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辽宁康平县赵家店村古遗址及墓地调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辽宁康平县赵家店村古遗址及墓地调查

□ 张少青 许志国

一、遗址及墓地的发现

1988年5月上旬,小城子镇赵家店村居民董武在南坨子放牧,发现一座被破坏的古墓。康平县文管所闻讯后,当即到现场调查,并于1988年5月20日至22日对破坏的古墓进行了清理。

在清理墓葬过程中,发现墓葬周围有原始文化遗存,并同小城子镇文化站长降雨田对赵家店村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调查。在第四次调查中,发现一处墓地,地面上人碎骨、人牙齿成堆,约有几十处,陶片满地,俯拾皆是。

8月15日,我们邀请铁岭市博物馆许志国同志,对赵家店村遗址、墓地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当我们到达墓地后,所暴露的现象发生了变化。由于雨水冲击,流沙覆盖,大多成堆的人牙、碎骨不见了。我们将能看清楚的现象进行了测绘与拍照,但所获的实物资料不十分理想。

二、遗址、墓地的地理位置

赵家店村位于小城子镇西南4公里。西南部与内蒙古哲盟后旗毗连。遗址、墓地处于赵家店村南部的荒漠沙丘地带。遗物遗迹暴露在沙坑中的黑沙土层上,分布面积,有四个地点比较集中,按当地居民所称有馒头山、苇塘、白沙沟、茨榆坨子(图一)。遗址统一编号为A20

馒头山遗址位于赵家店村东南3.5公里,距该遗址西约1.5公里处有水泡子,满生芦蒲,俗名苇塘。有条小溪源出于此,蜿蜓向东,经由馒头山北侧流入东马莲河。苇塘东南500米处即苇塘遗址。由此东隔道沙岭,有一条东北西南纵向的狭长地带,当地称为白沙沟。这条沙沟东北侧,地面上有少许青铜时代遗物,冒雨路经此处,且陶片碎小.未采集标本。由此向西南200米处,即白沙沟遗址。再向西南150米处,即白沙沟墓地。由墓地向西南约2000米处,即茨榆坨子遗址。

三、遗物

(一)馒头山遗址

1、陶器

直腹罐 圆唇外折,夹粗砂褐陶,器表呈黄褐色。口径14.4厘米;圆唇外凸,器表饰堆纹。夹砂羼云母褐陶,内壁抹光,呈灰黑色。口径24.8厘米;圆唇微侈,夹粗砂羼云母黑陶,器表抹光,呈褐色,陶质疏松。器表饰点剌几何纹,内壁灰黑色,口沿处饰三行连续短线方,其下有不明显的凹弦纹。从弦纹特征看,器为模制,窖烧成型后而留下的编织纹。口径26.8厘米;另有残片及器底,夹粗砂红褐陶,器表饰压印横带之字纹、篦点纹和编织纹。底径9.8厘米(图二,图三,1)

图二馒头山遗址出土器物

1、直腹陶罐2—5陶罐,6、7陶钵,8、10陶器口沿,9、陶桥状耳,11石刀,12、陶纺轮,13、陶瓮,14、压制石镞,15、16、11·I式磨制石镞,17、21、尖状器,18、20、22、铲形刮削器,19、石雕刻器(2、4、13约1,余为7/10)

