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常熟博物馆
2007/1/18
钱底巷遗址在常熟市北郊新光村西,南距常熟市区4公里,西依虞山,北濒长江,地处虞山山麓阶地与长江冲击平原之间。遗址海拔3.1—4.1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比附近港浜约高出2—3米。遗址三面临水,源出虞山的福山河,流经遗址的西南,与望虞河交汇,再北经福山注入长江。遗址东北7公里是西北、东南走向的盐铁塘,其内侧则为西起福山,经梅李、支塘,进入太仓县境内的沙冈。沙冈就是长江口古海岸线的遗迹[1](图一)。 钱底巷遗址于1980年经常熟市文管会调查发现,1983年南京博物院曾进行过试掘。1988年8—10月,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常熟文管会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常熟市政府对发掘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发掘经费。 根据地面调查,遗址东西约210米,南北约190米,面积近4万平方米。为了探明遗址内涵与分布范围,正式发掘前进行了试掘,共开2×4米探方5个,编号为T01—T05。试掘表明,钱底巷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是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商周文化,也发现了一些六朝、唐、宋文化遗存[2]。遗址正式发掘按坐标法布方,将遗址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发掘区,坐标基点定在养蚕房东南角以南1米处。本次发掘共开5×5米探方19个,其中Ⅰ区2个(T804、T805),Ⅲ区10个(T604、T605、T606、T707、T807、T907、T1007、T1107、T1207、T1208),Ⅳ区7个(T1006、T1106、T1206、T1404、T1405、T1406、T1407)。发掘面积为475平方米(图二)。 一、地层堆积 在四个发掘区内,以Ⅳ区东部的三个探方(T1006、T1106、T1206)地层堆积较为典型。由于靠近遗址中心区,地势略高,故文化层保存较好。现以Ⅳ区T1106东壁为例,说明如下(图三)。 第1层:灰土,质松,厚0.15—0.25米。农耕土层。 第2层:浅灰土,含粉沙,质地较纯,似为江水淹浸淤积而成,厚0.15—0.25米。出土遗物有几何印纹陶片及明清瓷片等,为晚期遗存。H5开口在第2层之下,打破第3层。 第3层:黄褐土,土质坚实,夹少量红烧土屑,厚0.10—0.60米。遗物有陶器、原始瓷器等。陶器器形有鼎、盆、罐、钵等。该层为周代文化层。 第4层:黄灰土,间有较多的江水浸渍后形成的青黄色锈斑,土质较硬,厚0—0.40米。出土遗物中陶器有鼎、豆、壶、盆、罐、豆、刻槽盆、觚形杯等,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 第5层:黑灰土,含青黄色锈斑,土质松软,厚0.15—0.55米。遗物中陶器有钵、鼎、釜、豆、罐、壶、刻槽盆等,石器有锛。 第6层:青灰土,间有青黄色锈斑,土质松软细腻,含水量较多,厚0.10—0.50米。出土石器较多,有锛、斧、磨棒等。还出土1件兽首形玉饰片。陶器中可辨器形有鼎、釜、缸、罐、壶、豆、钵、牛鼻形器耳和炉箅等。 第4层至第6层均属崧泽文化遗存。 第6层以下是深黄色原生土。 Ⅲ区地形东高西低,呈缓坡状。西部5个探方(T907、T1007、T1107、T1207、T1208),因地势低洼,受江水淹浸冲刷,文化层较薄,并间有淤土层,出土遗物不多。东部5个探方(T604、T605、T606、T707、T807)自西向东,地势渐高,文化层较厚,保存也较好。现以Ⅲ区T604东壁为例,说明如下(图四)。 第1层:深褐土,土质坚实,厚0.10—0.25米。耕土层。 第2层:黄褐土,土质较硬,厚0.25—0.50米。遗物有几何印纹陶片和近代砖瓦碎片,近代扰乱层。 第3层:浅灰粉砂土,为江水淤积所致,厚0.15—0.30米。出土遗物有印纹硬陶罐、原始瓷碗、双翼式铜镞等。 第4层:深灰土,土质较硬,间有红烧土块,厚0—0.45米。出土遗物较丰富,有夹砂红陶甗,泥质红陶罐、三足盘、刻槽湓,硬陶罐等。 第3、4层同属商周文化层。 第5层:黄灰土,间有青黄色锈斑,土质坚实,厚0.10—0.35米。出土陶片不多,可辨器形有豆、壶、铲形鼎足等。 第6层:黑灰土,夹青黄锈斑,质松软,仅分布在探方东南角,厚0—0.35米。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鼎、釜、豆、壶等。 第5、6层为崧泽文化层。 第6层以下是深黄色原生土。 Ⅰ区两个探方(T804、T805)耕土层下,均有厚达0.50—0.80米的晚期地层。出土遗物除几何印纹陶片外,还有六朝青瓷虎子和青瓷碗的残片。其下是厚0.60—0.80米的商周文化层,出土遗物较多。相比之下,崧泽文化层甚薄,仅厚0.20—0.30米,遗物也少。 Ⅱ区只开了两个试掘方,ⅡT05的商周和崧泽文化层均很薄,遗物也很少。ⅡT02的商周文化层厚0.30米,未见崧泽文化层。 四个发掘区的主要地层堆积基本一致,但是地层的划分不尽相同,各区探方地层对应关系见表一。 二、崧泽文化遗存 (一)遗迹 有居住面、灰坑和墓葬。 1. 居住面 1处。位于ⅣT1106西南部,建在生土层面之上。居住面已残,现存部分呈半圆形,推测原状应为圆形。直径约6—7、厚0.10—0.15米。居住面表面平整,中间隆起,略高于边缘。其结构系用黄土掺和大量砂粒铺垫而成,并经拍打和焙烧,十分坚实。居住面东侧边缘上有两个相距约0.80米的土台,呈馒头形。直径0.30、高0.24米。土质坚硬,表面铺有大块陶片和石片,用途不详。 2. 灰坑 3个。 H1 位于ⅣT1006西南部,开口于第6层下,打破生土层,西距居住面4.5米。圆形,口径0.54、深0.35米,壁斜直,平底,底径0.35米。坑内填青灰土,较纯,含少量碎陶片。 H2 位于ⅣT1006东南部,开口于第6层下,打破生土层,与H1东西并列,相距1.8米,西距居住面6.8米。圆形,口径0.55、深0.36米,斜直壁,平底,底径0.30米。内填青灰土,含少量碎陶片。 H3 位于ⅣT1405南端,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生土层,东距居住面12米。圆形,口径0.58、深0.46米,壁斜直,平底,底径0.38米。内填青灰土,含少量碎陶片。 上述三个灰坑,大小、形状、结构近似,当为窖穴。它们皆与ⅣT1106的居住面相距不远,属于同时期的遗存,表明这里是早期的居住区。 3. 墓葬 3座,皆为小型土坑墓。人骨大部朽蚀,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石器仅一件。 M1 位于ⅢT807的西南端,墓口在第3层下,打破第4层(崧泽文化),距地表0.50米。