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一、3

 张进乐斋 2012-06-28
1.3 成长的烦恼

    其实,年轻只是一种内心感觉,代表生命内涵中的创造力、冒险精神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你仍旧可以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拥有朝气蓬勃的活力、对未来的希望,心里充满对新事物、新世界的兴趣。我们形容一个人活得很年轻,常常是指那些不服老的人,尽管他们已经霜染鬓发,仍在穿牛仔裤、跳迪斯科、泡酒吧,热切关注时尚,品尝激情。
    心理学认为,不服老是一种潜意识对老的恐惧,必须通过反向的行为采遏制。正因如此,对年龄的恐惧也是一种生命的再创造动力.正应了一句格言:“知道死亡不可逃避,活着才拥有了真正的意义。”

1.3.1 怕 老
----------------------------------
    我才29岁已经开始对年龄有恐慌。
人老了真可怕,满脸皱纹,疾病缠身,
孤苦伶仃。我不敢想象自己老了以后
是什么样子。
----------------------------------
    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是人生一种有益的精神体验。在我20岁的时候,和你一样有人生已近中途的感觉。那时,我读过朗费罗的诗《中途》,诗中写道,“我的生命已度过一半的时光,听任岁月悄悄地离我而去,不曾实现青年时期的抱负——建一座诗歌之塔,有巍峨的护墙”,真正感觉到“往昔的缥缈苍茫和暮色中飒飒的秋风”。于是在沉寂中奋发,在忧郁中前行。又一个20岁过去了,沧海桑田,岁月更换,我感觉我的生命依然未近中途。
    年龄恐慌是成年人的一种精神游戏,给自己一个紧迫感和内在压力,激励自己去创造更好的明天。古人说“三十而立”,你的年龄正好开始了对生命而立的思索、痛苦与彷徨,这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的内心历程。你需要的只是平心静气地面对它,而不必试图去逃避它。对你的建议是,努力把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做”大一些,让自己在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中积攒生命发展的动力。
    仔细想来,没有哪一位真正理解生命的杰出人士,没有经历过深沉的自我痛苦,没有走过一段漫长、崎岖、泥泞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成功正在于勇敢地超越自我,而你正面临着这样的超越。记住:一切痛苦都是有益的,一切恐慌都是有益的,一切挫折都是有益的。
    当你真正老了的时候,你一定感觉不到你已经满脸皱纹、疾病缠身、孤苦伶仃。那个时候你的心态,或许会觉得老还离你很远,你开始活出一些滋味来,觉得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那时的你,孩子们大了,孙子也有了,你有了欢愉的心情和休闲的时间来享受天伦之乐,开始用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世。即便你是单身一人,那时也已经有了自我的意志,觉得自己很重要,这个世界没你不行。其实,年轻是一种心态,老态龙钟的老人也可以感觉自己年轻,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心老了吗?”