罐  均夹砂灰陶,素面,火候高,陶质坚硬。圆唇内凸下

折出棱,口径18.2厘米;圆唇外凸,唇面饰两道凹弦纹,口径

17.6厘米;方唇外折,口径10.6厘米;方圆唇内折外凸,内壁

呈灰黑色,口径17.2厘米。另有罐底,夹砂羼云母红褐或黄

褐陶、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平底或凹底,有的为假圈足。

底径8.4至17.6厘米。还有夹砂或粗砂红褐、黄褐陶桥状

耳。有的耳根部饰指捏附加堆纹,有的断面呈遍环状(图二,

2-5、9)。

瓮  夹砂灰陶。器表呈灰黄色。尖唇,广肩。肩部有圆

孔。口径7.8厘米(图二,13)。

钵  夹砂羼云母黄褐陶。尖圆唇微外侈,口径9厘米;另

有圆唇外侈,夹砂红褐陶,局部呈黄褐色。口径20厘米(图

二,6、7)。

豆形器  夹砂红褐陶。喇叭形,空心。

鼎  有圆锥状鼎足,鸡冠耳,柱状耳。分夹粗砂红褐陶和

夹砂黄褐陶,较坚硬。

陶纺轮  均残缺。圆饼状,泥质灰黄陶,面饰刻划曲折

纹;夹砂灰黄陶,周缘饰锥刺圆点纹,面施锥刺放射状圆点纹,

边缘凸起。径4.4-6.1、厚1-1.2厘米(图二,12)。

陶器口沿  一种圆唇外卷,夹砂灰黑陶,口径37.4厘米;

一种圆唇外凸平沿,沿面上施有凹槽,夹砂灰陶,口径43厘米

(图二,8、10)。

所见纹饰有篦点纹和绳纹(图三,2-4)。还有饰刻划线纹,有的器表涂红陶衣。

2、石器

石刀  3件。均残。灰黑色岩磨制,直背、弧刃,圆锋,钻孔。残长5.9、宽3.5、厚0.5厘米(图二,11)。

石磨棒 残缺。紫褐色沙岩磨制,断面呈椭圆形。残长6、宽3.8、厚2.7厘米。

3、细石器

镞  2件。均残缺。青灰色板岩磨制。分二式。

Ⅰ式:平底叶形,断面呈双菱形,身面有凹槽(图二,16)。

Ⅱ式:凹底叶形,身面微凹(图二,15)

另有一件残石镞,凹底叶形,燧石料(图二,14)。

刮削器  玛瑙,有柄圆头铲形,这种形制少见,可谓细石器之佳品(图,18、20、22)。

尖状器  玛瑙,多略呈三角形(图二,17、21)

雕刻器  玛瑙,侧尖锋(图二,19)。

玛瑙片 形不规整。

(二)苇塘遗址

1、陶器

直腹罐 圆唇直壁。夹粗砂黄褐陶,器表有斜长条抹痕凹凸不平,内壁呈灰黑色。口径27.2厘米;夹粗砂灰黑陶质磨光,器表呈黄褐色,颈下饰点刺纹与指捏坑纹,或刻划篦点与指捏坑复合纹,壁厚0.4-0.6、口径23厘米;夹砂褐陶,内外抹光,器表不甚平整。口径14.6、18.6厘米;夹粗砂灰褐陶质,火候不甚高,器表不平整,颈饰刻划之字纹。口径15厘米(图四,1、4;图五,1、2)。另有罐底,平底,夹砂黄褐陶质,底饰编织纹。底径8.3、6厘米(图五,14)。

罐 圆唇,高领,广肩,夹砂红褐陶,内外抹光。口径24.2厘米;圆唇敞口,夹砂素面灰陶,内壁呈灰黑色。口径16.8厘米;方唇平沿,唇比壁厚,夹砂褐陶,面有麻坑,内壁呈黄褐色。口径9.4厘米(图四,2、5、8)。罐底内凹或平底,夹粗砂灰陶或褐陶,器表刻划之字纹,底径10.8-17.2厘米(图五,8)。桥状耳,耳面微凹,夹砂红褐陶;半圆形呈柱状横耳,夹砂红褐陶;元宝状饰耳,断面呈瘤形,夹砂红褐陶(图四,3、6)

图四苇塘遗址出土遗物

1、4直腹陶罐,2、5、8、陶罐口沿,3、6、陶罐耳,7、陶瓮口沿,9、石镞,10-12、尖状器,13、14、刮削器(2、约1/3,余为7/10)