墓坑长2、宽0.55、深0.4米。人骨残存 部分颅骨、下肢骨及臼齿1颗,骨骸均呈粉末状。仰身直肢,方向75ºº。随葬瓦棱壶和带把鼎各1件,置于死者腹部(图五)。 M2 位于ⅣT1405南端,墓口在第1层下,打破第2层(崧泽文化),距地表0.28米。墓坑长2.10、宽0.90、深0.42米。人骨已朽,仅存零星下肢骨和一颗臼齿。齿尖磨损,齿质点暴露,死者当为成年。随葬陶器5件和石锛1件,陶器均置于死者身体两侧,石锛放在死者头部附近(图六)。 M3 位于ⅣT1405北端,墓口在第1层下,打破第2层(崧泽文化),距地表0.30米。墓坑长1.84、宽0.70、深0.35米。骨殖腐朽无存。随葬7件陶器,置于墓坑两侧(图七)。 (二)遗物 遗址中发现的遗物分人工制品和自然遗物。人工制品中陶器最多,其次为石器,玉器很少。自然遗物有动物骨骸与植物孢粉。 1 陶器 陶器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夹砂陶以红色为主,其中有的偏褐色,有的呈桔黄色,还有少量灰陶。泥质陶也是红色最多,有些器表还施以红衣,灰色次之,黑色很少。根据Ⅳ区T1006、T1106、T1206三个探方的统计,夹砂红陶占47.8%,夹砂灰陶占2.5%,泥质红陶占28.5%,泥质灰陶占15.7%,泥质黑陶占5.5%(表二)。 器表以素面为主,各种纹饰仅占11%左右,其中有附加堆纹、刻划纹、戳印纹、篮纹、弦纹、瓦棱纹等,此外还有镂空。瓦棱纹饰于壶腹与豆圈足上部,镂空饰于豆圈足上,有长条形、圆形和三角形,有相当一部分镂空未能穿透。在少数扁铲足的外侧刻划着不同的符号。未见彩绘。 陶器以生活器皿为大宗,生产工具只有纺轮与网坠两种。另外还有小玩具之类。生活器皿中,鼎是最主要的炊器,数量很多。盛食器中常见的是豆、罐、壶、盆,其他器形还有钵、杯、觚、 缸、釜等。鼎、罐、壶、盆、杯等陶器上,有些附有宽扁形把手、鸡冠形鋬、小方鋬、长弧形鋬、牛鼻耳、小扁钮等。陶器的基本制法为手制,有些经慢轮修整,多数形体匀称,但也有一部分陶器手制痕迹明显,不甚规整。 鼎 可复原者9件。结合残件,分四型。 A型:大口釜形鼎。分五式。 AⅠ式:宽平折沿,微束颈,鼓腹。ⅣT1406○4:3,足残。夹砂红陶。尖圆唇,圜底,腹部残存鸡冠形鋬一个。颈部饰弦纹。口径26.5、腹深24厘米(图八,2;图版柒,2)。 AⅡ式:宽斜折沿,鼓腹ⅣT1406○3,仅存口沿。夹砂红陶。圆唇。肩饰弦纹。口径22厘米。ⅣT1206○5:1,口沿残缺。夹砂红陶。圜底,顺装扁铲足外撇,足外侧上部有捺窝。上腹部饰弦纹。残高16厘米(图八,6、7)。 AⅢ式:侈口,上腹较直,下腹圆弧。ⅣT1406○3:7,足端已残。夹砂红陶。圆唇,圜底,顺装扁铲足微内收。素面。口径18厘米(图八,5;图版柒,1)。 AⅣ式:窄斜折沿,余同Ⅲ式。M3:5,已残。夹砂灰陶。圆唇,顺装扁铲足,足外侧上端有捺窝,中间为锯齿状凸棱。饰弦纹。口径16厘米(图八,3)。 AⅤ式:微侈口,鼓腹。ⅢT807○4:1,足残损,夹砂红陶。圆唇,圜底,圆形足。腹上部饰浅瓦棱纹。口径9.8厘米。M3:7,足端已残。夹砂红陶。圆唇,底微凸,顺装扁铲足,足外上部有捺窝。素面。口径10.4厘米(图八,1、18;图版柒,3)。 B型:带柄鼎。M1:1,柄足端残断。夹砂红陶。侈沿,折腹,圜底,对称的两个凹弧形足,一侧有柄。素面。口径18.4厘米(图八,4;图版柒,4)。 C型:小口罐形鼎。M3:4,足端已残。夹砂红陶。卷沿,圆唇,鼓腹,底近平,一侧有上翘宽柄,正对一足,顺装长方形扁足。素面。口径7.6厘米(图八,8;图版柒,5)。 D型:盆形鼎。ⅢT807○4:6,夹砂红陶。折沿,折腹,凸底,侧装扁足,侧面有两道凹槽。素面,口径13.2厘米(图八,13;图版柒,6)。 除了上述四型鼎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不同形制的鼎足,可以分为锥形、长方扁铲形、凹弧形和三角形四类。 锥形鼎足 上端有三个圆形捺窝(图八,10)。 扁铲形鼎足 均为顺装式。数量最多。可分两种:一种外面有数量不等、排列形式各异的捺窝,其中一件除外面有捺窝外,两侧亦有;另一种没有捺窝,但是其中三件外面有刻划记号(图八,12、15、16)。 凹弧形鼎足 一种为薄凹弧形,另一种为厚凹弧形(图八,11、17)。 三角形鼎足 均为侧装式。有的为素面,有的两面带刻槽,还有的外侧有一排指捏痕(图八,9、14)。 釜 复原一件。结合残件,可分二型。 A型:无檐釜。分三式。 AⅠ式:敛口,圆腹。ⅢT606○4,口、腹残片。夹砂红陶。厚圆唇,长弧型鋬,多齿缘。口下饰弦纹,腹饰横篮纹。口径24厘米(图九,6) AⅡ式:敛口,圜底,带鋬。ⅢT606○4,口沿残片。夹砂红陶。圆唇,梯形鋬,三齿鋬缘。口径26厘米。ⅣT1407○3:11,口沿残缺。夹砂红陶。半球形腹,底部有烟炱,长方鋬上翘。素面。最大径25厘米(图九,3)。 AⅢ式,敛口稍直,深腹。ⅣT1404○3:1,夹砂灰陶。圆唇,圆肩,斜腹,底微凸,肩部两对半圆形鋬,一对下勾,一对上翘。素面。口径15.5、高21厘米(图九,4;图版捌,1)。 B型:腰檐釜。数量极少,仅见残片。ⅠT804○5,口、腹片。夹砂红陶。侈口,圆唇,有鋬,窄檐,锯齿状檐缘,圆腹。素面。口径26.3厘米(图九,5)。 豆 复原4件。结合残件,分四型。 A型:高柄式圈足豆。分五式。 AⅠ式:直口,细高柄。ⅣT1106○6:2,泥质黑陶。圆唇,深盘,折腹上有凸棱。素面。口径18.6、高25厘米(图九,11;图版捌,4)。 AⅡ式:与Ⅰ式相似,唯圈足稍矮。ⅣT1206○6:12,由豆盘与圈足复原而成。泥质黑陶,柄上饰弦纹与长方形镂孔。口径24厘米(图九,15)。 AⅢ式,豆柄上端外鼓。ⅣT1407○3:4,豆盘残缺。泥质黑陶。圈足外撇成阶状,上饰弦纹、镂圆孔与未穿透的条形孔。残高14.5厘米(图九,16)。 AⅣ式:粗高柄。ⅢT707○3B:4,豆盘与豆底残缺。泥质黑陶。圈足上部饰多道凸棱与未穿透的圆孔。残高11厘米(图九,17)。 AⅤ式:窄敛口,粗柄稍矮。ⅣT1405○2:1,圈足下部残缺。泥质灰陶。尖唇,圈足上有两个圆形小镂孔。口径21.6厘米。M2:1,泥质灰陶。尖圆唇,浅盘,折腹,圈足上端呈瓦棱状,下部镂圆形与三角形孔。口径19.8、高18.2厘米(图九,10;图版捌,5)。 B型:矮喇叭形圈足豆。分四式。 BⅠ式:矮圈足。ⅣT1106○6:10,口沿残缺。泥质灰陶。敛口,深腹,圈足上有条形镂空数个,多未穿透。残高14.4厘米(图九,9)。 BⅡ式:宽敛口。ⅣT1405○3:2,圈足下部残缺。泥质灰陶。圆唇,斜腹,圈足上镂4组共8个圆孔,多未穿透。口径19厘米(图九,14)。 BⅢ式:宽敛口,瓦棱状圈足。ⅢT707○3B:1,圈足下部残缺。泥质灰陶。圆唇,深腹。口径21.2厘米(图九,13)。 BⅣ式:三段式圈足。ⅣT1405○2:3,口沿及圈足下部残缺。泥质灰陶。深腹,下腹有一周凸棱,圈足镂圆形和三角形孔。残高9厘米(图九,8)。 C型:粗圈足豆。分三式。 CⅠ式:宽敛口,圆腹。ⅣT1406○3:2,夹砂红陶。圆唇,深腹,圈足上饰4组共8个圆孔。口径24、高14厘米(图九,1;图版捌,3)。 CⅡ式:敛口较窄,折腹。ⅣT1106○4:1,圈足下部残缺。泥质灰陶。尖唇,圈足上的4组共8个圆孔均未穿透。