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一)

 chfy 2012-07-01

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一)

      敬、净与静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共同要求,旨在追求更高的境界。虽然从根本上说,儒家主敬,佛家主净,道家主静,但是皆归为境。《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家语·大婚》云,“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左传·成公十三年传》云,“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礼为教本,敬者身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云,“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宋代程颢《明道语录》卷一云,“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庄子·天道》云,“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神源诸诠集都序》卷四云,“谓三道凡夫,三乘圣贤,根本悉是灵明清净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亦不名众生。但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六祖坛经·忏悔品》云,“世人性本清净……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六祖坛经·般若品》云,“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六祖坛经·妙行品》云,“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一、敬

    《礼记·曲礼》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郑玄注,“礼主于敬”,孔颖达疏,“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云,“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孟子·离娄下》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议兵》云,“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谨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云,“敬字工夫,乃是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顷刻间断”,“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一主乎此,更无内外精粗之间”,《小学辑说》云,“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终者也。”清代颜元《存学编·性理评》云,“朱子称上蔡直指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最得明道教人之纲领。”清代王鼎《朱子原订近思录序》云,“古之圣贤,戒慎恐惧,主敬存诚,默察乎天命民彝之本。”

    《庄子·让王》云伯夷、叔齐曰,“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庄子·渔父》云孔子曰,“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庄子·列御寇》云孔子曰,“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四十二章经》云,“复有比丘所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六祖坛經·决疑品第三》云,“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云,“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一)敬天敬命,敬神敬祖。《诗·大雅·云汉》云,“敬恭明神,宜无悔怒。”《论语·雍也》云,“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礼记·少仪》云,“宾客主恭,祭祀主敬。”《礼记·祭义》云,“敬齐之色,不绝于面。”《逸周书·大开武》云,“其维天命,王其敬命。”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元史·释老传·丘处机》记载,“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二)敬亲敬老,敬师敬长。《孟子·告子下》云,“敬老慈幼,无忘宾旅。”《荀子·君道》云,“请问为人弟,曰:敬詘而不悖。”《韩诗外传》卷四云,“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兄慈爱而见友,弟敬詘而不慢。”《孝经·天子》云,“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汉代刘向《说苑·修文》云,“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贤,则有庆,益其地。”《汉书·匡衡传》云,“温恭敬逊,承亲之礼也。”宋代陈亮《祭妻弟何少嘉文》云,“尚贤睦族,以任门户;敬老慈穉,爰及行路”;《蔡元德墓碣铭》云,“敬老慈少,使诡猾暴横者不得自肆,平民安之,而官事赖以省。”《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云,“于是以文种治国政,以范蠡治军旅,尊贤礼士,敬老恤贫,百姓大悦。”清代吴定《祭何生文》云,“敬恭师长,雍睦同侪。”

    (三)敬乡敬故,敬贤敬上。《诗·小雅·小弁》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后用作热爱故乡,尊敬故乡之人的典故。《周礼·天官·大宰》云,“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郑玄注,“敬故,不慢旧也。”贾公彦疏,“二曰敬故者,君与民皆须恭敬故旧朋友。”《汉书·谷永传》云,“敬贤下士,乐善不倦。”《汉书·王莽传下》云,“孝弟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至于黄发,靡有愆失。”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云,“释氏法论,供父母曰恩田,佛僧曰敬田,贫穷曰悲田。”《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云,“孙将军虎踞六郡,兵精粮足,又极敬贤礼士,江表英雄,多归附之。” 明代《鸣凤记·鹤楼赴义》云,“岂孩儿未曾敬恭桑梓?”清代《孽海花》第七回云,“富贵还乡,格外要敬恭桑梓”。

    (四)敬行敬事,敬职敬业。《诗·大雅·抑》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书·洪范》云,“敬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礼记·学记》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孙希旦集解引朱熹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周礼·天官·小宰》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三曰廉敬”。郑玄注,“敬,不解于位也。”《论语·学而》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子路》记载樊迟问仁,孔子云,“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季氏篇》记载“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卫灵公》云,“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邢昺疏,“言当先尽力敬其职事,必有勋绩而后食禄也。”《国语·周语下》云,“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墨子·经上》云,“礼,敬也。”《管子·禁藏》云,“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荀子·议兵》云,“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逸周书·谥法》云,“敬事供上曰恭。”朱右曾校释,“敬事,不懈于位。”《六韬·明传》云,“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汉代马融《忠经·观风》云,“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宋代朱熹《晦翁学案》云,“敬不是万虑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敢逸耳。”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云,“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间断。”明代张居正《请叙录日讲诸臣疏》云,“但臣等窃以敬事后食者,人臣靖共之心。”清代朱焘《北窗呓语》云,“持躬植品,敬事慎言。”

    (五)敬时敬小,敬始敬终。《礼记·表记》云,“事君慎始而敬终。”《左传·昭公五年》云,“敬始而终,终无不复。”《吕氏春秋·上农》云,“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淮南子·人间训》云,“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云,“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云,“君子敬始,慎尔所主。”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义解·康法朗》云,“敬终慎始,研覈微章。”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云,“慎始而敬之”。

    (六)敬身敬中,敬居敬独。《诗·小雅·雨无正》云,“凡百君子,各敬尔身。”《礼记·哀公问》云,“敢问何谓敬身?”《易·坤卦》云,“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论语·雍也》云,“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居身敬肃。”《管子·内业》云,“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庄子·庚桑楚》云,“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成玄英疏,“中,内智也。”晋代葛洪《抱朴子·讥惑》云,“出门有见宾之肃,闲居有敬独之戒。”唐代元稹《镇圭赋》云,“尽举凡而得一,故相传而莫二。义存敬慎,道在底绥。”明代方孝孺《送伴读朱君之庆府序》云,“由义则安,蹈利则危。敬慎则获福,恣肆则致凶。”明代李贽《答周柳塘》云,“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一居敬而南面可,是果鲁桥之敬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