碗 夹砂灰陶。圆唇,直壁,内外抹光,内壁呈灰黑色口径11厘米。

瓮 夹粗砂黄褐陶。圆唇凸起,广肩。口径13厘米(图四,7)。

盆 圆唇微侈,夹砂黄褐陶,面磨光涂红陶衣。口径376厘米。

所见纹饰有各种压印之字纹(图五,3、7、9、10、12、13),刻划之字纹和压划几何纹(图五,4、5、11)。另有篦点编织纹、细绳纹、连续坑点纹(图五,6)。

2、石器

刀 残缺。用青灰色岩磨制,面有未钻透的圆坑。残存中间部分。直背,直刃,残长5.3、宽4.9、厚0.9厘米。

磨盘 残缺。粉褐色含砾砂岩石质,先打成石片,边缘进行修整。面研磨平滑,凹陷0.4厘米。残长14、残宽12.5、厚1.5厘米。

斧 残缺。存中间部分,用青灰色沙岩琢制,断面略呈圆角长方形。残长8、宽4.5、厚2.7厘米。

3、细石器

镞 燧石,凹底三角形,通身进行细致修整(图四,9)。

尖状器 多略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图四,10-12)。

刮削器 多略呈三角形(图四,13、14)。除上述外,此遗址北侧有座被破坏的砖室墓,未清理。南侧多契丹、辽代遗物。

(三)白沙沟遗址

1、陶器

罐 多夹砂红褐陶,磨光。圆唇,高领,广肩,由肩处饰黑彩平行宽带纹。口径12厘米;圆唇微侈,高领,广肩,口径16。厘米;圆唇高领,口径9.6厘米;圆唇微侈,高领,广肩,夹砂灰黑陶,局部呈红褐色。口径12厘米。均平底。分夹砂黄褐、红褐、灰黑陶,饰划刻纹、划刻叶筋纹,亦有素面者。底径7.8-13厘米。罐耳有桥状耳和元宝状装饰耳。

图五:苇塘遗址陶器纹饰拓本(3/5)

1-5、7-13、、之字纹,6、点纹,14、编织纹。

直腹罐 夹粗砂红褐陶,均圆唇直壁,有的口沿下钻有圆孔。口径21、23.2厘米;夹砂黄褐陶,方圆唇,壁微外弧,圆唇,直壁,口径19、26.6、30厘米;夹砂褐陶,均圆唇直壁,内壁抹光。口径26.6、23.5厘米。罐底均平底,饰编织纹,也有素面。分夹砂红褐、黄褐陶质,内壁呈灰黑色。底径为10.6、9、10.8厘米。

碗 均夹砂黄褐陶,圆唇,壁微外弧。口径9.6、16.4、15厘米

钵 均夹砂黄褐陶,圆唇微外侈,敛口,器表磨光,涂红陶衣,饰黑采宽带纹。口径8.6、14厘米。

圈足盘 夹砂红褐陶,圈足径13.6厘米。

豆形器 微外撤,近底部钻四个圆孔,两两相对。夹砂红褐陶。底径9厘米。

壶 尖圆唇,高领斜肩,圆腹。夹砂灰陶,磨光,器壁较薄。器表上呈现橙黄色微小颗粒,与灰黑色宽带痕迹,似饰彩陶器。口径7.4厘米。

陶饼 用夹砂褐陶片制作,边缘加磨,中间钻孔,不甚规整,可能是纺轮器具。径5-5.2厘米。

彩陶片数量颇多。分夹砂或粗砂红褐、黄褐陶质,磨光,涂红陶衣,饰黑彩花纹。辨认出母体花纹有:平行宽带纹较多、平行宽带纹兼垂帘纹、垂帘纹、几何纹、螺旋纹、漩涡纹等。

2、石器

斧 均残,件较完整。青灰色含砾砂岩琢制,分弧边与平面呈梯形两种,断面呈椭圆形与扁环形,弧刃残长8.2-13、宽4-6、厚2.5-3厘米。

磨棒 均残。用灰褐色沙质岩琢制,分有扶手与两端方圆,背为斜平面,断面略呈三角形两种。残长8.8-19.6、宽8.2-9.6、厚2.25厘米。

球 用灰色燧石为料,外壳呈黄褐色,打制呈圆形。径6-7厘米。

磨盘 残缺。用白褐色含砾砂岩为料,先打制成石片,边缘加磨,形制不甚清楚。磨面光滑凹陷。残长20.6-17.6厘米。该遗址除上述标本外,地面上见有灰烬、兽骨、兽牙等。该遗址未见有细石器。

