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以北,良渚人五千年前留遗迹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6-29
长江以北,良渚人五千年前留遗迹
为中华文明各源流融合碰撞提供新依据
  玉琮上刻简化人面纹
  祭坛刻纹玉璧直径达24厘米
  船棺葬墓主用六个人头陪葬
  贯耳壶
  陶鬶
  带盖罐

  5000年前,一批崇拜玉器的良渚人来到今天兴化市张郭镇蒋庄。在此生活了400年后,随着良渚文明突然间神秘衰落,这批良渚人也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去年10月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泰东河水利工程建设,对蒋庄遗址经9个月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当时居住在这个地区先民生活的神秘面纱。更重要的是,这是首次在长江以北发现大型良渚文化遗址,这对研究中华文明各源流的融合碰撞提供了新视角。

  一个聚落见证良渚文化的扩张与衰落

  站在500平方米的墓葬区前,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座座墓葬东西向密集排列,有些地方甚至一层叠压一层,很多墓主骨架完整,头东脚西,男性身边陪葬了石锛、石斧,还有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玉璧、玉琮,女性身边则放着纺线用的陶纺轮。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告诉记者,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类型,距今5200年至4200年左右,其核心区在环太湖地区,在长江以北200多公里发现蒋庄遗址,使良渚文化的范围延伸到苏中地区,让考古界非常惊喜。这里处于良渚文化的边缘地带,先民们刚到这里时,正是良渚文明最繁盛的时期,蒋庄遗址本身就是良渚文明强势扩张的产物。在此繁衍生息400年后,恰好在良渚文明的衰落期,先民们又突然离开了这里。

  截止昨天,蒋庄遗址共发现了230座墓葬,是发现墓葬数量最多的良渚遗址之一。长江以南土壤多呈酸性,因此众多良渚遗址几乎没有人骨保存,而兴化地区土壤呈碱性,很多人骨保存完好,考古队已经取走了保存完好的头骨,以期复原良渚人的相貌。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蚩尤是良渚人,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考古可能会告诉我们,这些与蚩尤相貌相近的人到底长得什么样。

  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流,夏商周乃至后世的用鼎制度、棺椁制度、“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玉文化和祭祀文化,都来自良渚文化。这些特点在蒋庄遗址都有所体现。20厘米以上的墨玉材料玉璧出土了6只,其中一件刻画着山样的纹路,代表着高高的祭台;玉琮出土2只,其中一只高23厘米,刻着简化的人面纹。这些玉器表明这几位墓主是集神权、军权和财权于一身的部落首领。从出土陶器来看,这里是纯粹的良渚文化,我省的新沂、阜宁等地,之前也发现过良渚文化遗物,但基本是良渚因素汇入以山东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文化面貌不单纯,而蒋庄遗址这样的大型聚落,可被视为良渚文化的边界地区,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良渚文化只差一步就可以进化为国家,然而就在这道门槛前,良渚文化却衰落了,其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一种说法是遇到了大洪水,蒋庄遗址的确发现了洪水淤积层;还有一种说法是出现了战争等危急状况。林留根说,良渚文化风消云散,其影响南至浙江南部,北至延安地区,西至四川金沙,直接影响了华夏文明走向,而蒋庄遗址很可能是其向北迁徙至连云港一带的重要一站,良渚文明是如何消亡的,很可能在随后的研究中现出蛛丝马迹。

  神秘大人物用6个人头殉葬

  230座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158号墓,它引出了无数谜团。

  这是一座独木棺,用一根木头掏挖而成,与其他墓主直接下葬相比堪称豪华。木棺长度超过2.5米,宽度超过1米,墓主是位男性。令人震惊的是,棺首摆着2个人头,棺尾摆着4个人头,其中一个被砍下了天灵盖,非常残忍。林留根猜测,这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猎头和杀俘的风俗。

  能用6个人头殡葬,墓主显然是个大人物,然而他的身份却显得疑团重重。考古现场负责人甘恢元说,他的侧门齿被连根拔除,这种拔齿风俗在大汶口文化中非常流行,表示男性已经成年,而良渚文化却几乎没有。在230座墓葬中,考古队员总共只发现3个拔齿的人,这是否说明墓主人是“外来移民”,可能为良渚人立下了战功,因此才被厚葬?在这座高等级墓中没有出现良渚特有的玉璧和玉琮,这是否表明墓主不是良渚人,不按照良渚风俗下葬?

  此外,在棺木的右下角墓主的腿边,躺着一具女性骸骨,但她在下葬时就没有了脑袋,她是墓主的什么人?是墓主心爱的女性,还是被强掳来为墓主殉葬的?如果说其他几个头颅意味着杀戮,这具骸骨却让人为一个远古女性的命运而担忧。

  出土文物还原5000年前田园生活

  通过考古发掘,专家们基本还原了5000年前良渚人在蒋庄的田园生活。

  专攻体质人类学的考古队员朱晓汀告诉记者,从遗骨来看,当时最高的良渚人身高可达1.7米以上,由于食物粗糙,牙齿磨损要比现代人严重10年上下。

  当时的人吃什么?考古队员把挖出的土用水洗后在放大镜下观察,从里面找到了炭化的稻米、菱角,桃核、葫芦籽、甜瓜籽和芡实,而动物骨头中则有麋鹿、猪和狗。在一件陶器的表面,刻画着一幅很稚拙的图案,一只野猪被绳子捆着,吊在一根树枝下,这显然是在祈求打猎顺利。地层中还发现了一些吃剩的昂刺鱼骨头,这些都丰富了当时人的食谱。

  根据考古发现,当时人住的房子是方形或圆形的。先在地上挖基槽,然后插进一根根木头,再用草和树枝等拌泥糊成木骨泥墙,用火烤干,最后用树枝和茅草苫顶。当时的房子面积不大,门的宽度仅容一人通过。

  骨器是当时重要的生活工具。考古队员发现了很多骨头制成的箭头,用来打猎或打仗;在一座墓葬里,还出土了两只骨质鱼钩;一只麋鹿角被改造后可以安排石锛或石凿,用来加工木材;一只20多厘米的骨簪明显经过长久使用,褐色的骨质光滑莹洁。

  当时的人饮食用陶器,鼎、双鼻壶、大罐、刻纹陶罐,器型规整漂亮,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准和审美水平,有些鼎和罐上还有因用火烧而留下的黑色烟灰,留下了人间烟火的痕迹。

  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5000年前的田园生活并不如你想象得那般美好。据统计,230座墓葬中,未满18岁而夭折的约占20%,每5个死者中就有一个是未成年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

  据悉,为保护这处珍贵的文化遗存,兴化市已于上月向省文物局提交报告,计划投资2800万元兴建总面积80亩的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     本报记者 王宏伟

  配图 甘恢元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