口径20.47、高8.5厘米(图九,12)。 CⅢ式:窄敛口,斜收腹。M3:1,圈足下部残缺。泥质灰陶。尖唇,浅腹上一周凸棱,三段式圈足上镂大圆孔4个,与4组8个小圆孔相间排列。口径18.5厘米(图九,2)。 D型:罐形豆。ⅣT1406○3:1,泥质灰陶。敛口,圆唇,折肩,斜腹,喇叭形圈足。折肩处饰锯齿纹,圈足上镂三个大圆孔。口径15、高16.8厘米(图九,7;图版捌,2)。 罐 完整与可复原者6件。结合残件,分五型。 A型:有领罐,分三式。 AⅠ式:高领,侈口,领、沿界限不明显。ⅣT1406○4,泥质红衣陶。圆唇,圆肩,平底。素面。口径17厘米(图一O,1)。 AⅡ式:斜领。ⅣT1406○3:8,泥质灰陶。尖唇,圆肩,平底,腹部附四个鸡冠形小鋬。口径12.5、高24厘米(图一O,9;图版玖,1)。 AⅢ式:直领,侈口,领、沿界限明显。M3:6,泥质灰陶。厚圆唇,圆肩,平底,肩部附一周凸棱及对称小鸡冠鋬两个。口径10.4、高16.8厘米(图一O,6;图版玖,2)。 B型:侈口罐。多口沿残片。ⅢT707○3B,泥质红衣陶。侈沿,圆唇,口沿下饰弦纹。口径11.6厘米。ⅢT807○5,泥质红衣陶。侈沿,方唇,肩部刻划不规则短线。口径16厘米。ⅢT807○5,泥质红衣陶。折沿,方唇,肩部有小耳。素面。口径19厘米(图一O,4、10、12)。 C型:直口罐,多残。ⅢT807○5,泥质灰陶。圆唇,肩部有小耳,肩、腹部各饰一周凸棱。口径9.5厘米(图一O,2)。 D型:敛口罐,多为残件。ⅣT1405○3,泥质红陶。尖唇,肩部附宽耳。饰弦纹。口径9厘米(图一O,5)。 E型:扁腹罐。可分二亚型。 Ea型:圆腹。分二式。 EaⅠ式:直口,浅腹。ⅢT807○5:3,泥质灰陶。尖唇。素面。口径12.8、高8.5厘米(图一O,8;图版玖,3)。 EaⅡ式:侈口,腹较深。ⅢT807○5:2,泥质红陶。尖唇。素面。口径12.4、高8.5厘米(图一O,11)。 Eb型:折腹和折肩。分二式。 EbⅠ式:直口,浅腹。Ⅳ1406○3:4,泥质灰陶。厚圆唇。口沿旁按捺小三角形,上腹部饰弦纹,下腹部附对称鸡冠耳一对。口径16.8、高11.5厘米(图一O,3;图版玖,5)。 EbⅡ式:侈口,腹较深。ⅣT1206○4:15,泥质灰陶。素面。口径11、高8厘米(图一O,7)。 壶 复原6件。结合残件,分四型。 A型:有颈,折肩,折腹。分三式。 AⅠ式:侈口,直领,无瓦棱纹。ⅣT1405○2:4,泥质灰陶。尖圆唇,平底。颈部饰弦纹。口径6.2、高14厘米(图一一,1;图版玖,6)。 AⅡ式:侈口,饰浅瓦棱纹,纹痕不太清晰。M3:3,泥质灰陶,尖圆唇。平底。口径7.2、高11.8厘米(图一一,2)。 AⅢ式:直口微敛,深瓦棱纹,纹痕清晰。M1:2,泥质黑陶,表面打磨。方唇。平底。口径5、高12厘米(图一一,9;图版玖,4)。 B型:细颈。分三式。 BⅠ式:圆腹。皆残。ⅣT1406○4,泥质红衣陶。平底,宽扁柄上翘。素面。残高12厘米。ⅣT1405○3,泥质红陶。微侈口,圆唇。素面。口径5.7厘米(图一一,6、7)。 BⅡ式:扁圆腹。M2:3,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平底。素面。口径6.4、高10.8厘米(图一一,3)。 BⅢ式:扁腹。ⅣT1204○4:16,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平底。折腹部饰瓦棱纹一周。口径6、高11厘米(图一一,4;图版拾,2)。 C型:筒形颈。皆残。ⅢT707○3B,泥质红陶。口微侈,圆唇。素面。口径6.9厘米。ⅣT1106○4,泥质灰陶。折肩,平底,肩部附对称鸡冠形鋬一对。残高7.2厘米(图一一,5、10)。 D型:矮斜领。ⅣT1206○4:17,泥质红陶。圆唇,圆腹,平底。素面。口径6.2、高8.5厘米(图一一,8)。 盆 复原五件。结合残件,分三型。 A型:深腹大盆。皆残。ⅢT605○5:1,底部残缺,泥质红衣陶。口微侈,圆唇,圆腹,附鸡冠形宽鋬。素面。口径27.2厘米(图一二,9)。 B型:深腹小盆。分三式。 BⅠ式:侈口,束颈,折腹。ⅣT1006○6,口、腹部残片。泥质红陶。尖唇。素面。口径14厘米(图一二,8)。 BⅡ式:侈口,折腹。ⅣT1406○3:6,泥质灰陶。尖圆唇,小平底,附鸡冠形小鋬。素面。口径14.4、高9.5厘米(图一二,7;图版拾,1)。 BⅢ式:口微侈,圆腹,矮圈足。M2:2,泥质灰陶。方唇。口沿下附一周凸棱,素面。口径14.6、高10.5厘米(图一二,6)。 C型:浅腹盆。分四式。 CⅠ式:折沿外翻。有的在口沿下有圆形小孔。ⅣT1106○6:5,泥质红衣陶。尖圆唇,斜腹,平底。素面。口径22.4、高6.5厘米(图一二,5)。 CⅡ式:斜折沿。ⅢT606○4:2,泥质黑陶。尖唇,上腹微鼓,底近平。素面。口径25.7、高10厘米(图一二,3)。 CⅢ式:侈口。皆残。ⅢT606○3,泥质红衣陶。圆唇。素面。口径48厘米(图一二,4)。 CⅣ式:形式近CⅢ式,折腹。ⅣT1106○4:4,泥质灰陶。圆唇,底近平。素面。口径24.8、高8.5厘米(图一二,2;图版拾,3)。 刻槽盆 复原1件。结合残件,分三式。 Ⅰ式:直口或微侈,内壁刻菱形浅槽。ⅢT606○4:13,泥质红陶。尖流,方唇,圆口。素面。口径21厘米(图一二,1)。 Ⅱ式:敛口,内壁刻槽较深。ⅣT1106○5:6,泥质红衣陶。圆唇,半圆形流,圆腹,大平底。素面。口径29、高13.5厘米(图一二,10;图版拾,4)。 Ⅲ式:敛口,上部饰瓦棱纹,下部刻划小方格纹,内壁刻放射状深槽。ⅢT1207○4:1,泥质红陶。方唇,圜底。口径26、高12.8厘米(图一二,11)。 钵 复原2件。结合残件,分二型。 A型:浅腹。分三式。 AⅠ式:口沿下外凸,似翻沿。ⅣT1106○6,泥质红陶。圆唇。素面。口径23厘米(图一三,9)。 AⅡ式:折敛口。ⅣT1206○5:2,泥质灰陶。圆唇,斜腹,小平底。素面。口径22、高8.9厘米(图一三,10)。 AⅢ式:敛口,折腹。ⅢT03○3A,泥质灰陶。厚圆唇。口沿下与折腹处各有一周齿状凸脊。口径22.5厘米(图一三,7)。 B型:腹较深。分二式。 BⅠ式:直口。ⅣT1106○6,泥质红陶。圆唇,弧腹。素面。口径19厘米(图一三,2)。 BⅡ式:敛口。ⅢT606○4:1,泥质红衣陶。方唇,圆腹,平底,口沿旁穿一小圆孔。素面。口径14.7、高8.8厘米(图一三,1;图版拾,5)。 觚 复原1件(ⅣT1006○4:21)。泥质灰陶。筒形,腹中部内弧,尖唇,平底。素面。口径7.7、高18厘米(图一三,8)。 杯 均残件。分二式。 Ⅰ式:高圈足。ⅢT707○3B,泥质黑陶,斜直壁,近底处内折,杯身上有扁钮。圈足上一周凸棱。残高11厘米(图一三,3)。 Ⅱ式:矮圈足。ⅢT1207○4,泥质黑陶。筒形腹。饰瓦棱纹。残高10厘米(图一三,11)。 缸 均残件。ⅣT1106○6,夹砂红陶。敞口,方唇。口沿下附绹索状堆纹一周。口径42厘米(图一三,4)。 炉箅 复原1件(ⅡT05○3:1)。夹砂灰陶。长方形框,框内纵列三根圆柱形炉条,两端设半环形把手。素面。长31、宽20厘米(图一三,5;图版拾,6)。 器盖 复原1件(ⅢT707○3B:2)。泥质灰陶。圈状捉手,宽凸缘,直壁微收。素面。