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陶瓷】素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甘肃临夏馆藏彩陶欣赏------下篇

 RK588 2018-01-09









中国北方耀州窑瓷器的发展及其器物欣赏

【东方陶瓷】金元时期耀州陈炉窑瓷器鉴别以及器物欣赏

【东方陶瓷】衡州窑青釉瓷器如何鉴定?以及如何鉴定样式!

【东方陶瓷】辽代瓷器概述,辽瓷如何欣赏!

【东方陶瓷】唐代邢窑白釉瓷器究竟有多白?

【东方陶瓷】震撼心灵的山西省石刻艺术瑰宝欣赏!

【东方陶瓷】四川北部嘉陵江畔的广元窑概况,以及精美绝伦瓷器欣赏







国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文物欣赏

中国彩陶欣赏





寺洼文化附加堆纹双耳三足素陶鬲

口径12.8厘米,高16.7厘米,三级。

       1976年康乐县文物普查组从关丰乡花格梁收集。夹砂红褐陶,胎质较粗,口微侈,粗短颈,深腹,腹体上黏结三个肥大分档袋足,足尖高并呈圆锥形。腹部有对称双耳。口沿外缘一周压印成齿状,腹部饰绳纹,袋足裆中间饰一圆乳钉,上有人字形泥条绳纹一条,器形厚重粗犷。

寺洼文化马鞍口双耳素陶罐

口径19.5×16.5厘米,底径10.5厘米,腹径29.5厘米,高42厘米,三级。

    征收于康乐县莲鹿乡地扎山。夹砂陶,马鞍口,束腰,双肩耳,溜肩,圆腹,最大腹径在上部,平底,器形硕大。

寺洼文化马鞍口素陶罐

口径7.5厘米,底径4.8厘米,腹径10.5厘米,高12.5厘米,三级。

    和政县城关乡杜家河出土。马鞍口,短颈,溜肩,圆深腹.平底,口肩有对称双耳。

寺洼文化三足素陶鼎

口径13厘米,腹径13厘米,高7厘米,三级。

    1984年从临夏市场征集。泥质红陶,侈口,圆浅腹,腹下接三个实心乳状足。

寺洼文化双耳素陶大罐

口径16.6厘米,底径12厘米,腹径37.8厘米,高47.8厘米,二级。

       1976年从康乐县莲麓乡地寺坪村征集。泥质橙红陶,马鞍口,短颈,溜肩,圆深腹,腹向下急收,平底,口肩部有对称双耳。通体素面,腹中心有一凹窝,边上有刻划十字,器形高大挺拔。

寺洼文化双耳素陶罐

口径14.5厘米,底径10厘米,腹径29.7 厘米,高36.5厘米,二级。

       1976年康乐县文物普查组从莲麓乡地寺坪收集。泥质橙黄陶,马鞍口,短颈,斜肩,圆腹,腹向下急收,小平底,中心有深圆窝,饰双肩耳,高大而端庄,为寺洼文化典型器物。

寺洼文化素陶大鬲

口径29.6厘米,足距26厘米,高42.8厘米,一级。

       1976年从康乐县莲麓乡古龙沟上沟收集。夹砂红陶,大口微侈,粗短颈,圆腹,下接三个乳状分档大袋足,颈腹饰双鋬,上腹饰一圈压印成齿状的附加堆纹,袋足裆中间也饰有人字形附加堆纹,外表留有烟熏痕迹,器形高大粗壮,胎质粗松。

寺洼文化素陶鼎

 口径10.5厘米,足距9.5厘米,高6.4厘米,三级。

       1972年广河县文化馆收集。泥质橙红陶,直口,溜肩,扁圆腹,腹下饰三个外撇实心柱状足,斜肩上饰有间隔的圆乳钉 。

唐汪类型回纹大双耳彩陶罐

口径12.6厘米,底径6.5厘米,腹径15厘米,高23厘米,三级。

      1976年从永靖县盐集乡焦张村征集。夹砂陶质,撇口,高束颈,溜肩,垂腹,平底,颈腹部饰对称双大耳。施黑彩,器表施一层红陶衣,颈部饰变体鸟纹,肩腹部饰主体花纹,为两层由复道平行线组成的回纹,中间以双勾纹组成的带纹相分隔,造型朴素大方。

唐汪类型连续涡纹双耳双鋬彩陶罐

口径10.6厘米,底径6.2厘米,腹径19 厘米,高20.8厘米,二级。

       1975年从永靖县三塬乡珂坨村征集。泥质红陶,侈口,直颈,溜肩,腹圆呈球形体,平底,口肩处饰对称双大耳,腹部饰双乳鋬。通体施浅红色陶衣,用黑彩描绘,颈部绘有四组变形S纹,腹部饰六组连续涡纹,为主题纹饰。

唐汪类型涡纹大双耳彩陶罐

口径11.6厘米,底径6.6厘米,腹径13厘米,高19.6厘米,一级。

       1976年从东乡县龙泉乡苏湾关家山征集。泥质橙红陶,大侈口,高束颈,斜肩,垂腹,平底,颈腹间饰对称双大耳,耳部扁平。通体施红陶衣,用黑彩描绘,肩腹部饰两层大涡纹,其上下各绘一道平行条纹。

