地表与地下的偏差就可以求得地下空间里以太风的平均速度。
        △L = 1 / ( 1- u2 / c2 )1/2 * L 0 式中L 0为放置在地球表面的尺子所测量的南北长度;△L为被带入地下空间的尺子所测量的南北长度;u为以太风的速度;c为光速。注意:不论是放置在地球表面的尺子,还是被带入地下空间的尺子,都是指在地球表面由地表人类制造出来的统一标准的尺子。把L 0=1,964公里,△L=2,600公里,带入上式,可得u = 0.655c 。即地下空间的平均以太风速度为光速的0.655倍。
        内圈的山经五个,海经五个,外圈的海经四个,大荒经四个,共十八处地方。去掉中山经与海内经,余十六处,正应八卦方位。若再去掉海内四经,余下山经四个,海外经四个,大荒经四个,共十二处,正应十二地支方位。内圈的五个山经与五个海经,正应十天干,外圈的四个海经与四个大荒经也正应八卦。可见《山海经》是以干支八卦理论来组织安排地形命名的。由此可推知,中华古老的干支八卦理论是来源于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另外在殷商时期的龟卜占术,也极可能与思念并盼望回归地下空间有关。“龟”的谐音为“归”,“龟”也有海中生物与海上岛屿的寓意。龟的半圆形龟壳也象征着地下空间的半圆形天盖。因此以龟来占卜,完全是一种企盼回归到当初那个被半圆形天盖覆盖着的地下空间的一种象征性祈祷活动。而从“卜”的象形意义来看,也正暗示了要向下方寻找路径。除了龟甲占卜外,在殷商时期还有利用牛的骨头占卜的甲骨文。牛骨与牛形的青藏高原之下的也是牛形的地下空间版图有着象征性的关联。其寓意就是企盼回归到那个版图为牛形的地下空间。可以初步分析,夏朝为洪水过后,从地下来到地表暂时安定下来的一个王朝,“夏朝”的谐音即暗示是来自下方的王朝。至商朝时,商业发达,与周围地区的商业往来增多,来自地下空间的移民们终于发现这里并不是洪水之前的那块陆地,并开始有闲暇考虑他们究竟身在何处,如何才能回归到原来的那片牛形版图的地下空间。在商朝历史上有盘庚迁都的记载,可以确认,龟卜、甲骨文占卜、《易经》创作初期的占卜素材的大量积累,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成熟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言“涉大川”的有十一卦,分明是讲述在洪水过后的迁移中的占卜情况。在坤卦、蹇卦、解卦则明确讲明要向西南方迁移,不利东北方。在升卦讲明南征吉。这分明是指出要想回归青藏高原地下空间,就得向西南方迁移。而西南方正是指中华大地的青藏高原地带。在坤卦中讲“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履霜坚冰至。……。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说从地下空间为了躲避洪水出逃后,最初迷失了方向。在向东北进发的过程中,遇到寒霜坚冰,又遇到不愿结盟的东北原始土族部落,与之交战,血洒疆场,两败俱伤。看来有利的前进方向是西南方。在蹇卦中讲“利西南,不利东北。……。往蹇,来反。往蹇,来连。大蹇,朋来。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是说东北方不可去,返回向西南方就对了。往东北遇到阻塞,返回来吧。往东北遇到阻塞,返回则可遇到许多志愿相同并可以联合的队伍。还有积极组织回归计划的大官员可以见到呢。在解卦中讲“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是说往西南走有利,倘若不知该往哪里去了,往回走则吉。若要往回走,就越快越好,晚了就赶不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回归队伍了,就会永远也回不到地下空间了。由以上分析可见,《易经》的“易”实为迁移的意思。在第一卦乾卦和第六十二卦小过卦,提到了飞龙和飞鸟,我认为这是龙族和鸟族的部族图腾。龙族迁移得较远,部族成员多半没有成功返回地下空间,因此在《易经》中被记述为“亢龙有悔”。鸟族则大部分返回地下空间。在小过卦中讲到“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明确指出回归的故乡在下面,而不是在上面。

       下面就是青藏高原地下空间。小过卦六五爻辞讲“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是暗示这个地下空间的入口在西郊的一个地穴中。在小过卦上六爻辞中讲“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这里讲的决不是没有射到鸟而显现凶兆,而是指若是没有遇到那个通向地下空间的秘密穴道,就错过了回归地下空间的机会,鸟族的残余部族就会离开那个秘密穴道越走越远,这才是真正的凶险,真是瞎了眼啊!瞎了眼的鸟族残余部族曾经最远向东到达美洲,因为拒绝返回,最终被地下空间的黑暗势力逐渐消灭在美洲,多么凶险啊!《易经》的最后两卦是既济卦和未济卦。这两卦极为相似,都提到了“曵其轮”,“濡其尾”,“濡其首”,“伐鬼方”。“曵其轮”是指在陡坡和泥泞的道路上拖拽车轮,这是在逐渐向地下深处伸展的布满水坑的秘密穴道中行进的真实描述。“濡其尾”和“濡其首”是指在向地下深处行进的途中,水面时而没到脚,时而没到头。在倒数第二卦的既济卦中没有提到“饮酒”和“君子之光”,而在最后一卦的未济卦则提到了。这说明向地下深处的征程终于在最后一卦所代表的最后征程获得了成功。“君子之光”暗示着经过长途跋涉又看到了光亮,这个光亮来自于地下空间的人工照明灯,这是拥有高明技术的人制造出来的,自然是“君子之光”。“鬼方”的寓意是下方,“伐鬼方”就是讨伐地下空间里的割据势力。看来,回归到地下空间还并不是完事大吉,而是象既济卦卦辞所说的“初吉终乱”,呈现出一片群雄逐鹿的战争局面。前面提到的地下空间的黑暗势力以及割据势力,都是应该指“鬼方”。黑暗的割据势力面对不断返回地下空间的队伍,担心威胁到自己的专制统治,一方面与刚刚返回地下空间的队伍展开交战,又因为担心返回地下空间的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又派出远征军以召回的名义对分散在地球表面各个角落的地下空间移民进行清剿与笼络召回。曾经团结一致的回归队伍,曾经共同经历水没头顶的危险,在经受了信心的重重考验之后,却不得不面对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窘境,这正应了《易经》最后一句话“濡其首,有孚,失是。”也正因为在地下空间里有战争,部分人员重又逃向地表,才使得这样一部记录着长途跋涉的回归征程的上古史书《易经》,以及记载地下空间洪水前后状态的生物地理地形图《山海经》流传到地表上来。《山海经》与《易经》的作者是应该完全知道真相的,他们本应该直白陈述,但为了能流传后世不至于被封杀,才不得不以神话与巫术的形式,用隐语的方式记载下来。只有后世之人经过千百年的反复推敲与不懈探索才有可能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具有相当水平的某一时代最终破解其中的奥秘。他们是坚信人类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一定会有实力破译经书的奥秘的。而当时一直监控地表人类的地下空间的黑暗文明也确实没能识破经书中所隐含的意义,这是《山海经》与《易经》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到现在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