高4、外缘直径9.5、底径7.4厘米(图一三,6)。 器底 均残件。ⅢT605○5,泥质灰陶。平底下有刻划符号。底径5.8厘米(图一四,1)。ⅣT1404○3,泥质灰陶,平底,四扁足(图一四,2)。ⅠT805○6,泥质灰陶。平底,四花瓣足,器底四个圆形镂孔正对四足(图一四,3)。 器耳 种类很多,有牛鼻耳、宽体耳、宽扁耳等。有的耳上有捺窝。ⅣT1106○5,牛鼻形。ⅠT805○5,宽体,耳上有三排捺窝(图一四,4、5)。 把手 ⅣT1206○6,羊角形(图一四,6)。 器鋬 种类很多,有鸡冠形、长方形、长条形等。ⅣT1006○5,泥质红陶。附于罐腹,鸡冠形略上翘,下侧有多个捺窝(图一四,6)。 玩具 ⅢT605○5:6,小盖,泥质红陶。ⅣT1206○5:13,小盅,泥质黑陶。ⅣT1407○3:10,小饼,泥质红陶。一侧有对穿小孔。 纺轮 3件。分三式。 Ⅰ式:圆饼形,直边。ⅢT606○4:6,泥质灰陶。一面平,一面微鼓,中央有孔。直径5、厚1.2、孔径0.8厘米(图一五,1)。 Ⅱ式:圆饼形,斜折边。ⅣT1206○5:9,夹砂红陶。两面均平,中央有孔。直径5、厚1.6、孔径0.6厘米(图一五,2)。 Ⅲ式:算珠形。ⅣT1407○2:5,泥质红陶。中央有孔。直径3、厚2.1、孔径0.4厘米(图一五,3)。 网坠 8件。分二式,每式4件。 Ⅰ式:圆柱形。ⅢT605○5:3,泥质红陶。两端有直槽,一面有横槽。长4.6、直径2.2厘米。ⅣT1206○6:7,泥质灰陶。两端有直槽。长7.6、直径2.4厘米(图一五,4、5)。 Ⅱ式:扁圆柱形。ⅣT1407○3:1,泥质红陶。两端有直槽。长7.6、直径2.4—3.5厘米(图一五,6)。 2. 石器 主要有斧、锛、凿、铲、纺轮、网坠、磨棒、砺石等。石质多属沉积岩系,如石灰岩、泥灰岩、砂岩。其中是变质岩系,如千枚岩、板岩、片岩。火成岩系极少,仅见闪长岩一例。 斧 6件。分三型。 A型:1件(ⅣT1106○6:18)。千枚岩质。近正方形。两面平,弧刃,近顶部有孔。长9.2、宽6、厚1.2厘米(图一六,4)。 此外,在遗址中采集1件(采:1),硅质砂岩。弧刃较宽,孔在中上部。长13.4、宽10.4、厚1.6厘米(图一六,17)。可归入此型。 B型:2件。近长方形。分二式。 BⅠ式:1件(ⅣT1106○6:19 )。千枚岩质。上部较窄,弧顶,双面弧刃。长13.6、宽7.2、厚1.2厘米(图一六,2)。 BⅡ式:1件(ⅣT1106○4:23)。泥灰岩质。平顶,近顶部穿孔。通体磨光。长12.6、宽7.6、厚1.2厘米(图一六,1)。 C型:2件。长方形。ⅣT1407○3:6,长石质砂岩。上部有孔,已残,窄弧刃。残长15、宽7.2、厚3厘米。ⅣT1404○2:3,片岩。窄斜刃,无孔。长8.4、宽3、厚1.2厘米(图一六,9、10)。 锛 9件。分三型。 A型:3件。长方形,弧背。分三式。 AⅠ式:背微弧,单面弧刃。ⅢT707○4:7,石灰岩。长6.4、宽2.7、厚1.1厘米(图一六,8)。 AⅡ式:弧背,单面平刃。通体磨光。ⅣT1404○2:7,石灰岩。长6.2、宽2.3、厚1.4厘米(图一六,4)。 AⅢ式:弧背微起脊线,刃微弧。ⅣT1106○4:16,石灰岩。长6.2、宽3.8、厚1.8厘米(图一六,5)。 B型:2件。小型。斜刃。ⅢT807○5:4,石灰岩。长5、宽3、厚0.5厘米(图一六,15)。 C型:2件。平背。M2:4,纹层泥灰岩。两面平,刃微弧。长7.6、宽3.6、厚1.4厘米(图一六,6)。 此外,还采集到2件有段石锛。1件(采:5)角岩质,脊型,平刃,通体磨光。长13.8、宽4.2、厚3.2厘米(图一六,7)。另一件(采:4)砂岩质,阶型,平刃。长14.2、厚4.2厘米(图一六,3)。 凿 6件。分为二型。 A型:4件。长方形。分二式。 AⅠ式:两面平,平刃,通体磨光。ⅣT1106○5:20,石灰岩。顶部有嗑痕。长17.3、宽3.3、厚3.5厘米(图一六,13)。 AⅡ式:背微弧,形体厚实。ⅣT1106○5:15,石灰岩。长11.5、宽3.2、厚3.4厘米(图一六,11)。 B型:2件。宽体。ⅣT1404○2:5,石灰岩。背微弧。长7.8厘米、宽3.5、厚2.1厘米。ⅣT1405○2:6,石灰岩。形体较小,顶端宽厚。长4.8、宽2、厚1.2厘米(图一六,12、16)。 铲 1件(ⅢT606○3:9)。石灰岩。扁薄长方形,上部钻孔,弧刃。通体磨光。长20、宽10.4、厚1.2厘米(图一七,1)。 纺轮 1件(ⅣT1407○4:3)。粉沙岩。圆饼形,斜边,中穿一孔。直径5.6、厚1厘米(图一七,2)。 网坠 1件(ⅣT1407○3:2)。粉沙岩。方柱形,两端有绳槽。长6、宽2厘米(图一七,3)。 磨棒 1件(ⅣT1106○6:24)。残。闪长岩。梭形,剖面呈椭圆形。残长19.4、直径4.4—5.8厘米(图一七,7)。 砺石 6件,均残。ⅢT606○3:11,石灰岩。长方形,中间磨成蜂腰状。残长11、宽7、厚5厘米(图一七,4)。 3. 玉器 兽首 1件(ⅣT1106○6:27)。青白色。薄片,昂首,张嘴,以圆形穿孔为眼。长2.3、宽1.9、厚0.2厘米(图一七,5)。 璜 1件(ⅣT1404○2:10)。残。青白色。半环形,一端有圆孔。残长3.5、宽0.9、厚0.28厘米(图一七,6)。 4. 自然遗物 动物骨骸有猪骨、牛牙、鹿角等,其中以猪牙出土最多。 植物孢粉以禾本科为主,还有柏、栎、桑、藜、蒿、菊等[3]。 (三)分期 本季发掘的多数探方,崧泽文化遗存都为上中下叠压的三层堆积。例如Ⅳ区T1006、T1106、T1206的第4、5、6层;Ⅳ区T1405、T1406、T1407的第2、3、4层;Ⅲ区T707的第3A、3B、4层。墓葬都叠压在崧泽文化最上面堆积的上面。根据这样明确的地层关系,集合考察各层遗物的器型、纹饰特征,可以把崧泽文化分为三期。下层为第一期,中层为第二期,上层和墓葬为第三期。现将各期陶器特征分述如下(图一八)。 第一期 各类陶系中,夹砂红陶最多,泥质红陶稍少,泥质灰陶、黑陶与夹砂灰陶很少。夹砂红陶与泥质红陶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在表面施加红衣。陶鼎以折沿宽平的深腹釜形鼎为特征,颈部微微内束,腹部外鼓。陶豆常见两种,一种是细高柄形,直口,豆把近直,圈足外撇的弧度比较小;另一种是矮喇叭形圈足,深腹稍鼓。罐类中有领罐颇具特色,高领,敞口,领部与口沿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陶壶,细颈,腹部为圆球形。陶盆种类较多,有深腹大盆、深腹小盆与浅腹盆等。深腹小盆的粗颈内束,折腹;浅腹盆的宽折沿向外翻,或宽沿斜折,小底近平。陶钵以浅腹为主,口沿外饰凸棱。深腹钵有直口圆唇与敛口方唇两种。刻槽盆,直口或微侈口,尖流,平底较小,器内刻划菱形浅槽。这一时期还发现了少量陶釜的残片,有窄檐釜和附鋬无檐釜等。陶器腹部安装鸡冠形扁鋬的相当流行,陶鼎、陶罐、陶盆均有,鸡冠形扁鋬一般比较宽大。陶器表面装饰很简单,大部分素面,仅有少量弦纹、篮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陶豆圈足上有的有镂孔,仅见长方形与长方形孔,有的孔尚未穿透。 