唐汪类型旋涡纹单耳彩陶豆

口径15.5厘米,底径12.2厘米,腹径6.4厘米,高9厘米,一级。

       1976年从康乐县虎关乡边家林遗址征集。泥质红陶,敞口,浅折腹,束腰,下接覆盆状高圈足,有单腹耳。通体施红陶衣,用黑彩描绘,口沿内饰倒三角纹,腹底心饰一十字纹,圈足外一周饰由卷曲的弧线形成的连续涡纹。

唐汪类型旋涡纹双耳双鋬彩陶壶

口径9.7厘米,底径7厘米,腹径17.7厘米,高19.5厘米,二级。

      1976年从临夏县莲花乡莲城征集。泥质红陶,侈口,短颈,圆腹呈球形体,,溜肩平底,口肩处附对称双肩耳,腹部饰对称双鋬。通体施红色陶衣,饰黑彩绘,肩上部饰变形S纹,肩腹部绘有六组连续涡纹,其上下各饰一道平行条纹。

张家嘴几何纹双耳彩陶罐

口径10.6厘米,底径5厘米,腹径15厘米,高10厘米,三级。

       1976年从东乡县达板乡甘家坪收集。夹砂陶质,直口,短颈,斜肩,折腹,平底,饰对称双肩耳。通体使用黑、红二彩 ,颈部绘以红彩为底的正倒三角带纹,肩上部饰一周平行水波纹, 肩部亦绘以红彩为底的正倒三角带纹,腹部饰一周平行条纹,下绘有垂线纹将腹壁分为四区。

张家嘴类型S纹双鋬带流彩陶罐

口径15.4-10.6厘米,底径6.4厘米,腹径14.8厘米,高22.7厘米,二级。

       1983年从临夏县莲花乡莲城遗址征集。泥质红陶,扁侈口,高束颈,溜肩,折腹,平底,折腹部饰对称宽双鋬。用黑、红二彩,以红彩为饰,黑彩镶边,颈腹各绘宽带纹一条,其间肩部以横向的“S”纹相互穿插,形似旋涡。器形美观,纹饰明快。

张家嘴类型单耳素陶鬲

口径12厘米,足距12.7厘米,高17.1厘米,二级。

       1975年从永靖县盐集乡焦张村征集。夹砂陶,侈口,短束颈,深腹,下接三个肥大分档空心袋状足,足尖呈乳头状,口腹间附一高出口沿的单肩耳,束颈处压印有一周弦纹。

张家嘴类型回纹双耳彩陶罐

 口径88厘米,腹径14厘米,高15.6厘米,一级。

       1983年临夏市前河沿征集。夹砂陶质,直口,短直颈,溜肩,深圆腹,圜底,颈肩处饰对称双。通体施红褐彩,颈部饰两道平行弦纹、回纹和细折线纹,肩腹部以竖向方格条带纹分为六区,其内填有由不同折线组成的回纹。器形秀丽端庄,纹饰变化多样。

张家嘴类型交叉符号纹双耳彩陶罐

 口径11.6厘米,底径4.5厘米,腹径14.7厘米,高15.5厘米,三级。

       1984年从东乡县龙泉乡苏湾关家山征集。泥质红陶,口沿微侈,高直颈,溜肩、鼓腹,小平底,颈肩饰对称双大耳。施黑彩绘,颈部上下各绘一条平行宽带纹,颈部和上腹部对称式绘有交叉符号,可能是一种标志符号。 

张家嘴类型三乳足双耳彩陶罐

口径8.6厘米,腹径9.6厘米,足距4厘米,高15.2厘米,一级。

       1975年从永靖县盐集乡焦张村征集。泥质橙红陶,大撇口,高颈,溜肩,深圆腹,底部有三个外撇乳状足,口、肩处饰对称双大耳。施黑红二彩,颈部绘有大宽带纹、平行线纹,肩饰一周双勾纹,腹部饰一条正倒三角宽带纹,用黑线描边,腹下部绘两组垂线纹,双耳上绘有黑红二彩的宽带纹。器形独特别致,造型美观,为辛店文化彩陶之精品。

张家嘴类型四鹿纹彩陶罐

口径10.6厘米,底径5.8厘米,腹径16.4厘米,高18厘米,一级。

       东乡县达坂乡征收。泥质橙红陶,敞口,粗长颈,溜肩,鼓腹下收,凹底,颈肩处有对称双大耳。施黑、红二彩,纹饰以红彩为底,上饰黑彩,口沿内饰一周宽带纹,颈上部亦饰一周宽带纹,颈腹处以竖向平行宽带纹将器表分为四区,每区内各饰一只鹿,形态大小一样,呈站立状,高昂的鹿头神气十足,鹿角尖如竹笋,尾巴翘起,四蹄着地,前胸饱满,后臀浑圆,像是警觉的望着远处,每个鹿头上方和足下各饰两道波折纹。整个画面将鹿的美丽身姿和警觉的性格特点描绘的生动传神,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称为远古彩陶绘画艺术中的杰作。

张家嘴类型双勾纹大双耳彩陶罐

口径10.3厘米,底径6厘米,腹径12厘米,高17.2厘米,二级。

       1976年从临夏县莲花乡莲城遗址采集。泥质橙黄陶,侈口,高颈,溜肩,鼓腹,平底,口肩处饰对称双大耳。施黑、红二彩,颈部绘宽带斜线纹,菱形点纹,短平行线纹和平行线纹,肩部饰主题纹饰大双勾纹和“米”纹,腹下部绘有四组由三条垂线组成的竖带纹,将下腹部分为平均的四个区。













感谢观看!
end








来源: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