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五)乌龙摆尾—李火德谱唐帝室熙照—纲—火德世系的来龙去脉

 缘起365 2012-06-29





乌龙摆尾——李火德谱系的“唐帝室之熙照——纲——孟——珠——火德”世系的来龙去脉
那么关于李火德的“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世系又是什么来的呢? 
   此世系见载于李啟佳、李長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寫的福建上杭 《 李氏史記 》、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及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等中。溯其流传轨迹是分两步而成的;一是,先伪造世系将李火德攀上李纲,二再妄意地再将李熙照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
第一步、是先伪造世系将李火德攀上李纲
      上杭李火德后裔的《李氏族谱》记载了明天顺八年李火德十世孙嗣英请  上杭儒学教谕季远 为 李火德 作了篇行传 。其文如下; 
                                李氏火德翁传 

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元兵乱,与妻伍氏避于上杭胜运里之丰朗。目其山秀土腴,民淳俗美遂居焉。公为人直谅温悫,有孝友忠信之行,非真义不荀取,不咸爱而就之。殷于资,不啬绝予、尝遇人之贫乏者,必再三慰谕诱掖,导以勤俭,因多感其言而致温饱者。或岁歉、俗方幸其饥,封殖吝固,俟长价以为肥家计者多。翁曰:今谷价腾涌,积者闭粜,其如乡人之菜色何。浊发其陈粜以常价,贫而不能籴者贷之,不能偿者纾之。至于婚丧患难之不给者,恒随所遇以济之;若是者久而不倦。第以夫妻年老六十无子,每相与叹曰:此命也,亦若安于终焉而已。偶一日过邻家,触其犬吠,彼悍媪急出,觇见翁,言曰:“我以为谁,乃而老绝后也”。翁闻其言,愤哽而归,兀坐俯焉不语,惟泫然泣下,妻从容询之,良久语其故,妻怒而转喜,慰之曰:“毋彼责也,殆天假以告我,妾闻仁者必有后,而公久积阴德,天岂终绝哉,妾为纳侧室,后当有子。”因为娶陈氏女,年甫十九,贞淑有仪,仅六载而生三子。后得疾,妻以药前,翁斥曰:“自丧乱以来,民无贵贱,暴尸中野,为狐狸乌鸢饭者,不知凡几,吾今幸有子,获终正寝。天赐我侈矣!何以药为?”君子曰:火德其知命者欤!所生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日三二郎,季曰三三郎。皆克家善继述,厥后子孙蕃衍,诗礼簪缨,代不乏人。若海丰礼巡检念四,三江推友文通,开封郡博明善,王府引礼克修,皆其所出,卓然为李氏荣耀。今贡士嗣夔现任南雄推官。子益领乡荐,又秀士嗣英而读书尚文,与子友善,皆文献足徵,而能亢其宗者。予尝教斯邑有年,颇知邑世家之故,窃念,火德公所以修诸躬,施诸人,可以迫配古人之风,而今人知之者寡矣。视彼强守巨猾,务钩致上官,倚之簸声势,钳劫聚落民,猎利饫己。知聚而 知散者,予深追重火德焉。其垂老而天报之以嗣,而昌其后也。宜矣!因采邑人所诵言,及嗣英所述,为作行传。手录一通,以付嗣英.遗其子若孙,俾知所自,皆图不辱云。
予教上杭,与嗣英交已八稔,先嗣英隐居梅洞,相距一日之程,不克数会,尝为题其杭川呵风雅筒音。癸未丁兵寇扰,携家居于旁,隔墙可旦夕相语。居有楼,楼见于双桂树,因名“双桂楼”。予每登楼,纵目豁怀抱,嗣英饮子,出家乘语其火德翁行述卓异于常,因作小传以遗,第愧气恭辞荒,恶在其能文其传也,然俾人士,善德以垂诸永久,而予好善之诚,与夫嗣英之孝爱,抑亦可而见欤。
                             明天顺上杭儒学教谕     括苍    季远撰 