本期的细高柄豆,豆柄形制与镂孔,均与常州圩墩中层墓葬所出陶豆相同[4],这种风格在青浦崧泽第一期墓葬中已不盛行[5],仅个别陶器保留有条形镂孔。本期流行的宽大鸡冠形扁鋬,在圩墩中层、青浦福泉山的崧泽文化早期遗存中流行[6],而在青浦崧泽下层的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存中格外盛行。附鋬窄檐釜是马家浜文化的典型炊器,但是这里很少见到。由此可见,本期年代与上述对比材料的年代相近,即已进入了崧泽文化阶段,但是保留了比较多的马家浜文化遗风,除了宽大的鸡冠形扁鋬外,还发现了多件残炉算,牛鼻形的耳也很常见,因此它的上限早于青浦崧泽墓地的第一期墓葬。 属于此期的遗迹有居住面和灰坑H1、H2、H3。 第二期 夹砂红陶与泥质红陶、黑陶略减,泥质灰陶增加,夹砂灰陶与前期相近。器表施红衣的作风延续,但是数量减少。深腹釜形鼎的宽沿斜折,颈部放松,腹部外鼓,或宽侈沿,腹部微鼓。陶豆的种类增多,高柄豆,柄外鼓或粗柄,圈足外撇的弧度很大。矮圈足豆,宽敛口,深腹斜收,有的圈足上部饰瓦棱纹。其他还有宽敛口的粗圈足豆和深腹罐形豆。陶罐种类更多,高领罐的领部变斜,圆肩,平底。其他如侈口罐、直口罐、敛口罐和扁腹罐各具特色。细颈陶壶以圆腹为特征,又出现了粗筒颈壶。深腹小盆,颈部消失,侈口,折腹,小平底。浅腹钵,器口折敛,斜收腹,平底。刻槽盆,敛口,半圆形流,太平底,器内刻深槽。陶釜均为附鋬、把的无檐釜。鼎、罐、盆上安装鸡冠形錾的作风得到延续,只是鋬形稍小。器表依然主要是素面,纹饰种类稍有增多,有弦纹、篮纹、戳印纹、锯齿纹、刻划纹、凸棱纹、瓦棱纹,还有按捺的小三角纹。陶豆圈足上的镂孔,长条形已很少见到,常见小圆孔与大圆孔,有的小圆孔未能穿透。开始出现少数三角形孔或弧边三角形孔。 本期的深腹釜形鼎与青浦崧泽M10:3形制相近,高柄豆与崧泽M13:4和M7:3的形制类同,矮圈足豆与崧泽M22:4近似。粗筒颈壶与崧泽M18:5相似。上述五墓均属青浦崧泽第二期墓葬,这里流行的小鸡冠形鋬在崧泽二期墓葬中亦有所发现。因此,本期年代与崧泽二期接近。 第三期 夹砂红陶、灰陶与泥质黑陶比前期减少,泥质红陶与灰陶增加。器表施红衣的风格衰退。深腹釜形鼎的口沿变窄,或斜折,或微侈,颈部完全消失。扁铲形鼎足外侧中间饰竖行锯齿状凸棱颇具特色。陶豆继续流行高柄形与矮圈足形,前者较前期稍矮,敛口变窄,豆柄上部呈瓦棱形;后者为三段式圈足。陶罐流行高领、直领。细颈壶流行扁圆腹。同时流行几种不同式样的矮颈壶。深腹小盆,圆腹,底附矮圈足。浅腹盆,侈口,折腹,底近平。浅腹钵,敛口,折腹。刻槽盆,敛口,圜底,内壁刻放射状探槽。器腹安装鸡冠形小鋬已比较少见。器表仍以素面为主,常见的纹饰有附加堆纹,如齿状凸脊,还有篮纹、弦纹、刻划小方格纹、凸棱纹等。鼎腹、壶身、豆柄上流行瓦棱纹。陶豆圈足上镂孔以三角形、弧边三角形与小圆孔最为盛行,亦有大圆孔。 本期的锯齿状凸棱扁足亦见于青浦崧泽M59:1,高柄豆与崧泽M93:2和M49:3形态接近,矮圈足豆与崧泽M94:2近似。粗圈足豆的特征是敛口、折腹,与崧泽M75:1相像。青浦崧泽这5座墓葬均属三期。此外,陶豆的三段式圈足,亦常见于崧泽三期墓葬。在圩墩上层墓葬中,也有发现。流行的矮颈壶中,有的与崧泽二期M61:1比较近似。据根上述对比,可知本期年代应当与青浦崧泽三期接近。3座墓葬均属于此期。 商周文化遗存 (一)遗迹 有烧土面、灰坑和水井。 1.烧土面 2处。一处在IIIT604第3层下,分布在探方的东北部。烧土面形状不规整,面积约1.5 X 2米,表面高低不平。烧土块呈深红色,质地坚硬,有的烧土块内有植物茎杆痕迹。在烧土面附近发现夹砂红陶甗1件。另一处烧土面在ⅠT805第4层下,分布在探方的西南,形状亦不规整,面积约1 X 1.5米。据调查,在距该烧土面以北约30米处,耕土层下有大片平整的烧土面。这些烧土面均应属居住址的残迹。 2.灰坑 3个。H4在IIT05的西南部,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2层。H5在IVTl006和T1106的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H6在IVTl406的西端,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第2层。H4、H6较小,形状不规整,出土遗物不多。H5坑口呈椭圆形,长径3.80、短径2.60米,眶地表0.40米。坑壁倾斜,圜底,深0.80米。坑内填土分两层:第1层黄褐土,间有烧土屑,厚0.20—0.40米,遗物较少,有几何印纹陶片及原始瓷片;第2层黑灰土,质松软,厚0.30—0.40米,遗物较多,有陶罐、盆、钵、拍子、网坠和原始瓷碗以及石凿、石锛、石镰等。两层遗物无明显区别,时代相近。 3.水井 1座(J1),位于IVTl404的东北部,井口在第1层下,打破第2、3、4层及生土。距地表深0.30米。井口呈圆形,直径0.82米。井内填土为粘稠的青黑色淤泥,深1.5米处,出土原始瓷碗残片及少量几何印纹陶片。深2.5米处,发现大小不一的木板4块,均竖立在淤泥中,其中一块大的,残长0.40、宽0.20、厚0.03米。此外,还出上少量竹片和芦苇杆。木板、竹片、芦苇等物,应属井圈的残迹。清理至3.5米,尚未到井底,因井内积水过多,停止清理。 (二)遗物 人工制品分成陶器、原始瓷器、石器和青铜器四类,以陶器数量最多。自然遗物只有猪牙和植物孢粉。 1.陶器 分夹砂陶、泥质陶、硬陶三大类,其中泥质陶又可分为泥质红陶与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三种。据IIIT 604和H 5所出陶片的统计,夹砂陶占34.5%,泥质红陶占14.8%,泥质灰陶占41%,泥质黑陶占1.1%,硬陶占8.6%(表三)。 各类陶器中,绝大多数都是容器,另有少量纺轮和网坠。炊器主要是鼎和颜,鬲极为罕见,只发现了三个鬲足。盛食器以三足盘、豆、盆、钵、碗、罐数量较多,其它还有簋、刻槽盆、罍、盂、瓿、碟、器盖等。 陶器纹饰种类繁多,以绳纹和席纹居多,梯格纹、方格纹、叶脉纹也占一定比例,数量较少的纹饰有重菱纹、水波纹、回纹、填线菱纹、折纹纹和云雷纹,个别在口沿下堆贴S形泥条(图一九;图二O)。 鼎 可基本复原者共4件。结合残件,分三型。 A型:盆形,鼎足较高。分三式。 AⅠ式:侈口,浅垂腹,顺装扁形足。IT804○4:7,夹砂红陶。圆唇。素面。口径18.2、高8.2厘米。ⅣT1106○3:13,夹砂灰陶。尖圆唇。足上饰绳纹。口径21、高6.5厘米(图二一,1、5;图版拾壹,1)。 AⅡ式:皆残。侈沿,浅鼓腹,足顺装,截面呈椭圆形。H5,夹砂红陶。圆唇。饰绳纹。口径21、残高7.2厘米。H5,鼎足。夹砂红陶。足端部外撇,上部饰绳纹 (图二一,2、10)。 B型:矮足。分二式。 BⅠ式:浅盘形,三足聚于盘底中部。ⅣT1006○3:12,泥质黑陶。敞口,圆唇,凸底。素面。口径9.4、高4.3厘米(图二O,4)。 BⅡ:深腹,三足安于器底边缘。H6:1,夹砂红陶。敞口,圆腹。素面。口径6.4、高8.4厘米(图二一,3)。 C型:皆残片。仿铜鼎。H6,鼎口沿。泥质红陶。口微侈,方形附耳。口沿下有数道弦纹(图二一,7)。 甗 均残件。分三式。 Ⅰ式:斜折沿,口沿剖面为T形,口径与腹最大径大致相等。ⅢT604○3,上部残片。