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

 安弟书馆 2012-06-29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正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但因心理、思想、思维品质发展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缺少,常常会与成人的要求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教师要承认这种不和谐 , 教师要做的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转化他们。下面笔者对如何发挥德育功能来转化学生逆反心理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了解沟通,变被动为主动

师生之间,因其角色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对老师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在教育中,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置之不理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教师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这反映出师生之间的感情产生了隔膜,需要得到有效的疏通。那么,教师该如何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呢?

[案例]

笔者班里的王某某同学是一位性格偏内向的女生,母亲早逝,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有一段时间,她似乎特别苦闷,整日发呆,有时还无故流泪,我几次找她谈心,她都遮遮掩掩,有时被问急了,干脆来一句:“我的事不要你管!”在面对面的交流失败后,我又试着把自己的QQ号写在纸上递给她,同时跟她说:“如果你有心事的话,能否跟我在网上聊聊?”几天后,我终于被加为她的好友。一开始在网上我与她谈班级,谈学习,渐渐地她主动谈起了她的家庭,她说:“其实我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秘密,不敢告诉别人,老师,我想告诉你,你能替我保密吗?”我答应了她的请求。原来她的父亲一直很疼她,可她最近发现,父亲有了心仪的对象,常常冷落她,没空教她做功课,没时间带她出去玩,晚上还总是很晚回家,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为此,她恨极了未来的妈妈,对父亲也气呼呼的。

对于单亲家庭的敏感话题,我表达了我的宽容和理解,并结合社会中的类似情况跟她坦诚地交流,我们谈了两个小时,没有课堂中的师生距离,俨然成了一对知心朋友,最后,她向我发过来一个可爱的笑脸并说:“老师,经过你的开导,我现在心里很坦然,我至少要做个不自私的人。”事后我又悄悄与她父亲取得联系,进行交流。几个星期后,我发现她变得开朗多了,渐渐走出了情感的迷茫,学习也取得了进步。

[反思]

随着当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上网已经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借助QQ聊天,通常学生能真正以一个平等的角色与老师进行交流,在这里他们把老师只当成自己的朋友,倾听的伙伴,他们轻松地交流,痛快地发泄。虽然网络这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现今社会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但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部分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我们要做的是应该如何利用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借助QQ聊天不失为一种在新形势下开展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当学生有心理疙瘩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跟家长和别人说时,他们愿意用QQ这种独特的方式和老师沟通交流,其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二、尊重赏识,变歧视为欣赏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也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和赏识”。儿童的自尊心像含羞草,老师应慎之又慎地对待。谁善于激励孩子,谁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谁就能为他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案例]

我班学生张某,性格暴躁,好打架,更谈不上好好学习,老师越是压制他,他越是会犯事,同学们也对他“退避三尺”。我仔细分析了他的问题后,认为,在他个人品质中还是能找到肯定的地方的。在一次班干部会议上,又提到了张同学最近的“恶行”,我有意识地对该学生进行评价说:张同学尽管好打架,但是他有许多好品质,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见义勇为,办事情雷厉风行,敢于承担责任;他人际关系好,有号召力;他喜欢帮助别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正义感。如果他要遇到事情了,能够冷静想一想,采取比较好的办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当有干部把我说的话说给他听之后,他很想不到,一个多次打架的学生,老师会有如此评价。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动辄发脾气了,在我上的数学课上表现还特别积极呢!

[反思]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赏识尤为重要,它是帮助孩子飞向成功彼岸的翅膀。欣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当逆反的孩子用各种怪招来引起我们注意时,他是在给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我想得到你们的注意和赞美。”教师应当学会赏识孩子,用心去发掘这群“特殊”孩子的优点,积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在老师同学中的形象。成长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灵,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眼神,一句简短的赞扬话语,一阵情不自禁的掌声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动力”。“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赏识教育将进一步激发他做出更大的成绩。

三、以柔克刚,变暴雨为春风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猛刮猛吹,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顿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行人越走越热,继而脱下大衣。 这就是“南风效应”。

[案例]

有一回,刚接到一个新班时,发现有个调皮捣蛋的男生小胜常常背着我打架、骂人,欺负弱小者。我非常恼火,来了几次“狂风暴雨”式批评,他被批得恹恹的,可这股寒冷的“北风”只会让小胜把“大衣裹得更紧”,不仅如此,我发觉他并不服气,常用“明知故犯”来表示反抗,真是恨铁不成钢!“南风效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决定改变方式。观察到他常常趁老师不在时踢歪桌椅后,一天,我不动声色地叫上他:“来,帮老师一起整理一下桌椅,不知道是哪位不懂事的同学撞到了,如果不及时拉好的话,那我们班多难看呀!”他不好意思了,积极地移好桌椅,嘿,他终于脱下了“大衣”。我又及时感谢他:“谢谢你,你排得很整齐。”这以后,班内课桌椅整齐多了。

[反思]

用温和的方法对待一些事情,往往比强制的手段更为有效。如果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对学生说空话、说大话,或对学生怒目相向,大声指责,只会让学生与教师情绪对立。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劳而无功的。孩子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当教师的只要心里少一分怒气,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宽容和爱护,这时“和风细雨的‘南风’”才会让学生听着顺耳,觉得亲切,自然而然主动“脱掉大衣”,这样,师生的交流就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是批评的话,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心、爱护他。

四、完善自我,变他律为自律

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案例]

一天我在改作业,忽然刘同学的作业本引起了我的注意。刘同学不怎么爱学习,更糟糕的是上课总“闲不住”,动完前面动后面,让周围的同学基本上都跟着遭殃。我曾想尽了办法来教育他,还联系了家长阵营,软的硬的都用了,正面效果不见长,负面影响倒是来了。刘同学常趁老师不注意时溜出教室,搬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到教室来吓同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没人和我玩,我难受。”一气之下,半个月前我把他安排到了我们班“文武双全”的班长旁边,爱怎么样就随他去吧。可现在刘同学竟主动连续交了一个星期的作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再次找刘同学谈话,他的回答更让我兴奋不已。他说:跟班长坐在一起我就不敢做小动作了,而且他会拎我耳朵。看到班长学习好又厉害,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可我心里不服气,他是人,我也是人,他各方面都好,我为什么就不能呢?我又不笨,我决要干出个样子来让他瞧瞧!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作业,他怎么学习我都能看得见,我就照着他做起来。一开始做起来真的很难,但认真做起来,我越来越觉得有信心了。我就从认真写字开始,不懂就问班长,他总耐心地帮助我。我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一点也不难了……”听到这里我欣慰地笑了。

[反思]

身边的榜样是土生土长的,同学之间最了解,最容易理解和接受;身旁的榜样离自己最近,摸得着,看得见,容易学习;身旁的榜样可能不如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一些人可能视之不快,不大服气,但是,不服也包含某种积极作用,它可以激励不服气的人急起直追,求得进步。有时,“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集体的舆论氛围中,在强者的榜样刺激下,一些逆反学生内心的爆发力反而会被激发出来,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巩固,便能带领这类学生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与否定,又要千方百计消除其消极因素。只要教师办法得力,就可以兴利抑弊,使其从消极转化为积极。由于孩子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