     给李火德写传的明天顺上杭儒学教谕括苍季远未见史志记载,在目前可见的火德公系族谱中,还看不到文中的求文人嗣英及李火德后裔海丰礼巡检李念四,三江推友李文通,王府引礼李克修等其人及具体生平事迹。据撰文称:嗣英出示的明天顺前已编有家乘(即家谱,即其祖父李崇诚,字明善于明永乐四年所编的家谱)季远也是参考阅读了的。文中根本未提及李火德有南宋宰相李纲及临淮世家的先系,若李火德真是南宋宰相李纲的玄孙,按写行传及墓志的体例叙及先系追溯四代的原则,也不可能丝毫不提及南宋宰相李纲。可见,这是李火德先系没经篡改过的原始面目,与南宋宰相李纲及临淮世家和唐宗室根本没有关系。其次,李火德若真是如上杭李氏族谱中记载,中过宋朝举人、进士。任过宁化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官至节度使、关内侯,宋元史志岂能没有丝毫记载?就算史志中没有记载,岂能连本人的传记中也没有丝毫记载呢? 季远《火德翁传》中的李火德也仅是一位有善行的有德、知命之长者。隐德未仕是古代文人为没有功名,出身白丁之人写传写墓志常见通俗的体面粉饰,综观 季远《火德翁传》全文,李火德用上世纪流行的称法,不过是一开明地主而已。可见,所谓李火德中过宋朝举人、进士,任过宁化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等官职是后来的上杭子孙自己加封的!
     明朝嘉靖之前,庶民是不准立祠祭祀始祖的,上祭不可超过四代。嘉靖帝以庶系入统继位,力争多年终于为生父争得皇帝地位,高兴之余,推恩天下庶民,庶民方准立祠祭祀始祖。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明世宗准议,允许民间建宗立庙,祭祀始祖。夏言这篇奏文开启了庶民兴建祠祭祖的新时代。一时间,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祠堂林立,牌楼高耸。清代,立祠的风气有增无减。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在安徽、福建、广东这些宗族势力特别强大的地区,几乎村村有祠堂,许多村庄不止一个祠堂。而一个大家族,更是往往拥有数十座祠堂。 于是,各族姓氏纷纷修谱立宗、建祠祭祖,形成了家谱史上的一个繁荣发展高潮。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帝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均热心鼓励各族修谱,目的是通过编修家谱宏扬宗族伦理来和宗睦族联络疏远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家谱史上进入了的一个繁荣发展期。
] 从现存于世的 福建上杭李木德后裔保应等三人于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封面抄写〈李氏族谱〉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1704?修)及上杭县太拔乡院前村木德公裔孙四九郎公房,于清朝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秋月修撰的《儒溪李氏族谱》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的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李延基编再修的帅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儒溪李氏族谱》来看,福建上杭李氏的族谱应是创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再修于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恰好是三修。
      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的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编修的 《儒溪李氏族谱》因工作忙碌尚无暇去上海考证核查,虽但从康熙四十三年清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李光地写的《木德公儒溪三修族谱旧序》, 序书有“复细询其家世, 则与吾同出陇西, 实宋宰相纲公之后, 予既友琦之为同宗, ……细为披阅, 乃知纲公五世孙珠公……”等语句可得知,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编修的 《儒溪李氏族谱》已将李火德攀上李纲是可以确定了。《儒溪李氏族谱》在家谱世系将李纲列为始祖,李贵、李奎、李奇、李珠依次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祖,而在介绍李氏源流的《陇西李氏前编来源》中写道:“古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六曰所谓庭坚者,皋陶之字也,生子益孙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高祖讳渊,受禅立国唐建元武德,在位九年,生子二十二人。........而第二子太宗讳世民号为英主丕承大宝建元贞观爱民纳而为唐贤君第一,传世二十记年二百八十有九,派衍天玉牒。今不敢擅修入谱,盖庶民不敢祖天子,礼也。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 生子韬云, 韬云生英亮皆当五代时也,英亮生新成,新成生训教,任兴化教谕,训教生泰青,任江陵令,生子泳定任云南府尹 生子二, 长纲, 次维解组还乡延师训子,磨励成器。次则当北宋时也,纲公为宋南渡初宰相,史称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于遐迩。官拜观文殿大学士,以公殿来源之后开前编之宗上承先下启后,捭后子孙感发兴起,勉为一等孝子忠臣以毋遏佚前人光则所补岂浅鲜哉故备列之捭无忘水源木本云。“      已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儒溪李氏族谱》的修谱者在介绍李氏源流的《陇西李氏前编:来源》中大提引用欧阳修在《新唐书》载的李姓得姓来历、李氏源流及唐宗室的世系陈述,在述完唐太宗“第二子太宗讳世民号为英主丕承大宝建元贞观爱民纳而为唐贤君第一,传世二十记年二百八十有九,派衍天玉牒”之后,虚晃一枪说“今不敢擅修入谱,盖庶民不敢祖天子,礼也。”既借李氏唐室之光又补其失先前世系之遗憾,又营造成庶民不祖天子的守礼家族,防谱禁(清代乾隆朝最盛),同时又营造成系出唐宗玉牒的气象氛围,就文笔而言实数高明之笔。接着,再在陈述世系时将明溪县夏坊乡新屋下陇西郡李氏“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李纲的八代世系用很自然地陈述出来,将此同名的李纲与南宋抗金宰相真正的李纲相提並論,混作一人。接上家谱世系将李纲列为始祖,李贵、李奎、李奇、李珠依次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祖,形成一个“完整”的先祖世系。其次再加上李友琦、李光地等福建鼎盛家族势力的题跋作序,无疑荣耀罩身,非同凡响!赣闽之地民风强悍土客之族械斗时常发生,为了加强团结各支李氏同心协力抵御他姓的欺凌等现实因数,引得各支李氏先后借修谱之机,纷纷归依合流,联宗抗横。然其清朝乃至到民国时仍将所列的“李纲”先系李熙照记载是李开来之子,并没有篡改成李熙照是李开来之侄子、是唐哀宗李柷之子。(参见1949年版闽杭儒溪李氏与兴国联修第四届族谱)
   