(四)茨榆坨子遗址

1、陶器

罐 圆唇微侈,直领,流肩,肩处饰点刺纹,夹砂红褐陶,火候较高,内外抹光,口径6.6厘米;圆唇直领,颈肩处饰附加堆纹,夹砂褐陶,内外抹光,口径8.8厘米;圆唇微侈,颈微弧,夹砂黄褐陶,内外抹光,口径23厘米(图六,1-3)。罐底均夹砂红褐陶,平底,底径5.5-9.4厘米。桥状耳,耳面微凹,两边稍凸起,夹砂红褐陶,壁间呈灰黑色。附加堆纹,饰不规则指按坑纹。

钵 圆唇微侈,夹砂褐陶,内壁抹光。口径7.6厘米。

碗 方圆唇,微弧,夹砂褐陶。口径10.8厘米。

纺轮 圆饼状,面饰放射状戳印圆点纹,周缘亦饰无规律戳刺圆点纹。夹砂黄褐陶质。径5.6、厚1.1厘米。

图六:茨榆坨子遗址出土陶器

1-3、陶器,4、磨制石镞,5-8、石叶,9-11、刮削石器,12、14、15、尖状石器,13、石雕刻器

2、细石器

除石镞用青灰色板岩以外,余皆用白色玛瑙压制,石叶最具特点。

镞 磨制。凹底叶形,面上有凹槽,断面呈双棱形(图六,4)。

尖状器  呈三角和不规则形(图六,12、14、15)。

刮削器 呈指甲形和不规则形(图六,9-11)。

雕刻器 侧尖峰(图六,13)。

石叶 长条状,两侧边缘进行细致加工(图六,5-8)。

该遗址的遗物集中分布于约15平方米的地面上,人牙、陶片与细石器共存,似应是墓地。

(五)白沙沟墓地

1、墓地现状及墓葬形制

墓地西部有一道南北向沙沟,深约40-80厘米。沟内陶片极多,墓葬多在沟东侧,西侧亦有少许人牙齿、碎骨及陶片。墓地处在沙坑中,南、北侧均有一道沙岭(图七)。该墓地东150米处即白沙沟地点。

墓地中所见墓葬均暴露在黑沙土层上。人牙齿、碎骨成堆,并有头骨、腿骨、上肢骨等不完整的骨架;陶片遍地,这种现象表明墓葬为自然破坏已至墓底。从暴露迹象看墓制可分两种,即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火葬墓。葬制多为火葬(骨灰)、单人葬两种。

图七白沙沟墓地部分墓葬分布示意图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如M7、M8、M9、M12、M13、M17M23,墓圹清晰可辨。M1、M24,墓圹不清,却有头骨、肢骨及脚骨,可以说明是土坑竖穴墓。方向大多是262°,M23方向286°。据有支离破碎的人骨架与人牙齿成堆的现象分析,葬制有单人葬与火葬两种。单人葬如M1、M23、M24,葬式头西脚东。M1是西端多碎骨,东端有头骨、肢骨及骨块,当是两座墓,东端为M1。采集遗物有壶(图八,2)、罐(图八,1)、碗、石斧(图九)和陶片。M23、M24见有一堆不完整的骨架,这两座墓的遗物不清。火葬如M7,墓圹中土色黑褐,与墓圹外士色截然不同,似用火烧过。墓内有人牙齿、碎骨。

火葬墓 如M2、M3、M4、M5、M6、M10、M11、M15、M14、M16、M18、M19、M20、M21、M22、M25、M26,未见墓圹迹象,有烧士,多呈圆形,其上有牙齿、碎骨及陶片。据此分析为土坑火葬墓。于M3采集一截肩式陶纺轮。M15处采集一件骨环。M22处采集一件磨制石镞。此外,墓地采集的遗物皆被拢乱。

2、遗物

壶 1件。出土M1。圆唇,直领,斜肩,圆腹,平底。腹部饰两条一组细堆纹。夹砂红褐陶。火候不高,泥条盘筑,抹光素面。口径72、腹径14,5、底径7.5、高18.5厘米(图—0,1)。

