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天怕上火需三防:防“湿”防“热”防“火”

 刘燕燕 2012-06-30

夏天怕上火需三防:防“湿”防“热”防“火”

核心提示:有些朋友一到了夏天,会感觉身体累,这大多是因湿气重引起;等到“湿”的状态久而久之发展到失眠、睡不着的程度再去看医生时,才发现身体已上火,调理起来就需要较长的过程。看看专家怎么说。
  炎炎夏日已开始唱主角,很多朋友或多或少会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上火的表现,那要如何预防及调理夏季上火呢?在饮食方面需要有哪些基本的原则?39健康网就此热点话题专访了中医专家韦芳宁教授。韦教授指出,“夏季上火”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从第一阶段“湿”久了,发展成第二阶段“热”久了,最后到第三阶段“上火”而成,因此夏季怕上火,就要先从祛湿祛暑入手,提前做好身体的防范。

  有些朋友一到了夏天,会感觉身体累,却没有当一回事,觉得“累就累一点,没关系”,其实这大多是因为湿气重引起;然而等到“湿”的状态久而久之发展到失眠、睡不着的程度再去看医生时,才发现身体已经上火了,“火”入膏肓,调理起来就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一旦发现身体有点疲倦,就要开始调理。那么该如何调理呢?

  一、感到疲倦?多因湿气重

  假如在感到疲倦的同时,还有食欲不好、大便比较稀、舌苔比较白厚等症状,我们可以认为其身体湿气重。

  “湿重”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体内水分比较多,比如比较胖、浮肿的人,就有可能是湿重。湿为“有形之邪”,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的特性,湿是下坠的表现,往往会表现为脚部水肿,去到哪都想找地方坐下来、躺下来,很容易睡着,做体检没有发现问题。这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为什么会湿气重?有两种可能:一是外湿,现在立夏、小满已过,接着就是芒种、小暑节气的接踵而来,就要进入雨季,雨季的雨水多,空气比较潮湿,因此这就是外湿;二是内湿,这是因为体内脾虚造成的,可通过调理来健脾祛湿,把体内的湿去掉,就不会感到疲倦。

  祛湿有技巧 还需要健脾

  老百姓往往有这类误区:祛湿还不容易?多喝有祛湿功效的汤,如土茯苓、薏米煲汤喝。

  韦教授指出,单单用祛湿药材煲汤调理,祛湿功效不够,甚至不能祛湿,正确的做法是,注意健脾。

  “湿气重”相当于潮湿的地板,祛湿的药材相当于一把拖把,单单用拖把拖地,地板没那么容易干,而补气健脾的药材就好比放了一台风扇,风扇一吹,地板就很快干燥了,祛湿效果很明显。

  食疗药膳:

  可以根据自己体质,在第一阶段“湿”时用健脾祛湿的汤药,如北芪、五指毛桃搭配土茯苓或扁豆或薏米煲汤,这样不仅会祛湿,还能补气,人体就会很精神,不会感觉那么疲倦。
        二、湿久化热 “养阴益气清热”三管齐下

  假如身体疲倦症状没有及时调理,体内“湿”久了之后,加上夏季较热,则会“湿久化热”,演变成第二个阶段——“湿热”。

  韦教授指出,到了第二个阶段,为防止进一步发展到“上火”的地步,调理的时间会相对较长。因为对付“湿”,多用温化的药来祛湿;对付“热”,一般用“清、凉”类药来调理;而对付“湿热”,则要用又热又凉的药,会变得比较棘手,调理的时间会比较长。但还是有补救措施的。

  因夏季出汗多,气随汗脱,人体很疲倦,最好以益气、养阴、清热为主,在健脾补气的同时,还要加些清热的药。

  食疗药膳:

  l 、小暑之前的夏天,可以用花旗参连同淮山煲汤,有益气、养阴、健脾的功效;

  2、 随着小暑节气的到来,可以喝点冬瓜汤、荷叶来祛暑。比如用北芪、荷叶共同煲汤,北芪补气健脾,荷叶清热祛暑口感好,口味清香,适合多数人吃。需要注意的是,阳虚或湿重体质的人群会受不了。

  或者用北芪、荷叶煲冬瓜,冬瓜祛暑功效增强,适合小暑大暑节气饮用,全家都能享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倘若发现舌苔又黄又厚,那就表明体内“热”很重,吃这些药膳不会有太多疗效,建议去中医门诊请中医帮你把脉,开中药调理,这样就不会导致发展为下一阶段——“上火”。
      食疗药膳:

  对于老人、小孩、女性,建议用温和的药膳,如灯心草加太子参或花旗参同熬,不仅去心火,还能益气,引火下行,把火引下来,这样有助改善睡眠,这种较温和的方式比较适合。

  对于青壮年、男性朋友,就可以用味苦性寒的莲子芯煲汤,因莲子芯味苦入心经,去心火功效更强;若觉得莲子芯太苦,可以把莲子芯连同莲子一起煲汤,达到既健脾又去心火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假如已出现心烦意乱、失眠多时等病症,就不要再依赖食疗,应马上去医院求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