1.3.2 死 亡
----------------------------------
    你有没有贴近过死亡?上星期我乘
坐的飞机因为一场暴雨而无法降落,在
高空盘旋,生死悬于一线。我第一次经
受了这么长时间的死亡威胁,这以后我
常常想到死。
----------------------------------
    生与死是这个世界上最奥妙无穷但同时也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文化、哲学、宗教的内涵都与试图解释生命的诞生和衰亡有关。不管人类怎样来看待生死,生死本身更像是一种禅,是超越人的理解,超越宗教的轮回说、天堂说和重生说,也超越科学的进化论、基因学说和自然主义的。
    我喜欢把生死看作是一种宇宙时间的属性。生命一定会来,又一定会走,从不停止亦不重复。它存在着,同时亦不存在。对于人类所能感觉到的任何存在性的事物,时间是描述它们最本质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就失去了存在性。我也曾有在空中颠簸三个小时的惊险飞行,当时的感觉比你还惨。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感觉渐渐就淡了。虽然我帮不了你,但时间可以抹平你心中的恐惧。
    甚至我以为,死的境界与生的境界是一致的。感觉到死的蛰伏能让你更好地品味生的从容。其实,没有对死亡做过认真思考和真实体验的人,对生也不会有真正透彻的理解。生命是一体的,虽然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看来是独自存在与消亡的,但我们只是整个生命机体中一个微小的部分。生命在宇宙间存在着,我们实际上也永恒存在着,这是生命的延续性决定的。珍视自己和所有的生命形式,善待自己与他人,是我们为整体生命输送的有益能量。死亡虽然带走了我们,但个体生命留下的能量、痕迹、思想是整体生命蓬勃发展、延续、兴旺的保证。接受这些,你就不再害怕死亡。
1.3.3 恐惧
----------------------------------
    我和朋友一起去蹦极,大家都陆续
跳下去了,我却不敢跳。站在高台上,
腿就止不住地发抖,能告诉我如何战胜
恐惧吗?
----------------------------------
    世界上没有战胜恐惧的特效方法,最好的办法是和各种恐惧和平相处。你越想战胜它,它就会越发频繁和强烈地出现。心理学认为,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帝给自然界所有生命物质的贵重礼物,没有生命的东西才没有恐惧。其实在那高台上,你被恐惧紧紧地拥抱着,从恐惧中解脱有一种狂喜,要么放弃,要么跳下去。跳与不跳是你的权利,你有权跳,也有权不跳,大可不必灰心丧气。
    恐惧其实是人存在的一种警觉与本能,没有人能真正逃避恐惧。因为生命是脆弱的,是对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克制与清醒。人有一种自由意向,这是在心理学所说的快乐原则影响下的自行其是的倾向。恐惧约束着我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冲动,让人能受制于环境、主流文化与道德、社会规则和法律。人可以追求的自由主要是精神层面的自由,要得到精神层面的自由首要的是面对恐惧这个话题。恐惧让我们不敢自由地思考,怕不被他人认同与接纳,怕孤独,怕违背文化禁忌而受到惩罚,等等。超越恐惧的辩证思维就是坦然地接纳恐惧,承认恐惧是内心必不可少的体验,和它和平相处。有人说,自由就是不再恐惧。我个人觉得,自由是你可以清楚地觉察到恐惧,却不受制于它。
    人们忽视恐惧才可能造成大麻烦。失去恐惧的感觉可能造成一种狂妄自大,以为自己很强大。这类人喜欢用生命去冒险,喜欢追求不同的诱惑,喜欢和在意躯体的体验与快感。这些“看起来很美”的行为实际上却充满着危险与艰辛。相信你和我一样在生活中也是那种能保有优雅与宁静的人。我对如登山、潜水、坐过山车、射击、蹦极、赛车之类的活动也没有多大兴趣,我接受我的平庸,是因为内心的快乐已经很多。
1.3.4 安全感
----------------------------------
    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
我做事很小心,不相信爱情也不信任朋
友,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
    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赖于两种内心深层的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前者与恐惧(死亡、伤害、痛苦)有关;后者与孤独(依恋、隔离、无助)有关。为了安全感,人类发明了秩序、规则、法律以及派生的真理、道德意识和善恶观;为了归属感,人类发明了婚姻、社会、国家以及派生的哲学、价值体系、美感与爱情。
    一般人并不能觉察到原始状态下的安全感,因为它只是一种内在驱动力,一种逼迫个体无意识地对危险警觉的本能。在生物试验中,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意识还没有运作,肌体已经自动出现应急反应。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眨眼反应:异物飞近眼睛的时候,眼睫的运动并不受意识控制。还有一个例子是,你到高空准备蹦极,意识让自己跳下去,安全需求的本能让你的腿和肢体僵硬,你不得不反复说服身体蹦极很安全,不然你的身体会拒绝往下跳。
    一般地,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们解释清楚的安全感已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被我们的文化诠释过的安全感,两者不能等同。能意识到的不安全是精神层面的紧张,是我们学习到的文化、价值观、内心解释造成的。意识不到的不安全是躯体的紧张,如突发的、预感似的恐惧,莫名其妙的慌乱和焦虑。当我们的精神在某种信仰、信念的支撑下过度支配生命能量的时候,抑郁或焦虑会爆发,逼迫人们躺倒在床上。精神不快乐的时候,躯体在休息。
    我们只能来解读被文化定义下的安全感。本能中的安全需求是不能解释的,因为任何解释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本能本身,而是被文化标定了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人们的内心对安全感会有不同的需要呢?这取决于人的内心存在着什么样的三个基本假定:一是对世界,二是对人类,三是对自己。如果,假定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的;人类是友善的,愿意分享、互助与亲近的;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那么,她的内心就比较平和,快乐、乐观的情绪就多,对自我、对他人的要求就比较宽松,也愿意体验不同的生活,欣赏不同的文化。如果你假定世界是充满危险的,人类是自私与好斗的,自己是无意义和脆弱的,你就会有高度的敏感、沮丧、紧张和害怕,你不得不谨小慎微。你会小心恪守某个价值体系、某种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被你选定的文化强迫下生活,唯恐厄运临头、噩梦缠身。
    安全感来源于我们自己选定的文化。不安全也是被你选择的文化(价值观、概念系统、道德感)建构出来的。很多时候这样的文化恰巧是主流文化。当你紧张害怕的时候,你的身体却不想搭理你,让你没效率、没快感、没激情。要处理内心的不安全感,唯一要做的就是检视我们对自我、对外部社会、对人类的基本评价。看看我们行为激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是我们的意识或内心冲突引发的,还是被我们的身体警觉所唤起的。如果是文化引发的不安全感,选择尝试新的文化与价值系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当一个人所选择的文化观念是多元的、合时宜的、有效的,并与你这个个体相匹配时,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你的身心是协调的,心境是愉悦的,感情是充沛的,体验是丰富的,精力是旺盛的。什么人都敢爱,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地方都敢去,品尝着自由的感觉。