夹砂红陶。厚圆唇。饰绳纹。口径、腹径均为24厘米(图二一,6)。 Ⅱ式:折沿近平,鼓腹,腹部最大径稍大于口径。ⅢT604○3:2,器身可复原。夹砂红陶。圆唇,束腰,圜底,椭圆形足残断。饰横绳纹。口径20.7、最大腹径24.4、残高24.4厘米(图二一,9;图版拾壹,6)。ⅢT604○3,甗足。夹砂红陶。近圆形,外侧拱出。上部保留少量绳纹。 Ⅲ式:平折沿,束颈,形体矮胖。ⅢT604○3:5,底、足残缺。夹砂红陶。方唇,束腰。上腹饰绳纹。口径22.6、残高24厘米(图二一,8;图版拾贰,5)。 有的甗腰内壁附乳钉形支点,用以承箅。 三足盘 复原3件。分三式。 I式:平沿,弧腹,凸圜底,三高足内聚,足端间距小于口径,足剖面呈扁圆形,内侧稍凹。ⅢT604③:6,泥质灰陶。尖唇,足端外勾。素面。口径15.6、高16、足端间距12厘米(图二二,3)。 II式:平折沿,折腹,凸圜底,足端间距略小于口径,足剖面扁圆形。IIIT604⑨:4,泥质灰陶。圆唇。素面。口径19.6、高18、足端间距19厘米(图二二,2;图版拾壹,3)。 III式:斜折沿,鼓腹,底近平,三高足外撇,足端间距略大于口径,足剖面圆形。IVT1206○3:5,泥质灰陶。方唇。素面。口径19、高19.2、足端间距19.6厘米(图二二,1;图版拾壹,2)。 豆 均残件。分二型。 A型:细高把。分三式。 AI式:豆把上端有一圈粗凸箍。IIIT604④,泥质红陶。胎质较硬。把径3.9厘米(图二二,10)。 [ AⅡ式:豆把上端有两圈凸棱。IIIT604③,泥质灰陶。圆唇,浅腹。素面。口径18厘米。IIIT604④,泥质灰陶。圈足外撇。把径4.2、底径12厘米(图二二,4、6)。 AIII式:豆把较细,上端有一周较宽凸棱。IVTl206③,口沿残缺。泥质灰陶。圈足外撇弧度较大。把径3.7、底径13.6厘米(图二二,9)。 B型:粗喇叭形圈足。IIIT604④,豆把上部。紫褐色硬陶。饰弦纹。残高8.4厘米(图二二,8)。 簋 均残件。分二式。 I式:平底,高圈足。IIIT604③,仅存下部。泥质灰陶。圈足外撇。素面。残高5.2厘米<图二二,7)。 II式:凸底,矮圈足。IVT04⑧,口部残缺。泥质灰陶。深腹,圈足外撇。素面。残高8厘米(图二二,5)。 碗 复原3件。分二式。 I式:束颈不明显,矮圈足手捏而成,留有紧密的手捏痕。H5:3,泥质灰陶。侈口,尖唇,微鼓腹。饰弦纹。口径18.6、高5.6厘米。IVTl006⑧:3,泥质灰陶。侈口,尖唇,斜腹。饰弦纹。口径14、高4厘米(图二二,12、13;图版拾肆,6)。 II式:束颈,窄肩,平底。ⅠT805④:4,泥质灰陶。侈口,尖唇。素面。口径16、高5.2厘米(图二二,11)。 盆 复原3件。结合残件,分为四型。 A型:深腹大盆。分三式。 AI式:敞口。IT805④:5,泥质灰陶。圆唇。饰席纹。口径32、高16.5厘米(图二三,1;图版拾壹,4)。 AⅡ式:平沿。H4,口、腹残片。泥质灰陶。方唇。饰席纹。口径44厘米(图二二,5)。 AIII式:折沿外翻。IT804⑧,口、腹残片。泥质灰陶。尖唇。饰弦纹。口径50厘米(图二三,7)。 B型:浅腹,直壁,折沿外翻。IVTl006③:7,泥质灰陶。尖唇,大平底。素面。口径33、高10.2厘米(图二三,6;图版拾壹,5)。 C型:浅腹,弧壁,侈沿。IVTl006②:1,泥质灰陶。尖圆唇,平底。素面。口径28.2、高12厘米(图二三,2)。 D型:折腹。分二式。 DI式:侈口。IIIT604⑧,口、腹残片。硬陶。圆唇,腹斜收。素面。口径14厘米(图二三,4)。 DII式:平沿。IT804④,口、腹残片。泥质灰陶。方唇。素面。口径29厘米(图二三,3)。 钵 复原4件。分三式。 I式:敛口,深腹。IVTl006③:5,泥质灰陶。圆唇,大平底。素面。口径24.5、高12厘米(图二三,9)。 II式:敛口,浅腹。H5:6,泥质灰陶。尖唇,小平底。素面。口径25、高9.8厘米。H4:1,泥质灰陶。尖唇,大平底。素面。口径25、高8.4厘米(图二三,10;图版拾贰,l、2)。 Ⅲ式:敛口,圆鼓腹,堆贴S形卷云纹。ⅢT03○2:1,泥质灰陶。大平底。口径19.2、高9.4厘米(图二三,8;图版拾叁,4)。 刻槽盆 ⅢT604○3,底部残缺,泥质灰陶。圆唇,有流,流侧堆贴小圆饼,斜腹。上部饰弦纹,下部饰绳纹,刻槽为六线一组交叉成菱形。残高15厘米(图二三,11)。 罐 基本复原者7件。结合残件,分为四型。 A型:侈口。分二式。 AⅠ式:卷沿,圆肩。ⅢT604○3,口、肩部残片。褐色硬陶。圆唇。素面。口径22厘米(图二四,1)。 AⅡ式:侈沿。ⅣT1006○3,口、肩残片。泥质红陶。圆唇。饰梯格纹。口径18厘米。ⅣT1106○3:7,泥质灰陶。尖圆唇,鼓腹,平底。素面。口径21、高16.8厘米(图二四,2、3;图版拾肆,4)。 此外采集1件(采:7),灰色硬陶。圆唇,大平底,肩部附对称双系。饰方格纹。口径11.8、高12厘米(图二四,4)。也归入A型。 B型:直口。分三式。 BⅠ式:折肩。ⅢT604○4:3,泥质红陶。斜收腹,平底。肩部饰弦纹。口径11、高9.2厘米(图二四,5;图版拾贰,6)。 BⅡ式:圆腹。ⅣT1006○3:2,泥质灰陶。平底。饰弦纹。口径20.6、高17.2厘米。H5:14,夹砂红陶。上腹部饰对称半环形耳,上端已残。饰细绳纹。口径13.6厘米(图二四,6、7;图版拾叁,1)。 BⅢ式:深腹。ⅣT1206○3:3,灰色硬陶。大平底。饰方格纹。口径8、高10厘米(图二四,8;图版拾叁,2)。 C型:敛口。分二式。 CⅠ式:小口,深腹。ⅣT1206○3:4,紫褐色硬陶。方唇,鼓腹,大平底,上部器耳已残。腹饰重回纹与填线三角纹,大部已抹去。口径8.4、高12.6厘米(图二四,9)。 CⅡ式:大口,浅腹。H5:1,泥质灰陶。圆唇,鼓腹,大平底。素面。口径11.4、高11.2厘米(图二四,10;图版拾叁,3)。 D型:直筒形。ⅣT1206○3,口、肩部残片。泥质灰陶。短直口,折肩。肩上堆贴横S形卷云纹。口径24厘米(图二四,11)。 罍 皆残。一种是短颈,卷沿。H5,褐色硬陶。耸肩。肩部饰折线纹与方格纹,并附小系。口径18厘米(图二四,5)。另一种是长颈,翻沿。ⅠT804○3,泥质灰陶,圆肩。肩部饰弦纹。口径13厘米(图二五,6)。 盂 1件(ⅠT804○3:6)。硬陶。宽直口,圆肩,平底。素面。口径8.6、高5.5厘米。另有残器1件(H6),硬陶,折肩。素面。口径8厘米(图二五,1、2)。 瓿 1件(ⅠT804○4:4)。泥质灰陶。圆唇,扁腹,小平底。肩部堆贴三个等距S形卷云纹。口径10.5、高7.6厘米(图二五,8;图版拾贰,3)。 器盖 复原1件。结合残件,分二式。 Ⅰ式:矮圈足状捉手,深腹。ⅣT1006○3:6,泥质灰陶。饰五线一组的弦纹七组,间以五线一组的短弧线纹。口径24.2、高6厘米。H5,泥质灰陶。饰五线一组的弦纹多组,间以水波纹。口径24厘米(图二五,3、4;图版拾叁,5)。 Ⅱ式:矮圈足状捉手,深腹。H5,盖缘残缺。泥质灰陶。素面(图二五,7)。 器耳 ⅢT604○3,肩部残片。泥质灰陶。饰圈点纹两组,中间附椭圆形耳,正面刻绹索纹(图二六,1)。 把手 ⅢT604○3,夹砂红陶。扁羊角形(图二六,2)。 鬲足 3件。有矮平裆鬲足(H5)、柱形长实足(H5)、锥形矮足(ⅠT804○4)。