罐1件。出土M1。圆唇,高领,领中部饰指捏附加堆纹带,斜肩,圆腹,平底。夹砂灰褐陶,泥条盘筑,火候不高,抹光素面。口径8.9、腹径12、底径7.1、高14厘米(图一0,3)

 图一0 白沙沟墓地出土器物

1、陶壶,2-4、12、陶罐,5、陶碗,6、7、陶钵,8、9、陶紡轮,10、圈足钵,11、13、陶豆,14、石斧,15、骨环,16、石镞(13、5.1/4,10.1/8,余为1/2)

碗 1件。出土M1。圆唇,斜壁,假圈足。器形不甚规整。夹砂红褐陶,手制,内外抹光,火候不高,素面。口径11.6、底径6.5、高4.6-4厘米(图一,5)。

石斧 1件。出于M1。黄白色微透绿石灰岩磨制,石质松软。长条形板状,顶微圆,刃略弧,断面呈遍环形。长23、刃宽7、厚1.6厘米(图一O,14)。似为明器。

陶纺轮 1件。出土M3。饼状截肩式,夹砂褐陶,火候不高。面廓与孔缘稍凸。径4.5、厚1厘米(图一0,9)。

骨环 1件。出于M15。断裂复原。骨料刀削制做。断面略呈正方形,内侧有未削平痕迹。直径2.2、环厚0.3厘米(图一O,15)。

石镞 1件。出土M22。青灰色板岩磨制,凹底叶形,身面微凹。长4.7、宽1.9、厚0.2厘米(图一O,16)。

以下遗物出土单位均不明。

陶罐 圆唇,直领,颈肩处饰指捏附加堆纹带,斜肩,圆腹,平底。夹砂红褐陶,泥条盘筑,内外抹光,火候较高。口径6.4、底径6.8、高约16.2厘米;圆唇直领,颈肩处饰板耳,斜肩,圆腹,平底。夹砂羼云母灰褐陶,泥条盘筑,内外抹光,火候不甚高。口径8.6、底径7.6、高约15.6厘米(图一0,2)。采集的口沿均尖圆唇图直领,或领间饰指捏附加堆纹带,或颈肩饰附加堆纹带,上饰按压坑。均夹砂红褐陶,火候高。口径8.4、11.4厘米(图-0,4、12)。此外,还有双耳高领罐,分夹砂红褐、褐陶质。有的罐底有套接捏合的痕迹。

陶钵 圆唇敛口,陶质分夹砂灰褐、夹砂羼云母红褐、夹砂黄褐、灰陶。口径7.2-17厘米(图一0,6)。

陶圈足钵 圆唇,敛口,折腹,饰按压篦点纹,圈足较高,微外撤。夹砂红褐陶,泥条盘筑,磨光,火候高。口径14、腹径19、底径8.6、通高16.2厘米(图一O,10)。圈足钵腹部残片,夹砂羼云母红陶,磨光,火候高。折腹按压篦点纹(图一一,4)。

陶盘 尖圆唇斜壁,器表涂红陶衣。夹粗砂红褐陶,壁间呈灰色,内外抹光,陶质较疏松。口径22厘米(图一O,7)。

陶豆 均盘底残部。空心座,分夹砂红褐与夹砂羼云母红陶,火候较高(图一0,11、13)。

陶壶 圆唇,高领,斜肩,圆腹,平底。素面。夹砂灰陶,泥条盘筑,内外抹光,火候较高。口径5.7、底径6.4厘米。

图一一白沙沟墓地陶器纹饰拓片(1/2)

1-3、之字纹4、压印点纹

陶直腹罐 夹砂羼云母红褐陶,内外抹光,泥条盘筑,火候不甚高。内壁呈灰褐色,器表饰刻划之字纹(图一一,1-3)。

陶纺轮 圆饼状,面廓稍凸起,夹砂褐陶。径5.3、厚0.8厘米(图一0,8)。

陶碗 圆唇,斜壁,平底。分夹砂红褐陶和夹砂掺云母红陶。陶质较坚硬。口径16.6、10厘米。

四、初步认识

赵家店村遗址破坏严重,遗址未发现地层关系,各时代遗物相混杂,墓制葬俗不清,而且采集的大多遗物的原出土单位不明,因而对确定文化类型及墓葬分期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就调查所得的资料,提出初步认识。