1.3.5 虚 构
----------------------------------
    朋友没有男朋友,没有性经验,却
老爱给我们讲她的艳遇,不明白她为什
么老爱虚构自己的私生活?
----------------------------------
    这是非常典型的心理补偿现象。一般地说,嘴上很“色”的人,内心的性都是比较压抑的。前不久,在网上读到大众评价卫惠《上海宝贝》的许多帖子,感觉懂一点心理学的人很少,自以为是的人太多。能写出那种纵欲肆情东西来的女子,在性方面可能是很矜持和保守的。书中的性生活千万不要以为是写实的,大多是作家性饥渴、性幻想的产物。性满足的人难得动笔,也没有激情去写性方面的东西,哪怕是为了赚钱也写不出那些声色兼备的东西来。
    这很像是看达利的画,精神展现出来的物体的变形只是一种精神的深刻,而非再现一种现实。再如电影《美国丽人》中那位美丽的少女,因为恐惧自己对异性缺乏吸引力,而胡编乱造自己的性经历,直到把一个孤独的中年男人搞得神魂颠倒。人们就是在这样生活,没钱的人会整天在想有了钱做什么,做发财的白日梦使他与现实有了协同。痛苦、抑郁的人在梦中多半是快乐的。
    所以,我们最好认为虚构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只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补偿与平衡。当然,不排除你的女友是担心自己缺少性吸引力而编造这些来保全自尊心。那么,就希望你不要去破坏朋友的虚构,这正是她最重要的情感生活。甚至于你,要装作相信她的故事,让她从中多得到一丝慰藉。这样你既帮助了她,也培养了自己的善意。

1.3.6 享 乐
----------------------------------
    我会为了一件在品牌店看到的高级
大衣而努力赚钱,还会为了能够像别人
那样买车、泡咖啡吧、过时尚的生活而
努力赚钱,我是不是追求享乐的人?
----------------------------------
    抱歉得很,我看不出追求时尚生活有什么不妥。现在的社会也远不像过去的社会那样单纯到只要节俭就能致富。不会花钱的人也不会赚钱;爱玩儿的、会玩儿的人常常也是些会攒钱的、易于成功的人士。只赚不花的人很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这样的人活在当今世上就成了头戴瓜皮帽,身穿西装,打领带的文化怪物。
    现实的改变应当引发观念的更新,存在决定意识嘛!其实,把享受、玩与价值观对立起来是一种过时的、两极化的直线思维。这会让你活得很累、很烦、很冲突、很没有人味儿。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所谓的非线性的、混沌的思维时代,敢攒钱是爱国,敢花钱也是爱国,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钱,不是受贿、逃税、坑人拐骗得来的钱。
    许多时候,在生命的某一个时刻你看不到它的真实意义,看到的只是你头脑中赋予它的意义,正如历史也要回过头来才能看明白。一年有四季,人生也会有春夏秋冬,这叫生命的时间序列。在你足够年轻的时候,去感觉世界,体会人生,寻觅爱情,泡泡吧、蹦蹦迪也未尝不可。年轻的时候就要像春天的花,尽情与别人争奇斗艳,难道要等到五十岁才知道要找寻真爱,到六十岁才想起要穿牛仔裤、跳交谊舞,到七十岁才走出房门颤颤巍巍地去看久违的大千世界不成?
    生活里的确存在很多供人们享乐的东西,但你要选择。挣自己力所能及的钱,享自己可以承受的乐,这是一种均衡观念。现实的观点是一种追求效率的、齐头并进、兼收并索、并存主义的观点。在竞争和工作的同时,不要忘了让自己快乐和勇于消费。善待自己也就是善待了这个世界。