第二步、妄意地再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
      李启佳、李长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写的福建上杭 《 李氏史記 》(即 上杭李氏大宗祠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的初稿   )没考证火德公真正的上源世系和传承,反而根据《陇西李氏前编来源》中的“高祖讳渊,受禅立国唐建元武德,在位九年,生子二十二人。........而第二子太宗讳世民号为英主丕承大宝建元贞观爱民纳而为唐贤君第一,传世二十记年二百八十有九,派衍天玉牒。今不敢擅修入谱,盖庶民不敢祖天子,礼也。”其文,未明其中虚实,以为真系出李唐历代帝裔之后,碍于“庶民不敢祖天子”的封建礼制而隐瞒李唐历代帝裔之后的世系源流。于是“发掘性”地将熙照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李氏史記》记载的李火德是李世民后裔的世系,是从大唐最后一個皇帝哀帝李祝起改編的, 根据“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的时间把李开來亲生儿子熙照肢解为李祝的儿子,以熙照 ――韬云  ―― 英亮 ―― 新成 ―― 训教-泰青 ―― 泳定 ―― 李纲共八代,套在哀帝李祝名下(見世系表),移花接木地編成所謂继承大唐皇派世系。《 李氏史記 》 作者写道:“熙照公,祝帝幼子,生于西元九 0 七年(唐天佑四年)正月,朱全忠夺位后,对唐室后裔蓄意斩草除根,免之后患,当時任浙东尉堂叔李开來,知悉朱全忠已將曄公(李祝父親)之八子相继谋杀后,急于同年四月间想方设法將危在旦夕的祝帝的婴儿熙照暗中救出,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避难,逃回福建邵武(开来原籍)开基,认开来为义父,生子韬云,开来公妣薑氏生子熙临,未婚而喪,故以熙照为嗣。”完全不顾史实,任意杜撰熙照为李祝的儿子,编造77岁的老翁李开来堂叔救侄,保留大唐“龙种”的神奇故事。     
      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姓》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也抄袭此说,随着《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一书的出版 ,“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的世袭流传天下。虽然哄动一时,甚至引得海外李姓的摹名归认、踊跃捐款,但必终将贻笑天下。李火德冒攀李纲后裔,杜撰熙照为李祝儿子,将李唐历代 传世帝皇尽网其内之举,引起海内外有识学者的指正及李纲后裔的反弹,列举出李纲其父和李纲其子真正的名讳以证其谬误。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在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不思拨乱反正,方而加以避改、掩饰 。《 李氏史記 》 七十七世祖纲公儿子是贵公, 1995 年改编为《 李氏族譜 》 時,纲公儿子不是贵公,而是仪之,贵公变成仪之的儿子(儿子变成孙子),纲公是西元 1083 年生,贵公根据 《 李氏史記 》 记载是 1106 年,相差只有 24 年。(見上杭 《 李氏史記 》 第 31 頁,上杭 《 李氏族譜 》 上冊第 57 頁)。殊不知李纲22岁娶的夫人张氏,仪之生于崇宁五年八月七日,其年李纲24岁(见载李纲年谱)又闹出仪之和所谓儿子李贵同年出生的笑话。
  上杭 《 李氏史記 》 是在 1989 年编写的,1989 年以來,有些单位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往往照抄別人所写历史,如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姓》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也抄袭此说,随着《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一书的出版,销售全国各地, 北京東方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于 2000 年编写的 《 中华姓氏通史 》 其中李火德历史,也是按照上杭 《 李氏史記 》 抄写的,还有闽清县 1998 年编修的 《 隴西李氏支譜 》 也误认为 《 李氏史記 》 李火德是李世民的后裔,还有 1997 年三明地区李大振等人编写的 《 李氏族譜 》 也根 据《 李氏史記 》 抄写了李开来为李祝帝救子事例等等,上杭李火德系的“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世系就是什么流传开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