赵家店村遗址四个地点与一处墓地的遗存,文化牲质有明显的区别。

馒头山遗存,陶器以夹砂或粗砂(亦有羼云母)红褐陶居多,其次是黄褐陶、褐陶,灰陶较少,泥质陶少见。器物以直腹罐、夹砂灰陶罐、有柄圆头铲形刮削器为典型器物。陶器纹饰以点刺几何纹与内壁编织纹为主要特点。其模制成器以及饰纹特点具有早期特征。凹底三角形石镞与有柄圆头铲形刮削器与昂昂溪细石器接近①,磨制石镞属东北石镞系列I式②。直腹罐与康平县马架子山同类器相似。夹砂灰陶罐口沿形制与乐昌县龙山文化遗存相似③,亦见于二龙湖城址遗存④。该地点文化遗存与乐昌县龙山文化遗存共同因素颇多,应是辽北地区红山文化发展到了晚期阶段。圆饼状纺轮、高领双耳罐、钵、碗等遗物的特点与高台山文化类型大体一致⑤,鼎、柱状耳等遗物陶质、特征与康平所发现的青铜时代遗物相同。

苇塘遗存,陶器以夹砂或粗砂黄褐陶、灰黑陶居多,红褐陶、褐陶次之,泥质灰陶少见。饰纹比较发达,以指坑兼篦点纹为特点,器类以腹身饰刻划折曲纹(似细小之字)凹底罐为特点。这些与馒头山遗存有明显区别。直腹罐形制及饰纹具有红山文化风格。而饰指坑兼篦点纹直腹罐为红山文化所不见,却与昂昂溪遗存相似⑥。凹底三角形石镞与昂昂溪石镞相同,为东北石镞系列I式⑦。云雷纹、细绳纹、篦点编织纹风格具有商周时期特点,但与新石器遗物共存,其年代不会太晚,其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白沙沟遗存,陶器多以夹砂或粗砂红褐陶为主,次为夹砂黄褐陶、褐陶、灰陶。陶器多磨光,涂红陶衣,施黑彩花纹。不见泥质陶。器物类以高领罐为主。纹饰以平行宽带纹为多。器底或饰编织纹、划刻叶筋纹。出现了用陶片制做的纺轮。石器以有扶手石磨棒为特点。该地点不见细石器,陶器形制与饰纹特点均具红山文化风格。与馒头山、苇塘两个地点遗存迥然不同。

茨榆坨子与白沙沟墓地遗存基本相同,陶器以夹砂红褐陶、黄褐陶居多,其次是夹砂褐陶与灰褐陶,夹砂灰陶较少。夹砂羼云母红陶为墓地所有。器类以高领陶、壶、碗为主,饰纹以指捏附加堆纹为主。明显看出与馒头山、苇塘、白沙沟三处遗址的文化遗存大不相同。

墓地采集遗物属于不同时期,随葬直腹罐与壶的墓葬当属早期,壶的形制与白沙沟同类器相同。随葬圈足钵、高领双耳罐(颈饰附加堆纹带)的墓与高台山墓葬相似⑧。随葬壶、颈饰附加堆纹带陶罐、碗、板状石斧与东高台山墓葬相似⑨。随葬夹砂羼云母红陶罐、圈足钵等的墓,不会晚于高台山类型。由此推论该墓地土坑火葬墓要早于土坑竖穴墓。

各文化遗存的联系及发展还不甚清楚,有关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⑥《试论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4期。

②⑦《东北地区的石镞》,《北方文物》1985年2期。

③《山东省乐昌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87年7期。

④《吉林省梨树县二龙湖城址调查》,《考古》1988年6期。

⑤⑧⑨《新民东高台山第二次发掘》,《辽海文物学刊》创刊号,1986年。

原载《考古》1992年1期

说明:文中各器物图按原文已缩小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封面图片:网络

康平故事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