1.3.7 规 则
----------------------------------
    我常为自己设定很多规矩——只能
这样,不能那样。每次打破规则我都心
存不安。因为我其实是很贪玩儿的人,
我是否很缺乏计划性和自律性?
----------------------------------
    没规则就是一种规则,没计划也是一种计划。在人们的脑海里,计划和规则似乎是一种承诺、一种不变的誓言、一种自律的生活态度。而我认为计划和规则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游戏规则,有的人立规则是为了遵守,有的人立规则是为了破坏。前一种人,定计划立规则总是可执行、可完成的,他们的内心承受不了对自己的失望,渴望反馈给自己自律的感觉;而后一种人却喜欢定一些显然是实现不了的计划或规则,表面上他们的内心渴望一种对自己的超越,潜意识里他们在反复挫败自己,让自己慢慢地松懈开来,自由一些,并不再对规则、计划感兴趣。
    为自己订计划和规则有时是性格所致。写出畅销读物《性格解析》的美国作家弗洛伦斯·妮蒂雅,对个性产生兴趣缘于她和丈夫费特在一块儿吃葡萄。费特喜欢用剪子剪下一小串葡萄来吃,使篮子里留下的葡萄保持一种美感,而妮蒂雅却在篮子里胡乱地摘着吃,破坏了整串葡萄的外观,由此引发了她与丈夫之间一场持久的性格争执。费特竭力要用完美主义、有条不紊的生活态度来改变她,处处设立“葡萄规则”,而妮蒂雅却总是有意无意地破坏这些规则,保持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而你正好既是费特也是妮蒂雅。
    有一种哲学思想说:“规矩天生就需要有人来破坏,如果谁都不破坏,规矩就不再成其为规矩,而只是一种人的行为本能。”所以,你只是一个喜欢破坏规则的人,跟你的自律性无关。只是你内心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解释,所以,你说是没有计划妨碍了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计划也许是更大的计划。你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必须用十二分的精力来保持对生活的警觉和弹性,以应付随时不期而遇的突变和机遇。

1.3.8 嫉妒
----------------------------------
    我的男朋友来自农村,对城市人有
一种强烈的嫉妒和愤怒,家人和朋友劝
我说,交一个农村的男朋友,会有很多
的麻烦。真是这样吗?
----------------------------------
    嫉妒要算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它是人的社会属性,源于人们彼此的攀比与竞争意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如果在现实中做不到,情绪就会创造出内部的精神现实,通过对别人的贬低、忽视、讥讽来获取心理平衡。嫉妒的潜意识语言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并把这种不满投射在他人身上。用积极的眼光看,嫉妒象征着人不服输、不甘心的内心势态,在很多情形下也可算是一种反向的生命驱动力,不善嫉妒的人也许也不易成功。如果把人的情绪看成一个线性的轴,与嫉妒相关的情绪排列有:好感、欣赏、羡慕、嫉妒、不满、忿忿然、敌意、恼怒..嫉妒只是情绪轴中的分水岭。所以我认为,嫉妒本身并无害处,感觉到它的存在会让人变得诚实,活在嫉妒中的人,如能痛析自己的不足,就比盲目的自恋好!当然,嫉妒需要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嫉妒也会害人害己。
    我想问题并不在他是农村人,你是城市人。在信息时代,地域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已经非常不明显。我结识过许多边区或山区的人,他们说的、唱的、想的与城市人没有什么两样,在个性层面反倒比城市人更朴实、纯真。用逻辑分析,你的男友嫉妒城市人却爱上城市人,这是一种认同作用,嫉妒和愤怒的核心是羡慕,是自卑心作祟,欲盖弥彰,显得小家子气。是怕别人说他爱慕城市人,故意流露出对城市人的愤怒来。像这样的男人,掩盖虚荣心却正好证明他多少有一些虚荣。告诉他,你爱他正好因为他是农村人,爱他的朴实无华,引导他反躬自省,也许有一天,他会是个出色的城市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