均饰绳纹(图二六,3、4、5)。 2. 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数量很少,据ⅢT604和H5的统计,仅占陶器器总数的1.9%。器类比较单调,有碗、豆、罐、盂等。原始瓷的外表多为素面,有的罐腹饰对称短弧纹,碗内壁长见螺旋形纹,有些在口沿上堆贴S形泥条装饰,器底或有刻划记号。 碗 复原8件。分三型。 A型:圈足大碗。H5:13,釉色暗绿。折沿,圆唇,圆腹。口沿上有S形堆贴纹。内壁有螺旋纹,间距较疏。口径20、高6.4厘米。H6:2,暗绿釉。敞口,圆唇,束颈,折腹,圈足外撇。圈足内有刻划记号。口径16、高6.5厘米(图二七,3、12;图版拾肆,3)。 B型:平底大碗。分二式。 BⅠ式:圆腹微折,底微凹。H5:5,釉色青绿。折沿,尖唇,沿面微凹。内壁有疏散的螺旋纹。口径22、高7.9厘米(图二七,6;图版拾肆,5)。 BII式:直腹,厚底。IT804③,青黄釉。内壁有细密螺旋纹。底径7.4厘米(图二六,14)。 C型:饼底碗。分二式。 CⅠ式:折腹。H5:4,釉已剥落。折沿,尖唇。内壁有疏散的螺旋纹。口径15、高6厘米(图二七,15;图版拾肆,4)。 CII式:鼓腹,薄饼底。IT804④:5,青釉泛黄。翻沿。内壁有密集的螺旋纹。口径19.2、高7.6厘米(图二七,7;图版拾肆,1)。 D型:小碗。一种是近直口,圈足稍矮。IT805④:3,圆唇,折腹。口径9.2、高4厘米。H5:2,圆唇,微束颈。圈足内有刻划记号。口径9.6、高3.6厘米(图二七,4、}0;图版拾肆,7)。另一种侈口,圈足较高o IVTll06③:8,圆唇。圈足内有刻划记号。口径8.6、高3.8厘米(图二七,8;图版拾肆,2)。 豆 l件(ⅠT804④)。豆盘残缺。矮圈足。青釉。素面。残高4.8、底径9厘米(图二七,9)。 罐 1件(ⅠT805③)。口、肩部残片。侈沿,折肩。饰对称短弧纹。口径28。2厘米(图二七,1)。 盂 1件(ⅣTl006③:4)。釉色外黄内绿。子口,浅腹,平底内凹。内壁底部有疏散的螺旋纹。口径9.3、高3.6厘米(图二七,11)。 碟 1件(ⅠT805④:2)。敞口,尖唇,浅腹,底近平,附三个乳钉状足。外壁素面,内壁有螺旋纹。口径11.6、高2厘米(图二七,2)。 器盖 均残器,高圈足状捉手。IIIT604③,内壁施青釉。素面。残高3.4厘米。IT804③,釉色泛黄。素面。残高4.9厘米(图二七,5、13)。 3,石器 主要有斧、刀、镰、锛、凿、砺石等。 斧 1件(ⅠT01③:1)。石灰岩。长条形,双面平刃。长6.8、刃宽2.4、厚重1.2厘米(图二八,1)。 刀 2件。分二式。 Ⅰ式:斜柄。IIIT1107②:1,砂岩。刀身后端残。两面平,平刃微弧,双面刃。长11、残宽8、厚0.9厘米(图二七,6)。 II式:半月形。IVTl006③:13,粉砂质板岩。两面平,单面凹弧刃,弧背边缘刻二凹槽,近槽处钻二圆孔。通体磨光。长12.6、宽4、厚0.6厘米(图--lk,9)。 镰 3件。分二型。 A型;弧背凹刃。分二式。 AI式:背微弧,后端有矩形缺口,双面凹弧刃。IIT05②:2,板岩。长19.2、宽7、厚1.5厘米(图二八,7)。 AⅡ式:弧背,双面刃内弧。H5:10,砂岩。长14.6、宽4.4、厚0.9厘米(图二八,8)。 B型:直背直刃。通体磨光。ⅣT1006○3:15,砂岩。前端残。残长10、宽6.6、厚1.4厘米(图二八,10)。 锛 4件。分二式。 Ⅰ式:长方形。ⅡT02○2:3,纹层泥灰岩。上端残。两面平,单面平刃。通体磨光。残长7.2、宽3.5、厚1.5厘米(图二八,2)。 Ⅱ式:有槽石锛。两面平,一面上部有槽。ⅣT1106○3:26,泥灰岩。刃部残。通体磨光。残长6.4、宽4.8、厚2.2厘米(图二八,5)。 凿 2件。分二式。 Ⅰ式:长方形。ⅣT1006○3:23,泥灰岩。体厚重,横截面呈长方形,单面弧刃。长8.8、刃宽2.1、厚2.4厘米(图二八,4)。 Ⅱ式:近长方形。H5:9,泥灰岩。两面平,单面弧刃,刃部厚钝。长7.9、宽3.4、厚2.4厘米(图二八,3)。 砺石 1件(ⅠT805○4)。砂岩。残。长方形。残长25、宽6.8、厚3.4厘米。 4. 青铜器 镞 1件(ⅢT604○3:7)。严重锈蚀。有脊,双翼,短铤。残长3.5厘米(图二九,1)。削 1件(ⅣT1006○3:20)。翘首,直背,弧刃。残长16、宽2厘米(图二九,2)。 5. 自然遗物 动物骨骸有猪牙。 植物有松、柳、栎、桑、蒿、藜、菊等的孢粉。 (三)分期 商周文化分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与晚期之间没有发现直接的地层叠压关系,主要根据文化内涵的差异和不同的分布区域加以区分。 早期 分布区域很小,比较单纯的文化堆积只有Ⅲ区T604的第3层、第4层和T605的第3层。早期陶器可分五系: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所占比例极高,硬陶和泥质黑陶较少。原始瓷很少见到。各类器形中,甗、鼎、三足盘、豆、刻槽盆、器盖等特征鲜明。陶甗为鼎、甑合体形,口沿有斜折沿、外翻沿等多种样式。陶鼎以附羊角形把手为特征。三足盘为浅腹盘形,高足,有的三足内聚,足端间距小于口径;有的三足外撇,足端间距基本与口径相等。陶豆细高柄浅盘形为主,豆柄上端有一周或二周凸棱。刻槽盆,深腹,半圆形流,器内壁刻划多线菱形浅细槽。原始瓷器盖流行圈足形捉手。此外,簋Ⅰ式、盆DⅠ式、罐BI式等亦属早期。陶器纹饰有绳纹、梯格纹、席纹、折线纹、云雷纹、圆点纹等。绳纹多饰于夹砂红陶上,几何形纹样主要饰于泥质红陶和硬陶上。 早期文化内涵与马桥文化为承袭演进关系,它的年代上限与马桥文化衔接,相当于殷墟文化晚期,下限则不应晚于西周前期。 晚期 分布区域比早期广泛得多,大多数探方中都有晚期堆积。该期陶器亦分五系。据H5的统计,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仍占相当高的比例。原始瓷的数量有所增加。在器形方面,跟早期相比,有很大不同,早期流行的甗、三足盘、细柄豆、刻槽盆等,晚期已经基本不见。晚期的常见器类有浅腹鼎(鼎AⅠ),鼎足端有的外撇。形制多样的盆(A、B、C、D11)和钵(A、B、C);碗从质地上分原始瓷和陶两类。此外,还有罐(AⅡ、BII、BIII、C、D)、唇、盂、瓿、碟等。值得注意的是,发现了3件绳纹鬲足。整个夏商周时期,陶鬲在环太湖地区都极少见到。陶鬲的出现是其它文化向这个地区渗透的反映。陶器的装饰技法,以拍印几何形纹饰为主,两种纹饰同饰于一器的组合纹饰不多。发现了折线纹与回纹、方格纹与席纹、菱形填线纹与小席纹等组合图案。早期流行的梯格纹、圆点纹在晚期已经基本不见,绳纹也不如早期常见。原始瓷的装饰以对称短弧纹和堆贴S形泥条最常见。 晚期的大部分文化因素,与过去发现的一般认为属春秋时期者比较近似。从早、晚期陶器器形、纹饰存在较大差别分析,两期之间应该有缺环,因此晚期年代上限大致在西周后期偏晚阶段。该期的原始瓷碗AIV式、原始瓷碟的乳钉足,见于上海金山戚家墩下层文化[7]。这里基本不见战国时期盛行的小方格纹(麻布纹),据此,晚期的下限定在春秋末年比较合适。从西周后期到春秋末,延续年代很长,从有些同类陶器可以看出器形有所变化,将来在有地层依据的前提下,还应该再进行细分期。 四、 结语 (一)钱底巷遗址的崧泽文化遗存,依据上、中、下三层叠压的文化层堆积,结合陶器形制的排比分析,被分为三期。地层的直接叠压和典型陶器器形序列发展的连续性,均表明钱底巷遗址在崧泽文化阶段为长期持续使用的定居地。通过与青浦的崧泽、福泉山和常州圩墩等遗址的对比,可以确认钱底巷的崧泽文化第一期的年代上限略早于青浦崧泽第一期墓葬,大致同福泉山的崧塞文化早期遗存相当。该期有些陶器风格与马家浜文化比较接近,表现出由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演化的轨迹。钱底巷的崧泽文化第三期虽与青浦崧泽第三期墓葬的年代接近,但仍然存在一些区别。青浦崧泽第三期的壶、杯类器物,流行花瓣式圈足,在钱底巷就很少见。这种区别可能反映了钱底巷第三期的结束年代要略早于崧泽第三期。 钱底巷的崧泽文化陶器形式,大多数与以往发现的崧泽文化陶器相仿,但是也有少数器形为以往所不见。如B型陶鼎(M1:1),现存双足,一侧安把手,已经残损,把手上应该还有一足,否则无法放置。这种形态的陶鼎过去未曾发现。吴县草鞋山出过一种“三足壶形陶器”(M162:1)[8],可能是鬶盉类器物的祖型。钱底巷B型陶鼎的足、把手安装方式与之相似。钱底巷的D型陶豆(1VTl406○3:1),敛口,折肩,直线斜腹,喇叭形圈足上镂大圆孔,形状比较特殊,与青浦崧泽出土名为罐形豆者,形状也有异。此外,钱底巷遗址发现了多件安单柄的陶器,如C型陶鼎 (M3:4)、BI式陶壶(ⅣTl406④)等,这在环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遗存中比较少见。如果溯江而上,安徽潜山的薛家岗[9]和南京的北阴阳营[10]二遗址则发观了一些安柄的陶器。薛家岗的鬶、鼎、钵;北阴阳营的鬶、盉、盆,均有安装单柄的。同时,从这二处遗址的部分陶器上,可以看出崧泽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如薛家岗的陶壶、薛家岗和北阴阳营陶豆圈足上的圆形与弧线三角形或Y形的组合镂孔等。由此反映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某些共性和环太湖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互交流。 (二)本季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是以ⅢT 604第3、4层为代表的商周文化遗存得到确认。类似的文化内涵过去发现不多。已知比较重要的遗址有上海的青浦寺前、金山亭林、江苏吴县的张墓村、郭新河,浙江萧山的蜀山等。其中寺前、亭林、蜀山经过正式发掘,但正式报告迄今尚未发表,仅间接披露了一小部分材料[11]。张墓村与郭新河属调查资料[12]。关于这类遗存,70年代末已有学者将它们分出,命名为“亭林类型”[13]。不过因实际发现和公布材料的限制,对它们的了解并不太多,以至于或将此类遗存与马桥文化相混,或将它们与更晚的遗存归并到一起。钱底巷遗址的发掘与材料的公布,使学术界获得了比较明晰的认识。以该遗址所发现的单纯文化堆积及其内涵为标尺,可以衡量、检验以往的调查资料或内涵不太单一的发掘资料,这将十分有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钱底巷IIIT604 3层和4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分布在环太湖地区,与马桥文化大致相同。它的主要文化面貌是马桥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并含有中原地区商、周文化因素和宁镇地区湖熟文化因素[14]。 (三)钱底巷遗址未见良渚文化的地层堆积,但是发现了个别良渚文化遗物,如剖面为丁字形的鼎足等。没有发现马桥文化遗存,殷墟文化后期至西周前期文化遗存的分布区域也比较小。从西周后期开始,钱底巷遗址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末年。 为说明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相互关系,请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系徐馨先生对采自该遗址的28块孢粉样进行了分析,初步划分出四个孢粉带,据此探讨了相应时期钱底巷遗址的环境概貌。崧泽文化早期,气候比现在稍显湿暖,遗址及其周围水域面积较大,分布比较多的池塘与港汊。崧泽文化中晚期,水域面积较前有所缩小,陆地面积相应扩大,气候略偏干凉,由于喜冷成分没有出现,因此还不能说是干冷气候。殷墟文化晚期至春秋末年,在环境变迁方面可细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耐干旱的草本植物缺失,提示地面湿度较大;中期比较干旱,水域较小;晚期长江江面抬高,发生过江水沿港汊倒灌的现象[15]。 如果将钱底巷与上海青浦的崧泽、寺前遗址对比,可以获得人类定居与环境变迁相互关系的信息。崧泽遗址的文化遗存主要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殷墟晚期至春秋时期,也发现过零星的良渚文化遗物和马桥文化遗存,后者的分布区域很小,文化层仅厚10厘米左右[16]。寺前遗址1966年的发掘,文化内涵同钱底巷十分近似,以崧泽文化与商周文化为主,也有良渚文化遗物。90年代初又发掘出丰富的良渚文化遗存,但是仍然缺失马桥文化[17]。钱底巷的孢粉分析结果说明崧泽文化晚期气候渐趋干凉,而良渚文化时气候长期干凉,则为更多的分析、研究所证明[18]。这段时间,陆地广阔,非常适合人类较长时期的定居生活,聚落数量比前一时期明显增加。从寺前遗址的两次发掘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不同阶段,会在同一遗址选择不同区域作为生活区。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已经发现良渚文化遗物的钱底巷和崧泽,应该或曾经有过更加丰富的同时期文化堆积。良渚文化之后,气候转为湿暖,水域扩大,或水域的分布时常变动。这种自然环境一直延续到商周之际,此时钱底巷的地面湿度仍然较大。因此,马桥文化的聚落发现得比较少,人们在一个居住地的分布面积比较小,延续时间一般也就不会太长。可见,环境因素应该是不少遗址缺失或很少马桥文化遗存的主要原因。
参加发掘的有张之恒(领队)、戴宁汝、吴慧虞、曾康、肖大桂以及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86级同学。参加资料整理的有戴宁汝、宋建、吴惠虞、曾康及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85级同学。报告插图由郝明华、江松等绘制,照片由徐振球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